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融入专科临床医学教育的分析与对策

2017-03-08白玲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15期
关键词:全科医疗卫生公共卫生

白玲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天津 30022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融入专科临床医学教育的分析与对策

白玲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天津 300222)

专科临床医学教育作为卫生职业教育的重要分支,承担着为基层输送医疗卫生人才的重要任务。紧密结合“六位一体”服务要求,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是开创卫生职业教育与基层需求协调发展新局面的有效途径。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卫生人才;临床医学教育

专科临床医学教育作为卫生职业教育的重要分支,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实用型人才,其人才培养质量和成效直接影响着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网底”的稳定性与牢固性,影响着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与公平性,影响着“以基层为重点”的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贯彻落实和健康中国的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机构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不仅开展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服务,同时还承担着基本医疗保健、健康教育、信息管理、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以及计划生育指导等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如何更好地适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求,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融入专科临床医学教育,强化临床技能和全科知识培训,是高职高专院校面临的一项挑战。

1 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发展现状

我国自2009年启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来[1],卫生资源使用效率和卫生服务质量大幅度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居民认可度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也促进了人才队伍建设。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很多困难与问题,比如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数量不足、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素质普遍偏低等。

1.1 卫生人才数量不足

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5》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488 771人,执业(助理)医师176 998人;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1 247 299人,执业(助理)医师432 831人;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人员为1.43人,虽然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呈上升趋势,但与全国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5.56人的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偏低,处于短缺状态。

自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来,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两个主要职能,这就要求配备一定比例的公共卫生人员从事疾病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慢性病蔓延工作。但目前的问题是人才供给不平衡,基层医疗服务人员缺乏,不能满足公共卫生服务要求。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5》显示,2014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中预防保健科执业(助理)医师仅占2.8%,人才短缺将导致预防保健、宣传、指导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难以有效开展。

1.2 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5》显示,2014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45岁以上卫生技术人员分别占28.0%和23.8%,其中工作20年以上的分别占37.4%与33.6%;45岁以上执业(助理)医师分别占36.9%和33.2%,其中工作20年以上的分别占46.2%与45.3%。可见,基层卫生服务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平均执业时间长,中坚力量缺乏,且工作20年以上的人员多源于“赤脚医生”,缺乏在岗培训,学习能力差,医疗知识和预防保健技能匮乏[2]。

1.3 卫生人才素质普遍偏低,技能水平不高

人们对卫生服务和保健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有医疗卫生人才学历水平、服务技能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制约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5》数据显示,在学历方面,2014年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学历以大专为主,占42.5%,但是中专及以下学历者达45.6%,本科学历者占11.8%,研究生学历者仅占0.1%;在专业技术职称方面,以初级职称为主,占75.6%,中级占21.6%,副高占2.5%,正高占0.2%。以上数据反映出,我国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学历层次普遍偏低,科研能力较差,绝大多数未接受过系统、正规的知识、技能培训,难以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医疗卫生知识更新较慢,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造成这些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待遇差,发展空间小,人员编制、培训等受限制,使得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融入专科临床医学教育现状

近年来,随着医改和教改的深入,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出台相应文件确定以“3+2”(即3年专科教育+毕业后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养)模式作为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的补充,并指出“3+2”模式是助理全科医生培养的主要模式[3]。随着“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4]的开展,各试点院校围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基本要求,本着“以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为重点,培养能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综合服务的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例如,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5]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求,结合地区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实际,编写了《基层预防保健技术》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并聘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验丰富的一线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同时,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习内容,促进学生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理解,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求。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与广东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结合本地区特点联合编写了《临床诊断基本技能》教材,打破原有学科体系,实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增加实训实习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对多发病、常见病的诊疗能力以及慢性病与重大疾病的筛查、管理能力。这些院校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极大地丰富了助理全科医生知识与技能培养模式,为培养合格助理全科医生打下基础。但从试点院校的改革程度看,仅有几家院校能够打破传统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综合应用“3+2”培养模式,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加强基层岗位工作需要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教育。

3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融入专科临床医学教育的措施

3.1 改革课程体系,编写实用性教材

医学类专科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此要结合岗位需求,构建“3+2”课程体系,统筹安排理论和实训课程。课程设置以当前基层农村、城乡社区医疗卫生岗位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六位一体”的职能。在教材编写方面要突出特色,新教材不应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而应为实现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是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中最基本、最常用、最实用的核心知识和技能的集合。

3.2 重视临床培训,加强基层实践

系统设计“3+2”模式下前3年在校教育和后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期间的教学内容。在临床培训方面,院校和培训基地按照《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标准》,开展临床科室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轮转培训,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实际,设计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基层实践方面,要以全科医疗、预防保健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高为主要目的,聘用基层医疗工作经验丰富的一线卫生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进行实践指导[6]。

3.3 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认识

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于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招聘要求本科学历,专科毕业生无法进入;而偏远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又很难吸引大学生就业[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逐步建立,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的医学人才,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对基层卫生事业的投入与支持力度,保证人才“下得去”;另一方面,院校采取“订单式”定向培养模式招聘农村生源学生,使其认识到基层工作的重要性,扎实掌握医学知识与技能,成为合格的公共卫生服务人才。

医学院校作为培养乡镇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主力军,要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融入专科临床医学教育,培养真正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实用型人才。

[1]宋奎勐,徐玲,孙晓杰,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开展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2(1):23-26.

[2]杜鹃,江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分析及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15(6):661-662.

[3]孙晓琪,刘洋,张虹.“3+2”模式面向农村基层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讨[J].社区医学杂志,2016(7):64-66.

[4]蒋培余,沈志坤,陈婉玉.试析卓越医生计划背景下农村基层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139-141.

[5]王丹,杨柳清.全科理念指导下的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公共卫生课程改革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5):132-133.

[6]谭涛,肖智勇,郝坡,等.以需求为导向整合高职高专类临床医学教学内容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2(36):3905-3906.

[7]黄仙红,林禄静,王小合,等.医学生基层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8):46-50.

G420

A

1671-1246(2017)15-0004-02

猜你喜欢

全科医疗卫生公共卫生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全科医生培养还需添柴加油
突显独特之美 发挥全科价值
全科专业招生“遇冷”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满足全科化和规范化的新要求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