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指别构式“本X”研究*
2017-03-08曾李
曾 李
(武汉理工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3)
现代汉语指别构式“本X”研究*
曾 李
(武汉理工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3)
指示词“本”与名词性成分组合而成的定中式“本X”是汉语里特殊的一种指别构式,以往研究对这类构式涉及较少。通过考察其语表形式、语义内涵和语用价值,发现“本X”构式具有指别性和主观性,[+离散性]、[+排他性]、[+主体性]共同规约着“本X”构式对“X”的选择,整个构式具有经济性、人文性和庄重性的语用价值。在汉语指称系统里,“本X”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所在语境中说话人往往带有一种设身处地的话语立场。
“本X”;构式;指别;主观性
“本”是汉语中产生较早的指事字,基本义为“树木的根干”,《说文解字注·木部》:“木下曰本。从木。从下。……本末皆于形得义。其形一从木上。一从木下。而意即在是”[1]。而后“本”逐渐引申出“事物的根本”、“自己的”、“现今的”、“原先、本来”等多种含义。“本”引导的“本X”结构在汉语中十分活跃,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为并列式,如“本末、本息”等;第二类为状中式,如“本指、本想”等;第三类为定中式,如“本义、本质、本心、本人、本文、本地、本土、本月、本区域、本民族”等。前两类数量较少,本文所关注的是能产性强的第三类——指示词“本”后接名词构成的定中式“本X”,这类“本X”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广泛,构成了一系列的“本”族词语,是一个开放的类。廖俐[2]、姚小鹏[3]、张谊生[4]、宋玉华[5]等对这类现象有所关注,其中,张谊生指出,对于表指称的“一”、“该”、“本”等应该重新予以定位,明确强调有必要对指称词“本”进行专门研究。总体而言,对“本X”定中式的研究仍不够系统和深入,有待我们继续挖掘。
根据Goldberg的构式理论,“本X”是一对形式和意义的匹配体,且“本X”整体所具有的某些特征不能全然从其组成成分或先前已有其他构式所推知[6]4-6,因此本文认为“本X”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种指别构式。本文基于构式理论、主观性理论以及韵律语法理论,从语表、语义、语值三方面对“本X”构式进行全面探究,深化对汉语指称系统的认识。
一、“本X”构式的语法形式
“本X”构式是定中型结构,是现代汉语指称范畴中的基本表达式之一。“本X”构式组成成分之间联系紧密,整体融合度高,一般不能插入其他成分进行扩展。“X”为名词时,“本X”之间有时可以加入量词,例如:“本(届)选举,本(次)大会,本(场)比赛”等,添加后整体意义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结构与人们对客观世界(包括对人自身)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对应或‘象似(iconicity)’关系,其中‘关系象似’指语言结构中单位之间的关系跟概念结构单位之间的关系一一对应。”[7]“本X”在语境中往往反映的是对象和自身之间的密切关系,体现在语形上即为“本X”难以自由扩展。
(一)“本X”构式的组成成分
关于“本X”构式中“本”的语法性质,《现代汉语词典》标注“本”表示“指自己方面的”和“指现今的”义项时将“本”归入指示代词。“这”、“那”是现代汉语中典型的指示代词,但“本”与其有所不同,“这、那”可以单独指代某一事物,独立充当句子成分,“本”后必须添加一个名词性成分来共同指代某一事物。吕叔湘指出“指别和称代是代词两种不同的句法功能,有的代词兼有指示和替代,有的只有一种功能”[8],应将“作用类似于形容词”的“指别词”单列出来[9]10。董秀芳也曾指出“本”是可加在名词性半自由语素前的指示词[10]。“本”是不兼替代的指示代词,起“指示、区别”作用,所以更确切的说,“本”应该称为“指别词”或“指示词”,“本”的指别性必须与名词性成分共现才得以浮现。
“本X”的组成成分“X”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从音节数量来看,“X”多为单音节和双音节,如“本人、本书、本刊、本地、本案、本例、本站、本月、本国、本党、本题、本品、本届、本节、本法、本层”,“本研究、本单位、本课程、本实验、本科目、本年度、本标准、本原则、本商场、本系统、本部门、本法规、本讲义、本词条、本条例、本规则、本赛季”等;少部分为多音节形式,如“本协议书、本考试大纲”等。
受韵律机制的制约,双音节“本X”为一个“标准音步”,属于汉语中的“标准韵律词”[11],所以多音节的“X”有时可缩略为单音节和“本”构成双音节词语。例如:“本地方”缩略为“本地”,“本论文”缩略为“本文”,“本车站”缩略为“本站”,“本地区”缩略为“本区”,“本刊物”缩略为“本刊”,“本银行”缩略为“本行”。但是,有的多音节“本X”不能缩略,例如:“本胡同、本电脑、本车厢、本部门、本单位”等。我们认为,不能进行缩略的“X”一般都是结合紧密的复合词,缩减后的表达不成立或基本意义发生改变,例如“电脑”整体表示“计算机”,不能缩略为“本脑”或“本电”。
从词语性质来看,“本X”构式中的“X”大部分为名词,例如:“书、文、人、地、单位、地区、教材、集团、民族、网站、报告、公司”等,也有部分是量词,例如:“次、届、条”等,但其后必定隐含着一个名词性成分,多可根据上下文补出,例如:“本次(列车)、本届(大会)、本条(法规)”等。有些词语兼属名词和量词,这些词语进入“本X”后,就呈现出两种语义,例如“本场”,可扩展为“本体育场、本足球场”,也可组合为“本场晚会、本场比赛”,这是由于“场”自身的多义性而造成的歧义现象。
(二)“本X”构式的句法功能
“本X”构式生成的词语都是体词性的,能受否定词“非”修饰,如“非本人、非本专业、非本市户口、非本校人员”,不能受其它形容词的修饰。“本X”前也不能添加数量成分,如不能说“一篇本文、一个本部门”等,这是因为“本X”构式本身隐含着量词成分。“本X”在句中主要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或同位语。除了充当谓词宾语,“本X”还常常置于“向、以、给、关于、对(于)”等介词后充当宾语;“本X”可以充当定语直接修饰中心语,中间不添加其他成分,有时加入“的”强调领属关系;表时间的“本X”词语可以充当状语。除了充当名词的同位语成分,共同指称所指对象外,两个“本X”词语还能连续使用,例如:
(1)残疾考生尽量填报本省本市院校(《深圳特区报》2006年3月14日)
(2)本周本地蔬菜价格涨跌互现(《拉萨晚报》2014年10月24日)
例(1)中的“本省本市”共同充当“院校”的定语,限定中心语的地点,从“本省”到“本市”,范围逐步缩小;例(2)中的“本周”指称时间,“本地”指称地点,二者属于不同的语义域。
二、“本X”构式的语义压制
(一)“本X”构式的语义类型
通过将指别词“本”与《现代汉语八百词》附录《名词、量词配合表》[9]709-715中的400余条名词及其配合的量词进行人工组配,并由语料库验证考察结果,可知“本X”构式对“X”具有一定的限制。按照“X”的语义类型,可将“本X”分为以下类型:
1.“本+指人名词”,如“本厂长、本经理、本校长”等,“X”大多为表社会地位的职衔称谓名词。
2.“本+指物名词”,如“本书、本剧、本报”等,“X”表示所指的具体事物对象。
3.“本+处所名词”,用于指称一定的区域或地方,如“本城、本市、本地”等。其中表机构单位的名词如“部门、学校、工厂、公司、商场、研究所”等一般都能与“本”组合,使用频率高。
4.“本+时间名词”,用于指别事物所处的时间位置,例如“本年、本月、本日、本星期、本周、本周末、本季、本季度”等。
(二)“本X”的构式义
高频使用使得“本X”构式的意义趋于融合,整体呈现出以下语义内涵:
1.指别性。“本X”构式中指别词“本”对对象“X”加以限定,相较于“X”单用而言具有指别性。“本X”指称的对象在具体语境中是确定可知的,并且区别于其他对象,属于定指。“本X”构式只能指代单数,所指称的事物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唯一区别性,而具体所指对象需要根据上下文加以确认。例如:
(3)本书收入了美国、西班牙、俄罗斯、荷兰、德国、波兰、英国、中国学者的15篇文章。(陈启能、倪为国主编《书写历史》)
(4)主要资料是《墨子》一书,共五十三篇,是墨子本人及其后学的著作总集。(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例(3)中的“本书”即是指《书写历史》这本书,而非别的书;例(4)中“本人”指的就是墨子这个人,并非其他人,在句中的指称对象明确。
2.主观性。“本X”构式的表达基于言者的“主观视点”[12],“本X”所在的句子体现说话人的立场,说话人在谈论事件时站在自身视角,表明自己的观点,带有鲜明的主观性。例如:
(5)去年11月10日,本刊结合立法法草案的出台,针对当前立法领域存在的一些不正常现象,发表了《防治立法违规行为》一文。(《人民日报》)
(6)双方确认,本声明不针对任何第三国,也不涉及双方根据各自同其它国家签订的双边和多边条约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人民日报》)
例(5)中说话人用“本刊”指称自身所在的刊物《人民日报》,从自身立场出发表达刊物发表《防治立法违规行为》一文的目的;例(6)中发言人用“本声明”指称自己所制定的这份声明,之后的表达阐述了“本声明”约束的范围。
“本X”指称的具体内容随主体、场合、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具有相对性。语境会制约“本X”的指称对象,有时不是指说话人所在的己方,而是指他方,例如:
(7)总统普京呼吁俄罗斯国内减少对国外科技公司产品的依赖,作为一个响应,首都莫斯科市将把所有的微软软件,替换为俄罗斯本国软件。(腾讯科技2016年9月28日)
例(7)中“本国”并非指说话人所在的国家,而是指向“本国”前的同位语“俄罗斯”一方。这个新闻事件是在俄罗斯发生,因此说话人站在俄罗斯的立场和角度叙述事件,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以加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沈家煊认为“‘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13]说话人使用“本X”构式进行表达时就带有“自我”的成分,往往从自身视角出发对客观事物进行阐述,话语中蕴涵了说话人的观点。“本X”的指称内容与言者的“主观视点”密切相关,说话人在使用带有主观性的“本X”构式的同时显示出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三)构式义对“X”的压制
“本X”的指别性和主观性构式义制约着“X”的选择范围,“X”必须满足[+离散性]、[+排他性]的语义特征。离散性即X整体内部能作进一步的分离,排他性即X可指对象数量不单一,具有“彼”与“此”的区别。除了时间名词外,其他名词进入“本X”构式还必须满足[+主体性]的语义特征,因此以下类别的名词无法进入“本X”构式:
1.动物名词,如“猪、狗、鸟、鹅、鱼、乌龟、老虎、狮子、大象”等,由于动物没有主观意识也就是不具主体性,因而不能进入“本X”。
2.自然现象名词,如“风、雷、雪、暴雨、地震、晚霞”等,这类事物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现象,不具离散性和排他性,所以无法进入指别构式“本X”。
3.人体器官名词,如“鼻子、手、眼睛、耳朵、舌头、口”等,身体器官不具主体性,所以也不能进入“本X”,只能进入“本人的X”。
4.亲属称谓名词,如“爸爸、妈妈、哥哥、妹妹、姑姑、姨妈”等,也无法加上指示词“本”作限定,但可以说“我爸爸、我哥哥”等。
5.专有名词,如“武汉、中国、巴金”等,专有名词本身指称的对象明确,是固定的人或地方,不具有离散性和排他性,因此也不能进入“本X”构式。
[+离散性]、[+排他性]、[+主体性]共同规约着“本X”构式对“X”的选择。有些名词一般不能与“本”组配,但如果是表示商家出售或推销的商品,则可以构成“本X”构式,多用于产品介绍说明中,“本X”所在的句子即是对该事物的特性进行描述。例如:
(8)本膏药是一种能在短时间内治愈且不留后遗症的治疗面瘫的一种膏药。(人民网2004年11月16日)
(9)韩国庆熙大学牙科医院对本牙膏临床试验,牙结石形成抑制率达86%效果,春素牙膏预防牙结石!(中国网2006年10月10日)
上述例子中的“本膏药”、“本牙膏”是说话人介绍或宣传的对象,这类“本X”词语单说不能成立,但可以使用于商品销售的具体语境中。
三、“本X”构式的语用价值
“本X”构式之所以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广泛并在指称系统里占据重要的位置,是因为其具有特定的语用价值和表达效果。
(一)经济性
人们在社会交际中乐于接受内涵丰富且形式简洁的表达,“汉人使用汉语,一贯遵守一条语用原则。这就是:借助言语背景,言语尽可能经济简练。”[14]476-477也就是说,人们一般倾向于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结构表达尽可能多的语义内涵。“本X”构式能产性强,人们可以根据表达需要进行组构,省时省力,符合语言的经济性要求。例如:
(10)她报告了上海妇女救亡运动的开展情况,要求各国妇女主持公道,敦促她们本国政府同中国联合起来,共同制裁日本。(《宋氏家族全传》)
例(10)中的“本国”相当于“除了中国以外的那些国家自己”,“本国”是“本国家”的进一步简缩,与其它同义表达相比,“本X”呈现了显著的经济性。
“本X”词语还常被使用于新闻标题或学术论文的内容摘要中,用来概括正文中的具体指称对象。新闻标题和内容摘要的基本要求是简洁精炼,“本X”在其中的大量出现正是由于自身的简明性和概括性,这也进一步从侧面验证了“本X”的经济性。例如:
(11)本报新媒体直播吸引25万人围观(《武汉晚报》2016年11月20日)
(12)本文试图表达一种全新的哲学理论“共在存在论”。(赵汀阳《共在存在论:人际与心际元哲学问题》)
“本X”构式在语篇中往往用来指称上下文中已出现的事物,“指示词语是指在不知其使用语境时就无法确定其所指语义的指示词或指示句”[15]39,“本X”构式在具体语境中既有指示用法,也有照应用法,“照应用法是一个词语的所指跟前面出现的别的词语的所指是同一对象”[15]40,即所谓的指代经济性。例如:
(13)两年前那个宣布“一年内不使用中国商品”的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闻记者莎丽·邦加妮在这时候出版了《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书。英国《金融时报》评论员乔纳森伯查尔写道:“书中有大量表达不满的潜台词,这意味着在中国崛起的问题上,本书可能成为表明公众忧虑的又一个指标。”(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史1978-2008》)
(14)在一家西尔斯连锁店,女经理告诉我,退货业务也是商业的一种竞争,因此各店的退货规定也有不同。“在本店购物只要你觉得不满意,只要有发票,商品无损伤,随时可以来退货。原价退货的期限不是30天,而是3年”。(《人民日报》)
例(13)中后来再次提到《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书时用“本书”指代,避免了重复冗余。例(14)中商家“西尔斯连锁店”用“本店”来指代自己,也十分经济简练。
(二)人文性
“本X”构式形式虽然精炼,但文化内涵却很丰富,“形式趋简和涵义兼容的事实表明,汉语在结构形式的选择上常用减法,在结构语义的容量上则常用加法”[14]480。“本X”构式中的“本”属于文言词汇,“简练加文气在汉语中刚好等于文言词”[16],因此“本X”族词语带有“文气”。在口语中说话人使用带有书面语体色彩的“本X”构式来自称时,话语显得自信,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文化和地位优越感。“本X”的使用与交际双方“身份、职业、思想、教养、心态”等密切相关。例如:
(15)须知本厂长对于工会中派别纠纷,容忍已久,若再倾轧不已,助长工潮,本厂长惟有取断然措置!(茅盾《子夜》)
(16)盛小牛说,你开口本局长,闭口本局长,倒是拿点真格的出来让你的老部下小牛同志看看呀!(东方明《21条秋天军犬》)
(17)李之龙这种行为,如对于本校和本校长有不利,或者是有什么阴谋的话,我倒以为不是本校的悲观,并且是一件很可能乐观的事情。(《蒋氏家族全传》)
例(15)中说话人吴荪甫面对工人罢工的混乱局面发出开工的命令,其中用“本厂长”自指来明示自己的领导地位,对听话人造成一定的威慑,显示一种威严感。例(16)中的人物盛小牛转述的“本局长”带有说话人的一股不满情绪,是对对方自我优越感的一种鄙视。例(17)是蒋介石对黄埔军校第四期学生发表训话的话语,蒋介石自称“本校长”,强调自身的职位。如果把上述例子中的“本X”词语替换为基本意义相同的“我”,表达效果和书面色彩减弱。
(三)庄重性
“本X”族词语属于书面用语,一般用于比较正式庄重的场合。语体的不同会影响到“本X”词语的使用,“本X”大多在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声明启事、说明书、公示公告、新闻评论等正规文体中出现。例如:
(18)本公司独有的带导电丝输送带可用于电子皮带秤的抗静电特殊要求。(《市场报》)
(19)本产品的风险评级仅是工商银行内部测评结果,仅供客户参考。(中国工商银行工银财富专属——“两权其美”人民币理财产品说明书)
例(18)中“本公司”出现于一篇对外公告,例(19)中“本产品”出现于一份说明书,文本严谨,语气口吻都显得郑重严肃。
四、结 语
本文讨论了指别构式“本X”的语形、语义和语用特征。“本X”组合成分联系紧密,趋于融合为一个整体性构式,在人们的认知里将其视为一体,词化趋势明显。“本X”具有经济性、人文性、庄重性,因此在汉语的指称系统里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其所在的句子里说话人往往带有一种设身处地的话语视角,在语篇中拉近了言者与对象的距离。另外,“本X”词语内部词感不一,有的词感强,有的词感弱,具有一定的层级性,其内部词化进程有待进一步考察。
[1] 许慎撰.说文解字注[M].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991.
[2] 廖俐.说“本”和“该”[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21-23.
[3] 姚小鹏.“本人”的语法化与主观化[J].语言科学,2008(4):377-381.
[4] 张谊生.“一”和“该”在当代新闻语篇中的指称功用与照应方式:兼论“该”与“本”在语篇中的指称纠葛[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81-90.
[5] 宋玉华.“本NP”结构初探[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0(4):61-64.
[6] Adele E.Goldberg.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吴海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 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10.
[8]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6-37.
[9]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0] 董秀芳.汉语的词库与词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3.
[11] 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
[12] 姚双云.“主观视点”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M].汉语学报,2012(2):11-24.
[13]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268-275.
[14] 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15] 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6] 陶红印.试论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J].当代语言学,1999(3):15-24.
(责任编辑 文 格)
H109.4
A
10.3963/j.issn.1671-6477.2017.05.0034
2017-01-19
曾 李(1988-),女,湖北省仙桃市人,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汉语言学系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6YJC740003);武汉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项目(w201509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17VI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