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之外,别有洞天
——来自一节历史课的“不同”声音
2017-03-08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赵湾乡中心学校徐廷玖
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赵湾乡中心学校 徐廷玖
三尺讲台,是陪伴我走过了33个春秋的地方。就在这块“阵地”上,我有过多少次的胜利,有过多少次的失败,有过多少次的和平谈判,已经无法记清。但是,给我启示,给我反思,给我动力的情节,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模糊,反而,愈来愈清晰。
教师的课堂,是由预设和生成组成的。但是,预设并不是课堂的全部内容。因为,出人意料的东西,才会让课堂生成更精彩,更具魅力,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在执教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七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的第二框内容“最后的胜利”时,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按照预设方案,给学生设计了这样四个题目:第一,哪些重要的战役成功,促成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第二,日本法西斯为什么能够被打败?第三,你认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有哪些原因?第四,请你为有效地避免战争,提二至三条合理化建议。几分钟过后,学生开始展示学习效果。每个小组请一名同学回答,非常的顺利,我也很庆幸。到最后一个环节,是当堂小结。正当我在总结学生勤于动脑,积极发言,并“程式”般地问问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时,意外出现了。有一赵姓学生就问:“诺曼底登陆战”为什么被称为“the longest day”?这句话一出来,学生的目光都盯着我,意思我懂,一是观察我是否能懂,再就是看我如何处理。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我故意问,这是什么意思?请赵财双用中文翻译一下。他说,为什么把诺曼底登陆战称为“最长的一天”?这个出人意料的情形,所幸的是并没有给我造成“难堪”(因为,我提前了解过了这场战役的相关背景)。但是,在学生期盼的目光中,我得引导他们去理解、去开拓一片新天地:一是从战争开始到现在,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尤其的德国深陷战争的漩涡中,所以,每一场战争,都是在苦苦的煎熬中度过;二是德军在苏联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坚决抵抗,好好再打一仗,也是德军最高统帅部制定的战略;三是这场战役就盟军来说,也需要协调多兵种作战,每一步行动,都有周密的计划;四是双方的气象分析家们,也都在等待于己有利的作战时机,尤其是这个时机难以把握,难怪“诺曼底登陆战”也被称为“气象战”。尽管,在课堂上没有“顺利”实现“圆满”,但是,我相信,经过老师的引导,同学们的探究,效果远比预设好得多。
教室,是学生与老师出现分歧的焦点,也是“异样声音”多发的地方。特别是公开课、汇报课、展示课,甚至是示范课等,执教者为了追求课堂的完美无缺,常常是经过不断地“磨课”,可结果还会出现预设外的情景。怎么办?只好将分歧藏着、掖着,甚至是百般捂着,实在掩盖不过,就无奈地一带而过,甚至将“包袱”扔给学生——“下课了,同学们自己去讨论吧。”其实,“分歧”和“不和谐”的声音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只要是学生经过思考的,其想法总会显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也总会包含着一些合理的成分,甚至还可能暴露教师教学中的疏漏。正确,可能是模仿,错误就可能是创新。因此,在课堂中我们应该善待错误,让错误呈现出来,再引导学生去比较分析、纠正错误。那么,如何正确对待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设外”呢?
一、承认“设外”
对待分歧,许多教师视为飞来横祸,避之不及。或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的嘴,或接二连三“引导”学生,直至得出“正确答案”,或亲自“上阵”,把答案“奉上”。或“堵”或“引”或“送”,都是置学生的实际于不顾。其实,面对课堂上的“设外”情形,机智的教师就不会采取“搪塞”的方式,而是承认其存在。因为他知道,学生的分歧,不仅证明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开阔性,还弥补了教师思维的缺陷,因此,要宽容、理性地对待学生的异议,并且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用鼓励的语言去评判。这样,学生才会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实践自己的设想,师生间才会有认识上的沟通,心灵上的共鸣,才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育胜境。
二、利用“设外”
仅仅承认预设外的情形是不够的,还必须正确处理。如果,我当时的确无法回答,直接说“不知道”或者置“设外”于不顾,或者让学生在课余认真查阅资料,直到搞懂,那样就会伤害学生的积极性,阻断了他们渴望走向成功的道路。即使是自己不知,也要坦诚,课下及时补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预设外情形,有时甚至是“非常思维”,但这些都属于正常现象。教师只有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才会收到惊喜。
三、设置“设外”
音乐界有这样一个故事,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当初参加一次世界性的比赛时,曾连续三次中断了指挥,因为他认定乐谱中出现了“错误”。其实,这正是评委们故意设下的“设外”。事实上,对这个“设外”的大胆否定,正验证了小泽征尔作为音乐指挥家的真正实力。教师也应善于恰当设置一些这样的“设外”,让学生在这种真实、饶有兴趣的考验中摔打,这样,他们的选择、辨析、批判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教师及时诱导,引领学生变换角度去探求新知。学生走进了“设外”,又从“设外里”走了出来,继续去寻找新的答案,既丰富了知识,又拓展了思路,提高了求异思维能力。
预设是为教学服务,而“设外”的出现,就会打破自己的固化思维,甚至是超越教材本身的。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经常留心预设外的情形并善于运用,这些巨大的资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必将有更多的智慧的碰撞,必将有更多精彩上演,必将为我们的教学增添更多令人惊喜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