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文化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意义研究
2017-03-08郭杏芳
郭杏芳,胡 燕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东坡文化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意义研究
郭杏芳,胡 燕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高校教育不只是书本和技能的教育,对于文化相对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文化素质的教育更不容忽视,好的文化教育素材也是十分宝贵的。东坡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素质教育中可以作为很好的文化资源引用,它既是丰厚的文本资源、又对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有好的借鉴意义,还可以作为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养成的典范。
东坡文化;学生培养;素质教育
文化即“人文化成”,广义来说文化是人类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称。文化是软实力,这种观点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小到一个企业、一个行业,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都有其代表性的文化。也可以说文化是历史传承的精髓,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文化的种类繁多,性质也有所不同,但对个人、民族、国家产生正向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往往是那些经过时代洗礼而传承不衰的优秀文化。东坡文化经过近千年的传承仍生命力旺盛、影响巨大,不能不说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旷世奇才,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位卓越的文化大师。他生活的北宋时代距今已近千年,他的影响力不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小,而是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苏东坡的价值,不仅仅是历史文化价值,而且是在今天现代化信息化社会背景下的价值。他为诗为文,是我们景仰的大师;为人为官,是我们学习的典范;直面艰难困苦,为我们书写了丰富的人生经验,他不愧为我们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百世楷模。从他身上,青少年学子可以学习他发愤克勤“奋厉当世”的人生理想,官员们可以效法他忧国忧民关心百姓的高尚情操,知识分子可以师范他坚持真理不阿不媚的可贵品质和不断追问探索的创新精神。他的文学艺术成就、他的思想内涵、他的处世态度和百姓情怀已经形成了一种辉煌灿烂的文化,那就是东坡文化。在此,笔者试简要论述其影响,尤其在高职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东坡文化是青年学生文化教育的文本资源
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可以培养的,文化教育是其方便快捷的途径,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思想修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其为我们祖国丰富的优秀文化和富有影响力的文化巨人感到自豪。文化教育尤其是传统优秀文化,需要有文本资源,需要有选择和实践检验,东坡文化所蕴涵的丰富资源就是极好的材料。
930多年前,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他在此经受了人生最痛苦无望的生活洗礼,为解决生活困难躬耕东坡,为解思想苦闷到安国寺禅修,但无论如何他都未放弃创作。四年多的人生修炼,他完成了奠定其后半生基础的人生观、世界观转变,从此苏轼涅槃为苏东坡。他在思想和文学艺术创作上也实现了质的飞跃,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登上了宋代及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文学艺术创作的高峰,为后代留下了一座巨大的精神和文化宝藏。
苏东坡和东坡文化对今天的黄州人民和黄州城市文化建设仍在产生巨大的影响,对青年学生来说,苏东坡在黄州留下的诗词文赋仍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教材。有人统计,除《易传》《书传》《论语说》等研究性著作,苏东坡一生创作颇丰,计有文4800多篇、诗2700多首、词300多阙。在黄州创作的诗词文赋和书法作品,数量上占其一生创作的较大比例,质量上也达到了他本人创作的高峰。其代表作“二赋一词”及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诗贴》都诞生于居黄时期。人们已形成了共识:苏东坡文艺创作的高峰在黄州,影响深远的东坡文化诞生于黄州[1]。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黄州得天独厚,而东坡文化是其中不能绕过去的高山。
作为地方高校的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一向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尤其看重影响巨大而深远的红色文化和东坡文化。在学生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中,东坡文化中的文学因素都值得学习和借鉴。总而言之:东坡文化在高职学生素质培养中仍会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丰富的文本资源是素质教育的好教材。
二、东坡在黄州的人生历练对青年学生思想教育的借鉴意义
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教育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传统优秀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头。东坡文化尤其苏东坡的思想虽历经近千年,仍兴盛不衰,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生仍具有积极意义,对广大青年学生仍具有积极引导和借鉴意义。
对国家而言,苏东坡是始终忠于君主、热爱祖国的。虽被诬陷下狱,被削职贬谪,他仍时刻关注社会民生,关心国家安危,关注宋辽战争。在他的诗文和书信中常有此心情流露。在《与滕达道书》(二十)中不忘问西部边境与敌作战的情况,“西事得其详乎?虽废弃,未忘为国家虑也”[2]。神宗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当他得知西方守将种谔领兵攻入西夏,大破敌军六万多人,得马五千匹时,他与朋友欢庆歌唱,并赋诗一首:“闻说官军取乞誾,将军旌鼓捷如神。故知定无河边柳,得共中原雪絮春。”诗歌赞美了宋军击破夏军的功绩。无定河边的柳树也像宋朝中原的柳树一样飞絮如雪,春色无边。这种喜悦表达的正是苏东坡那种强烈的爱国之情。现在虽是和平年代,但世界并不太平,觊觎中国领土领权的外敌仍不少,青年学生要时刻不忘国家的安危,关心国家大事,热爱我们祖国,千年之前的北宋诗人苏东坡仍是我们的榜样。
在《与李公择书》(十一)中说得更直白,他说“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笑谈于死生之际,若见仆困穷便相于邑,则与不学道者大不相远矣”[2]202。这里他向老朋友表明了他以“道理”和“忠义”立身行事的根本原则,此所谓“道理”是指儒家的经典义理、做人做事的原则和要求。此信中后面还有一段话说:“兄虽怀坎壈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这虽是称赞朋友的,也表明了他自己忠君爱国、救世济民的价值取向。学生从这些诗文阅读中就应体会到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拳拳赤子之心,学习他们的做人原则和行为准则。
苏东坡不仅文化成就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在思想上、处世智慧和人格品性上都可以成为楷模。不论是政治思想、宗教思想还是文学思想,苏东坡倡导和赞赏的是多样融合,而不是铲除异己,一枝独放。这种包融思想有利于对青年人的教育,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在做人原则上,东坡有自己的准则,他的理想是兼济天下,为理想不屈服于权势而遵从于道义。他认为作为一个士大夫,对于“谤毁”也要勇于承担,“乌台诗案”就是他的承担。作为一个君子,做人的本能反应就是对善事喜欢,对恶事厌恶,不必多想。如他的《思堂记》所言:“君子之于善也,如好好色;其于不善也,如恶恶臭,岂复临事而后思,计议其美恶,而避就至哉?”这与所谓的遇事“三思而后行”的警言大不相同[3]。东坡的行为准则是发自内心的,形成了人格的一部分。苏东坡的人生智慧除来源于生活,更来自于他深厚的学养,有儒家的典范人物和事迹可效仿,还有老庄和佛教的影响。对待人生,苏东坡借鉴了佛教的观点,有如恒河是个永远不生不灭的状态。就如他《赤壁赋》以水与月作比喻来说明宇宙事物变与不变的哲学道理。
思想的修养是个长期学习的过程,熏染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就如杜甫笔下的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苏东坡和东坡文化充满了正能量,值得青年学生借鉴吸收。
三、东坡在黄州的人生态度对青年学生处世态度的引导意义
人的一生中往往会遇到难以预料的风雨坎坷,青年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更有一个难以适应的过程。如何与他人相处、与社会相处,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并做出成绩,不虚度光阴,不怨天忧人,不颓废抱怨,这首先取决于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好的榜样是明灯、是航标,可以指明方向,照亮前行的路。现在社会开放包容,文明进步,但人的思想仍需要精神的滋养,青年学生的处世态度也要在学校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苏东坡在人生困顿中自我调适、自我救助、永不放弃、不断进取的态度仍值得今天的青年学生推崇、效仿。
(一)苏东坡居黄时期的心理适应可为青年学生面对困难的启迪和指引
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81年),苏东坡因被贬而来到了黄州,可是他因罪臣身份而不得入住黄州官府的住所,只得寓居城中破寺定惠院。已过不惑之年的苏东坡,在官场已历练了十几年,历任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的行政长官,但未曾料到自己不被朝廷中的一些当权者所容,横遭陷害。仕途上遭到的这第一次沉重打击,使他的政治理想几乎破灭。此时,他实际上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仕途被堵,人生之路如何走下去,是得过且过,一蹶不振,还是调适自己心态,适应环境,重获新生?他已不是独挡一面的地方行政长官,而是挂个官名“着本州安置”的罪臣。他将如何适应人生这巨大的变化,如何给自己的人生重新定位呢?经过这次从肉体到精神的摧残,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的人生之路似乎要重新定位。
为适应新的角色,面对新的处境,苏东坡经历了复杂而痛苦的心灵煎熬,他说“笔墨荒废,实以多难畏人”。即使被贬黄州远离朝廷,他仍有一种后怕和退避,所以“幽人无事不出门”(《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而要“杜门思愆,深悟积年之非”(给神宗皇帝的《黄州谢表》)。这实际上也是他在调整自己的精神和心态,确立一种让自己能接受的不同于以往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态度。
幸好,苏东坡不是那么容易被打倒、被困难吓倒的人,他的济世思想和政治理想还在心中,同时,他还保有读书人的一种气节,“我虽穷苦不如人,要亦自是民之一。形容虽是丧家狗,未肯弭耳争投骨。”(元丰五年作《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这些精神支撑,使得他在最悲苦的时候仍保有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 他《初到黄州》诗:“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流露了诗人随缘放旷的心态,这为他适应新环境和新角色垫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既没有权又没有钱,但他有自我调适心态的办法:学道礼佛,“厚自养炼”,以“焚香默坐”来达到“物我相忘,身心皆空”的境界。
终于,他摆脱了忧谗畏讥、迷茫彷徨的思想状态,达到了自我调适、自我解脱的新境界。可贵的是,不论多么艰难,苏东坡都没有颓废、放弃,更为可贵的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写作,在黄州还取得了文学创作的辉煌成就。他曾说“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矣。”(何蘧《春渚记事》)。写作是他在困苦时表达思想、宣泄感情的最好方式,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凭借他大量的作品,我们今天才得以了解他的心绪和思想、人格和品行。他的苦闷、孤独、迷茫、彷徨以及心有不平和不甘,我们都可以从他的文学作品中品读到。
青年人在社会上也会遇到种种不可知的困难和挫折,也要学会自我解救和调适,学会适应环境和社会,重新扬起人生的风帆。
(二)物质和身心上的自我解救是青年学生从挫折中崛起的动力
苏东坡以罪臣的身份来到黄州,最大的现实问题是生活无保障,尤其家眷来了以后,很快有断炊之虞。虽痛自节俭生活用度:“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大块,挂屋梁上,平日用画叉挑起一块,即藏去叉”(《答秦太虚书》),生活仍难以为继。这种困境他如何能破解呢?所幸天无绝人之路,此时一位对他不离不弃的朋友马正卿到黄州府请得城东数十亩故营地。于是,苏东坡在黄州贬所开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食其力的躬耕生活。
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与家人一道“刮毛龟背上”,捡去瓦砾石块,挖掘薄薄的一层泥土,然后在上面种麦栽茶,自食其力。劳动的结果改变了苏东坡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态,他建造了茅屋“雪堂”,生活空间扩大了,精神境界也改变了,他变得更豁达洒脱、无欲无畏。他找到了新的精神支撑,对人生价值有了新的认识。身心上有了一些轻松和快慰,敢于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他自己悟出一条人生真谛:不论是自然还是社会,都“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明白了取舍得失,心绪变得平和宁静,思想和精神不为外物所役,那又有什么想不开、放不下的呢?
当他与名医庞安常同游清泉寺,发现溪水西流时,有感而作《浣溪沙》词:“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白居易有“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摧年酉时没”之诗),他反白居易诗意而用之,也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已调理得很好,借自然山水景物表达了自己所悟出的人生哲理,且积极向上。
他自取了一个新的名号“东坡居士”,从此,黄州有了新的文化元素——东坡文化,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响亮的名号——苏东坡,他是将黄州东坡赤壁传向全国,传到海外的一个影响巨大的文化符号。
四、结语
我们今天不会也不可能模仿苏东坡的生活状况,也不可能照搬他的生活方式,但他的精神和思想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可以得到几点启发:1.从传统优秀的思想文化中寻找精神支柱,可以增强应对劫难的能力;2.靠自已的双手和智慧养活自己和家人,并爱惜身体和生命;3.亲近自然,无私而博大的自然能为人治愈心灵的创伤;4.广交同情理解自己的朋友,友情也可以疗伤;5.听从心灵的召唤,有感必发,形诸文字,创作是有才华文人最好的情感宣泄方式,作品又是他人了解自己的依据;6.始终保有对生活的干预和对社会关注的热情,尽管被剥夺了权力,但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是剥夺不了的。
“用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立德立行、用区域名人文化激励学生成人成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章程》“文化传承创新”一节中写入了由“三元文化”发展而来的“一主线四融合”校园文化(其中,第二十五条提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第二十六条提出“用老区红色文化教育学生爱国爱党、用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立德立行、用区域名人文化激励学生成人成才、用现代企业文化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东坡文化进校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会起到良好的影响作用,正是我们章程中所说的“用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立德立行”。
湖北省教育厅准备就做好2017年普通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提出要求,其内容分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重在考查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尤其是在相关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对高中生已经有这样明确的要求,大学生的培养应更进一步。2017年1月26日《人民日报》第6版刊发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应在“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5]。毫无疑问,东坡文化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围,是值得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和传播交流的,应该让其在学生素质培养中发挥榜样的作用。
[1]饶学刚.苏东坡在黄州[M].京华出版社,1999.
[2]饶晓明,方星移,等.苏东坡黄州名篇赏析[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07.
[3]周裕锴.苏轼的艺术人生智慧[N].光明日报,2015-06-11.
[4]罗欣,梁伟.我省全面启动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N].楚天都市报,2017-03-08(A12).
[5]张志烈.慎思:德艺双馨的前行基石——读方永江《且思:苏祠外浅尝》[J].苏轼研究,2017(1):55.
[责任编辑:何玲霞]
2017-05-09
郭杏芳,女,湖北罗田人,教授,学报执行主编。研究方向:学生素质教育,东坡文化。
G40-055
A
1672-1047(2017)03-0013-04
10.3969/j.issn.1672-1047.2017.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