就业视域下的大学生分类培养工作探析
2017-03-08栾佳明
栾佳明,刘 丽
(山东工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就业视域下的大学生分类培养工作探析
栾佳明,刘 丽
(山东工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大学生分类培养工作既是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的主要途径载体,又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举措。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探析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从社会需求、办学特色及大学生个性化发展三个方面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并结合就业工作提出新的管理途径和发展策略。
就业视域下;大学教育;分类培养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就业形势愈来愈严峻,大学生就业工作压力日益增大。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1]这是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扩大就业战略”之后,我国关于就业的理念和实践不断深化的结果。在高校扩招政策的推动下,高等教育迅速由精英教育阶段迈入大众教育阶段,这一转变导致大学生就业基数逐年增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工作必然面临新的挑战:大众化高等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更加个性化、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需求层次更加多样化等需求,进而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确保更多大学生实现就业。
一、分类培养——大学生就业难背景下的自觉反思
近年来,很多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工作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收获了一定经验,对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不断向前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总体来看,一些不断涌现的深层次就业矛盾也不容忽视,特别是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性、统一化问题日益凸显,集中表现为两大矛盾:一是就业工作需求人才复合化与培养模式单一性之间的矛盾;二是学生个性差异化与培养模式统一化之间的矛盾[2]。 这些矛盾的进一步激化正是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自觉反思,而按照专业进行分级、分层,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分类培养模式,不仅可以夯实大学生就业基本能力,以适应就业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而且还可以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差异,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确保实现高质量的就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就业,主要问题如下:
(一)人才培养方案趋同,培养目标定位统一
以制订统一培养计划和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为特征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忽视了培育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可塑性,进而导致大学生就业工作滞后于社会发展需求。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形势和全球化背景下,人才培养工作如果不能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定位,就不能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设,必然会造成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被动。
(二)人才培养观念落后,教育技术手段单一
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作为教育主导者的教师普通存在不能充分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人才培养观念滞后和教学形式手法单一,缺少技术革新和教学创新的动力和热情。教师对分类培养工作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他们是高校人才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完成分类培养教育教学工作的执行者,他们的价值观和创新能力等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关键因素。但是,重理论讲授、轻动手实践的教师在对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和操作流程掌控方面与人才培养总体要求和期待方面仍有差距,不能从根本上根据授课对象的差异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传授专业知识,进而夯实大学生就业基础能力,整体人才培养观念和技术手段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评价体系滞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评价以教师自评为主,以学生评价及他评为辅,这就导致日常教学评价不够合理、准确、全面和客观,重课堂成绩、轻就业工作与重墨守陈规、轻改革创新等现象尤为突出,学生的就业需求和想法不能及时得到反馈和有效沟通,导致大学生就业工作不能健康积极发展。此外,对实践教学环节,大多数高校及教师思想上认识不充分,行动上安排不系统,细节上执行不严谨,缺少科学调度、合理分配和统筹谋划,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的动手实践技能,削弱了就业竞争力,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持续发展力。
二、大学生分类培养模式的意义与定位
当前,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绝不是统一规格、相同尺寸的,而是需要不同层次、各具特点的复合型人才,这就为构建分类培养体系提供了现实依据。精准定位人才分类培养工作必须要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办学特色、学生个性化发展三个方面推进各项改革,真正做到细化内涵,才能推动就业工作健康发展[3]。
(一)以社会需求为切入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要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切入点,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复合型人才的崇高使命,要紧密结合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况和特点,将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热点、相关行业人才缺口与人才培养模式统筹考虑、因势导教、合理实施分类培养、校企合作等战略布局,精心培育适合社会需要的各类行业合格人才,极力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分类培养工作的社会价值,尽可能地实现更多的大学生顺利就业。
(二)以办学特色为着力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要以学校办学特色作为人才分类培养的着力点,全面衡量学校的资源配置、发展潜力和办学优势,从学科专业结构和综合布局的实际情况出发,整合办学资源、优化专业配置,在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上形成梯队与层次,正确对待不同学科专业之间存在的差异和紧密联系,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途径等方面结合大学生就业工作明确定位,充分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特色,着力解决高校人才培养趋同化的积弊。
(三)以个性化发展为落脚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从培养学生成为合格毕业生的就业视角出发,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落脚点,调整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兴趣、性格、爱好和特长,设立不同专业模块、教学方向等具体有效措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因人制宜,对不同生源、不同能力、不同特点的学生采用相应的质量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在教学工作中推行多元化人才培养,全面解决学生多样化与培养模式单一化的矛盾[4],真正实现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大学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
三、就业难背景下的大学生分类培养的管理途径
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途径,大胆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串连起“分层次、分方向”的各个模块,推进大学生分类培养教育工作的全面实施,从而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进一步提升。
(一)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人才培养新局面
分类培养改变了单一性、统一化的传统人才培养理念,提出了以人为本、差异培养的新思路,注重因材施教,提倡“分类教学、模块培养”的新观念,推动了两大转变:一是将“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二是将“千篇一律”转变为“千差万别”。这一人才培养思想认识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打开了人才培养新局面,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发展。
(二)以方法手段新拓展应对人才培养新挑战
分类培养确立了“分层次、分方向”的新模式,避免了趋同化的弊端。一是根据学生的不同起点和自身需求,对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实施分层次教学,并建立实施相应考核机制,以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二是调整优化专业课程布局,针对不同专业兴趣和发展方向的学生,设置专业选修课,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爱好。三是科学设置课程讲授要点,在课程内容的深度和传授重点的选择上进行合理取舍,满足大学生学习发展差异化的需求。通过以上新的方法手段既优化了教学资源的配置,又推动了实践教学的发展,增强了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契合度,拓宽了就业渠道,确保大学生就业工作稳步推进。
四、全面推进分类培养的发展策略
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进行分类培养理念的融合与实践操作,需要有一些切实可行的举措和路径。因此,将就业工作渗透到人才培养过程之中,积极推动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相结合,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相融合,努力创新,才能提升大学生就业综合实力,确保分类培养全面推广和实施[5]。
(一)建立健全制度保障,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分类培养工作的推进首先离不开建立一套完善和健全的管理制度,并确保其规范化、合理化和科学化。在制定制度的时候,高校应注重以生为本,引导、提升和激发大学生的就业潜能和学习主动性,并积极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一是要健全人才培养管理保障机制,完善经费投入和规范经费使用,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二是积极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引导大学生参与实践,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理论知识,查找不足,更新知识。三是引进社会企业资源,共建教学实习基地,让大学生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转变成为实际动手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和适应能力,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6]。
(二)明确学生培养定位,整合优势教育资源
分类培养工作的中心就是大学生自身,高校要明确学生培养定位,以学生成才需求作为分类培养工作的突破口,高度重视整合优势教育资源,培养大学生更多就业技能和拓展就业知识面,为社会输送更多综合型人才[7]。一是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引导各学科协调发展。二是要加大支持就业创业力度,重点支持创业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适应社会市场发展的需要,通过学科发展推动人才分类培养,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不断提升。三是要重视国际教育资源价值,借鉴和利用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技术,引导学生出国深造,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培养配套体系
在分类培养体系中,高校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高校要密切关注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不断提高师德师风和业务能力,改进教师评价办法,突出对教学育人业绩和开展分类培养教育的评价,发扬教师的主人翁精神,以更好地开展分类培养教学工作。同时,高校要加强引进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鼓励教师结合分类培养目标制定教学方案,潜心研究,用心教学,细心指导,切实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为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夯实基础。此外,高校要完善分类培养相关配套体系建设,积极营造好育人软环境,着力打造校园文化建设,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标准,加强分类培养工作管理,转变传统企业生产线式的人才培养观念,培育出更多高素质、复合型现代化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1]新华社.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2012.
[2]朱德明,段华.就业导向的大学生分类培养模式探索[J].三峡大学学报,2011(S2).
[3]赵桂龙,缪培仁,丁为民.本科生分类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2(01) .
[4]焦留成.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实施本科生“分类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
[5]孟令岩..基于就业导向的本科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3(14).
[6]王路.中国高校研究生分类培养的十年实践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01).
[7]李大鹏,杨益,胡涛.分类指导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科学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4(18).
[责任编辑:何玲霞]
2017-05-21
山东工商学院青年基金项目(2014QN035)。
栾佳明,男,山东烟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G710
A
1672-1047(2017)03-0021-03
10.3969/j.issn.1672-1047.2017.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