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新思路、新举措提升高职药学专业建设水平
2017-03-08于广华刘红霞
王 静,孟 姝,于广华,蒋 鸣,张 琦,刘红霞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0)
新常态、新思路、新举措提升高职药学专业建设水平
王 静,孟 姝,于广华,蒋 鸣,张 琦,刘红霞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0)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催生各个行业转型升级。医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维护公众健康的重任。高职药学专业是培养基层药师的摇篮,也是社会药店和药品生产企业药学人才的主要输送方。在深化医药改革的背景下,如何适应“需求服务”整体战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化需求是必须思考的问题。要从了解新常态特点、拓展新思路、实施新举措等方面提高高职药学专业建设整体水平,为医药行业培养合格人才。
新常态;高职;药学专业;专业建设
在我国经济发展大形势下,新常态成为改革发展的重要背景。医药经济进入新常态,使医药产业面临更多机会。例如,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互联网和医药产品、医疗服务紧密结合为医药市场增添活力,基层医疗及药品零售市场发展备受瞩目。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要求,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发挥积极作用,现代药学职业教育根据我国医药经济发展总体趋势,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强调市场适应性,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人才流动为核心,在专业建设方面与时俱进,优化办学模式,注重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更好地为医药卫生事业服务。
1 认识新常态,适应医药行业发展新动向
随着医药改革相关政策的持续推进,在“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医药改革方针指导下,国家强化基层医疗卫生建设,推动医疗从大医院走向基层社区。当前的医药行业发展为高职药学专业学生就业提供了机会,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药学专业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认识新常态,了解医药行业需求,采用订单式培养合格药学人才。
1.1 广泛开展调研,明确市场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医药行业在整体上保持稳定增长势头,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这与人口老龄化、人民健康需求增强、基层医疗需求不断释放等均有密切关系。随着医药行业的发展壮大,药品研发、生产、销售和使用相关行业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高职高专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只有面向市场需求、服务社会,才能确保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对医药行业进行广泛调研,明确各岗位对高职药学人才的需求情况和知识、技能要求,是专业建设的前提。我们通过对江苏省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等单位调研,明确我校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主要为药品销售、使用单位和药品生产企业。对近3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其职业面向、具体岗位任务和职业发展情况,其中药品销售单位所占比例最大(占一半以上),其次是医疗机构,药品生产和物流机构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这与近年来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密切相关,如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医院药品零差价、挂号费上涨、社会药店服务能力和网络信息化程度的提升等,都促进了社会药店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因此药品销售人员需求量也明显增加。我们应根据调研结果,明确市场需求,把握发展方向,不断深化专业内涵建设。
1.2 做好顶层设计,紧跟社会发展
专业建设必须要有明确的方向与规划,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和医药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优化,基层医疗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其在服务形式、服务种类、营销策略、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其他医疗服务的差异也更加明显,除了用药指导外,健康咨询、公共卫生建设等工作内容也会相应增加。为了保障人才培养体系更好地适应新常态岗位需求,要尽快落实药学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进行高职专业建设时要了解区域产业分布、岗位需求情况和对人才技术技能的要求等,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标准[1]。我校紧跟医药行业人才需求变化,结合江苏省医药产业发展特点,确定“面向基层、立足苏北、服务江苏、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重点培养药学服务方向专业人才。充分利用医院和药企等社会资源优势,邀请国内药学专家、行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对专业建设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使培养的人才能满足岗位需求,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
2 拓展新思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质量决定生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指导思想是“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强调“提高教育质量”。教学质量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把内涵发展作为教育教学原则,把建设思路从外延转到内涵上来。
2.1 深化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医药行业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突出安全性和服务性的行业,单靠学校自身的投入很难满足岗位对学生技术技能的要求。为了谋求发展,确保教育质量,突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实效性,必须进行校企合作。企业要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课程改革中提供必要的人员和技术支持,为学生见习、实习提供岗位,加强职业素养和企业文化熏陶,使学生一毕业就能投入工作。学校通过企业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2.2 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与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职业岗位(群)要求,参照药学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执业药师考试,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现代药学已从传统模式向“以病人为中心”模式转变,因此课程体系要突出医学与药学并重,同时加强人文素养培养,建立分段递进课程体系,一年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一年企业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教学(学习基本技能),一年企业顶岗实习,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
2.3 优化师资队伍
优秀的师资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外引内培”的双效机制优化师资队伍。聘请行业专家为专业带头人,把握专业发展方向,从企业聘请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同时加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培养,组织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和参加短期培训,让教师的知识与技能不断更新,紧跟医药行业发展变化,确保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不断完善师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建设一支教学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结构合理、专兼一体、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 实施新举措,培养高素质药学人才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知识、技能与素质协调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我们结合学生特点,在注重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多形式、多途径的教学,注重思维方法、学习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让行业企业参与教学质量评价,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3.1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体现以人为本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潜能,使其得到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是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能体现对人才成长规律的遵循和学生个性发展规律的尊重,能彰显教育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视和关怀[2]。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学生知识结构、行为习惯、家庭背景、经济条件、求学目的等都不尽相同,“一刀切”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设计很难满足促进所有学生健康发展和提升综合能力的要求。因此,有必要进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特点和需求,尝试多样化人才培养途径,最大程度发挥学生优势。在学习通识知识的基础上,学生根据喜好选择发展方向,学校根据不同职业面向设置专业课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协调教与学的关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发挥特长、个性化发展。
3.2 加强信息化课程建设,满足“互联网+”需求
互联网的便捷、快速等优势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的有效性[3]。信息化课程建设受学校、教师、学生3方面因素影响。全方位的网络覆盖是实施信息化课程建设的基础,学校要提供相关平台,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课程建设。教师要学习信息化技术,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建设在线开放课程,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学生是信息化课程的直接受益者,必须从学生角度设计课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3.3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是否满足社会需求,需要学校、学生、用人单位多方评价才能得出客观结论。学校教师与行业技术人员合作建立专业核心课程考核标准,通过过程考核促进学生学习。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评价,考核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突出评价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委托第三方(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将毕业生就业率与离职率、用人单位满意度、家长和学生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根据调查结果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与素质全面发展。
高职药学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药学服务岗位,工作内容除了传统的药品调剂外,还有药物使用全程监督与指导。这就要求我们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医学和药学基础知识学习,突出与药学服务密切相关的核心课程的地位,强调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培养,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使毕业生符合医药岗位要求。
[1]徐普平.高职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研究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3(3):120-121.
[2]刘波.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J].黑龙江教育,2013(9):60-62.
[3]郑云翔,谢虎.高校课程信息化教学绩效成熟度模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8):71-77.
G420
:A
:1671-1246(2017)17-0010-02
注:本文系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校本课题(Z201503);江苏省高校药学品牌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PZY2015A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