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之微课程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2017-03-08刘军玲
刘军玲
(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慕课之微课程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刘军玲
(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慕课的兴起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理论教学中引入慕课之微课程,使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理论教学生动化、趣味化。探究慕课之微课程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理论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更好地为理论教学服务,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目的。
慕课;微课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1 问题的提出
作为我国本科生必修课之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思想政治素养的主要途径。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教学以教师灌输式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从而出现课堂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普遍厌学的现象,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师不得不思考如何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慕课作为一种新兴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凭借其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全新教学模式以及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慕课为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平台,但作为“舶来品”也对教学提出了挑战。我们应在抓机遇和迎挑战的辩证统一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慕课与传统教学模式融合互补的新路径,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以满足新生代大学生需要,更好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助推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微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慕课之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必须以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为基础,以问题逻辑为航向,以精短视频为载体,以鲜活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
2.1 以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为基础
加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理论的学习并取得实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关键和目的。随着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发生了深刻变化,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理论教学,也必须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理论教学中引入微课程不仅需要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也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理论内容进行有效梳理。微课程多为精短的小视频,集中讲述某一个理论,阐明其主要思想,特点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并引发学生对这一思想的思考[1]。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理论内容的梳理以一个内容为一个模块,每个模块设计一个微课程视频。不管是微课程视频的设计还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理论内容的梳理,都要遵循人的幸福思想和精神活动规律。
2.2 微课程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理论的问题逻辑
慕课之微课程的优势不仅体现为在线共享课程、内容精短集中、方式灵活多样、更富吸引力,还体现为以手机、Pad等便携式学习工具为手段,适应学生碎片化学习的特点,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微课程通过教师的讲授视频集中说明一个问题,时间较短,通常5~10分钟,内容集中而精练,既可以作为学生自学材料,也可以作为教师课堂授课的辅助材料。微课程主要是由不同层级的小问题组成,这些不同层级的小问题之间存在某种逻辑关系,或是并列逻辑关系、或是递进逻辑关系、或是互补逻辑关系、或是因果逻辑关系等。学生不能只是作为听者,在看完小视频后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否则就不能继续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而且可以检验学生对视频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于不同层级的小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社区或者论坛等平台进行讨论,这样在课堂师生互动时,教师可以集中讲授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同学之间也可以通过课堂、论坛等探讨大家比较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在互动讨论时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2]。
微课程视频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理论说清楚、讲明白,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坚定幸福的理想和信念,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所谓的“不幸福”问题,追求自由而幸福的生活。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专注于纯理论性知识的陈述,没有以学生的问题为导向,也就是关于“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微课程实现了由教材体系逻辑向教学问题逻辑的转变,在师生、生生互问互答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师通过对论坛、社区或留言板中学生的疑难问题以及普遍关心的问题的搜集,明确教学中需要把握的重点。所以,以问题逻辑为导向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理论微课程教学模式,不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培育学生的智力和情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这正是慕课所带来的机遇。
3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微课程教学策略
由生活中遇到的幸福观问题而形成的对科学幸福观理论的诉求,引发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科学理论的关注。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理论课采用微课程教学模式,其设计如下。
3.1 采集学生问题
首先,根据现实生活中一些学生因对幸福观的错误理解和定位而出现的消极思想与行为,比如,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和精神财富的极大丰富而出现的一些大学生认为自己生活不幸福、对未来感到迷茫、没有学习动力、沉溺于网络游戏等问题,指出其原因,即没有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其次,讲清楚错误幸福观的危害,即错误的幸福观所导致的消极思想和行为对于自身发展的重大影响,以及对家庭、社会和国家产生的消极影响。因此,要想消除此类错误思想必须树立科学幸福观。最后,以问题的逻辑形式引出什么是科学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作为唯物主义幸福观和辩证幸福观是真正科学的幸福观。
这里的问题逻辑关系是:由于持有错误的幸福观而导致的消极思想和行为问题属于第一层级的问题,如抱怨生活不尽如人意、追求奢靡的物质生活、对未来感到迷茫等,它们之间属于并列逻辑关系。针对这个问题可以设计一个微课程,以采访、调查或者数据统计等形式引出问题,用5~8分钟时间集中讲解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视频能够使学生尤其是有此类问题的学生产生共鸣,这样更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并吸引他们主动寻找正确答案。
3.2 阐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理论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唯物主义幸福观,也是辩证的幸福观。这一理论微课程的设计由“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导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作为第一层级问题,追求科学幸福观理论作为第二层级问题,它们之间属于递进的逻辑关系。针对第二层级的问题可以设计微课程,用8~10分钟的时间集中阐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概念、内涵、本质等,使学生从总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科学理论体系。根据第三层级的问题,即什么是唯物主义幸福观、什么是辩证的幸福观等问题制作微课程视频,进一步阐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理论。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唯物主义幸福观:首先,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作为幸福的载体,人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有生命才有幸福可言。然而,生命并不是幸福的全部,只有健康的生命、积极向上的生命、肯于奉献而不损人利己的生命,才是能够获得幸福的生命。其次,幸福源于人们的社会劳动实践。幸福感或幸福观念是人们关于幸福的意识对社会客观实际的主观反映,它不是凭空存在的,并且这种意识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最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不仅强调物质生活资料对幸福的基础性作用,还十分重视社会生产关系对幸福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辩证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是劳动与奉献的统一,是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
3.3 通过社区、论坛等互动交流平台,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集中回答和个别辅导
利用课堂互动和课下在线交流沟通方式,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微课程教授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理论,让学生发现学习的真正意义。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激情和活力,有效运用以问题为导向的微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在不断解答问题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4 辩证把握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之微课程教学
慕课之微课程教学凭借其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特点,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理论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多样性以及便捷性上体现出极大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说,慕课之微课程给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带来了机遇。但是,由于慕课兴起于西方国家,我们无论是在技术支持还是人力资源方面都还比较匮乏,这就有可能为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的意识形态进行分化和西化提供机会。从这个层面来说,慕课之微课程的运用给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带来了一定挑战[3,4]。
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一项新事物的出现都有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慕课也一样。应该辩证地看待慕课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不能因为遇到挑战而拒绝和回避,也不能不加选择地全盘照搬照抄,而应在选择性地学习和应用中做到趋利避害,为我所用[5]。鉴于目前慕课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现状,针对微课程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我们应当努力建立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学相适应、相融合的微课程体系,最大限度地利用其优势,努力提高教师计算机水平,增强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对微课程教学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和监控,避免开放式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努力把慕课转化为适合我们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做到教师“教”与学生“学”有效互动和有机融合。
[1]强飙.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设计的思路与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119-121.
[2]李梁.“慕课”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问题逻辑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2014(2):37-39.
[3]刘震,曹泽熙.“慕课”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挑战和机遇[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57-61.
[4]李斐,黄明东.“慕课”带给高校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高等教育,2014(7):22-26.
[5]桑新民,谢阳斌,杨满福.“慕课”潮流对大学影响的深层解读与未来展望[J].中国高等教育,2014(z1):12-15.
G421
B
1671-1246(2017)15-0067-02
右江民族医学院2016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慕课’之‘微课程’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学中的运用探索”(J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