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北花鼓戏的传承保护研究

2017-03-08陈云燕

关键词:花鼓戏淮北民间

陈云燕

(淮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淮北花鼓戏是在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地方剧种,素有“中国民间芭蕾”之称。淮北花鼓戏起源于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主要流行于安徽北部和鲁豫苏皖四省交接区域,北抵黄河故道北岸,南临淮河之滨,西达河南东缘,东接徐州周边。因男角上场表演时腰背花鼓,乐队也以花鼓为主要伴奏乐器,故称“花鼓戏”。随着表演艺人奔波流动而逐渐形成了南、中、北“三路”。其中,北路以山东济宁为中心,延及山东巨野、兖州、邹县等地;中路以徐州为中心,东延江苏丰县、沛县、邳县、濉宁等地,西临河南夏邑、虞城、永城、商丘等地;南路以宿州为中心,南至寿县、凤台一带,北达太和、濉溪等地。以2008年淮北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端,淮北花鼓戏逐渐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引起了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较大兴趣。近十年来,围绕此议题的研究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但从研究成果来看,基于史学、艺术学等视角探讨相对较多,而从传承保护视角切入的甚是寥寥。这是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也是尚需进一步深入的领域。

一、淮北花鼓戏的源流与特点

花鼓起于民间,但究竟源于何时?民间传说版本较多,却因文字资料残缺均无从考证。据《宋书·乐志》载:“梁孝王筑睢阳城,造偶声,以小鼓为节,筑者下杵以和之。”[1]5据此,花鼓最迟南宋时期已有明确记载,是由农民在田间插秧时击鼓演唱发展而来的民间歌舞。花鼓歌舞在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又因受到戏曲艺术影响进而演化为花鼓戏。从凤阳地方志有关花鼓艺人“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牛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等唱词记载看,花鼓戏始于朱元璋移民垦荒之时,区域也正是沿淮地区。由此不难推论,淮北花鼓戏溯源于明朝初年。从淮北花鼓戏表演的原始形式来看,舞蹈动作和表演套路都是在小型民间歌舞的基础上模仿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动作。发展过程中,淮北花鼓戏又借鉴了花鼓灯的舞蹈艺术,吸收了一些民间杂技,同时,编唱时又融入了一些有故事情节的小段子,加强了歌舞的协调性和舞蹈的动作性,逐渐成为沿淮地区人们喜爱的剧种。

(一)淮北花鼓戏题材源于现实生活

淮北花鼓戏是沿淮地区乡村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艺术文化,是基层群众世俗生活的最真实反映。《王小赶脚》《四宝珠》《花园会》《摸花轿》《大走场》等传统剧目的创作,基本上都以田间劳动、生活习惯、家庭矛盾、邻居关系和人性特征等为重要题材,剧情简洁明快,曲调活泼流畅,表演贴近基层群众生活,语言纯朴、通俗易懂,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深受农民群众喜爱。从淮北花鼓戏的唱腔来看,哀婉缠绵,曼妙低回,“寒调”唱来如泣如诉,如哀如叹,极具个性特征,与湖南、江西、河南等地花鼓戏的诙谐幽默明显不同。淮北花鼓戏题材贴近现实生活,表演吟唱很容易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引起观众的回味和思考。在表演过程中,沿淮地区男子豪放坦诚、热情强悍和妇女“泼辣”的性格特征刻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二)淮北花鼓戏演唱时大嗓辅以小嗓

淮北花鼓戏演唱是口语化的说唱,旋律从语言的语调升华而来,犹如语言的扩大和音乐化的说,无需借助头腔共鸣即可以进行演唱。在演进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小嗓为辅、大嗓为主、彼此结合的鲜明特点。(1)唱中有说、说中伴唱。淮北花鼓戏是民间休闲、节日喜庆歌舞的较原始表现形态,源于民间世俗生活,表演对象主要是没有经受正规歌舞训练的普通农民,说唱相对随意,转调颇为自由,不像平均律、纯律、五度相生律等要求的那么规范和精准,演唱旋律中有大量的级进和小跳,在音的先后结合和同时结合上也不是那么纯正自然,因而有的音偏高,有的音偏低。(2)演唱时采用沿淮方言土语咬字吐字。淮北花鼓戏是地方性的戏曲剧种,曲调源于沿淮方言土语和当地民间音乐,演唱时做到咬字吐字像平常说话一样自然,就必须借助方言土语咬字吐字,这样词、曲、唱等三方面才能协调一致。(3)演唱时声音位置靠前。作为地方性剧种,淮北花鼓戏在演唱时声带发声与咬字行腔在曲调旋律、音区、说唱、方言、哼唱上都有自身要求。完整地体现出淮北花鼓戏的说唱、方言、哼唱的艺术效果,演唱时要将声音位置靠前,声音明亮而有穿透力,以使说唱、哼唱等各个要素协调融合。

(三)淮北花鼓戏舞蹈表演注重戏曲艺术

淮北花鼓戏在演进发展中吸收了一些民间杂技和地方小调、民歌、花鼓灯等的营养元素,在舞蹈动作的表演上既“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常常采用舞台化的动作来表现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过程,渐而形成了特有的舞蹈艺术动作和程式套路,表演时动作细腻、形象逼真,譬如被称为“压花场”的“旦角舞”、被称为“盘鼓”的“生角舞”等舞蹈表演。舞蹈动作也不失刚柔并济、虚实结合的曲线美感,表演时配以“垫子功”“顶碗灯”等特有的舞蹈特技,使舞蹈动作生动风趣、圆润丰满,给观众的感觉犹如行云流水般顺畅舒适。此外,淮北花鼓戏也相当重视戏曲喜剧营养元素的采撷和吸纳,使其喜剧效果更为显著突出。在剧本创作时,淮北花鼓戏将现实生活、民间传说中富有喜剧性的人物置于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难以摆脱的烦恼中,透过矛盾冲突渐进升华的具体剧情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而舞蹈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首先学会了察颜观色,通过察看观众的面部表情、体态动作揣摩其内心世界,不仅要想办法调节气氛、活跃全场,还要能随机应变,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这就要求舞蹈演员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掌握精准捕捉现实生活中人情世态的高超技能和本领。

二、淮北花鼓戏的现实境遇与传承方式

诚如学者吴济时所说,“任何一种艺术品种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生态中生长的,当这种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该艺术品种便会有生存危机。”[2]23随着时间流逝,人们的消遣娱乐方式不断推陈出新,古老而稀有的淮北花鼓戏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至21世纪初,民间形式的淮北花鼓戏及其班社组织纷纷解散,具有官办性质的班社组织也仅存宿州市淮北花鼓戏剧团一家,生存发展也是举步维艰。

(一)淮北花鼓戏的现实境遇

1.淮北花鼓戏戏文化生态趋向恶化。在新时代浪潮和现代性文明的席卷之下,“以人为中心的观念正使得生物圈的生物在急剧递减,同样,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观念也正使得文化圈内的文化种类在急剧递减。”[3]传统戏曲、古典歌舞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破坏,面临的地方文化生态严重失衡。这种失衡必然引起当地群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趣的改变。淮北花鼓戏作为沿淮地区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自是难能幸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现代文明相较于传统文明对人们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且现代文明对人们艺术审美、情趣认知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导致淮北花鼓戏的忠实观众越来越少。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沿淮地区的绝大部分中青年怀着改变命运的强烈渴望,到相对发达的地区谋业求生,受花鼓戏的熏陶和感染微乎其微。在他们眼中,淮北花鼓戏远离世俗生活,枯燥而乏味,难以激起兴趣点,更谈不上可以带来可观的利益回报。由此,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淮北花鼓戏的继承已经陷入到岌岌可危的处境中。

2.淮北花鼓戏传承缺少新生力量。任何一种文化,要得到很好的传承,都离不开一定的载体,地方性戏剧曲艺、传统舞蹈杂技等表现得尤为突出。而载体的选择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传承的效果。淮北花鼓戏是沿淮地区土生土长的民间剧种,这里特定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直接影响到其产生、形成和发展,并对当地群众价值观念、审美意趣等精神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之人们娱乐消遣方式的急剧变化,淮北花鼓戏市场逐步萎缩,艺人们或放弃原有技艺,离开站了数年的表演舞台,或年事渐高,有心无力,已经不能在舞台上再展雄风。而富有活力的年青人却对淮北花鼓戏无甚兴趣,让他们静下心学习远离时代、濒临消逝的戏剧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致使戏剧技艺传承发展面临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尴尬。

3.当地群众的文化自觉意识淡薄。不可否认,“现代转向”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冲击是巨大的,颠覆了业已形成的文明秩序。传统文化传承与复兴需要有文化自觉,其真正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4]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娱乐消遣方式趋向多元化、“科技化”,淮北花鼓戏商业化倾向十分严重,重经济效益而轻社会效益,当地群众尤其是年青人对其不屑一顾,维护艺术安全、传承文化的责任普遍缺失,造成了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化和人们保护民族文化意识淡薄,缺乏淮北花鼓戏繁荣复兴的自觉。

(二)淮北花鼓戏的传承方式

淮北花鼓戏作为富有艺术特色的地方剧种,远逝的历史灿烂辉煌,男女爱唱,老少皆宜,民间曾有“花鼓一响,锅饼子贴到门框上”“听了花鼓戏,荒了二亩地”等谚语流行。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影视、游戏等新型的消遣娱乐方式大量出现,戏曲市场逐渐走向低迷,淮北花鼓戏生存发展同样面临严峻挑战。在举步维艰的发展境遇下,淮北花鼓戏发展传承既需要有“共时”空间上的广泛传播,又需要有“历时”空间上的薪火相传。就现有的发展传承方式来看,有三种主要形式。(1)民间传承。淮北花鼓戏起源于沿淮民间,是农耕社会劳动人民劳作时休息娱乐的产物,反映了农民对其生存环境的一种心理调适,他们才是花鼓戏的真正创造者和主要欣赏者。在此角度上说,民间才是淮北花鼓戏发展传承的生命所系、力量之源。民间的班组团社是淮北花鼓戏发展传承的最主要场所。沿袭传统,民间班组团社一般都是拜师学艺的师徒传承。拜师不是单纯的戏曲杂艺学习,也是获得同行认可的重要方式。但是,由于人们的文化水平不高,识谱难度大,淮北花鼓戏基本上采取“口传心授”的方式发展传承。在师傅领唱、徒弟跟唱的反复教唱中,徒弟们逐渐掌握其要领,将唱腔、词曲和剧目内容记于心中,并通过登台“跑龙套”参与戏班演出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借助出演戏份角色不断提升艺术水平。(2)专业传承。班组团社是戏剧传承的主要载体之一,尤其是官方性质的戏剧团社。可以这样认为,艺术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戏曲、杂技等的传承和剧团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戏剧团社都把艺术人才培养作为传承的重要手段。1957年4月,宿州地区在整编民间班社的基础上,成立了淮北花鼓戏剧团,并派驻专业人员,增添服装道具,招收学员,培养花鼓艺人。通过师徒关系制与导演负责制结合、身训与唱腔学习结合、台下学习与台上实践结合等方式加强对学员的指导、训练,既有助于丰富学员的舞台经验,又利于学员技艺提升。(3)学校传承。学校既是培养人才的机构和场所,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因此,艺术学校在复兴地方戏曲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视,它有助于对学员分期分批进行系统全面的专业培训和艺术熏陶。艺术学校作为教学机构,一方面可以对学员进行淮北花鼓戏传授,让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感悟社会生活,积累舞台经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另一方面在学艺的其他时间可以安排一些文化课,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以便他们更透彻地理解舞台角色,更有效地把握舞台艺术的情感表达。

三、淮北花鼓戏传承保护的基本路径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相互作用的,只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才能够更好地传承。然而今天,淮北花鼓戏已经濒临消亡,传承保护已经成为淮北花鼓戏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突破淮北花鼓戏传承保护的重重难关,必须以开放有为的积极姿态,立足自身实际,大胆借鉴其他戏剧曲艺传承保护的可行做法和成功经验,才能走得更远一些。

(一)融入现代民俗,营造良好环境

任何一种事物,都需要有适宜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场所,若其生存发展的空间急剧萎缩,这种事物就会趋向消逝。站在这个角度上说,淮北花鼓戏的传承保护首先需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为其提供适度的生存发展空间。“作为传统社会中的民间音乐表演并不完全是演员的个人行为,而是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集体行动。这就是说,民间音乐所负载的生命过程还不仅是艺术家个人的,它就是共同体完整民风习俗的本身。”[5]99淮北花鼓戏是源于沿淮民间的地方剧种,是当地劳动人民的创造和杰作,与生活习俗、民间信仰等有着必然的联系。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淮北花鼓戏也应当紧跟时代步伐,反映现实生活需求,传承保护时主动融入现代民俗的内容,这既是维护传统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要方面,也是传承保护的最重要体现。对于淮北花鼓戏传承发展,地方政府应当积极作为,有计划性、有针对性制定鼓励性的政策制度,营造利于淮北花鼓戏传承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戏曲科研人员要深入研究,以便为淮北花鼓戏的传承发展提供可行性强的对策建议。此外,老艺人要有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和传承自觉,善于发现民间艺术天才,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努力培养花鼓戏新人。各方面力量携起手来,营造出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淮北花鼓戏就会为更多的人接受、欣赏和认可。

(二)加大政府扶持,调整管理体制

淮北花鼓戏融合了当地方言、民间曲艺、舞台音乐、表演特技、服装道具等多方面的艺术精华,有着丰富的唱腔曲调和表演技艺,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和意趣审美价值。淮北花鼓戏作为沿淮地区先辈们喜爱且艺术价值颇高的地方戏曲剧种,对其传承保护是相当重要的。而在此方面,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1)提高淮北花鼓戏传承保护的层次和级别,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淮北花鼓戏是沿淮劳动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7年,淮北花鼓戏被列入第一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淮北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淮北市首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利用多样化的宣传载体,加大对淮北花鼓戏的宣传力度。在信息网络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一去不返,“闭门造车”其结果免不了被社会所遗忘和淘汰。因此,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等现代载体主动宣传,让社会对淮北花鼓戏有更多关注和重视,唤起人们对淮北花鼓戏的热爱,才能最终赢得观众。(3)厚植经济基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客观地说,伴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急剧转型,生活环境、娱乐方式等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淮北花鼓戏的忠实观众已经大量流失。如果将淮北花鼓戏作为一种商品投掷于市场,完全按市场规律运行,免不了被市场淘汰的命运。但是,从文化的角度而论,淮北花鼓戏有着很高的价值,并非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一般商品,不能完全地将其置于市场之中。就经济市场逐渐萎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应当给予适度倾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当然,淮北花鼓戏民间班组团社的发展壮大,仅仅依靠政府还是很不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改革才是传承发展的关键所在。就管理机制来看,要理顺政府、市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准确定位政府角色。政府在行权时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更“不错位”,有效引导淮北花鼓戏逐渐向开放型、多元化型的模式发展。同时,还要不断提高淮北花鼓戏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拓展精神,凸显特色和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培养传承艺人,壮大新生力量

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人就是决定性因素,“人的行为是传承非遗的重要基础,而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又可以影响到传承人的行为”。[6]淮北花鼓戏的传承发展关系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繁荣,传承人应该以高度的自觉去审视花鼓戏传承发展问题。可以说,每一个淮北花鼓戏传承人不论扮演何种角色,都肩负着花鼓戏传承的重要使命。可以这样认为,淮北花鼓戏的艺人就是其重要传承人,他们才是淮北花鼓戏文化传承保护的最重要主体。如果老艺人渐渐老去,而新生力量跟不上,传承人才极度匮乏,将会对淮北花鼓戏的传承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可以说这种影响还是致命性的。站在这个角度来说,淮北花鼓戏传承保护也就是老艺人的保护和新艺人的选拔和培育。对于诸如周钦全这样的重要传承艺人,应当给予特殊的保护和照顾。一方面为他们提供适当的经济支持,保障他们的经济生活,免除为生活忙碌奔波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准确定位重要传承艺术的角色,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尽可能地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拓展发展空间,为他们收徒授艺创造有利条件。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凝聚朝气蓬勃、富有活力的传承队伍,形成淮北花鼓戏传承发展的新生力量。

(四)反映现实需求,善于推陈出新

传统戏曲艺术主要以现场表演为主,完全不同于电视电影、网络媒体等新型载体呈现的文化艺术。传统戏曲的表演者与观众不是“你演我观”式的信息单向传递,而是面对面、直接的双向交流,剧场磁性效应尤为明显,能让观众获得共同的心理感受和生活体验。淮北花鼓戏要在现代文艺大格局中寻求生存发展的更大空间,就必须始终抓住这一特性。当然,亦不否认,淮北花鼓戏的剧目内容和表演形式的确存在着剧情陈旧、台词俗套等一些弊端,譬如演出的内容总是逝去的故事,即便新编的反映时代特征的剧目也基本上是借用传统的艺术表演手法。常言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才有源头活水,进而有旺盛的生命力。淮北花鼓戏传承发展必须通过不断的改革突破、推陈出新才能更好地承载新时代内容,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心理需求,引领受众的审美情趣。在戏曲文化走向产业化的背景下,淮北花鼓戏欲走出发展困境,实现艺术重生,必须创作出体现时代特征、反映生活需求,同时满足观众需要的作品,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当然,在推进创新发展时,必须尊重淮北花鼓戏自身的发展规律,在传承其精神文化内核、不失传统曲艺特色的前提下,从唱腔音乐、剧目内容、表演形式等多方面寻找新的突破口,这样才能凝聚一批忠实的观众,产生更大共鸣。

[1]宋书·乐志[M].济南:齐鲁书社,1982.

[2]吴济时.文艺生态运动与当代戏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3]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05-113.

[4]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J].学术研究,2003(7):5-9.

[5]章建刚,王亮.中国民间音乐遗产的传承与保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6]周旭光.论中国传统音乐保护中的传承人问题[J].职业时空,2010(11):14-15.

猜你喜欢

花鼓戏淮北民间
论数字时代湖南花鼓戏的整合传播
南朝宋齐的河济淮北诸戍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湖南花鼓戏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淮北 去产能的黑色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