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信公众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验性探讨
2017-03-08于洋
于 洋
以微信公众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验性探讨
于 洋
(呼伦贝尔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新媒体时代借助移动智能终端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和信息的传播方式,也给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面临极大的挑战和机遇。传统校园广告牌、专业学院内部讲座和活动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团委实践教育活动逐渐显现出弱势,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建构起的陪伴式融入新模式将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提供新渠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信公众平台;应用研究
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前沿阵地,关系着几千万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仰的树立。在当前多元价值观交织的大学校园,如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的主流引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传播途径包括校园广告牌、专业学院内部讲座和活动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团委实践教育活动等。以手机移动终端为主要平台的传播模式,将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产生巨大的推动,它的开发和利用将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陪伴式融入新模式的形成。
一、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应用中的可行性分析
(一)微信公众平台的搭建将使移动接受信息成为可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实践、竞赛、宣传、学习在平台上均能一次性打包传播,不受时间、地点和传播对象的限制。平台能够很好地解决宣传中的一对多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得到改进,大学生对微信公众平台渠道接受性调查反馈较好。平台在教学和信息交换中的优势得到大学生群体的集体支持,在校大学生均拥有微信号(即便没有微信号,微信号的申请也使极其容易的,QQ号即可通用)这也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移动终端成为可能。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实际需要。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客观环境发生变化,无限网络全天二十四小时无死角覆盖,手机作为信息传送的终端优势日益突出,传统电脑终端地位受到冲击。在多元化传播途径的基础上应突出平台整合优势,开拓新空间、新领域、新方法,实现方法和手段的再创新。首先,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对象广泛,各年级、各层次学生,专业背景、兴趣偏向、个性特称、接受信息方式均有不同,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平台整合意识尚未形成。单线作战,没有平台意识和整合意识,宣传整体合力并未得到发挥。其次,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效果检测机制缺失。一个活动、一个项目只有融入途径,没有检测机制等于徒劳无功。再次,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手机终端的无限潜力的释放,基于手机终端的融入环境发生了改变,其中就高校而言,新媒体时代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生活、学习手机化的特征日益明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工作推进要注意到环境和任务变化的新特点。
二、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阶段性环境变化的新特点,促使新方法和新载体的不断衍生,微信公众平台的现实优势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间能够相辅相成,形成新载体与新特点之间的完美统一。课题组已在《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着力阐述了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在这里就不再赘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过程中存在着若干问题。例如,学生人数多,性别、年级、专业不尽相同,如何统筹规划,集中力量进行有效的传播;现有融入途径容易造成片断化、碎点化传播结果,缺乏过程性监管机制;问卷调查仍停留在纸质化、人力分析为特点的原始阶段;多元化平台没有一个主平台牵头,群龙无首。微信公众平台跨界进入教育机构的优势能够一一破解传播瓶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空气般围绕在学生主体周围和围绕在学校空间之中。
(一)微信公众平台构建流程。课题组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突破,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具体应用研究。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建设应该是多平台的结合,亦可以以学院或学校为主平台,推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平台,在此主平台上开设多元化的分平台,分别由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宣传部等多部门抽调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的教师联合支撑。学校可以以机构为名申请微信公众平台号码。打开微信公众平台官网进行注册,提交信息,设定密码和平台相关信息。其次,学生关注公众号。拥有微信的同学,直接在公众号添加中,输入公众号轻松加入信息平台。
(二)微信公众平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的模拟案例。微信主平台搭建完毕仅仅是硬件系统的完成,后续最重要的部分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发团队、主体内容、功能、跟踪机制等模块的相关建设和研究要配套上马。微信公众平台包括功能、管理、统计三大模块,开启群发消息功能、一对一解答攻略、投票管理、用户信息分析、分平台建设、每周热文推送等功能。每周公布统计分平台上交内容,每周发布理论知识学习内容、考核内容、实践内容、反馈内容。主要针对具体年级、以学年为单位验收成果,各平台对自身内容把关严格。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宣传团队。理论宣传主要分管部门为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负责分平台理论知识的搜集、上传、考核、反馈的工作,以课程为依托结合线上线下合力开展工作。每周发布一次主题明确的学习邀请函。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多元化功能,开展对应活动。一对一理论热点答疑、理论知识点热度投票管理及学习反馈问卷分析,系统的掌握学生理论学习情况。实践团队组织各种主题明确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内校外均可以,主要分管部门为团委,以团组织为号召,配套理论团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时,需要大学生由意识层面的认知进入行动领域。终端检测团队,主要完成结果考核和反馈工作,利用投票管理功能,定期开展主题投票活动,将结果每周反馈成文。三个分平台由一个固定的教师团队经营,互相通气,互相辅助,无缝链接。
2. 宣传的一对多化解为一对一精准融入模式。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进行说明。该课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要求的重要依托,以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具有极大的模糊性,主体和受众、精准传播、有效检测跟踪技术不到位。微信公众平台中的消息群发功能又兼顾一对一沟通无障碍开展。学生私下会有许多的问题,在课堂上不好意思说出口,通过这种匿名的网络形式,学生发送信息给教师,教师针对问题进行回答,有些心理咨询师的味道。这样即使学生有了问题解决的渠道,又使得教师更加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通过精准的一对一模式,帮助大学生理解公民层次的要求:诚信、友爱、爱国、敬业,创立四个模块的学生奖惩活动,寻找大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鲜活案例。
3. 投票管理功能的应用,帮助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效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过程中的每一次方法和手段的应用,都要有事前、事中、事后的问卷调查来检测大学生接受性。有效的针对每次活动、每个板块、每个课程、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学生心理状态(人生观、生死观、得失观、幸福观)等设计问卷,群发到各个学生终端,使教师及时了解方法和手段变动后学生的适应情况,也使教师了解95后大学生心理状态总体测评。统计功能应用案例:统计功能分为用户分析、图文分析、消息分析、接口分析,通过这一功能有效的掌握学生和教师运用平台后产生的大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使得教学更加精准、科学有效。
4. 开辟学生功能模块区,帮助建立学生宣传团队由学生精英们去管理模块的运行。学生模块侧重学生宣讲团的组建和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案例的搜集,解决那些远在天边的理论问题。这一功能模块的开发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内生力的形成和模式化,使宣传对象成为主体,变被动为主动。配套学生模块,组建学生宣讲团、微课团、摄像团、记者团等,促使发挥学生功能模块区的最大优势。
三、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融入中的积极作用
诚然,微信公众平台作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的新载体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高校互联网环境亟待改善,加大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师生间的推广,实现陪伴式融入的新模式;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理论知识扎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信团队。但课题组认为新方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的积极作用仍不容小觑。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互动性,破除以往传播的被动局面,帮助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主体。以往传播路径固化现象明显,不考虑传播实效性,学生和宣传者均处于被动局面。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搭建,在现有线下传播路径已经打造的氛围和环境下,配合线上路径,势必会产生传播合力,进一步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开辟学生模块,发现大学生群体中的宣讲家、鲜活案例,激发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兴趣,让学生们知道理论并没有那么远不可及,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每天都在用实际行动感召着理论的要求。历时一年的跟踪调查,以问卷星问卷分析系统来完成问卷调查的设计和分析结果,以微信公众平台作为问卷传播的手机终端平台与大学生进行无障碍沟通,只要按动一个按钮,设置的消息和问卷就传播到学生终端。事前进行宣传,让学生在传播前了解相关知识;事中加强手机终端的链接使学生既成为听众又成为参与主体,形成的大数据当时就能反映结果,从而达到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无限提升,拉近学生、教师和大数据和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事后,就传播内容和相关事宜进行反馈性调查,教师或相关部门根据反馈结果立即做出反应,对第二轮传播战略进行调整和充实。
微信公众平台的线上优势体现了传播路径结果性和过程性的有效平衡。以往传播路径大都缺乏过程性的掌控,使得事前、事中、事后三个与大学生群体联系的渠道没有整合效果。大学生群体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是新媒体时代的最大受益者,每天通过手机了解天下,娱乐、生活、工作、学习、爱情都离不开网络世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也应该控制网络战线,但这种网络氛围的营造不应只停留在学校网站,而是主动出击,通过搭建新媒体教学平台与学生手机终端进行连接,使宣传工作的每一环节都做到主动掌握受众所思所想,侧重过程性体系的建设,结合已有的传播路径探索,达到线上和线下的有效结合。
开启移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使融入方法由灌输型变为陪伴型。当前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学习主体,学习网络化特征明显,通过手机终端网络不断的学习和释放大量信息,这使得群体的个性化鲜明,每个人的关注问题、焦点、方式、手段都不尽相同。新媒体平台是自媒体、互联网、大数据的完美结合,能够深度把握到每一个个性元素的特点,形成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后,对大学生群体的主流和多元价值观体系就会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同时也使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避免了片面化、一元化的结局,增加受众的多层次分析,使核心价值观传播针对不同层次形成不同攻略,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研究。
综上所述,通过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为切入口,以微信公众平台搭建来整合,准确的寻找到了自媒体、新媒体、互联网、大数据有机结合的过程性跟踪体系,从而实现了传播路径直达大学生手机终端的无障碍链接,创建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陪伴式融入的新模式。微信公众平台作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新方法,能够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互动性,破除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开启移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使融入模式由灌输型变为陪伴型,有效地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花。
[1]黄昆.新媒体环境下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J].理论视野,2014(04).
[2].曹静,葛畅,刘海峰,郑晶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方法[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3(04).
[3]黄会锴.媒体“新常态”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J].理论纵横,2014(09).
责任编辑:韩丽萍
2017-09-02
于洋(1981-),女,呼伦贝尔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辽宁大学历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历史学。
本文为呼伦贝尔学院第二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研立项重点项目(YJSZZD201605)结题成果论文。
G641
A
1009-4601(2017)06-01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