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琅琊榜》歌词的艺术美

2017-03-08杨柏松

河北传媒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琅琊榜借代辞格

杨柏松 付 超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 051430)

2015年,电视荧屏热播剧当属《琅琊榜》无疑。较之其他国产剧来说,人物造型精致而不夸张,服装道具精美而不媚俗,内容精彩而不落俗,音乐表情而不滥情。《琅琊榜》中的片尾曲《风起时》和插曲《红颜旧》《赤血长殷》,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烘托渲染气氛方面的作用亦是不容小觑,但这三首歌曲歌词文本中所蕴涵的丰富表现手法,却鲜有分析。于丹教授在《字解人生》一书中提到:“汉字是握在中华民族掌心的纹路,循着它的指事象形,可以触摸到所有观念由来的秘密;汉字也是笔尖下流淌的乡土,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即血脉。写中国字,懂中国心。”[1]笔者认为歌词在影视剧中的创作与表现和汉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有相同之处,因此试从押韵之美、修辞之美、意象之美三个方面剖析《琅琊榜》歌词创作的艺术手法。

一、押韵之美

在诗、词、歌、赋、曲等韵文中,常在每隔一句的末尾用同韵的字,这称为押韵。押韵可以使歌词具有优美、和谐的形式,富于节奏变化。

《赤血长殷》部分歌词的最后一个音节押在相同的“ou”韵上,《红颜旧》部分歌词的最后一个音节押在相同的“iu”韵和“i”韵上。这两首歌词基本上是句句押韵,一韵到底。这种整齐的押韵形式,使得歌词朗朗上口,演唱起来也是优美动听。

尔虞我诈斗(dou)/无论缘由(you)/本唤作成王败寇 (kou)/这风雨一路/他只影独走(zou)/抛却欢喜悲凉感受(shou)/尘埃落定后(hou)/ 提缰回首(shou)万千过往烙心头(tou)/暗香幽幽(you)/江山皆没入一眸(mou) (《赤血长殷》)

狼烟烽火何时休 (xiu)/成王败寇尽东流(liu)/蜡炬已残泪难干/江山未老红颜旧(jiu)(《红颜旧》)

忍别离 (li)/不忍却又别离(li)/托鸿雁南去/不知此心何寄(ji)(《红颜旧》)

唐朝诗人韩偓的《荐福寺讲筵偶见又别》写道:“见时浓日午,别处暮钟残。景色疑春尽,襟怀似酒阑。两情含眷恋,一饷致辛酸。夜静长廊下,难寻屐齿看。”这首诗以“浓日”和“暮钟”写两人相见与分别,在后面含有“an”韵脚的句子中表达心事,抒发相见欢畅、分别忧伤的情感。《风起时》歌词每一句的最后一个音节也都押在了“言前”辙的“寒”韵上,即“uan”“an”“ian”。这首歌词韵脚相近、隔句用韵,可以说一辙到底,句句押韵。这一歌词创作亦是在表达人生况味,以诗词押韵的方式创作歌词,既符合影视剧文本的艺术风格,同时也融入了传统文化的细胞。

变幻风云几卷(juan)/乱世起惊澜(lan)/血仍殷 何人心念(nian)/烈火清平愿(yuan)/慧剑借别红颜(yan)/无意续余年(nian)/帝阙巍豪气仍在/冰心誓破长夜天(tian)/昔年朱弓壁上空悬(xuan)/征途望断(duan)铁甲犹寒(han)/明眸在心青山难掩(yan)/江山如画是我心言(yan)/关山横槊谁可补天 (tian)/碧血长枪昨日少年(nian)/孤影归途 不见烽烟 (yan)/一笔千秋后人心间(jian)/风起 云散(san)(《风起时》)

在很多电视剧歌词文本中,为了让歌词的音律有更多的变化,往往会用两个以上的韵,但一般不超过三个。如《红颜旧》用了“鱼”“齐”“侯”三种韵。在歌词创作中,用韵不宜过多。换韵过多则会使歌词韵脚凌乱,难以演唱。适宜而巧妙地换韵,则会赋予歌词多样的节奏和丰富的情感,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一个优秀的词作者应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重视歌词的押韵,挑选那些适于传达情感、咬字清晰、发音顺畅的字作韵脚。

二、修辞之美

修辞学(rhetoric)肇始于古希腊时代,在西方理论与知识体系传统中亦扮演重要角色,是一种关切语言作为说服工具的艺术[2]。修辞是文学艺术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歌词也是一种文学,因此也需要用各类修辞来传情达意。恰当使用修辞手法,能对歌词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使影视剧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琅琊榜》歌词中运用了比喻、借代、夸张、通感、反复等修辞手法。

“别说了,娘。您还记得爹得癌症那几年不?家里没钱治病,我在城里又只是当个小科长,哪来那几十万?……”阿强说着说着,声音开始颤抖,“前几年办事都兴送礼,我想到给爹治病要钱,就收了一次……怎知道后来收不住手,这些年——这些年我没脸回来见您啊!”……那天阿强走的时候,他说了很多话,张大娘却像个木头人一样呆滞着一言不发。

(一)比喻

比喻,就是平时所说的“打比方”,即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比喻又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赋、比、兴源于《诗经》,是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按照南宋大儒朱熹的解释,“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运用比喻辞格,能让歌词文本生动、物体形象、情感深沉。

“江山如画/是我心言 ”(《风起时》)同时运用了明喻、暗喻两种辞格。“江山”是本体,“如”是喻词,“画”是喻体,这是明喻;“江山”是本体,“是”是喻词,“心言”是喻体,这是暗喻。

山河秀丽,美似画卷,正如我的心声一样,这样的比喻,给人广博而美丽的意境。在歌词中使用比喻,能体现词作者的主观情感。这句歌词使用修辞手法,扩大了歌词艺术的想象空间,既富有诗意,又通俗易懂。

(二)借代

借代,不直说某人或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在歌词中运用借代辞格,能达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的效果。

“狼烟烽火何时休”(《红颜旧》)。这里的“狼烟烽火”运用了借代辞格,属于具体代抽象。古代,边境筑有烽火台。凡遇外敌入侵,则在烽火台上燃起狼烟报警,于是狼烟烽火成了战争的代名词。这样,就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具体了。

“一袭白衣祭故人”(《赤血长殷》)中的“白衣”同样运用了借代辞格,属于特征、标志代本体。在中国,传统丧服都是白色的,祭奠故人要“穿白带孝”。

(三)夸张

运用夸张手法,需要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动力,以客观的人、物为基础,合情合理地缩小、扩大、超前渲染人、物的一些特征。

“此去踏关山千重/将前尘挥袖/泣血书千轴/悲歌唱彻”(《赤血长殷》)。这里的“千重”“千轴”运用了夸张辞格。

“千重”“千轴”都是夸张之语,并非实指,但一股悲壮之意油然而生。“千重”“千轴”增强了歌词及电视剧作品的艺术冲击力,给人心灵上的震撼与感染,同时又契合了情义千秋的主题。现实生活中山无千重,书无千轴。虽然夸张有违客观事实,但是艺术的真实并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反而让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受到震撼。

(四)通感

钱钟书先生《通感》一文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3]

“朱墙宫深/人心难嗅”。《赤血长殷》采用了通感这种修辞手法。红墙高大,庭院深深,内藏朝堂各方势力的争斗。在这种环境中,人的情感也是深埋内心,不敢倾诉于外人知。人内心的情感是隐秘的,听不见,看不到,嗅不觉。词作者使用通感这种修辞手法,可以调动读者的感觉器官去捕捉最细微的情愫。人的情感由无声无息变得立体多维,回味无穷。

(五)反复

为了强调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情感,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这种辞格叫反复。它可以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类。连续反复是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出现。

“红颜旧/任凭斗转星移/唯不变此情悠悠/唯不变此情悠悠/唯不变此情悠悠”。此处,《红颜旧》运用了连续反复辞格。《红颜旧》曲风婉转优美,唱出了一曲凄婉动人的爱情悲歌。“唯不变此情悠悠”,红颜佳人深情吟唱,情义绵绵,不禁让人情上心头,泪眼婆娑。

三、意象之美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审美范畴,是构成诗歌意境、意蕴的基础和核心。意象由人内在的感性情感和外化的客观具体的物象组成。人的情感无外乎喜怒哀乐,其所寄托的意象也诸如“月”“秋”“雁”“流水”“落花”等约定俗成的物象。王国维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未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4]意境是歌词的主旨、是歌词的灵魂。只有读懂了意境,才能说读懂了歌词。一般来说,歌词的基础是意象,意象表现意境,意境传情达意。对歌词的鉴赏应遵循意象→意境→诗情的思维流程进行。因此,对歌词鉴赏的首要任务是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情调、意义。

《琅琊榜》歌词中运用的意象大多取自中国古典诗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意境苍凉而悲壮、婉转而凄美。

(一)鸿雁

“托鸿雁南去/不知此心何寄”(《红颜旧》)。这句歌词用鸿雁来表达音书无寄的痛苦和无奈。在中国古诗词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李煜 《清平乐》:“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又如晏殊《清平乐》:“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再如李清照《念奴娇》:“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二)蜡烛

“蜡炬已残泪难干/江山未老红颜旧”(《红颜旧》)。这里的“蜡炬”一词已成为专门表现爱情的固定意象。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表现的正是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三)关山

“关山横槊/谁可补天/碧血长枪/昨日少年”(《风起时》)。意思是,关山又起了战争,谁可以去平定呢?不禁想起当年碧血长枪的少年,可惜已不再。

历史上的关山横亘百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扼陕甘交通的要道。“关山”一词已经成为一种意象,多出现在表现边塞的诗词中,成为征戍之地的象征。比如王昌龄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又如白居易的“关山征戍远,闺阁别离难”等。

《琅琊榜》歌词创作者将汉语中语法、修辞和文学中的意象运用得十分娴熟,且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了歌词作者的文化修养。电视剧歌词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只有综合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才能成为经久传唱之作。艺术手法的运用,还要服务于歌曲内容的表达,并适应欣赏者的审美能力,充分表现出歌词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1]于丹.于丹字解人生[J].航空港,2015(4):90.

[2]贺钦宁,陈智勇.从修辞类型观探讨独立纪录片《留守儿童三部曲》之行动意涵[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2):114.

[3]钱钟书.七缀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64.

[4]王国维.人间词话[M].江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3.

猜你喜欢

琅琊榜借代辞格
初识借代手法
说借代
体育新闻中的辞格运用
借代句
巧缀辞格在诗词中的应用
如何使用拈连辞格
浅议广告语言的辞格创新
香港观众不满《琅琊榜》被删戏
灯谜中的借代技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