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引起的新闻文体变革分析

2017-03-08

华中传播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文体传统媒体

李 军

(武昌首义学院新闻与法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64)

内容提要:新媒体的出现是传播科技发展的结果,传播科技的发展对新闻文体的演变历来有着重要影响。新媒体弱化了传统新闻文体意识,催生了新的新闻文体,促进了新闻文体体裁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转换,新媒体弱化和模糊传统媒体的消息、通讯、评论三大基本文体的特征与边界。由新媒体催生的新闻文体则打下自身强烈的印记,凸显出与传统新闻文体截然不同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去中心化、信息化、超文本等特征上。

一、新媒体直接冲击着新闻文体

(一) 基本概念的界定

新媒体(New Media)是指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简单地说,新媒体是一种环境。新媒体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等。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

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被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新媒体这一概念,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于旧媒体而言的,在当前的历史语境下,人们对新媒体的内涵与外延仍存在不同的看法。本文运用这一概念时采用目前对新媒体较流行的定义: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据此,数字电视、网络电视、博客、播客、虚拟社区、手机等都被归入新媒体的范畴之内。

对新闻文体,目前国内学术界没有统一界定,本文取狭义范畴,把新闻文体等同于新闻体裁和样式,是新闻事实在新闻报道中呈现出的信息内容、表达特色和结构方式的整体形态[1]。我国从新闻体裁角度对新闻文体的分类并不统一甚至可以说较混乱,本文综合前人研究,把新闻的基本文体分为三大类:一为消息类,含事件性消息(包括动态消息、简讯)、非事件性消息(包括预测性消息、服务性消息)、描写性消息(包括新闻素描、花絮)、分析性消息(包括解释性消息、新闻述评)等;二为通讯类,含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专访、新闻特写、社会观察通讯等,这种分类实则是将除消息和评论外的所有新闻报道形式全部囊括在通讯类(消息、通讯的分类参照了刘明华等著的《新闻写作教程》)[2];三为评论类,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杂文、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等(此分类参照了秦珪主编的《新闻评论写作》,只是将此分类中原有的“述评”划入了消息类别中)[3]。

(二) 新媒体是新闻文体变革的直接动因

新媒体的出现是传播科技发展的结果,传播科技的发展对新闻文体的演变历来有着重要影响。电报的发明催生了消息的导语及倒金字塔结构,标志着新闻文体走出了文学的襁褓,实现了独立。广播的产生使倒金字塔结构更加精致,更加注重文本前端的显要和精彩。电视强烈的现场感催生了现场新闻、视觉新闻,其参与性则促使访谈式报道、调查性报道等文体更加成熟和繁荣。依附于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的出现更是给新闻文体带来了历史性的变革,它不仅在催生出的自身新的新闻文体中表现出强烈的特征,而且这种特征猛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新闻文体,并使之发生深刻的变革。

麦克卢汉说,“言语是文字的内容,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内容,印刷又是电报的内容一样”[4],他实际上是把旧媒介理解为新媒介的依托,新媒介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借助于旧媒介的。换个方式来讲,传统新闻文体的发展是否可以借助现存新媒体的发展来达到改善,新媒体变局下传统新闻文体的改革是否可以在大环境下来个突破?答案是肯定的。

从这个方面来考察,新媒体应该是现存新闻文体发生变革的直接动因。

二、新媒体对新闻文体的影响的特点

(一) 新媒体弱化传统新闻文体意识

新媒体传播不断弱化传统新闻文体意识,使新闻文体的边界模糊化、文体之间的融合性增强。这一情况在今天的写作者中应该说是越来越普遍了,这种情形的出现与新兴电脑科技普及后出现的文体无序化有关,这主要是指新媒体文体对传统文体的冲击和破坏。在过去,新闻文体如消息、通讯、评论等的特征比较明显,格式比较固定,操作往往程式化。在新媒体冲击下,新闻报道逐渐打破了这种定式,或者交叉运用,综合出新;或者传承借鉴,转化出新,使得一种文体往往兼有两种甚至更多种文体的特征。一是消息通讯化,用散文的笔法写消息,减少空话、套话,增强可读性;二是通讯消息化,强调突出新闻事实;三是评论信息化,从单纯的说理,讲究论点、论据、论证向提供信息转化。

(二) 新媒体催生了新的新闻文体

这里的新文体特指由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媒体形式产生的自身特有的新闻作品形式,如博客、播客、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帖子、手机短信等。这样一种文体现象已经明明白白地摆到了我们面前,这些文体一方面与传统新闻文体有着密切关系,如消息、通讯、评论三大类文体同样出现在网络与手机媒体上,另一方面,它们不仅仅是传统文体的电子化,而是具有了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与功能,尤其是它们的超文本特性。这种新颖的文体形式是新媒体催生的,与传统新闻文体相比,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三) 新媒体促进了新闻体裁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转换

媒体终端融合带来新闻文体的各类体裁在报纸、广播、电视和新媒体之间转换。新媒体时代,记者并不只为传统媒体供稿。新闻传播的过程往往是:将采访到的新闻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材料第一时间通过微博、微信等工具先传播,随后,传统媒体网站发布事件的实时进展情况,然后,传统媒体全面报道,最后,是对新闻事件图文视频的深度报道和分析。

内容产品的生产进一步与传播载体分离,报纸版和网络版的同题新闻可彼此嵌入。《华尔街日报》导读栏提示每个栏目网络版链接,报纸是精简体报道,网络版则报道得更为详尽。报纸传播全面的文字信息和解读,将文字稿和视频、录音发至网络,手机发布图片及短消息,各种媒体整合推出适合各自终端的报道形式。在媒介行业竞争互动中,报纸、广播、电视在多方力量的推动下不断革新新闻报道形式,以适应新媒体带来的新闻传播模式、受众需求和信息接收习惯、媒介环境等的变化。“在融合新闻理念的指导下,新闻报道方式已从平面化的线性方式,转为立体化、个性化、互动化的全新方式。”报纸、广播、电视的新闻体裁不仅在自身媒体传播,而且通过自己的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手段进行传播。于是,新媒体使得各种新闻文体体裁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实现自如的转换。这些新闻文体体裁也变得更简洁、突出,更注重观点、解读的专业度,趣味性、娱乐化倾向更为加强。

三、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基本文体的特点及报纸版面

消息、通讯、评论是传统媒体的基本文体。新媒体的出现,猛烈冲击着这三大基本文体,使之发生深刻的变化,表现在下述方面。

(一) 消息:追求新闻传达的视觉效果

消息这种运用概括性语言较多的文体,注重描写手段,增强了场景描写,以达到全媒体的视觉传播效果。比如下段新闻:

观看天安门升旗仪式后游客自发清理广场上垃圾

法制晚报讯(记者耿学清 董振杰) 今天是国庆节正日子,早上6时11分,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十一国庆节升旗仪式,有11万游客前来观看,广场上一度实行分区域限流。升旗仪式结束后,广场上有不少垃圾,有游客和环卫人员一起进行了清理。

寒冷难挡爱国热情11万人看升旗

今年国庆节,北京气温较低。清晨天安门广场上的温度在10摄氏度左右,不少游客拿出毛毯、大衣披上御寒。最早的游客在凌晨1:30左右就开始在安检口排队。

早上6:10许,雄壮的国歌奏响,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随着万羽和平鸽飞起,广场内、天安门城楼前和天安门观礼台上都爆发出阵阵欢呼。

相关部门统计显示,超过11万余名游客在天安门广场区域观看升旗仪式。

由于前往天安门广场游客人数过多,为防止出现意外事故,今年公安部门对广场上的游客实行分区域限流措施,由民警共同值守,限制进入人数。

环卫工凌晨2点进场20分钟清扫完毕

由于在几小时前的等待过程中,不少人坐在了天安门广场的石板地上,身下垫了卫生纸、一日游小广告、报纸等杂物,还有人嗑起了瓜子,吃上了鸡腿、苹果和葡萄及其他零食。在升旗仪式结束后,不少游客并未将身边的垃圾带走。一名身穿西服的男士,看到这种场景,边说边自发捡拾起来,他还大喊着劝游客将垃圾带走。还有一男一女两名游客,也找了一个大垃圾袋,见垃圾就捡,并不住地配合环卫工人做清洁工作。

……

(摘录于《法制晚报》,发布于:2016-10-01,14:45:35)

这篇报道应该说是描写性的消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新的特点,即现在的消息出现通讯的特征。消息通讯化,充分运用通讯的描写手段的新媒体的视频画面效果,这是全媒体时代新闻文体发生的变化。追求视觉效果,此报道这方面做得不错,既有概括性的大数据交待:“相关部门统计显示,超过11万余名游客在天安门广场区域观看升旗仪式”,清晨2点清洁工进场,安检等说明队伍庞大、人数多,清洁工作难度大。又有细节描写:“今年国庆节,北京气温较低。清晨天安门广场上的温度在10摄氏度左右,不少游客拿出毛毯、大衣披上御寒。最早的游客在凌晨1:30左右就开始在安检口排队”,“早上6:10许,雄壮的国歌奏响,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随着万羽和平鸽飞起,广场内、天安门城楼前和天安门观礼台上都爆发出阵阵欢呼。”

从此篇报道可以看到消息正在追求新媒体的视觉效果,这正是全媒体时代消息发生变化的一个特点。

(二) 通讯:出现了新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碎片性的文体特征

例如,《武汉晚报》的一则人物通讯:2012 年 4 月 20 日,《武汉晚报》第29版发了一篇通讯,标题是:《靠枕,眼罩,毯子,样样齐备 出租车,公交车,自行车,车车都坐 公交“装备姐”竟是公司高管》,此文是一篇人物通讯,讲的是在武汉光谷公司上班的高管,不用公司配备的专车、乘公交车上班的故事。下面节选此文的开始几段和最后一段。

新浪微博 @任-宝华:@武汉晚报,贵报今天在微故事版报道的“公交车装备姐”,是我的一个好朋友。顺便爆个料:这位优雅女士是一家公司的高管哦,本来是有专职司机的,但是她嫌公司配的那个商务车排量太大,3.6的,每个月的油钱都要5 000多元,还配司机,就没要了。选择每天的士上下班,那天是心血来潮坐公交呢。

记者微访(肖娟):昨日,本报报道的“公交车装备姐”在网上引发热议,很快,就有网友主动@武汉晚报爆料,还有网友私信联系记者,表示“认识她的人都感到意外”。经过一番努力,记者终于证实,现实生活中的“装备姐”姓张,是光谷一公司副总经理。

昨日下午,记者联系上张女士。张女士介绍,她住在蔡家田,在光谷上班,路程很远。此前,公司给她配备了一辆别克商务车,专人接送。但是,她觉得配车排量太高,每月油费5 000多元,加上司机工资,实在浪费,于是主动提出不用配车,公司补贴交通费用即可。于是,从去年8月份开始,她就开始乘坐出租车上下班,偶尔坐坐公交车。

张女士笑道,她只要坐公交车上班,就会拎着装满“装备”的袋子,让自己舒适地度过从起点到终点的一个半小时。这期间,她会打开收音机,听“锵锵三人行”,枕着靠枕带上眼罩,在嘈杂的公交车上,“一下子就进入了自己的世界,可以调整呼吸,做做手指运动,感觉很好。感到困时,也可以补补觉”。

……

“装备姐”不是第一次被博友拍了

@moon_八月:不要说我不道德,可是这位阿姨,你早上跟我们一起坐公交车也太悠闲了,你这眼罩戴的,脖枕垫的,小毛毯铺的,小收音机听的,你让用了吃奶劲才挤上公交车的我情何以堪呀?

这篇人物通讯改变了传统通讯的写法,留下了新媒体浸染传统新闻文体的强烈印记。该文以读者的一段微博开头,接着出现了记者通过微博私信与网友及通讯中的主人翁直接对话的信息,将人物互动的内容直接搬到人物通讯中来。接下来出现了读者的回应,最后用一段微博来结尾,还直接搬用了微博上发的“装备齐全”的张女士的照片。

从这篇通讯的写作来看,在新媒体背景下,通讯文体发生了变化。新媒体影响下的信息碎片化、即时性、互动性的特征出现了,而且微博图文直接入文。

从此文还可看出,在新媒体影响下,采访也发生了变化,此文记者直接从新媒体上发现线索,并与读者直接沟通,相互合作完成这篇通讯,这种采访过程也在作品中表露无遗。

这种互动性不仅体现在报纸媒体增加了访谈、对话、讲述、读者热线、微博、帖吧等版面与栏目,还在广电等媒体上直接增加了嘉宾访谈、电话连线、现场直播,电视媒体甚至将受众用手机反馈的意见直接展现于屏幕飞字上。

(三) 评论:出现了即时性、多元性、平民化、互动性的特征

在新媒体影响下,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也出现被许多新媒体冲击后留下的烙印,表现在下述方面。

1. 即时性

2012年5月26日凌晨,深圳滨海大道发生“跑车男”夜载三女醉驾飙车,与同方向行驶的两辆出租车发生碰撞,导致出租车内3人当场死亡的重大车祸。

深圳《晶报》反应迅速,该报从5月29日到31日三天之内,在社论版连续发表了7篇社论[5]。

28日,深圳交警为飙车案召开第一次事故通报会,介绍此案的相关情况,就有关死者家属及网络舆论的“顶包说”,给出“肇事司机没有顶包”的明确结论。但这次新闻发布会后,传言、猜测仍然满天飞,网友们将自己的见闻、推测、分析等在网络上分享、交流,每有新证据和新进展出现,都会引来众人围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5·26”车祸属醉驾飙车,致三人殒命,性质恶劣,且所驾红色豪华跑车极易引发公众对于有关特权和金钱的想象。

对此,《晶报》于29日发表社论《飙车案疑云未散,公民围观有助真相呈现》。社论肯定了公民围观的价值所在,呼吁既要尊重警方的专业判断,又要呵护公民对公共事件的关注热情。社论的立场得到了深圳交警部门的认同。针对网络、报刊、电视等媒体此起彼伏的质疑声浪,深圳交警部门于29日召开此案的第二次事故通报会,公布跑车肇事案的10项新证据。

30日,《晶报》社论版用整版篇幅发表三篇社论,主社论是《我们关注“5·26”车祸,因为深圳是我们的家》,肯定深圳交警为一次车祸连开数场事故通报会的做法,认为“正视并勇于回应公众质疑,是警方职责所在,也展示了其自信和坦诚。而公众对真相的孜孜以求,更体现了对公共事务的关心和对城市的热爱”。社论将事件与深圳形象、深圳人的家园感联系在一起,鼓励公众继续追寻真相。

第二篇社论《飙车“飙”的是什么》,批评了一些人将“飙车”当成一种生活方式,飙车“飙”的是特权,是建立在金钱、身份之上的心理优越感,是对自己以及他人生命的漠视,更提出,“相对于各种雷厉风行的查处醉驾行动,因抓车而被查处并治罪的似乎寥寥无几。正是这种有意无意的放纵,造成了飙车猛于虎的惨烈现实”。

第三篇社论《比亚迪回应社会关切是责任也是契机》,提醒“躺着中枪”的比亚迪主动回应公众的关切,认为“企业回应社会疑问则是体现企业诚信和尊重市场、尊重消费者的必要之举”。

这三篇社论层次清晰,立体感强,呼应各方声音,在舆论喧嚷之际,发出理性声音,既不媚“官声”,也不迁就“网声”,而是坚定支持还原真相,促使公权行使更公开透明。

30日中午,“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微博宣布介入事故侦查;当日17时,深圳交警召开第三次事故通报会,公布DNA鉴定结果,显示车上物品和血迹均与肇事司机侯某STR分型一致,可确定不存在顶包。同时,“深圳交警”微博发布视频,对视频中肇事者头顶出现的光圈进行释疑。可以说,警方提供的证据更加充分。但事件继续发酵,包括央视、新华社等在内的众多权威媒体都对此事予以了跟踪报道。对此,《晶报》在31日继续以前一天的规模,在社论版上再发3篇社论。最后,在2013年10月12日,深圳飙车案在深圳中院一审宣判,酒后驾驶豪华跑车闯红灯超速飙车的肇事司机侯培庆以危害公共安全罪名获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

在这起突发事件报道中,深圳《晶报》及时主动发声,连续多次发表新闻评论,主动介入当地突发事件,及时正确地引导了舆论。这种迅速、即时、批量地发表新闻评论的做法,与新媒体操作非常相似。

2. 多元性

新媒体传播主体的多元性的特点也出现在评论文体上,参与评论的作者出现多元化现象。

第一种是与事件相关的专家学者成为最具权威的主要评论者:如2008年中央电视台对“我国南方暴风雪”、“汶川特大地震”及2015年的“天津港爆炸”等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进行了全程报道与及时评论。其中与各事件相关的专家学者成为央视该事件最具有权威度的主要评论者。这些专家大多是与事件相关的研究领域的知名度与权威度很高的资深研究人员,他们结合事件的进展情况进行评论,增强了评论的权威度,说服力增强。

第二种是现场记者担负着报道及评论的双重任务: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现场记者的报道,亦是报道亦是评论,不容易区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承担着报道与评论的双重任务。就“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中如央视与央广的现场记者通过电话报道重庆地震的情况,一方面,结合自身的感受对现场的真实情况进行报道;另一方面,也对地震给重庆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行评论。

第三种是与事件有直接关系的人员成为事件评论的主要对象:这些人员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评论的性质。

3. 平民化

网络与新媒体发布的新闻评论,由于准入门槛低,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发言,特别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发布者利用碎片化时间,把自己对热点新闻事件的直观看法随时发布,缺乏深思熟虑,容易充斥不文明的用语和十分个人化的偏激思想。这样的评论不可能是理性的探讨和建设性的争论,往往是不负责任的牢骚或漫骂,甚至对新闻传播产生负面影响。

但是新媒体上这种低门槛进入的评论往往为传统媒体评论提供了选题与深化的材料,有的甚至直接为传统媒体加以阐发与运用,这不仅使新媒体评论通过传统媒体得以纠偏与放大,也使得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出现平民化的特征,使之贴近了目前靠新媒体而大量出现的公民新闻的特色。

4. 互动性

传统媒体新闻评论要化单向为双向,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起来,把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结合起来,就要努力改变居高临下、唯我独尊的评论诉求方式,注意在“双向互动”上下功夫。

现今,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途径。网络、手机话语以及网上论坛、博客、微博等,凭借其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独家性、贴近性、交互性等特点,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已实现报网互动,加速自身变革,在评论的时效性、鲜明性、贴近性、互动性和群众性上下功夫、见实效。这种网报互学,取“报”之长、补“网”之短的现象,使之实现了双赢。

借鉴新媒体的互动性,传统媒体的评论的双向互动还体现在与传播对象的互动。在这方面,不少主流媒体评论已探索和总结了一些成功的做法,诸如:评论选题更多地聚焦社会,关注民生,服务百姓,将专业问题社会化、行业问题大众化;对一些有争议的话题,通过设置正方和反方,给公众提供思考问题的不同视角,让其自己教育自己;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加以讨论,以深化对问题的认识;运用对话和访谈的方式,主要由编辑、记者依据特定的新闻事件设置话题,请专家学者发表高见,从而帮助公众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报纸:直观与超文本的体裁版面增多

介绍了传统媒体三大基本文体出现新媒体特征的变革,仍然有必要说说报纸。因为,报纸本是传统新闻文体形成的母体。就在这个传统新闻文体最坚实的土壤上,已经长出具有新媒体文体特征的花朵,那就是直观与超文本的版面不断增加,具体表现如下。

1. 借鉴新媒体的直观性

“图文并重”已成为报纸新闻报道的重要编排理念,新闻照片、绘画、图表等避免了从报纸上单一的文字阅读易产生的疲劳,给受众留下鲜明直观的印象,图片新闻版面数上升。图片更大、更清晰、更强烈的视觉冲击,不仅可显示结果、还可报道动态发展过程,利用图片这一直观形式是近年来报纸报道的突出特色。2013年,《南方都市报》制作的全国两会“亿像素”图片成为网络热图,《人民日报》“视觉新闻”栏目则专门刊登摄影新闻。

2. 借鉴新媒体的超文本

为适应受众非线性阅读需求,报纸增加了“新闻链接”这种体裁,组合式编辑成为常态。从以前的长篇报道演变为由多篇中短篇幅、多种体裁形式组合而成的专题报道,一个新闻专题版面由主打文章、图片、评论、资料等多体裁共同组成。报纸新闻结构通过切割使新闻点更清晰,体裁向着简明扼要化发展,篇幅精简,版面上纯文字减少,短句式、短段落化、结构简单化成为报纸文体风格的发展趋势。

四、新媒体催生的新闻文体打下强烈的自身印记

与前所述,这里说的新媒体文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的作品形式,特指由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所产生的自身特有新闻作品,如博客、播客、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帖子、手机短信等。这些新闻作品形式与传统新闻有着文体截然不同的特点,留下新媒体强烈的自身印记,主要表现在下述方面。

(一) 去中心化

新媒体是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旧媒体是一种一对多的传播,而新媒体与此相反,是一种多对多的传播。相对于旧媒体的播放型传播模式,新媒体的传播特点是双向型、去中心化。新媒体的这种传播去中心化特征体现在其自身固有的新文体里,就是去作者中心、去意义中心、去文体中心。

电子写作进一步消解了作者主体性,电脑书写产生对主体的去中心化作用。网络(电脑)写作是一种匿名写作(当然,现在强调实名上网,但一般情况下网上署名仍然系作者自由署名,除非是因为网络管理控制的需要而进行实名核查,才署作者的真名),写作个体的姓名、性别、职业等特征都被隐藏起来,这是主体合法身份的失去。网络中“谁”(名字或代号)所对应的不是一个现实身份,而是一个虚构身份。匿名的写作造成了两种结果,一是个性的充分展现;一是个性的隐藏与身份的转换。前者提供了更多说话的自由,人们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后者反而成了一种表演,如男的演女的,少的演老的。抛开别有动机的不说(如网络犯罪),这种表演恰恰暗合了人们对自己身份的多重想象。

这种去作者中心式的电子写作方式,还导致了集体作者的可能性,进而导致去意义中心。在传统写作条件下,作品的传播主要靠印刷出版、发行流通,文本内容就被固定下来, 形成了某种相对稳定的意义中心,读者、编者以及作者本人都无法直接修改,除非重新再版印刷。而在互联网、无线通信条件下,作品(文本)以虚拟的形式在网络上传播,它没有一个固定的物质载体,这使得修改与编辑变得十分方便,集体作者对意义中心的任意、涂抹以致恶搞,破坏了原来相对稳定的意义中心和文体中心,造成了作品的未完成性。

(二) 信息化

当代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在大众生活中所具有的地位也日益重要,而这其中新媒体扮演了一个主导性的角色。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量更呈现出膨胀的趋势,使新媒体文体中出现如下特点。

1. 零散性与即时性

由于互联网、手机(无线通信网)的在线服务(理论上可始终在线)、输入法写作等特点,共同造成了新文体的零散性与即时性。其中,网络写作尤其是在线写作常常是即时的、即兴的、一次性完成的,这使得写作过程没有经过传统意义上严格的布局谋篇与修改环节,因此,网络文体呈现出的是一种零散的面貌。只言片语的帖子,数百字甚至寥寥数字的电子邮件、网络日志非常普遍,即便是千字以上的文本,用我们传统的评价标准来看,也常常是结构不严谨,或者干脆就是流水账。在网上严密整饬的文本是不受欢迎的,而断章似的短篇甚至是文字的碎片,恰恰不用费太多精力思考,正好满足了网上读者的需要。而手机短信的字数限制与信息服务(如收费、即时发送、与互联网融合)的特点,也同样造成短信的零散性特点。

2. 娱乐性与快感化

除了受媒体信息发布的影响外,信息传播的互动糅合了多种声音的信息再传播、评价等,还造成了新文体的娱乐性与快感化特征。读者的阅读也常常是即兴的、一次性的。

(三) 超文本

超文本(hypertext)是一种以链接为基本特征,以节点为基本单位的数据系统。节点可包含文本、图像、动画和视频、音频等各种元素,它们通过链接组成一个互相联系的系统。

在网络文体中,节点的链接经常出现,对信息的传播与接受产生了与纸面媒体相异的许多新形态。超文本的出现,使得传统文体中的线性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非线性的结构。原来从文字到文字、从开头到结尾、从纸面到纸面的线性形态被打破,网络文体已经呈现出文字与声音图像的拼接、开头结尾与任一其他部分的跳转、纸面与语音的穿插等多元形态。不单是文体本身,这种情况还影响了阅读、传播、交流、反馈等诸多环节。而手机功能的不断提升以及手机与互联网的融合,也将在手机传播中日益显现。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下降,人们可以愈来愈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特征对写作及日常交流的影响。

新媒体促成了自身新文体的产生,同时弱化了传统的新闻文体意识,使得新文体成为泛文体。新文体的去中心化、信息化、超文本的特征,正是因新媒体自身的特有技术特点形成的。这种新文体与经新媒体冲击改造后的传统媒体的新闻文体一道,形成了在新媒体环境下,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发生了革命性变革的新的新闻文体。当然,这种新闻文体的特点仍处在发展之中,因而并不能以这些特征来将其定型或绝对化。

注释:

[1]郎志慧:《新闻文体的三次变革》,《新闻爱好者月刊》2007年第3期,第52页。

[2]刘明华,等:《新闻写作教程》,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5页。

[3]秦珪:《新闻评论写作》,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页。

[4]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译林出版社,1964年。

[5]陈昕瑜:《新闻评论贵在积极介入本地突发公共事件》,《新闻记者》2012年第7期,第52~59页。

猜你喜欢

文体传统媒体
论中国文体发生与早期发展的途径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明清“四节体”戏曲及其文体价值探赜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版权保护面临八大难关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