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阶段提高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必要性研究

2017-03-08陈瑞玲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17期
关键词:医学生研究生基础

陈瑞玲,李 娟

(厦门大学医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基础阶段提高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必要性研究

陈瑞玲,李 娟*

(厦门大学医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挑战也是机遇,本文提出“5+3”培养模式下基础阶段加强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并在分析相关问题基础上提出解决措施。

研究生教育;基础阶段;科研能力

从2015年起,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本硕连读学制由7年调整为8年,这一改变为医学生创造了更多实践机会。医学生临床实践要求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一致,医教协同有利于医学生向医生转变,而研究生与住院医师双重身份也对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提出了挑战。

1 医学事业发展需要临床技能与科研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存环境的改变,新型疾病不断出现,化学品、核物质泄漏、雾霾等不同程度危害着人类健康,结核、疟疾致病菌也发生变异产生耐药性。医学生作为医疗队伍的重要储备力量,在学习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需注重科研能力培养。科研的基本任务是探索、认识未知领域,为发明新产品和利用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在医学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医学生只有在基础阶段培养敏捷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才能发现临床上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而关注先进的实验技术和方法,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医疗卫生事业需要疾病诊疗能力强、救死扶伤能力强、治疗疑难杂症能力强、科研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临床技能基础上,加强对科研思维、实验操作能力、提出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方向[1,2]。

2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

2.1 科研意识不强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往往认为自己今后主要从事临床工作,因而将绝大多数时间、精力投入临床,忽视了科研能力培养[3]。一些学生对科学研究认识不清甚至视为负担,认为其对将来的工作没有任何帮助,对必须完成的课题也是敷衍了事。教育部、国家卫计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虽然强调临床技能培训,但也明确指出科研能力仍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方面。因此,医学教育工作者需提高学生科研意识。

2.2 基础教育阶段学习任务重

医学课程门数、学时均较多,学生学习任务重,多数医学院校本科阶段课程有35~45门,共3 300~3 600学时[4]。除了医学知识学习外,学生还需花费大量精力通过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此外,丰富的社团活动也占据了部分课余时间,导致学生对科研活动热情不高,缺乏积极性。

2.3 学校和教师不重视

许多医学院校对基础阶段医学生科研能力没有要求或要求较低。一是没有专门的科研训练经费,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资金不足,而进行科研需要的材料如试剂盒、抗体等价格较高;二是缺乏科研相关内容的设置,医学生基础课和专业课较多,业余时间少,用在科研上的时间更少;三是教师不愿意带低年级学生进行科研活动,因为培养学生需要精力、财力,付出与产出不成正比,而院校对科研指导教师没有物质或精神奖励[5]。

2.4 规范化培训阶段工作忙

学生在完成5年医学本科教育后,需前往培训基地接受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阶段学生需通过专业理论、临床技能、专业外语、科研写作等多项考核,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此外,学生还需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学生规范化培训阶段工作繁忙,培养科研能力不可行。

3 基础阶段加强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3.1 尽早接触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科研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研究亦如此,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尽早接触科研,加入各个课题组,学习基本实验技术,提高自身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巧。通过邀请国内外教授进行学术交流、举办学术讲座及宣传各课题组研究成果,向学生介绍科研活动的意义,通过举办小组科技竞赛激发学生科研热情,进而提高其参加科研活动的积极性[6]。

3.2 合理规划,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有了科研兴趣,还需合理制定科研能力培养方案,遵循现代医学教育规律。厦门大学医学院将相关课程整合起来,在基础阶段推行模块教学,最大限度利用教材和有限的授课时间,有效解决教学内容多、授课时间少的矛盾,同时给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留出时间[7]。

科研能力培养能够提高临床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然而科研能力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科研能力迫在眉睫。厦门大学自2012年起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经过5年的发展,学校、教师和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竞赛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升。学校大力支持本科生科研创新,医学院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实验方法的设计、实验用品的准备、实验的实施、数据处理和分析、报告撰写等工作。同时学生加入课题组,学习文献检索、医学相关实验技术等基本技能。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定期参加课题组学术活动,逐步培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拟定新对策的能力,提高科研水平[8]。

3.3 适时反馈,基础临床共同发展

临床医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医疗工作,而科研能力培养旨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将基础阶段学到的科研思维和方法运用到临床实践,解决临床问题。我国医学教育一直存在理论与实践、科研与临床脱离现象,基础阶段科研能力培训能为学生科研设计、课题实施及论文答辩打下坚实基础。进入临床培训阶段,学生会发现一些依靠现有临床技术不能解决的医学科学问题。一方面,学生可以结合这些问题以及基础阶段的科研能力培训,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自己硕士阶段的科研选题;另一方面,学生可将这些问题反馈给导师,促进科研与临床的结合,进而推动基础与临床的共同发展。

4 结语

“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在对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基础研究与临床结合提供了良好机遇。医学教育工作者需在基础阶段充分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医学生成为合格临床医师及研究者,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1]石士奎,汤晓敏.关于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2):130-131.

[2]王宪波,冯颖,杨志云.精准医学模式下医学研究生教育中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2(11):1054-1055.

[3]张天一,苑文英.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医学研究与教育,2009,26(5):103-105.

[4]吴丹桂,徐名颂,刘世明,等.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探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1):19-21.

[5]常丽荣,武艳,宋一志,等.医学生基础阶段科研能力的培养初探[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1):32-33.

[6]李寒,张桂芝,张敬丽,等.探讨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中国病案,2016,17(9):88-90.

[7]陈菊祥,陈佩钦,徐涛,等.模块式训练在长学制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5):888-890.

[8]欧云生,杨洪宇,蒋电明,等.七年制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经验[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2,25(10):1081-1083.

(*通讯作者:李娟)

G643

:A

:1671-1246(2017)17-0005-02

猜你喜欢

医学生研究生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