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构

2017-03-08张全福

关键词:重构互联网+时代

张全福

(安徽三联学院 思政部,安徽 合肥 230601)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构

张全福

(安徽三联学院 思政部,安徽 合肥 230601)

“互联网+”时代,微媒体和大数据的出现及应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一些高校也开始探索微媒体、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的应用,但效果不明显。为推动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应以“互联网+”时代为契机,从宏观构想和微观路径两重维度重新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互联网+;微媒体;大数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大数据战略。“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已成为引领各行各业开拓创新的新思维,“互联网+”思维也必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研究带来深刻变革。“互联网+”思维主要是指互联网通过多种APP(微媒体,也称新媒体、自媒体)与传统行业深度结合,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的推动下,实现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变革的设想。那么,这种“互联网+”思维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就是要研究微媒体层出不穷的“微时代”和大数据时代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重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互联网+”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重要机遇

“互联网+”时代也就是微媒体时代和大数据时代。微媒体、大数据技术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重要机遇。

(一)微媒体有助于弥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短板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微媒体密不可分,微媒体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也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利用好微媒体,可以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满足受教育者个性化需求。微博、微信、QQ等应用载体所具有的碎片化、趣味性、去中心化、交互性等特性,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当代大学生思想独立、开放、多变、重视生活品质等个性化需求。

2.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但是,仅仅靠课堂教学还是不够的,微媒体的出现及广泛应用,成为大学生每天自由甚至自觉获取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成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工具。

3.打破传统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不平等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平等基础上的思想互动[1]。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传播的去中心化强化了受教育者的民主意识和自我主体意识,受教育者追求自由、平等对话,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你说我听,你打我通”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主动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科学构建主客体关系。

(二)大数据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和育人目标的实现

大数据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可以更为接近地认识事物的规律,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这项技术同样也适用于尽可能地把握人的思想和行为规律,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技术支撑。

1.带来研究方法的变革。在小数据时代,技术工具和手段限制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运用,研究者只能以定性描述或通过将研究对象视为没有个性的“平均人”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大数据时代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和教育等各个方面带来新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将小数据时代只能以定性研究为主的方式转变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式的飞跃。

2.有助于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的。小数据时代,学生跟老师、辅导员和其他管理人员接触很少,很难知道学生想什么,做什么,需要什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很被动。大数据时代,可以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分析,准确、及时把握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偏好、思想情感以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进行贴心的管理和服务,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的。

(三)微媒体+大数据将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构

微媒体能够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大数据拥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功能,如果将二者有机结合,“课堂”会得到拓展、延伸,有些“线下”课程可以由“线上”来完成,“线上”也为开展更多的课程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尤其重要的是,二者的结合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的效率。课堂时空的延展、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将倒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并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管理和服务模式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课程体系的重构,将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加贴近实际,可以增强教育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有利于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互联网+”时代微媒体、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状况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思维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互联网+教育”也在教育界悄然兴起。现阶段,微媒体、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宣传互动

微媒体在高校宣传工作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教育部统计,在教育部75所直属高校中,73所开通官方微博,全部开通官方微信[3]。多数高校把校园官方微媒体定位为校园资讯、查询服务和讯息互动的平台,并试图将微媒体打造为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升新闻宣传质量工作的重要载体。为促进微媒体在高校的应用和影响,相关部门还定期对全国高校的微应用影响力进行排名,如共青团学校部推出的微博平台影响力排行榜[4]、中国青年报推出的全国高校微信公号排行榜[5]在各类高校中引起较大关注。

(二)教育教学

翻转课堂、慕课与微课的应用使得教育的网络化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很多高校建立了融视听与互动相结合的在线教育系统。并逐步挑战某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如学校中心化、班级授课制、教育资源的稀缺性、教育的就业导向化培养目标等等。

(三)管理服务

管理服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微媒体(QQ、微信)进行沟通管理;二是开发校园APP(如校园一卡通)方便学生学习与生活;三是一些有条件的高校运用大数据技术、软件技术构建服务与管理一体的数据平台[6]。

从上述几个方面可以看出,一些高校为了抓住“互联网+”时代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做了大量工作,同时,理论界也做了很多研究,但是,就实效来看,这些研究和工作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还不够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在于他们做出的努力尚缺乏战略思维和整体构想,对一些关键问题没有去重点突破。笔者认为,为更好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应以“互联网+”时代为契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构。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构的基本思路

重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否定已有的框架和取得的成就,而是要以已取得成绩为基础,结合时代要求,突出党和国家有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政策导向,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再思考,借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适应“互联网+”时代国家对人才的需求。

(一)总体构想

我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在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在国内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和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的历史条件下[7],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新形势下,首先应从宏观维度重新审视高校思政工作。

1.强化全球视野。经济的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使各国人民可以取长补短,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经济安全风险。同样道理,“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非常便捷的获取到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掌握着互联网霸权,不断利用西方文化思潮、价值观念和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冲击、腐蚀当代大学生,与我们争夺下一代。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仅要在经济全球化中和世界其它国家互利共赢,也要在信息化时代,争夺互联网平台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化全球视野,牢牢把握信息的全球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影响世界,并培育好下一代。

2.凸显国家战略思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8]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还不能满足于此,我们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高度体现国家战略取向,全过程全方位“教育学生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8]

3.突出全面视角。党和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取得了重要成就,但仍有需要加强的地方,如“大思政”理念贯彻不够全面、深入,“线上线下”结合不够紧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单打独斗现象普遍等。“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突出全面视角。这里的全面有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贯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绝大部分学科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对于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具有十分重要作用[9]。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8],所以,这里的全过程不只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过程,而是指高校所有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全过程。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也要全天候育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要是通过微媒体获取信息和实现交流互动,这种活动随时随地。高校可以创造性地通过新媒体即时性的特点,开展全天候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起来。

(二)基本路径

重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现仅从微观层面谈几点粗浅看法。

1.内容体系的重构。有些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过于功利化,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性,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挤压甚至边缘化思政课程,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还有一些高校,只知道或只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忽视其它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这也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重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势在必行。

(1)不仅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也要注重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其中,哲学社会科学绝大部分具有意识形态性,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的编写应做好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规划和教学计划,要求哲学社会科学授课教师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体系中自觉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9]。

(2)有关教学部门应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线上线下”课程体系比例,增加必修或选修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以及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新闻学和文学、心理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9],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3)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控制网络课程或微课程的学习过程和效果,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的数据,实施网络课程的推广和退出机制,或精准投放“私人订制”似课程。

2.方式方法的重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8]。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其实质是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转变教材体系和相关读物的编写方法。虽然现在的必修课教材体系和马工程教材是由国内顶尖专家精心编写而成,但教材的理论性较强,而趣味性、可读性不强,无法满足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阅读兴趣,从事相关教材编写的专家应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出发,编写出符合时代特点和大学生特点的优秀教材和相关读物,如《马克思靠谱》就是一个有益范本,该书用通俗易懂、极富感染力的方式,道出了一个有血有肉有灵、与九零后的心灵足迹无比契合的马克思,再现了马克思真实的个人形象和魅力,该书作者之一卓丝娜更是凭借《马克思是个九零后》,串红网络[10]。

(2)转变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微媒体所具备的自由、选择、个性、兴趣等特征深受现代人,尤其是大学生的喜爱,高校理论课教师应从微媒体所具备的优势特征当中,吸取有益于课堂教学的方法因子,并善于将微媒体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增加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3)转变教学和管理方式。本着“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关照学生”的宗旨,教育主体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手段,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实时挖掘、分析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既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利用微媒体精准推送个性化课程,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实施贴心的服务,并对“问题”学生进行及时的预防和干预。

3.阵地的重构。阵地可分为实体和虚拟两类。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体阵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互联网是“虚拟阵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1)“实体阵地”的重构。“实体阵地”的重构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其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使每个师生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最后,抓好队伍建设,使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后继有人[8]。

(2)“虚拟阵地”的重构。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阵地出现新变化、新特点,我们已经进入“微时代”,微媒体(也称新媒体或自媒体)成为网络传播的主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尽管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很重视微媒体平台建设和传播工作,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发挥不够理想,如有些高校微媒体传播要么是以所谓的关注度为目标,要么沦为信息推送、交流或查询工具。以“微时代”和大数据技术为视角,重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于保障机制建设,具体而言,一要健全领导机制,解决“谁领导、谁负责”的问题;二要明确分工机制,厘清高校各级各类微媒体、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主体和职责;三是夯实运行机制,以“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主题,确保微媒体高效运行;四是确立考核激励机制,解决运用微媒体、大数据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问题[11]。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5.

[2]黄欣荣.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变革[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3):96.

[3]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全部开通官方微信 73所开微博[EB/OL].http://www.edu.cn/zhong_guo_jiao_yu/gao_deng/gao_jiao_news/2016 01/t20160105_1354319.shtml.

[4]共青团微博账号影响力排行榜 (2016年10月)[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113/10/37986175_606162028.shtml.

[5]全国高校微信公号排行榜 [11.16-11.22][EB/OL].http://news.cyol.com/content/2014-11/24/content_10998188.htm.

[6]郭彦懿.“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途径[J].北京教育·德育,2015,(5):43.

[7]中共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公报 (全文)[EB/OL].http://www.gov.cn/jrzg/2012-01/10/content_2041216.htm.

[8]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 [2004]16 号文)[EB/OL].http://graduate.Cqnu.edu.cn/students/ShowArticle.asp?ArticleID=381&id=mn.

[10]马克思靠谱.http://baike.baidu.com/link?Url=RKnP7i7eQ9xiE7pk-nbx2PROB6OsIKUs2Xp7OTSD05KLaCD-JyMjS9Y8vKhp3Ju2Zsa 7qPxm71X4ZwknWVpbIDWiJDX-nOlj35wbNtFI5qPjSQFwZqPiVO 6n0EONs9brLHfK_EZuehVgF9LiqRibq.

[11]张全福.“微时代”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6,(4):159-160.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构(2016jyxm0342);安徽三联学院校级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微时代”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研究(2015s016)

张全福(1975- ),男,安徽霍邱人,安徽三联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重构互联网+时代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