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病”下的大学生心理障碍透视*
2017-03-08汪星刚
汪星刚
(武汉理工大学 党委办公室,湖北 武汉 430070)
“空心病”下的大学生心理障碍透视*
汪星刚
(武汉理工大学 党委办公室,湖北 武汉 430070)
近些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和高校的高度重视。从比例、类型和特点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从内外部两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提出了构建全员育人机制、均衡心理健康教育力量、大力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大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力度等策略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心理问题;“空心病”;成因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不懈地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号)指出,“要重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保持良好的适应能力,重视自杀预防,开展心理危机干预”。
2016年11月,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总督导徐凯文副教授在第九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的主题演讲《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中讲到,一些学生非常优秀,“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生活优渥、个人条件优越,却感到内心空洞,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想要,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岛一样,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甚至找不到自己”。徐凯文副教授认为这种情况是“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称之为“空心病”。“空心病”也成为网络热词,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高校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拟就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现状、成因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之现状
(一)当前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规模和数量
为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使用多种心理健康量表对大学生进行测评,测评的结果表明有5%~30%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有学者认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比例是一个变量,受生长地域、家庭背景、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及界定标准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界定标准非常重要,如果把标准定义为“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一对一的关怀”,那么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比例大概在10%左右,还有10%左右的学生虽然有可能有心理问题,但可以通过自我调适来解决,不需要刻意地治疗和干预[1]。相关测量还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也即大学生正是心理问题多发的群体[2-3]。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类型
整体来看,大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也可以称为心理困扰。根据产生心理问题的来源来分,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学业问题。学业困难是导致大学生产生焦虑、情绪低落等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量的事实表明,学业问题是引起大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在临近考试和毕业的时候,个别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甚至还会因为学业问题产生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长期的学业困难,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与缓解,学生可能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感,以致自暴自弃,严重的甚至还会产生自杀念头和轻生行为。
2.适应问题。适应问题包括对生活环境、学习方法、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不适应。从笔者所在学校的新生心理测评结果来看,适应问题在所有存在心理问题学生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面临着诸多的不适应,许多学生产生紧张、焦虑、孤独、抑郁的情绪,如果这些情绪不能及时得到调整,则会持续整个大学学习过程,影响个人的学习与生活,甚至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
3.人际关系问题。进入大学后,远离了原来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大学生所面临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宿舍关系和异性关系等。相较于高中阶段,这些人际关系对大学生而言不仅更加复杂,而且影响程度更大。面对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很多大学生表现出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社交技巧,造成人际关系不良、人际冲突等,从而使大学生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体验,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
4.恋爱与性的问题。大学生刚刚迈入青年期,性生理发育成熟是其重要特征,恋爱与性问题是每一位大学生都要面对的问题。由于大学之前和大学期间很少有正常途径获得性教育,对性发育成熟缺乏心理准备,面对个人生理需要、网络色情资源刺激、周围同学示范,大学生对于异性的神秘感、恐惧感和渴望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如情感压抑、过激反应、失恋痛苦、性行为失当等,严重的还会导致性心理障碍。
5.就业问题。从2013年至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699万、727万、749万、765万、795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形势严峻。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学生关于就业方面的心理问题增多。就业问题不仅是就业压力,还包括专业选择、生涯发展、求职技巧、就业心态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往往会引发学生产生失落、不安、彷徨和焦虑等情绪。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
大学阶段是从少年迈入青年的重要转折阶段,在这一时期,大学生面临生活环境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复杂、社会交往的独立、人生目标的树立、生理特征的成熟等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既给大学生提供了成长的舞台,也给他们带来了迷茫、无助和不适应,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具有其显著特点。
1.心理困扰性。大学生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并非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可以称之为心理困扰。从经验和统计数据来看,大学生中“‘具有非常明显的心理障碍,需要心理危机干预’的比例应该在1%-2%之间”[1],远低于存在心理困扰学生的比例。因此,心理困扰性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特点之一。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进行自我探索,形成自我统一性的重要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和迷茫,克服这些困扰也正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经阶段,是大学生心理状态波动的正常反映。
2.自我调适性。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的,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大学生之所以出现心理问题,是因为随着生理、心理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原有的心理平衡被打破了,出现了心理失衡。一般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环境的适应、自我学习等,大学生都可以通过自我调适解决心理问题,使心理状态恢复平衡。只有很少一部分人难以自我调适,才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
3.代际传递性。代际传递是指父母的能力、特征、行为、观念、发展结果等传递给子女的现象[4],在整个人生阶段都有反映。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存在代际传递的特点。相关调查显示,生活在暴力、冷淡、争吵家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和谐家庭的大学生[5]。代际传递的特点还体现在学生的学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就业问题等方面。
4.明显阶段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大一学生主要面临适应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大二、大三学生较多面临学业问题和情感问题,大四学生主要面临就业问题。另外,有些心理问题只在大学阶段产生,当学生大学毕业之后就不再受到此类心理问题的困扰,例如宿舍人际关系的心理问题,在学生上大学之前和大学毕业之后都是单独居住,就不再存在宿舍人际关系的困扰。
5.多重累积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多重叠加的。以大学新生为例,面临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大学新生可能面临学业问题、适应问题、人际问题等多重心理问题相互叠加的情况。同时,这些心理问题又存在一个发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往往原有的心理问题还未得到解决,新的心理问题还在不断产生,甚至还出现进入大学之前的心理问题到了大学阶段集中爆发,呈现心理问题累积的特点。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其直接原因即为心理状态在内外部因素相互影响下出现失衡,因此,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应从内外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内部原因
1.遗传生理因素。遗传生理因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等对个体的情绪与人格的形成均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5-羟色胺、多巴胺等的分泌失调是导致抑郁,甚至是抑郁症的主要原因之一,精神分裂症与神经介质多巴胺的分泌过量有很大的关系。抑郁、精神分裂症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遗传性。
2.个性心理特征。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学生所在的青春期个体心理不稳定,情绪波动较大,情绪丰富强烈,性格敏感冲动,抗压承挫能力较差,主动解决问题能力不足,辨别力和自控力较弱,导致一些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找不到正确的解决办法甚至是根本没有解决的勇气,遇到压力大多是被动承受而不是主动调节、转换压力,久而久之形成了心理问题。著名的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人生的全程发展经历八个阶段,大学生所处的青年期阶段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自我同一性指一个人所体验到的自我一致的心理感受。进入青年后期,个人开始思考“自我”的问题,“我是谁”和“我将去向何方”等问题,这是个体自我认识,形成健康自我意识的必经之路。如果个体在自我整合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就会出现同一性危机,迷失发展方向,甚至产生社会退缩或严重的心理问题和异常行为[6]。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外部原因
1.社会因素。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引发了我国传统价值观念的“裂变”,原有的社会均衡被打破,产生社会的局部失衡和人们的心理失范,一些消极的观念渗透进大学生的心理,使他们容易受到社会现实的影响。与此同时,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紧张的生活节奏、巨大的社会压力以及明显的贫富差距也容易使部分大学生感到前途暗淡,心理失衡,产生焦虑、抑郁和自卑的情绪。此外,网络游戏所构建的虚拟世界对大学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容易导致大学生跟现实脱节,影响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更严重者甚至出现人格分裂。
2.家庭因素。家庭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家庭结构、家庭教育水平、家庭经济状况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学家Bowlby把儿童与养育者之间的依恋关系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三种类型。研究表明,具有安全型依恋的成年人能与别人建立起很好的关系,而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的成年人与人交往时表现出过分的焦虑和担心等特点。还有研究表明,体贴、温暖的家庭环境能够促进儿童成熟、独立、友好、自控和自主等特征的发展。家庭氛围对儿童人格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会导致孩子产生过度的焦虑,父母对孩子的漠不关心会导致孩子的动机和自我价值感较低。父母的过度溺爱,会导致孩子缺乏爱心、耐性和挫折容忍力的缺乏等。[7]
3.学校因素。学校环境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切向分数看,忽视甚至对学生品德、体育、美育的教育,已经成为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在升学和考试的双重压力下,许多中学生整天埋头苦读、书山题海,忽视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素质教育成为口号,影响了学生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更有甚者,还在中小学阶段遭受到欺凌、虐待、歧视等情况,心理状况严重恶化。心理素质不佳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面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远离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系统,潜在的心理问题就会在大学集中爆发。此外,对大学专业不感兴趣、专业发展迷茫、宿舍人际关系紧张、家庭支持系统疏远等情况,也会导致一些大学生产生新的心理问题。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自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下发之后,各个高校为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和缓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诸如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队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与心理测评,构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等。但是,由于理念、经费、师资、场地等方面的限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覆盖面、影响力、深入度等方面还较为薄弱,离社会、家庭和学生的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缓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需要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一)构建全员育人的机制
目前各个高校都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统筹协调全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工作往往陷入“自说自话”的尴尬境地,工作的主体仅为学生政工干部,没有在校内构建“全员育人”的机制,更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构建全员育人的机制,首先要从工作理念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校内各部门的相关工作,定期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工作规划和制度体系,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党政工作要点。其次要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工作者作为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要想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前提是向全校教职员工、学生家长和社会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让家庭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理关怀,让社会给予学生更加宽松的成长环境。第三要加强家校联合,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使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够寻求到心理慰藉、感受到真情关怀,避免使心理问题恶化为心理危机。
(二)均衡心理健康教育力量
大学新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同时也是最容易组织的群体,所以,高校往往把新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群体,心理测评放在新生开学不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座和实践活动的主要受众也是大一新生。然而,在整个大学阶段,心理问题都是在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不容忽视。
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循序渐进、突出重点,同时注重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适应性教育为主,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树立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在大学二、三年级,采取互动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和教育活动,传授人际交往的技巧,培养生涯规划的意识。在大学四年级,重点开展就业心理教育和正确处理压力和情绪的技巧,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心理蜕变。
另外一个层面的均衡是指增强院(系)层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量,建立二级心理工作站,配备心理辅导员,负责组织协调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改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为主体的局面,依托二级心理工作站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心理服务。
(三)大力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当今世界是互联网高度发达和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已不再是难事,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大力开拓网络新阵地,使互联网成为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消除心理困扰、寻求心理帮助的重要途径。
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第一是要利用网络和自媒体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把课堂走上网络,开发在线课程、慕课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资源,缓解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第二是要建立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开发相应的手机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第三是构建校园心理咨询和求助网络平台,能够实现学生自主评测、一键心理求助、远程心理咨询等功能,满足学生心理求助随时随地和私密性的需求。
(四)加大朋辈心理辅导的工作力度
有调查显示,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向同学述说是目前大学生最常见的求助方式。大学生之间通常具有相近的文化背景、成长环境和价值观,不存在交流障碍,也不会感到拘束,彼此之间更容易沟通理解,更容易得到彼此的信任。受限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规模,仅仅依靠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和辅导员,难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多、日益多元化的心理服务需求。加大朋辈心理辅导的工作力度,不仅能够缓解专业心理服务供应不足的压力,而且有利于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格,有利于助人自助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9]。
首先要加大对学生心理社团的指导力度。对学生心理社团的指导不能仅仅停留在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上,而是要把其中有潜质、有兴趣的心理骨干培养成为朋辈辅导师,开展一些发展性的团体辅导,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拓展心理健康深度服务的覆盖面。
其次要加大对学生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传授心理委员普及心理知识、组织心理辅导活动、消除学生心理困惑、识别学生心理危机的技能,使其真正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层骨干力量。
[1] 任新红.大学生心理健康主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J].理论与改革,2009(5):106-109.
[2] 王建中,樊富珉.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5):331-333.
[3] 刘晓玲.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以河北联合大学为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5):51-54.
[4] 池丽萍,俞国良.教育成就代际传递的机制:资本和沟通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1(9):22-28.
[5] 国超群.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28):163-164.
[6] 郭永玉.人格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7] Jerry M. Burger.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9.
[8] 王光炎,王佳,李继国,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8):72-76.
[9] 张元洪.高校开展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6):121-123.
(责任编辑 文 格)
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have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state, society and colleges. From proportion,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the paper sets for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alyses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from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aspects and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to strengthen the pertin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and enhance their psychological health, which are building the mechanism of all-member cultivating system, balancing the strength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work, developing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work based on network, and increasing the intensity of peer counseling work.
Keywords:college students; mental problems; “lost heart” ; reasons
MentalDisordersofCollegeStudents’HollowDiseases
WANGXing-gang
(TheOfficeoftheParty’sCommittee,WUT,Wuhan430070,Hubei,China)
B844.2;G4481
A
10.3963/j.issn.1671-6477.2017.05.0029
2017-01-16
汪星刚(1978-),男,湖北省老河口市人,武汉理工大学党委办公室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工作研究。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6年度重大招标课题(2016ZDZB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