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衰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2017-03-08苟天霞
苟天霞
慢性心衰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苟天霞
(兰州市卫生学校,甘肃 兰州 730030)
内科护理学;慢性心衰;心血管疾病
内科护理学是建立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之上的综合性学科,其知识体系整体性强,涉及领域广[1]。作为护理专业临床课程中的基础和关键课程,内科护理学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占有较大比重。循环系统疾病在内科护理学中占比较大,其中冠心病、高血压病更是普通老百姓耳熟能详的疾病,尤其是高血压病,据统计,全国高血压病人已达2.7亿。许多心血管疾病发展转归最后多会进入慢性心力衰竭阶段,随着人均寿命不断延长,医疗界将面对更多慢性心衰病人。中职护理专业以满足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旨在培养技能型、服务型高素质临床护士。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慢性心衰知识,内科护理学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学生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以下是对慢性心衰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1 学情分析
中职卫生学校目前招收的学生主要是初中生,按理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问题能力已达到一个较高水平,但进入中职卫生学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成绩不佳,未能考入普通高中,在学习动机、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上存在不少问题。进入中职卫生学校后面临沉重的课业负担,大多数学生难以应对,因而采用死记硬背方法应付考试,缺乏对知识的探究、梳理、纵横联系、归纳总结,最终导致对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强调温故知新,使其学会知识迁移。
2 教材分析
目前,我校使用的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内科护理》(3版),全书共10章,分别是诸论、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泌尿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血液病病人的护理、内分泌代谢病病人的护理、风湿性疾病病人的护理、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和传染病病人的护理。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共有11节内容,涉及8种临床常见疾病: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原发性高血压病、冠心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这些疾病若不能被及时治愈或良好控制,会使病人病情反复发作,最后引起慢性心衰的严重综合征,逐渐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堪忧。因此,慢性心衰病人的护理是护理专业学生的必备能力。
3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临床特点,制定慢性心衰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慢性心衰的病因、发病机制、病人身体状况。(2)技能目标:学会应用护理程序,提出护理诊断,同时实施恰当的护理措施。(3)情感目标:养成仔细、善于观察的习惯,及时注意病人生理、心理变化。
4 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以及岗位工作实际需求,确定慢性心衰教学重点:慢性心衰的病因、发病机制、病人身体状况、护理措施。结合学情确定慢性心衰的教学难点:慢性心衰的发病机制、护理措施。
5 教学方法
目前,绝大多数中职卫生学校学生在学习临床课程时没有较多接触病人的机会,对疾病的认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深刻体会,难以把握疾病的主要矛盾,对于迫切需要解决的护理问题也梳理不清。在大环境一时不能有所改变的现实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是每一名教师面临的问题。
5.1 创设情境
护理专业培养的主要是临床护士,而临床护士很重要的一项职责就是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发现潜在危险,配合医生及时化解。因此,病情观察是检测护士专业基本功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病情观察的对象是病人,而常规学习的是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护理措施,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架起一道桥梁,最简单易行的就是视频。结合学生已学的理论知识制作视频,使学生对疾病有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由于学生初学临床课程,因此,视频要突出主题,避免过于复杂。
5.2 分析病情,提出问题
在慢性心衰教学中,学生按常规学习慢性心衰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后,播放一段慢性心衰病人的视频。视频一:病人男,78岁,既住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二十余年,肺心病病史7年。该次因受凉肺部感染导致慢性心衰急性发作。病人半卧位,气短,面部及唇色发绀,颈静脉怒张,腰骶部、双下肢明显水肿。视频二:病人女,42岁,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病史15年。该次因过度劳累导致慢性心衰急性发作,病人倦怠乏力,端坐呼吸,呼吸费力,面颊部及唇色发绀,频繁咳嗽、咳痰,未见颈静脉怒张,无双下肢水肿。为了引导学生将视频与已学知识对接,可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观察病情,并提出问题:(1)病人有哪些突出症状体征?(2)症状体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3)可实施哪些护理措施缓解这些症状体征?5.3以问题为导向,分组讨论
将全班学生分为3组,每组随机抽取一个问题,根据问题不同分别称A组(症状体征组)、B组(原因组)、C组(护理措施组)。各组讨论时可将答案关键点罗列于一张纸上,方便该组发言人展示。组内讨论时,教师可适时参与,必要时给予指导。
5.4 学生呈现讨论结果
这个环节不是各组简单呈现自已的讨论结果,而是再次辨析慢性心衰知识。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A组每呈现病人的一个症状体证,B组阐明发生该症状体征的原因,C组提供缓解该症状体征的护理措施。例如,A组通过病人体位、呼吸费力、颜面及唇色发绀观察,提出病人存在缺氧情况。B组分析老年男性病人因多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通气换气功能减退,加之该次肺部感染,通气换气功能进一步下降,机体氧供减少,导致缺氧;中年女性因二尖瓣狭窄,肺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肺淤血,导致肺通气换气功能障碍,机体氧供减少,出现缺氧。C组提出解决方案,即持续鼻导管吸氧,促进排痰,畅通气道。
5.5 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不仅是对各组表现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提升。比如提问:除了吸氧、排痰畅通气道外,还能采用什么办法改善缺氧?通过生活事例启发学生:大家上学时每月都有固定的生活费用,若近几个月入不敷出,一般会如何解决?有人请求父母增加生活费,有人选择削减生活支出。现在我们对缺氧病人所选择的方法都是增加氧气供给,有没有减少支出也就是降低氧耗的办法呢?通过引导,学生补充缺氧病人的护理还应限制体力活动,增加休息,保持排便畅通,消除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
6 教学反思
现代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似乎传统教学模式成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障碍,因此极力推行各种新教学模式,旨在避免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应遵循可行性原则,况且一切真知未必都得通过自我发现来获得,有些知识可以通过有意的传授获得。很多内容如果没有教师讲授,学生很难理解,更谈不上内化。郭淑芳曾谈到,内科护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且临床应用广泛的学科,而目前“难教、难学、难备课”是师生共同面对的问题[2]。慢性心衰作为内科严重的综合征,发病机制复杂、抽象,若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则很难进一步掌握其临床表现、护理措施。因此,教师讲授是必需的,可通过举例子、打比方启发引导学生,同时展示能显示典型临床症状体征的右心衰、左心衰漫画图片,播放心血管正常或病变视频,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学生对慢性心衰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后,再选择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等,以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目的。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应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并达到预期目标,只有将各种基本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优化处理,最终才能达到良好效果。
[1]徐雅玲,梁菁,唐艳妮,等.“内科护理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36(3):509-510.
[2]郭淑芳.PBL教学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J].现代临床护理,2013(6):76-79.■
G424.1
B
1671-1246(2017)05-00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