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融合

2017-03-08崔晓燕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17期
关键词:仁爱医者医学生

崔晓燕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山东 单县 274300)

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融合

崔晓燕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山东 单县 274300)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很多思想和理念与医学生所应具备的人文素养相契合。本文试图剖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责任意识、谦和好礼、见利思义、笃实严谨等思想意识与现代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融合,提出医学院校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分析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要注意的两个方面,一是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二是不排斥外来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医学生;人文素养

近年来,医患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伤医、害医事件时有发生,医患矛盾成为社会的一个焦点,引起各界的关注。引发医患矛盾的原因很多,有深层次的制度和社会原因,但部分医生人文素养的缺失是重要原因之一。部分医生人文素养缺失主要表现在:缺乏社会责任感;缺少医者仁心精神;功利主义思想严重,重利轻义;敬业精神不强,业务不精;缺乏礼仪,行医态度让患者难以接受。虽然这些只表现在一部分医生身上,但足以影响整个医生群体的形象。

医生是个特殊的职业,不仅要有精湛高超的专业技术,还要具备心怀天下的责任意识,仁者爱人的社会情怀,笃实严谨的工作作风,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谦和优雅的行为举止,真诚有效的沟通技巧等人文素养。1992年,就职于世界卫生组织的Boelen博士提出了影响广泛的“五星级医生”的概念,即医生应是保健提供者、治疗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领导者、服务管理者[1]。因此,在当今时代,具有广泛而渊博的人文社科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是成为优秀医生的必要条件。

因此,提高医生的人文素养,必须从大学人文教育入手,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医学生所应具备的人文素养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找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文精神,其中很多思想和精神与医学生所应具备的人文素养非常契合。

1 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融合

1.1 仁爱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儒家的仁爱思想。仁爱思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孔子提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仁爱思想的基础上,古代中国人形成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广阔胸怀和相互关爱的社会风尚。除此之外,墨子提出的“兼爱”,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思想。“仁爱救人”“医者仁心”是行医的根本准则,在治疗患者时,要“以人为本”,对患者充满爱心。“仁爱救人”“医者仁心”的来源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因此,加强医学生的“仁爱救人”“医者仁心”教育要从仁爱思想中吸取营养,把仁爱精神融入医学生的血脉之中,培养具有“仁爱救人”“医者仁心”精神的大医。

1.2 责任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关于责任、担当意识的思想,如在《大学》里就提出了知识分子要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北宋名相范仲淹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更是明确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响亮口号。这些都可以看出“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医者是为了“悬壶济世”,医治天下疾病,救治天下苍生,需要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所以要加强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教育。加强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教育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着手,以屈原、范仲淹、顾炎武、孙思邈为楷模,让医学生学习他们为国为民的责任、担当意识,做“胸怀天下苍生”的大医。

1.3 谦和好礼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礼”文化,“礼”文化是中国的重要文化之一。中国是礼仪之邦,注重礼仪是中国古代人民的重要美德。礼即是人要有恭敬之心,辞让之心。《礼记》中记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礼又包含着谦和之意,中国古人早就懂得“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告诫人们不要“自矜”“自伐”“自是”。谦和好礼就是要求人们做人要有修养涵养,谦让不争,只有这样人际关系才能和睦。古代医者非常注重谦和好礼,《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中记载:“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止和柔,无自妄尊。”[2]谦和好礼应是医生的基本素质,医生在与患者沟通时,要礼仪规范,言语举止合乎礼仪,不能自高自大,否则就会引起患者的反感,甚至引发冲突。所以,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加强医学生的礼仪教育,使医学生拥有谦恭之心和优雅的言谈举止。

1.4 见利思义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正确的义利观。“重义轻利”和“先义后利”也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之一。孔子提倡要“见利思义”,孟子主张要“先义而后利”。《荀子·荣辱》中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重义轻利”思想一直影响着古代中国人民的价值取向,甚至是古代中国人民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之一。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绝大多数医院是以盈利为目的,医生的收入与其所治疗患者产生的费用相关,在这种背景下,医生就面临“义”和“利”的选择。有些医生见利忘义,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顾患者的实际情况,过度检查或过度治疗,加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因此,医学院校要加强学生的义利观教育,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和“先义后利”的传统美德。

1.5 笃实严谨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国古代人民笃实严谨的精神。笃实就是要求人们拥有质朴的品格和务实的精神。老子曾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孔子明确反对“巧言令色”,认为人“讷于言而敏于行”“耻其言而过其行”才是君子。古代中国人民讲究“实”,把“老实”“踏实”“诚实”“实在”作为衡量君子品德的标准,形成了崇尚实干、反对空谈的社会风气。中国传统文化还包含严谨精神,尤其是古代一些医药学家在治病救人时,严谨负责,一丝不苟。孙思邈所著的《大医精诚》中说:“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查形候,纤毫勿失。”[3]笃实严谨也是当今医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有些医学生学习不踏实、不刻苦,浅尝辄止。走到工作岗位上,知识功底的薄弱就会无限放大,遇到患者出现复杂病情,不能确诊,不敢抢救,甚至误诊,所以要加强医学生笃实严谨精神培养。医学生笃实严谨精神培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笃实严谨精神,培养医学生刻苦踏实、兢兢业业的良好品质。

2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2.1 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和宝贵遗产。我们没有理由把它抛弃,要积极主动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传统美德,修正和塑造我们的人格,培养高尚品质。但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也不是说完全继承传统的一切东西。中国传统文化里也有很多糟粕,如:重人治、轻法治,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亲,等级观念等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这些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会对当代青年的民主法治观念、权力观念、平等意识、竞争意识产生一些消极影响。我们要有选择地、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汲取精华,去除糟粕。同时,结合现实不断进行文化创新。

2.2 不排斥外来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的根,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避免唯西是从,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但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排斥外来文化。我们要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如西方文化中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思想也是人类的优秀文化之一。我们要把中国传统文化当作世界文化中的一部分来学习,对世界上不同的文化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结合我国国情,选取既适合我国国情,又能对我们发展有利的文化。只有不保守、不盲目,有选择地继承,敞开胸怀,有比较地接纳,才能使我们的文化不断创新,不断丰富。

[1]黄一瑜.回归经典阅读,推进医学人文教育[J].人民论坛,2015(32):136-137.

[2][宋]佚名.小儿卫生总微论方[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

[3]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G416

:A

:1671-1246(2017)17-0013-02

猜你喜欢

仁爱医者医学生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论“仁爱”与“兼爱”之异同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