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儒学与统战文化建设
2017-03-08金小方
金小方
(合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601)
中国共产党的突出优点在于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致力于革命和建设,统一战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离不开统一战线工作。统一战线的实质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从新的历史时期看,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团结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以及各方面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维护世界和平。
随着中国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逐渐形成了“统战文化”概念及相关理论。统战文化既是统战思想理论的结晶,又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精神家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是统战文化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近年来,统战文化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尤其在借鉴地域文化丰富统战文化方面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安徽地域文化源远流长,自有巢氏构木为巢开启中华文明的新时代,老子、庄子开创道家学派,二祖慧可避难安徽开启了中国禅宗的新时代,朱熹开启了徽学的兴盛,安徽历史上可谓名家辈出,是一片文化沃土。其中在朱熹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徽学在安徽地域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借鉴安徽儒学凝聚各方力量促进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应是当前统战文化研究的重要方向。
1 徽州儒学的历史传承
徽州素有“东南邹鲁”的美誉。通常讲的徽州一府六县格局形成于唐代,具体包括徽州府以及歙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黟县和绩溪县。民国时期废府留县,后将婺源划属江西省。本文所讲的徽州采用民国之前一府六县的徽州概念。安徽儒学以徽学为主要代表,徽州出现了以朱熹为宗的新安理学和以戴震代表的徽派朴学。
自南宋至清代,徽学以程朱理学为正统。朱熹祖籍徽州府婺源县,自称“新安朱熹”,曾两度回徽州省墓访宗,晚年撰有《休宁新安道院记》《蓝田乡约》等。徽州地区从学者众多,如徽州人赵师端兄弟和祝穆、吴昶等。朱子之学广播天下,惟新安之士“讲之熟、说之详、守之固”[1],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新安理学,其传承可见于明代程曈《新安学系录》。朱熹号紫阳,人们为了纪念朱熹建了很多“紫阳书院”,以徽州、杭州、苏州三地的紫阳书院最为有名。徽州的紫阳书院位于歙县,郡守韩补始建于南宋淳祐六年(1246年),初建在徽州府南门外紫阳山麓,南宋理宗皇帝御题“紫阳书院”匾额。徽州地区有传授程朱理学的传统,“理学家大多恪守师训,治学严谨,讲学授徒,广注经典,特别是他们继承和发挥了朱熹的思想,对徽州的政治、道德、文化、教育都产生重大的影响”[2]86。
清代中叶以后,徽派朴学取了代新安理学,成为徽学的主要代表。朴学又称为汉学或考据之学,是在反对明代理学家空谈心性基础上兴起的学术派别。随着清代考据之学的兴起,出现了一批以考据见长的新安经学家,如江永、戴震、程瑶田、凌廷堪等人。江永(1681—1762年)是徽州府婺源县人,是皖派经学的奠基者,学识渊博,精研三礼。徽州休宁人戴震是徽派朴学的集大成者,他“由声音文字求训诂,由训诂以寻义理”[2]96,《孟子字义疏证》是他阐发儒学本旨的经典之作。程瑶田注重以实物考证史实。歙县凌廷堪仰慕戴震之学,精研考据,曾主持紫阳书院。歙县西溪的儒家汪梧凤的“不疏园”是徽派朴学的发祥地和交流中心,江永曾在此授徒,戴震、程瑶田、金榜等曾在此交流切磋。
2 儒学构建了徽州宗族社会的统一战线
儒学在徽州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徽州宗族社会发挥了凝聚社会人心的作用。具体说来,徽州儒学凝聚人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社会教育、商业经营和维护宗族稳定等三方面。
第一,儒学与徽州教育。徽州教育包括官学教育、书院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形式。徽州出现了大批的理学家和理学团体,他们广建书院,自宋代以来历代均有书院创立,至清代康熙年间徽州书院多达54所,这些书院成为地方主要的传播儒学场所。最典型的紫阳书院为纪念朱熹而建,以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为纲,传播朱熹理学思想,奠定了徽州崇儒之风。徽州商人常捐资办学,促进了地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徽州教育经费多半靠徽商的捐资,例如民国《歙县志》记载:“乾隆五十五年两淮商人捐资重建,名‘古紫阳书院’”[3]314。光绪《婺源县志》记载:“程世杰(清婺源人)……早岁由儒就商,……邑建紫阳书院,捐金千两。”[3]317嘉庆《黟县志》记载:“舒大信,(黟县)屏山人。……经商江右,……邑人议建书院,大信存二千四百金助之。”[3]315微州百姓有耕读传家的传统,这一点从徽州民居的楹联可以鲜明地看出来。例如“忠孝持家远,诗书处世长”,“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等楹联,从道德与学问两方面对子孙有直接的教育作用。
由于理学家传播儒学,徽商资助地方教育,百姓重视子孙教育,明清时期徽州科举考试取得了辉煌成就,据统计,“明清两代徽州六县中进士的就有618名,占同时期全国进士总数1.2%。在歙县就有‘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同胞翰林’之誉”[4]10。光绪《婺源县志》载:“至朱子得河洛之心传,以居敬穷理启迪乡人,由是学士争自濯磨以冀闻道,风之所渐,田野小民亦皆知耻畏义。”[3]26由于教育传播和科举考试的影响,儒学真正融入了徽州民间社会,塑造了徽州人的精神世界。
第二,儒学与徽商经营。徽州百姓依山而居,山多田少,不得不“求食于四方”,外出经营生计的商人很多。他们“虽为贾者,咸近士风”[3]438,儒家文化融入了徽州商人精神之中,“徽商能迅速崛起,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深层次的文化根基”[2]91。儒家思想的熏染让徽商形成了以诚待人、言而有信、以义为利的良好商德。据《新安休宁名族志》记载:休宁人张洲,少年时潜心科举,在学堂颇有名气,后来他“挟资游禹航,以忠诚立质,长厚摄心,以礼接人,以义应事,故人乐与之游,而业日隆隆起也”[3]273。明嘉靖万历年间婺源人李大暠在安庆、当涂等地做生意,他提出了“财正道生,利缘义取”[3]273的主张。徽州商人又被称为儒商,明代有人将徽商分为“儒贾”和“贾儒”两种,“儒贾者,贾名而儒行也,即以经商为名而行儒教之事;贾儒者,以儒饰贾也,即崇儒为名而行经商之事”[4]7。可以说,徽商是儒者与商人的结合。徽商将儒者之行融入商业经营之中,这使他们赢得了更好的声誉,更能获得同行的信任,由此形成了徽州商帮。有学者指出,徽州商帮在明代后期及清代嘉庆、道光之际之所以能够超越山西商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山西商人不重视读书,而徽商却好儒学”[4]7,儒学正是凝聚徽商的重要力量,也是徽商拓展社会关系网络的桥梁。
第三,儒学与徽州宗族社会。徽州社会最典型地表现为宗族社会,徽州宗族社会形成于宋代,成熟于明代。它是“以尊祖、敬宗、收族为宗旨,根据理学的伦理纲常制定家规家法,约束族众”[2]61,形成了完备而严密的族规家规,产生了数量庞大的徽州谱牒,理学的渗透使得宗族社会非常稳定。可以说,程朱理学的广泛传播推进了徽州宗族社会的形成。朱熹理学重视礼对人们的教育作用,他通过《家礼》建构了一套以宗法伦理为核心的宗族制度,“成为徽州宗族建设的指导思想”[2]60。新安理学家继承朱子重礼的传统,江永、程瑶田、金榜、凌廷堪等皆有治礼的著作,连批判理学家的戴震也强调“为学须先读《礼》”[5]714。程朱理学在徽州广泛传播,民间社会到处皆有儒士在践行圣贤之学,影响了社会风气。例如元末明初休宁县大儒朱升“在为母守孝三年后,被授予池州路儒学学正”[2]105,晚年在家乡隐居讲学。清代休宁人赵吉士在《寄园寄所寄》中说:“新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之冢,不动一抔;千丁之族,未常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6]66程朱理学影响下建构起来的宗族社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人们的生、老、病、死都在宗族度过,人们的教育也主要来自于宗族,外出经商也主要依赖宗族的力量,朝廷的旌表加强了人们的宗族荣誉感,宗族意识是徽州人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体现。
可以说,历史上的徽州是一个儒学化的徽州,以程朱理学为主要内容的儒学在徽州地区广泛传播,徽州的人才培养、商业经营和社会建构都以儒学为基础,儒学在徽州历史上发挥了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或者说,以儒学为基础建构的高度团结的宗族社会,是古代徽州社会的统一战线,在保持社会和谐安定、推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徽州儒学是当代安徽人民的精神家园
如果说西方人的精神家园主要是以基督教为代表的宗教文化,那么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则是以儒学为主要代表的传统文化。在历史上,徽州儒学便发挥了作为徽州人民精神家园的重要作用,当代安徽人民精神家园的建设依然需要徽州儒学。
第一,徽州儒学是当代安徽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建设中国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这必然要追寻我们的文化传统,这是当代中国凝心聚力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凝聚当代安徽人民离不开徽州文化,尤其需要徽州儒学的滋养。当代人们谈起安徽,自然会想到徽州古民居,想到西递、宏村。若追问这这些独具特色的民居群的背后精神底蕴,人们自然会想到徽州是文献之帮,这里有留传至今数量最大的古代文书——徽州文书,这些文书涉及土地、赋役、商业、宗族、官府、教育、科举、会社等社会生活各方面。若再追问这些文书背后的思想体系,便是新安理学和徽派朴学。
安徽北方有道家文化,西南有禅宗文化,东南则有儒家文化。如果说道家文化因其超越品格在现实社会中难觅其迹,佛教因其出世品格对现实社会生活缺少应有的安排,徽州儒学则融入了古代徽州社会的各个方面,全面系统地安排了徽州人的生活,成为了徽州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朱熹曾手书“新安大好山水”[2]5六个大字于歙县长陔原南源古寺后的石岩,徽州的山水成为文人雅士向往的地方。当代安徽人谈及新安理学、微派朴学、徽州建筑、徽州雕刻、徽州文房四宝便如数家珍,西递、宏村成为当代安徽人心驰神往的地方。徽州儒学则是徽州灿烂物质文化的精神内核,当代安徽人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都继承了徽州儒学的基因。推进安徽文化发展,建设安徽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必然离不开对徽州儒学的传承与创新。
第二,徽州人文精神是当代安徽人民团结奋进的重要动力。徽州儒学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发展形态,不仅在理论上达到了很高水平,而且在实践中塑造了徽州人文精神。康熙《绩溪县志续编》指出:“新安为朱子阙里,而儒风独茂”[3]38;黟县“自古以来,民多纯良,守法律,娴礼教”[3]29。徽州儒学鲜明地引领了民风,塑造了徽州人民善良、纯朴、知礼的品格。胡适高度称颂徽州商人拼搏进取、吃苦耐劳的“徽骆驼”精神和“绩溪牛”精神。有学者进一步将徽商精神总结为矢志千里、不怕挫折、克勤克俭和团结协作等精神[7],祁门倪氏“三贾不利犹未厌”是徽州商人进取精神的典型体现,“以俭约起家”的徽州商人反对奢侈浪费,认为“奢侈而滥于用财者,皆自竭其流也”[3]277。徽商在宗族血缘关系基础上结成的商帮,体现了他们团结协作精神,在资金周转、争取外援、抵御争讼方面都有力的维护了自身利益和宗族利益。可见,徽州人文精神渗透进了徽州人民日常生活和商业发展的方方面面,这种精神也是当代安徽人奋进的不竭动力。
引领当代安徽人民奋进需要徽州人文精神。凝聚当代安徽人民,既要发挥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经验,尤其像赵朴初先生那样广泛联系宗教界人士、民主党派人士致力于革命和建设的宝贵经验,又要发挥安徽历史文化、人文精神在凝心聚力方面的巨大作用。徽州地区是安徽省人文底蕴最为丰厚、历史遗存最为丰富的地区,徽州人在一个地狭人稠的山区创造了如此灿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他们敬祖知礼的精神、勤俭节约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诚实守信的精神、奉献社会的精神等,都值得当代安徽人继承和发扬。尤其在市场经济高歌猛进的当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盛行,对利的追逐挤压了社会道义的空间,因此应当发扬徽商以义为利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营造充满关爱和温情的和谐社会环境,更好的凝聚更泛的力量致力于安徽各项建设。
4 结 语
当代安徽经济建设正在起飞,文化建设正可为经济建设插上腾飞之翼。徽州之所以“商成帮,学成派”[2]176,其根底是徽州儒学。徽州儒学在历史上发挥了塑造百姓品格、凝聚社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的巨大作用,安徽人的血液里渗透了徽州儒学的基因。虽然时代迅速变迁,但我们的精神传统却凝结在历史之中历久弥新。通过对徽州儒学价值观念的创造性转化,可以为建设当代安徽人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丰富资源,可以为当代安徽人凝心聚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只要我们提起那一片土地,提及那一片土地上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心中自然就充满了向上的力量、奋斗的激情,这不是狭隘地想着光宗耀祖,而是为了无愧于祖先、无愧于先哲,也为了无愧于心。这正是当代安徽统一战线最深厚的力量之源。
[1] 赵汸.东山存稿:卷四[M]∥商山书院学田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杜诚,朱万曙.徽学百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3] 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85.
[4] 朱世良.徽商史话[M].合肥:黄山书社,1992.
[5] 张岱年.戴震全书(六)[M].合肥:黄山书社,1995.
[6] 徐国利,林家虎.徽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
[7] 刘伯山.徽商崛起的精神因素[J].探索与争鸣,1999(4):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