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深度融合培养服装应用型人才

2017-03-08刘小红彭永宏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服装学院旭日应用型

刘小红,彭永宏



校企深度融合培养服装应用型人才

刘小红,彭永宏*

(惠州学院 旭日广东服装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校企深度融合是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基本路径,服装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应用特色,但在转型试点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价值取向、利益机制、沟通机制等方面的障碍。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惠州学院旭日广东服装学院在校企协同,培养服装应用型人才方面的实践经验,从实施校企紧密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拓宽协同育人渠道、构建广域型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合作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等方面,提出校企深度融合培养服装应用型人才的对策。

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应用型人才

为了全面推进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先后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财政部也先后颁布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更加明确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然而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的背景下,重点高等院校及地方高等院校在人才引进、优质生源招生、毕业生就业、教育资源的利用等方面将面临激烈的竞争[1-2]。中国作为服装消费大国与制造大国,决定了服装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从而为服装高等教育创造了持续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服装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作为知识、科技的聚集地和源发地优势,开展对于现代学术和知识体系的研究和创新,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3]。服装高等教育只有通过协同创新,才能保持与服装产业结构升级的高度吻合,从而确保服装学科的人才培养方向、服装学科知识结构与师资水平、服装学科的科研方向、服装学科的实验室及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方向等不偏离服装产业的发展轨道,并能为服装产业发展提供适用性人才及提供科技服务。为了更好地服务服装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对服装应用型技术型人才需求,惠州学院旭日广东服装学院进行了“校企深度融合培养服装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在创新课程体系、互动式教学方法、系列化专业教材、广域型实践创新基地、学生创新实践及管理平台、校企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等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实践成果。

一、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主要障碍

高等院校的四个基本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文化,企业的价值在于将人才资源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有效组织起来,创造社会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因此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了人才与技术两大要素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关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供不应求的精英教育已经不复存在。高校作为供给侧,已经出现供求结构失衡,具体表现为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一致导致大学生不能充分就业,但企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非常短缺。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借助政校行企力量,找到利益切合点,形成资源优势互补、校企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4]。实际上,高校与企业承当的社会职能不同,要将两者合二为一,开展协同育人还是很困难的,主要障碍表现在:

(一)校企合作双方的价值取向差异

企业是盈利机构,盈利是其存在的基础,利益导向是企业与学校合作基础,但高校是非盈利机构,更注重社会效益,两者价值取向不一,导致双方合作存在短期性、不稳定性、松散性障碍。具体表现在:当企业快速发展时,需要大量的人才和技术服务,为了获得高校的优先服务,就会积极与高校之间建立联系,形成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的合作;当企业进入一个平稳发展状态时,这种合作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这种情况,对于中小企业更为突出。而作为高校,其服务的对象不是个别企业而是整个社会,与任何企业合作所产生人才和技术成果,不只是为合作单位服务,也为其他单位甚至其竞争对手服务。高校主要是借助企业的实践教学资源优势及技术服务需求,开展创新实践教育与人才培养,提升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及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从而提高办学及教学质量、就业水平和社会影响力[5]。由于校企双方合作的价值取向差异,导致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的积极性不对称,合作中普遍存在冷热不均的现象。要建立校企长期合作的基础,一方面要选择发展稳定的大型企业,人才需求及技术服务需求相对稳定,校企合作的需求也比较稳定;另一方面,学校可为合作企业开展人才定制与定向技术服务,从而使学校成为企业人才与技术需求的供给池,建立起与企业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

(二)校企合作双方的利益机制缺乏

学校与企业之间开展协同育人,企业必须投入,包括项目资金、实践教学场地、企业带教人员,这些投入是很容易计量的,但企业得到的往往是人才、技术、社会影响力等,但这些收益是很难计量的,从而导致校企合作双方的责权利难以清楚表达,校企合作往往需要双方的关系、人情、信誉来建立与维系。缺乏法律层面的校企合作利益机制,对于企业而言,由于没有利益保护机制,这种合作就很难长期持久。要建立校企长期合作的基础,可以科研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合同,建立学校、企业、专业教师、参与学生等四方的利益机制[6],明确各方责权利关系,通过科研项目,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完成人才的联合培养。这种项目合作,虽然范围较小,但由于责权利明晰,而且合作项目可根据企业需要随时调整,企业受益直接,在项目合作过程中逐渐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三)缺乏常态化的校企合作沟通机制

校企业合作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能很好地满足合作企业的人才与技术服务需求[7]。因此校企协同育人,需要合作企业全方位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包括专业发展方向、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实习计划、毕业设计、就业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决策,只有企业全面参与了人才培养全过程,才能真正实现企业人才需求与实际培养人才规格的零差异、毕业生就业零适应期、用人单位二次培养零成本的“三零”目标。实际上,很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都是开始热,但因缺乏常态化的合作沟通机制,最后不了了之,难以持续。要建立校企长期合作的基础,需要校企双方将校企协同育人项目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规定目标和任务,建立常规工作机构和常态化的沟通渠道,包括日常的工作布置与检查,定期的工作总结,年度工作绩效考核与来年的工作计划。

二、校企深度融合培养服务应用型人才实践

惠州学院旭日广东服装学院是1988年由香港旭日企业资助下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建立的,在“学工一体,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培养服装应用性技术型人才。经过近30发展,在校企深度融合培养服务应用型人才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

(一)实施校企紧密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

香港旭日集团的服装生产与零售企业每年需要大量服装经营管理人才,为了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旭日广东服装学院与香港旭日集团共同设立了旭日企业研究社,制定了企业精英人才培养计划,简称A.O.计划(administrative official),开展校企一体化培养服装人才的探索。目前已完成22期共计培养300多人,25%以上的学员已成为企业的管理骨干。

为了实施A.O.计划,由旭日广东服装学院与旭日企业共同设立了旭日企业研究社,负责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业务沟通,运作经费由旭日企业筹措。旭日企业研究社的主要职责包括:选聘学员、制定并实施A.O.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计划、收集学员意见并及时反馈给企业或教师等。A.O.学员的培养计划是大四的一年教学计划,其内容是根据企业岗位需要量身定制的,包括专题课程与专项实践两个部分。旭日企业的主要职责包括:定期提供A.O.招聘计划(包括岗位、人数、职位描述等)、安排学生岗位挂职实践的带教经理、制定A.O.生福利计划与晋升计划、对学生岗位挂职实践的表现进行评价等。

A.O.计划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的技能需求完全一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一岗多能、部门沟通能力、团队精神,从而大大缩短了学生上岗工作的适应期,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拓宽协同育人渠道,构建广域型校企合作平台

地方院校在师资、科研方面是软肋,但地方院校有地缘优势,在地方经济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地方院校必须立足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企业服务,在协同创新培养应用性人才方面有所作为[8]。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广泛的实践教学平台的支持,旭日广东服装学院采取积极地走出去,加强与服装企业联络与沟通,建立校企良性互动机制,在拓宽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渠道,构建广域型校企合作平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让企业参与教学计划设计及专业建设,建立校企紧密的合作关系。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在旭日集团的指导下制定的,教学计划充分吸纳服装企业的意见,其中最大的特点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数达到了50%。为了适应广东服装企业逐渐从生产型转为营销型,先后增设了服装工业工程、服装贸易跟单、服装生产跟单、营销数据分析等专业课程。

(2)与企业共建实验室,改善办学条件。香港旭日集团、香港半岛集团、真维斯服饰有限公司、法国立克、广州春晓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金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先后与旭日广东服装学院共建了成衣工艺实验室、针织实验室、RFID服装智能店铺、服装CAD实验室、GST实验中心、电脑横机实验室等,形成了一室一企的共建特色。企业加入,使实验室的实践教学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

(3)通过双导师制吸纳企业参与实践教学,提高创新实践教学能力。旭日广东服装学院与服装企业之间已经形成了集中定向实习、分散定向实习、企业经理专题讲座、企业参与的专业课程展与服装专题设计。为了让专题设计更好地服务于服装企业,每年的专题设计都会吸纳服装企业参与,先后举办“东尼杯”、“校友杯”、“南璇杯”、“金泰杯”、“天意杯”等得到了服装企业的大力支持。

(三)校企合作,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

(1)开展内衣课程板块式教学模式改革。组建内衣教学团队,将内衣品牌、面料运用、效果设计、纸样设计、内衣制作、工艺单设计、网络营销等课程内容,按合作企业的产品流程整合为一个课程模板,由几位老师按合作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共同开展板块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全面引入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转变传统知识孤岛的教学模式,形成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机联系,问题导向、分组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2)开展校企合作的课程教学改革。通过嵌入式课程教学改革,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引进专业教师课堂,开设了店铺日常管理、零售买手、贸易服装采购、销售运作管理、服装商品开发流程、商品规划等系列讲座。这种由企业专业人员、专业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嵌入式专题讲座,有力促进了服装学院校企协同推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产生了以下五方面的作用:一是创造机会让专业教师与企业建立联系。二是持续沟通让校企关系得以维系与发展。三是专业交流让教师与企业达成项目合作。四是让学生有更好的就业机会或创新方向。五是通过专题讲座让校企双方成果得以融合升化,提升竞争力与知名度。

(3)开展校企项目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服装企业需求是个别化的人才和技术,服装专业计划对行业是专才,对企业是通才。将企业个别需求转化为项目,载入到导师主体的师生团队,导师将企业的个别需求融入到师生团队的知识体系与工程创新实践项目,在项目创新实践中,由导师带教完成人才定制,这就是校企项目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这种机制解决了导师、学生、企业三方利益机制,多数情况是企业或导师对人才或技术需求倒逼形成的。我院与佛山安东尼集团协同开展丝光棉设计人才培养,依托T恤协同创新中心,采取主任负责制,由中心主任负责挑选进驻中心的导师与学员,以学习研发T恤为主题(含设计制作),指导教师负责学习模式的传承,产品研发任务由安东尼根据其经营计划安排,产品研制费用公司承担。三年来,通过该项目培养了一批丝光棉设计人才,能到服装企业直接上岗,并为企业研发订单30多万件。

(4)争取企业在双师型师资培养方面的支持,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教学与科研服务能力。为了配合大比例的实践教学需要,需要教师具备双师素质,既要能走上讲台,又要能并且愿意进到车间或实验室。为了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旭日广东服装学院所有教师均参加过旭日集团提供的为期半年的挂职训练,新进的年轻教师也需要参加挂职。在挂职实践中,专业教师树立了一个正确的理念:服装专业的特色与优势就是应用,要在理论突破是比较难的,因此要在旭日广东服装学院有所发展,要对旭日广东服装学院有所贡献,就必须到服装企业去,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提升个人的价值。从旭日广东服装学院骨干教师的成长来看,其教学、科研、论文与企业结合紧密的教师,成长都比较快。

三、结语

服装院校的人才培养向应用技术型转型,需要服装企业深度参与,目前服装院校在校企深度融合开展协同育人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校企作为人才供求双方,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构建共同的利益框架与畅通的沟通机制,确保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企业的人才需要,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有企业平台作为坚强后盾,教师和学生能与企业紧密联系,企业全面参与人才培养的综合改革,从而形成校企深度融合协同培养服装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机制。

[1] 杨喜军.国际职业教育体系的类型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4,(04):95-99.

[2] 王少媛.整体推进省域大学特色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3,(02):31-36.

[3] 刘元风.对中国服装高等教育和服装学科发展的一点思考[J].艺术设计研究,2014,(01):122-125.

[4] 肖胜阳,贺芳.校企深度融合的创新范式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10):72-75.

[5] 周文辉.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深度融合之困境与策略[J].江西社会科学,2016,(10):252-256.

[6] 赵冬梅,赵黎明.依托行业优势构建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研究生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02):28-31.

[7] 段婷.应用型本科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22-23.

[8] 温涛,王维坤,李扬.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践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6,(03):48-52.

Cultivating Applied Fashion Talents with the School-Enterprise Deep Integration

LIU Xiao-hong, PENG Yong-hong

(Glorious Sun Guangdong school of Fashion, Huizhou University, Huizhou Guangdong 516007, China)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is the basic path of the college transformation to applied technology type. The talent cultivation of clothing colleges has obvious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barriers of value orientation, benefit mechanism,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in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Focusing on these issues, combined with Glorisun Guangdong Garment School experiences of cultivating applied fashion talents with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college and enterprise, this paper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training applied fashion talents, including the four aspects of implementing talent training scheme, broadening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channels, building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latform, and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deep integration of college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 applied talents

G643.0

A

2095-414X(2017)04-0017-04

彭永宏(1966-),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服装经营管理与教育.

广东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培育项目([2015]72号).

猜你喜欢

服装学院旭日应用型
新疆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摄影作品选登
FSAE赛车转向系统优化设计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丁莺作品选登
日本将刊登“旭日旗”韩文说明
《山脉》
香港服装学院专场发布
晨钓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