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路径依赖及其超越

2017-03-08沈革武陆小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受众理论

沈革武,陆小洁

(1.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2.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新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路径依赖及其超越

沈革武1,陆小洁2

(1.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2.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传播技术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模式和传播理念等内容随之发生变化,影响其传播路径发展,传播路径研究是应对当前路径依赖问题的时代要求,需要以转变传统解读思路与突破路径依赖为逻辑起点,寻求新的结构要素良性互动、整体推进理路创新。重点围绕新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路径依赖问题,针对传播技术变迁中形成路径依赖的原因进行了解析,进而提出超越路径依赖,即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路径创新的对策。

新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路径依赖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在新形势下,如何深入把握在高校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抓住重点,探索途径,从而扎实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潮不断涌现,传播路径研究是应对当前教育路径依赖问题的时代要求。新媒体时代的显著标志就是大众参与,主要体现在表现形态、生产主题以及传播方式等范畴,新媒体技术发展导致了信息传播能力的迅猛增长,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层、全面的渗透性影响,人们在阅读习惯和接受方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提出了新的挑战。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需要在育人过程中不懈探索出一条宣传引导和大众接受的有效整合路径,时刻把党的指导思想和广大师生员工的价值追求契合起来,让传播内化为自觉自愿行动。理论宣传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媒体来实现,传播手段和媒介在理论传播的过程中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对受众产生影响,在许多情况下还能够决定传播的效果。高校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阵地,尤其需要破除路径依赖的谜局,审慎对待当前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的时效性,解除对马克思主义传播进行传统模式解读所形成的思维定势,突破路径依赖的逻辑起点,探寻新阶段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路径发展的科学理路。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现实要求和境遇

(一)传播载体技术的变革促使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传统理念的改变

新媒体时代是传播载体和技术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新媒体时代媒体正变得无处不在,一切皆“媒”,又被称之为“众媒时代”,传播方式更为多样,传播结构更为复杂,转播者趋向多层,传播平台呈现多元。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环境,新媒体技术颠覆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模式和传播理念,传统媒体的概念和发展突然变得陌生。在这场变革下,原有的诸多传播认知理念需要被重塑和归零。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乃至社会各阶层接受内容的形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新媒体在当代新技术的支撑下,为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新媒体已经成为高校师生员工最喜爱、最关注的媒体,也是他们接受新信息的主要来源。在移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现阶段,高校师生员工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新媒体平台成为高校信息化的重要载体,时空已不再是制约信息传播的瓶颈,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的快速高效传播供了机遇。

(二)传播内容时代赋予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以新兴内涵

1.传播内容与时代发展要求的融合。“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重要体现,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内在的精神实质。”[1]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容要紧紧围绕两大核心体系进行: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主体的价值引导。在当前媒介技术发展和传播形态多元的社会变革当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需加强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要把“中国梦”融入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体系中;另一方面,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习近平同志特别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高校要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围绕大学生关切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扣好价值观形成链条的“第一粒扣子”。二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实践成就为重点的思想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实践成就是当代高校马克思传播的重点内容,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目的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成果从抽象转为具体、从深奥转为通俗,使广大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并内化为他们的理想追求和价值观念,进而成为其自觉的行为方式。

2.传播内容与传播设定路径的融合。占领新媒体阵地已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现实选择和要求。“政治愿景经过媒体传播才能转化为民众的政治认同;没有有效的媒体传播,哪怕是美好的政治愿景也会黯然失色。”[2]因此,新媒体时代必须从传播的角度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现阶段马克思主义传播路径的基本内涵不能回避路径依赖问题,必须把握现代传播规律,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介,着力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高校师生广泛使用新媒体的实际相结合,使之具有生命力,真正让青年大学生信服和遵从,坚定不移地运用这一理论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从而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的有效传播。

(三)传播实践范式的转换给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带来挑战

新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理念、模式和重点内容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效果和实践。同时,新媒体作为新的传播生态也带来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难题。

1.思想认同受到阻碍。新媒体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新媒体呈现传播去中心化和话语权泛化的显著特征,愈发加剧了思想观念的更迭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新媒体话语与文本话语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自由性、高效性,为各种人为的马克思主义负面信息传播提供了机会和借口。全球范围内各种信息的自由流动,使得东、西方不同阵营开始了对互联网话语权的争夺,西方社会的各种思潮及其价值观入侵大学校园并不断蔓延,这已经成为一个我们必须直面应对的问题。在各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博弈较量下,大学生不再是意识形态宣传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开始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作出主动研判和自我选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受到了挑战,使马克思主义传播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

2.传播的方式方法发生转换。“网络是平的”,揭示了互联网的开放、平等和无等级特征,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途径由单向传播向全员传播或沉浸式传播转换,信息如空气一般存在,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由此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呈现碎片化、虚拟性等特征,依附于各类海量信息中,由于解读或喜好方式不同,信息传受呈现不对称状态,新媒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极大地推进了传播的辐射力度和广度,传统的文本灌输方式已经严重滞后于新媒体时代发展,局限了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

3.传播的主体关系呈现变更。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传声筒、麦克风”。清华教授彭兰认为,现在已经是“众媒时代”,按照传播的视阈,传统媒体把关人的作用有一定消解,在传统的传播过程中,接受者只需分辨新闻真实性,而在新媒体时代,传播具备的交互性使得每个用户又成为传播的节点,用户自身组成投票机制的把关人。同时因为网络新媒体无级别和无秩序,受众的信任转移到社交媒体上,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体关系发生了变化,网络的虚拟性演绎了身份平等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与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作无级别的平等交流,转变传统的我上你下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性推送,甚至是植入性的渗透传播,新的传播模式会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呈现并发挥主导作用,主体关系在传递中趋向主体间性。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路径依赖问题

路径依赖概念最先由布莱恩·阿瑟和保罗·A.戴维在对技术变迁的分析中提出,“路径依赖”通常被应用在选择和习惯的相关方面,一般关于习惯的理论都可以用“路径依赖”来解释。“所谓路径依赖是指事物发展的未来走向受制于其发展的历史,它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是坏都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3]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路径依赖有其独有的特征和规律,探讨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路径依赖,发现其阻碍传播的重要因素,使马克思主义传播进入良性循环,有助于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路径拓展。

(一)马克思主义传播路径依赖的“三个维度”

1.传播结构的路径依赖。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模式中,传播者与接受者呈分立对应的存在态势,形成的一种由传播主体主导的传受关系,这种传受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影响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的思维方式,形成传播结构上的路径依赖。新媒体时代旧的传播模式受到严峻挑战,一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边界被打破,两者的角色模糊或可转化。“新媒体技术变迁过程中迫使传受两者的结构从支配型单向传递向平等型交互沟通转化,出现了传播者与接受者的角色模糊或转换,甚至出现接受者向传播者的信息反转现象。新媒体不仅成为信息传递的最重要载体,也对传统受众的使用模式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4],新的传受关系能够拉近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距离,增加受众对信息的关注度,有利于大众参与信息传播和传播者及时获得信息反馈,使传播主题更具互动性和针对性。二是旧的传播关系所依赖的从上至下的单向线性传送,如今已转变为扁平式的交互传播结构。传统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关系普遍建立在单向灌输即你上我下的传播模式基础上,而当前这种传播关系要适应新媒体语境中结构的优化,摒弃原有的我上你下单向传递关系,客观分析当前传播媒介特点和现实舆论环境,深入研究高校受众的互动特性和沟通渠道等,基于平等的人本立场进行有效的马克思主义交互传播。

2.传播渠道的路径依赖。传统马克思主义传播存在对单一课堂阵地和单一课堂灌输方式的教学路径依赖,教育者设计并依赖的传统教育教学传播路径,并没有真正成为大学生乐意选择的“主渠道”,也就是出现了传播实施路径与学生选择路径的错位。首先,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渠道过于依靠思政理论课的课堂教学。现实证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力度仅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课堂教学来进行是不够的,还要注重第二课堂的建设和形成其它形式的有益的补充,注重全员全过程和全领域教书与育人的结合,注重与社会热点、大学生成长等实践教学的结合,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辐射力。其次,课堂传递方式过于信赖纯文本式的教学灌输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部分理论教育工作者教条式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绝对化、形式化,部分教师思维僵化、固步自封,以单一文字文本长期占据课堂传播过程,造成部分学生受众难以理解马克思主义以及从情感上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们在作出传播渠道选择或创新传播形式时,首先要研究、反思我们过去所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渠道是否适合时代特征,是否符合青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性。要积极创新教学形式、丰富话语方式,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新媒体教学手段占领课堂,真正做到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

3.传播内容的路径依赖。在新媒体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网络信息海量传播,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存在着传播内容陈旧,时代性、新颖性、针对性不够等问题,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主要热衷于诠释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而对于中国现实问题的思索和青年学生利益诉求解答不够。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既要解读经典文本,同时还必须贴近生活,贴近校园,贴近师生,其关键在于传播内容要与现阶段实际问题的探讨和青年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热点相结合,做到理论传播接地气、有生气。二是拘泥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学术文本,与当前最新理论成果结合不够。现阶段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点内容是宣传和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让青年大学生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成就的认同,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化为青年大学生的崇高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追求。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要求理论教育工作者们认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与思政课的有效结合,运用各种载体开展具有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晦涩难懂的文本内容转换为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大众文本内容,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海量传播方式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

在传播路径形成的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传统路径显示出良好的绩效,但在不断变化的形势面前难免会存在路径依赖的消极影响。新媒体时代催生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新载体,新媒体传播较好地迎合了当前高校青年学生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品格相契合,积极主动地利用好、发挥好新媒体的传播功能,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传播路径依赖的“两个效应”

传播路径依赖通常可以演化为两种对立形态,在传播技术变迁时人们一开始争取选择有效的路径,并沿着该路径演化,这种传播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正反馈就此形成,之后的传播路径发展会顺畅高效,并得到优化;反之,如当初选择了错误路径,则有可能顺着错误路径一直走下去,传播路径发展就被陷入无效率的锁定状态。随着时代发展,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也可能陷入了这种怪圈。

1.传播路径依赖的正功能。诺思认为,路径依赖表明了历史的重要性,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部分现在可能的选择,现在选择又决定了未来的发展,路径依赖理论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历史不会忘记”。首先,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传统的灌输等路径仍然发挥着作用,不能完全摒弃但可以赋予其新的发展内涵。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无论是因为过去技术手段限制,还是在新媒体时代传播渠道丰富的情况下,“灌输”作为传统的传播路径,是不能够完全摒弃的。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方法大多采用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验性灌输,它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社会本体目的观和师生主客二元对立的实践观,在新媒体时代灌输方式可演绎为强制性传播或植入性渗透等形态,在特定条件下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其次,实行传统有效传播路径与多种新型传播方式协同推进可以发挥更大的传播效能。新媒体时代形成平等交互的传播模式,要求尊重学生个性,强调加强学生的情景体验,但不能否认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养成所起到的作用。虽然传统教育方式对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有弊端,现阶段对巩固理论成果仍起着较大的基础保障作用,应当结合之前取得的成果和教化的特点和需求,及时进行效果评估并有所取舍。新媒体时代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进教材、进课堂”到真正入脑入心,要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载体形式将灌输式教育与多种新型教育传播方式有效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2.传播路径依赖的负效应。“任何社会教育实践和理论的发展所体现的都是一种制度变迁,变迁中产生的自我强化和自我维系机制都会产生路径依赖。”[5]马克思主义传播路径发展问题主要源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传播路径的传统解读,其形成的思维定势由于初始制度的安排可能导致后续某种无效率制度的锁定,且偶然事件会随机影响到未来路径的发展。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无论是因循原有路径或是另辟蹊径,都会受到原有路径的制约和影响,受困于传统传播模式的局限,习惯沿用既定的经验和机制,规避改革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而马克思主义传播路径不创新就可能陷入模式无效率的状态。总体上说,马克思主义传播路径是一个由不同要素构成的整体生态,如有的要素先进,能够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发展需要相一致,就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有的要素滞后,不符合发展需要,就会限制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路径创新。在现实中,因为“求稳”意识,一些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力度不够,理论说服力呈现消解态势,传播路径容易受到传统理念的束缚,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等又屡屡僵化理论教育工作者们的思想和行为。相对于这些不利因素,国内社会的大众文化发展迅猛,价值差异多元,青年大学生们通过各种渠道捕捉到的信息及时而繁杂,高校开展的价值理论教育就显得简单而粗暴,实效性不强也就在所难免。

三、超越路径依赖:新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路径的创新

技术的演进与多种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社会发展不能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为技术,新媒体是一种增强传播形式的技术形态,但是新媒体技术本身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实效性。要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的有效传播,就必须不断创新传播路径,使之富有时代性、针对性和多样性。

(一)从纯文本到生活叙事:话语体系建构方式的转化

优化话语建构方式,提升话语解读和接受性,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路径的渗透力。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解读存在拘泥形式、停留于表层和片面单一等现象,话语方式过于单一,对于社会上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没有准确地把握,对于不同年龄阶段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存在的新疑难问题缺乏创新性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解读,因此“形式主义”症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在大学生中很难取得实际效果,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显得尤为突出。首先,其要求话语主体在构建话语体系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学生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青年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将“学术语言”转换成“生活语言”,把“简单明了、易于传诵”作为话语建构的基本原则,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之根、现实之本建构在大学生与话语主体共同的生活世界基础上。正如哈贝马斯所认为的,生活世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相互交往的舞台,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背景知识,在这个背景知识下,人们能够相互理解、形成共识,要使文化的内容不断得到更新,能够不断解释说明新出现的状况,从而避免文化上的断裂。其次,新媒体时代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应注重在话语建构方式上不断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有效避免片面偏执于说理,精心将说理话语与叙事话语相结合,借助鲜活的故事情节和新奇变化的叙事手法传递核心价值观念。热奈特强调,“叙事核心在‘事’,关键在‘叙’”[6]。在微信过载,App过载的时代,制作精致和精妙的内容,嵌入图片视频,将传统的文图音像与新颖服务和体验共同融入,使用喜闻乐见的各种表情符号,都可以嵌入在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话语体系的建构中。叙事话语通过生动的情景再现,将抽象、晦涩的政治律令和道德要求转化为大学生所能够感知与理解的个体体验,在对照与反思中产生共鸣,达到伽达默尔意义上的视界融合,最终实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情感认同与政治认同。因此,只有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容和案例,并用贴近生活的、叙事般的媒体语言来说明理论,才能增进广大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亲近感,让他们乐于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化为自觉意识。

(二)从主客体到主体间性:受众对象主客关系的转换

强调双向交流互动,把握传播过程中受众的主体和平等性,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路径的生命力。进入新媒体时代,传统的受众身份开始发生转变,具有极大的主动性,既是大众传播中的受众,又是信息交流中各种信息的发布者,即成为传播主体,在传播过程中享有并充分行使选择、知情、表达及批驳等各项权利。目前在校大学生属于90后人群,他们的世界观及可接受内容、形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在有意或无意地努力摆脱被动消费权威性的内容,重视自我参与和表达个人观点,拥抱着他们所珍视的共同创作。受众“亲身积极参与形成的观点,要比被动地从别人那里得到的观点容易接受得多,且不易改变”[7],因此,当他们自己生产内容时,能够感觉到自己正在用更真实的视角看待世界——这也是他们亲近新媒体的动力之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传统路径将受众看作是被动的信息接收器,而忽视了受众的主体地位,在新媒体时代往往会引发受众的抵触和逆反心理。因此,推进当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应当遵循新时期的受众理论规律,从受众的主体性、个性特点及动机需求来优化受众对教育信息的接收过程,提升大众化的实效性。新媒体时代“平等的地位、平等交往的资质和平等交往的环境”[8],为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一定条件,应当建立教育者与受众双向互动的主体间性教育模式,将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来,创造一个能够让他们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在思想上和情感上进行深度交流。应当注重发挥“意见领袖”的带头作用,通过运用“意见领袖”与受众心理距离较近而产生的影响力、号召力,对大学生们施以积极向上的人生引导和价值影响。教育者自身也应当认真思考如何让自身成为大学生受众的“意见领袖”,人格魅力、个人修养、教育艺术、学识见解等本应属于真正的教育者应该具备的特质在浮躁的社会尤为显得珍贵和重要。

(三)从单线性到供给侧改革:大众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

由传统单向灌输式线性传播转为全员、全平台传播,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路径的辐射力。新媒体环境下每一个参与者都有可能成为传播的发起者,传播更加顺捷,传播维度进一步拓展,呈现信息源的多元化。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将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提供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优质资源,做好大众传播服务,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新媒体具备多维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表现形态众”、“平台众”也是属于新媒体时代媒体的鲜明特征,因为“表现形态众”,人人都可以选择适合个人喜好的媒介形态,“人—媒”互动的热度高涨,“拟态环境”下人们互动交往的时间往往超过了其在现实世界中的交往时间。因为“平台众”,众多的平台、无数的空间、难以数计的“圈子”、到处林立的“群”在“拟态环境”中涌现,青年学生在其间充满激情地活跃着。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平台发展要立足于技术融合的全媒体平台。必须确定符合自身品性的媒体形象,遵循人本主义理念,以师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基于新媒体社群裂变传播的规律,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传播,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供给侧改革发展需要。除了提供优质平台服务还需要优良师资。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工作者自身也要注重媒介素养的培育,在媒体边界已破的时代需要积极关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掌握好和运用好各类新媒体工具,丰富马克思主义传播形式和传播渠道,传播过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融合,传播方式努力符合大学生特性,本着多元、开放的意识去实现教育传播的目的。只有在传播渠道上实现新媒体的多维拓展,才能切实把握好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

四、结 语

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思想不停地交锋碰撞,大量碎片化思想夹杂其中,思想认识复杂多元势必影响到主流价值的传播。在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必须不断提高传播者自身的理论素养,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9],这是我们党历史上不断取得胜利的经验,也是当前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考量。只要我们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传播路径拓展,切实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加强理论宣传与引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影响力,使人们发自内心地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就将焕发出强大的、新的生命力。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善于运用多种传播媒介尤其是现代化的新兴传媒,将新的传播技能、载体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实时结合,是高校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然选择,是优化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路径,实现对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路径依赖的时代超越。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归根结底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大众的价值认可。要完成这一目标,就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普遍要求和新媒体传播规律属性结合起来,创新传播方式,适应受众特点,充分发挥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路径优势。

[1] 田克勤.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当代特点应该着重把握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4):57.

[2] 李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探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7):11.

[3] 林志扬,李海东.组织结构变革中的路径依赖与路径突破[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34.

[4] 王江兵.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场域”构建[J].人民论坛,2013(3):216.

[5] 郭强.当代美国高校德育发展的路径依赖分析及其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究,2012,28(5):133.

[6] 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5.

[7] 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79.

[8] 曹洪军.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10):1.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责任编辑 文 格)

Abstract:The new media era is the era in which the significant change happens 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 propagation mode and concept of Marxism in universities will change at the same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pagation path will be impacted. To carry out the research on the propagation path i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era. we shoul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idea and break through the path dependence. At this logical starting point, we should seek the new structural elements to realize the benign interaction, promote the whole concept innovation. In this article, we centre on the path dependence of the propagation of Marxism in universities, and analyze the reason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path dependence in th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transition,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transcend the path dependence and to innovate the propagation path of Marxism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the new media era; the propagation of Marxism in universities; the path dependence

ThePathDependenceofthePropagationofMarxisminUniversitiesandItsTranscendingintheNewMediaEra

SHENGe-wu1,LUXiao-jie2

(1.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Wuhan430070,Hubei,China; 2.SchoolofMarxism,WUT,Wuhan430070,Hubei,China)

G641

A

10.3963/j.issn.1671-6477.2017.05.0022

2017-01-13

沈革武(1973-),男,湖北省孝感市人,武汉理工大学新闻发言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研究与舆情分析; 陆小洁(1987-),女,湖北省武穴市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受众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