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职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的现状分析
2017-12-25许家岩
许家岩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宜兴214206)
地方高职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的现状分析
许家岩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宜兴214206)
“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创新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新经济形态下,首先,从“供给侧改革”角度分析了地方高职“产教融合”的内涵;然后,整体上分析了现有的产教融合模式,通过对广东省、江苏省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现状的研究发现,不同区域、层次的高职产教融合极为不均衡;最后,针对产教融合的问题和瓶颈,提出四个方面的对策。
地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模式;新经济形态
1 新经济形态下“产教融合”的内涵
“产教融合”实际是指区域产业与地方高职教育的融合。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与相关区域内的产业衔接配套,通过构建长效机制,形成多方“利益共同体”,从而跨越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界限[1]。
结合“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观念来看,我们现有的职业教育在国家本位政策的指导下,从市场的角度,着重于学生需求,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学历需求教育。在“供给侧”方面,高职院校向企业输出岗位技能人才、技术研发等服务;在“需求侧”方面,高职院校提供的劳动力和技术服务是由对应的社会行业需求决定的,两者之间的匹配程度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成效、产教融合的标准。不同于本科院校着重于科研和技术服务的“产学研”合作,高职教育的“产教融合”要走自身特色的道路,与本科院校“错位竞争”。
目前在我们的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对接中,大多落实在定岗实习、课程合作、技术培训等方面,“需求侧”的企业难以全面参与到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定和实施中,常常处于“乙方”的角色。投入的资源也没有得到有效配置,产教长效合作维系困难,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参与积极性。
在“中国智造”“互联网+”等时代背景下,我国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节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这也倒逼着高职院校及时调整办学理念、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等,顺应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新态势,深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改革人才供给结构。
2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模式与现状
(1)已有的产教融合模式
国外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企业主导模式,包括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企业访问”、韩国的“产学结合”;第二,校企并重模式,包括美国的“契约合作”、英国的“工学交替”;第三,学校主导模式,包括法国的“学徒培训中心”、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2]。虽然各国国情不同,但发达国家已建立了有效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方式,这对我们国家产教融合实训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我国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在这十多年的建设推动中,也已初见成效,多家地方高职院校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形式:“职业学校院系+科技园区”、“职业学校专业+行业企业协会”、“职业学校专业+龙头企业产业+企业联盟”等。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与地方知名企业远东电缆有限公司合作,定向招收电线电缆专业学生,企业投入500多万,根据本企业岗位职能需求,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教学。校企共建“江苏省电线电缆制造实训基地”和“江苏省线缆材料与工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合作解决技术问题。
国内的专家学者,根据现有案例进行分析,也形成了不同的研究结论。马庆发(2010)认为校企合作应当分为订单模式、2+1模式、产教结合模式、半工半读模式以及工学交替模式。徐国庆(2011)将产教合作分为技术合作模式、资本合作模式以及人才合作模式。柳友荣(2015)等将产教融合模式分为产教融合研发、产教融合共建、项目牵引、人才培养与交流等四种模式,实证分析了影响产教融合四种模式的程度差异性。
(2)地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现状
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已有一定基础,由中央到地方逐步尝试建设了产教融合的平台。其中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方面走在前列的是广东省。早在2008年,广东机电技术学院院长刘惠坚教授率先提出了“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目前广东省现有79所高职院校,而珠三角地区的高职院校有66所,占整个广东省高职院校数量的83.54%,其中有52所公办高职院校。而不同办学层次、不同性质的高职院校影响了产教融合的深度,在各项统计指标中:国家示范>省级示范>一般院校,见表1。另外,地方高职院校的地理位置也深度影响了产教融合,根据陶红(2017)的研究表明,珠三角地区地方政策对高职院校有较大扶持,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密切[3]。
表1 广东省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分析
另一个高职教育强省——江苏省,现有高职类院校89所,其中国家示范(骨干)15所、省示范28所,其中南京、苏州、无锡共45所,占据半壁江山,苏中、苏北地区各市平均只有4所。政府引导、行业协同、院校和企业为主体,采取三个措施推动产教融合: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政行校企联动建设产教融合平台。已建成有省级示范高职园区1个、20个特色的省级职业教育集团。2016年启动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建设项目,第一期投入6975万元,重点打造100个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4]。
在国家教育部的相关政策指导下,各地的地方高职院校积极落实产教融合合作项目,不少地方政府也给予了一定的资源支持,在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匹配上有较大改善,也涌现了一批经典合作案例。但在整体上,较多院校和企业仅仅形成了松散型合作——学校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对企业生产、企业提供实习实训场所配合院校实践教学,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更是如此。
3 深化地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对策
(1)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协调作用
政府作为产教融合的积极指导者和监督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协调作用。目前,在产教融合中,企业缺乏足够的参与积极性,这与国家或地方政策方面的不完善有很大关系。作为商业体的企业要追求自身的利益价值,在大部分产教融合项目中企业和院校的利益诉求并不一致。如果要建立健康、长效的校企合作,需要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并给予企业一定的鼓励政策,充分调动它们参与的积极性[5]。
地方政府需要统筹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在资金、政策等方面,适当向一般高职院校,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倾斜,推动整个地区的高职院校的综合发展,建立建设优质产教融合示范校。
(2)建立新经济形态下的教育理念
相对其他类型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地方产业的发展更为紧密。由于受到院校所在地的区域文化、社会环境、产业特色等因素的影响,地方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要与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相融合,要加强建设与地方产业相对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尤其是紧缺性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专业设置中,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盲目扩大专业规模;加强对区域内供求不均衡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设置,应对新形态下的产业转型升级。高职院校要放下身段,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出击,向优质企业靠拢,建设“政行校企”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运行机制。
(3)打造“共建共享”的产教融合平台
“共建共享”的产教融合平台,有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建设一个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有效整合高职院校、行业企业资源,“校企双主体”机制贯穿于平台建设运营全过程,构建理事会制度,建立多方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建立实训平台建设监控与评估体系,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实现实训平台“技术、设备、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同步发展。二是建设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在“互联网+”时代下,有效整合企业、院校资源如企业需求信息、服务外包、课程教学等,实现在线的资源或教育共享。
(4)强化自身服务能力
相对于本科类高等院校,多数地方高职院校在科研水平、技术服务等方面相对欠缺,高水平的师资人才匮乏,设施设备不够一流,不能满足新经济形态下的“产教深度融合”,也难以与优质企业尤其是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建立“互惠互利”的紧密合作关系。这与高职院校的原有基础实力、整体师资待遇、人才引进等有关,也是制约产教融合的重要问题。在后续的发展规划中,需要地方政府加强对院校办学扶持,积极引入高水平人才,营造良好办学环境。
[1]周常青,吴祝平.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4(08)
[2]罗汝珍.市场经济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7):7~11.
[3]陶红,杨阳.广东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J].职业技术教育,2017(09):44~47.
[4]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质年度报告2017[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7
[5]涂华锦,邱远.地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J].职业教育研究,2016(11):28~32.
B
1671-3389(2017)04-49-03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专题)项目,“供给侧改革下高职艺术类专业产教融合模式实证研究”,2017SJB0899;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智创服装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研究”,XHX S2017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