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中职生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想法
2017-03-08山东省宁阳县职业中专王海燕
山东省宁阳县职业中专 王海燕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激起了老百姓对诗词的热爱,这为我们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铺垫了道路。最近中共中央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宣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师,我们在领略中华诗词之美的同时,不得不去思考如何在中职生中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去做好这一为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想法。
一、亟须加强对中职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重义轻利、诚实守信等精神内核, 是千百年来中国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食粮,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
然而当前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出现的“楼蹋蹋、楼跑跑”案件、“小悦悦被碾”、“摔倒老人扶不扶”等现象,无不表明当今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偏失、道德沦丧的程度。北京大学一位教授曾感叹到“现在人们的行为连道德底线都没有了”,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也感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在文化的传承,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把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的境地。”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 “挽救21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的论点。现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面临的历史任务。因此,切实加强中职生传统文化教育,使其成长为具有“中国灵魂”的建设者,这是教育赋予每个中职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德育教师更是责无旁贷。
二、当前中职生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1.功利思想影响了传统文化的教育
中职学校受“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影响,只强调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就业率,而忽视了文化知识,压缩了文化课的课时,甚至没有固定的课时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比较普遍。从而忽视了企业所需要的学生的人文素养,没有深入理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的真正内涵。
2.市场经济观念削弱了传统文化的作用
中职学生大多来源于农村家庭,家长受经济压力的影响,认为孩子只要将来能找到一个好工作,挣大钱,能成家,就不错了,而不重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也导致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外来文化的入侵挤压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阵地
不可否认,外来文化中的糟粕会污染我们的文化环境,会使辨别力不高的中职学生受到很大的影响,如学生中出现了很多美欧、日韩“骨灰级”粉丝,认为“国产的”不时髦,不时尚,“传统的”跟不上时代,这严重挤压了传统文化的宣传阵地。
4.全社会关心支持传统文化教育的合力还没有形成
目前在部分地区,学校仍然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还是主体,还主要依赖于课本,场所还局限在校园,还没有完全形成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支撑的良好态势。
三、三位一体形成合力,打造传统文化的综合育人体系
(一)采取多种形式,发挥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主阵地作用
1.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无疑是学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学科课程全覆盖,教学环节全覆盖,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就要充分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注重校本教材编写,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2.举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如举办成人仪式,让学生在生命历程的关键时刻,以富有象征和表现力的方式受到道德教化。如举行诗词大会、成语故事大赛、汉字听写大赛等有趣味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还可以通过艺术教育、经典诵读、名著周末等活动,或者借助我国的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来引导学生感悟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注重环境育人,修建文化长廊或者文化广场,修建教室、宿舍墙壁文化,建设网络文化教育平台,努力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让学生沐浴在传统文化的春风里,自觉地去明辨是非、遵纪守法,自觉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
(二)提高家长自身素养,重视家庭教育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自身的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子女子女的发展。如我国古代就有“养不教,父之过”的格言,比如《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冠军、上海才女武亦姝在飞花令环节的表现令现场评委拍案叫绝,她对古诗文的爱好就是受到了父母的影响。因此,学校的家长委员会以及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应积极组织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传统文化体验、实践活动,共同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
(三)社会协同,营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大环境
弘扬、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不能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美欧等国家的成功经验,正所谓“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纳别水之址以厚己”。美国为了培养青少年儿童的艺术与人文素养,将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对接融合,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的博物馆教育已经成为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学校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德国对青少年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只是停留在学校教育层面,在社会教育机构中,甚至在社区的文化活动中也纳入相关主题,形成了“国家、机构、社会、社区、个人来共同实现教育目标”的综合育人体系。
当然我们也有值得推广的做法。比如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组织的走进古代钱币博物馆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我国古钱币的发展史和现代科技的进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民族自豪感。但是,目前我国由政府投资兴建的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总共1万多所,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政府还需要加大投入建设青少年宫、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等校外教育文化设施,并且还需充分发挥其功能,充分挖掘其作用,形成“无所不在”的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综合育人体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职教育培养的是一线技术工人,只有中职学校、社会和家庭齐抓共管,形成全社会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合力,才能弘扬、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打造真正的“中国工匠”,才能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