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2017-03-08于媛媛
于媛媛
(辽东学院服装与纺织学院,辽宁丹东1180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于媛媛
(辽东学院服装与纺织学院,辽宁丹东1180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和“源”,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刻的文化属性,加强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校园文化、新媒体建设,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习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信仰,国家才有未来。青年代表未来,因此,大学生需要信仰驱动和价值导航。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和实践检验的正确理论,也是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并坚守的信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内涵,习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赋予的重要课题。
一、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背景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绵延几千年积淀而成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已经深入到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影响着中华儿女的思想和行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2]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思想资源和历史存在,是中国社会的基本文化背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在中国实施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可能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之外,反而必须将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否则,离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丧失了生机和活力,失去了生命力。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丰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和而不同”的处事原则、“天人合一”的宇宙人生观、“舍利取义”的思想境界、“厚德载物”的宽厚之道、“言而有信”的优良品德,“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方法等,无论是从教育内容、教育目标,还是教育方式上看,都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共通之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只进行空洞的说教,就如同缘木求鱼徒劳无益。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发挥自己的优势,“其关键环节在于能否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使其在自身内容的建构上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和文化精神,以保持与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目标相一致。”[3]
3.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刻的文化属性
《周易·贲卦》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4]文化的最初本义是指文治教化,即以人文伦理化成天下,也就是依据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化民成俗。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对社会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和思想道德素质,帮助人们建立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具有教化和育人功能,都承担着社会成员价值观念塑造和行为规范引导的重任。文化教育的过程,不仅传承文化,同时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都属于文化范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挖掘自身文化元素和文化功能,彰显和提升其文化性。
二、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系统融入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提高素质的主要手段,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首先,将传统文化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无论本专科都缺乏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支撑,因此,学校要将传统文化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必修课、“论语”、“道德经”、“经典导读”等选修课,通过学分制鼓励学生进行选修。其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每门课程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进行设置,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覆盖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规划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从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需要的资源,找准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结合点,用大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讲授。
2.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有效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
知行结合是教育最终目的。课堂教学起到“知”的作用,第二课堂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实践。要想让学生知行统一,就要以“知行统一”、“学以致用”为目标,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辅助作用。首先,要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遗迹等,增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爱国情怀;组织学生深入乡村,了解民风、民俗,组织学生参观画展、书法展、古文化展,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体验,增加文化底蕴。其次,要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如学雷锋活动、关爱老人和残障儿童活动、义务献血、义务家教等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在实践中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3.丰富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隐性教育功能,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陶冶作用。首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校园环境中,比如教学楼、宿舍、教室、校刊、广播、橱窗等,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其次,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构建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结合传统节日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举行扫墓、包粽子、赏月、赏菊等活动,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讲座、竞赛、演讲比赛、经典诵读等系列活动,积极营造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应精髓融入社团活动,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4.搭建新媒体教育平台,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
在信息社会中,大学生是新媒体的最主要用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把新媒体作为引领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突破口,构建含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栏、讲堂,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建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网上阵地;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公共平台,开展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系列活动,使大学生随时随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开发传统文化教育软件,使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有趣,寓教于乐,开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微视频、微电影、歌曲、诗词等新媒体创作活动,把晦涩难懂的传统经典变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
(本文系2015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辽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5lslktm ks-05)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曲洪志.我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J].山东社会科学,2006(04)
[4]周振甫.周易译注[M].中华书局,2001
C
1671-3389(2017)04-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