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中学生观察能力对提高其美术核心素养的作用
2017-03-08五大连池风景区第一中学薛志红
五大连池风景区第一中学 薛志红
培养中学生观察能力对提高其美术核心素养的作用
五大连池风景区第一中学 薛志红
观察能力是美术中最基本的认知能力,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是在一般视觉能力的基础上,心理活动的认知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时,产生出的系列高级知觉活动。这些活动不只是单纯的认知反映,还包含着主体对事物的理解、思考,是有血、有肉的知觉感受,是多种感、知、觉的综合。也就是说,观察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定义“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说明教学不再单一指向“学生学过了什么”,“而是看学生是否学到了在生活情境中运用的能力”。因此,美术学科凝练出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意能力、文化理解五大核心素养。美术核心素养构成了学科体系的思维方式和人格特征。这些都需要学生拥有一双“智慧”的眼睛,不仅以视觉为主,还要具备融感知为一体的综合认知能力。针对这些,笔者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入手,采用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切实提高了中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把握观察的素养性
1991年何宗泮在《观察与方法》一书中认为:“观察力就是指观察事物的能力。它体现一个人认识事物是否准确,感受事物是否独特敏锐,能否觉察和捕捉各种有用的异常现象等多个方面的能力。”中学生的观察力是积极主动的、对思维起一定作用的认知活动。它不仅是事物在视觉意识中的直接反映,还包含了学生对事物认知的程度。也就是说,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根据观察的现象进行比较、概括、分析、感悟,从而确定事物的性质和关系。例如:初中美术教材中有许多章节和内容要求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河山、感悟人文精神、继承革命传统等品德素养的教育。学生在感官的直接刺激下,对祖国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进行鉴赏与品评,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人文精神、社会发展的特殊作用。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欣赏与评述中激发热情,让课堂上散发着个性鲜明的优雅艺术气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其观察能力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明确观察的目的性
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是针对明确目标使视觉感官直接感受情境并接收信息,让主体运用认知和感知能力,对事物做出判断与分析的系列活动。观察的过程是感官与大脑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观察的行为可以轻易实现,而“敏锐”的观察力,却不是每个学生都具备的。有目的性的观察是锻炼“敏锐”观察力的前提,如果观察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就很难形成有效的观察。初中阶段对学生的观察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对客观事物外表有明确细致的了解,头脑中还应有对事物认知的反映。例如:七年级上册《在校园中健康成长》一课,要求学生绘制人物组合运动场景,能够很好完成作品的前提是必须从细致入微的观察入手,抓住人体比例关系的刻画、动态姿势的捕捉、主次结构的安排、整体部局的调整等。这些内容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首先提出观察任务清单:
观察一:人体头部与身体的比例关系。
观察二:人体肩与腰部两条动态线的变化关系。
观察三:人体动态与垂直线的变化关系。
活动任务:由学生摆出不同的运动姿态造型,让其他学生通过观察完成任务清单上的内容。
学生带着任务目的明确地进行观察,在观察中鼓励学生积极思索、相互交流。反复的观察分析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同时夹杂着对物象的理性分析,从而内化为自身的感知,让学生更加明确人体动态的比例关系。明确观察的目的性可以让学生既细致又深刻,既直观又感知,在作画过程中学生就会更加气定神闲,真正达到“因势生形”“迁想妙得”的效果,有效促进了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力求观察的精细性
达尔文曾对自己做过如下评价:“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观察的精细性是检查学生观察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准。学生用视觉、触觉、嗅觉去认知身边的客观事物:花开花落,酸甜苦辣,人生百态……俗语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们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透过“热闹”看到“门道”,学会从表象深入挖掘出物象隐含的本质或特性?我认为教材中优秀的中外名作赏析部分,是培养学生观察精细性的最好素材。例如:七年级下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课中现代王式廓的作品《血衣》,这幅作品取材于解放初期华北各地的土地改革运动。画面中以一位手持血衣的妇女为主角,以控诉人民所受到的压迫为导火线,塑造了众多不同性格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在课堂上我提供了大量作品创作过程中的素材图片,介绍了画家及创作背景。然后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完成下列任务清单:
观察一:画面中都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
观察二:画面中人物要表达什么?内心感受是怎样的?
观察三:画面中主要人物表情与其他人物形态有哪些呼应?
活动任务:学生按小组表演画中人物的造型姿态,加深体验人物内心的情感。
通过渐进式的观察任务,带领学生不断深入,精细地观察作品,调动学生的观察热情。精确细致的观察能将记忆中的相关画面与当前观察到的景物联系起来,使得当前的观察变得丰富、厚重,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对作品有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感悟到不同时期社会生活的背景,历史发展的历程。在美术教学中力求观察的精细性是培养学生视觉与内心情感达到共鸣的有效方法,更是美术核心素养的落脚点。
四、加强观察的创新性
黑格尔曾经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想象从何而来?是从客观生活的观察中提炼概括得来,再将提炼的思维转化成创作表现的灵感,这种灵感是学生思维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是创新空间的不懈动力,教师要做的就是提供更多的“化学反应”平台,让学生在平台上迸发出更多的创新灵感。例如:在手工制作课中,制作材料的选择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激发其创作热情,如毛线、谷粒的粘贴,旧挂历、饮料瓶、包装盒制作设计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创作出充满艺术品位的优秀作品,很大程度地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还有如日用工艺品的设计,作品素材的取舍,色彩搭配的选择,等等,每一个创造灵感都冲击着学生的视觉和审美,都是学生思想的结晶、智慧的体现。创新对学生永远有着新鲜而神奇的魅力,应在课堂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让他们到生活中去寻找美、采撷美、创造美,充分发挥他们的无限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并让学生在创新中感悟学习的快乐、生活的美好,创新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不竭动力。
五、培养观察的趣味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正是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的最佳阶段。美术课堂应更多呈现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关键点的教学方式,使这种观察兴趣成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经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美,告诉他们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留心观察,都会发现美丽的风景,从身边人的言谈举止、喜怒哀乐、行为表现,到校园一角的欢声笑语、朗朗读书声,再到上学路上的匆忙人群、路旁垂柳……让学生的无意一瞥变为驻足审视,在审视中捕捉生活中的美,在美的生活中有所发现,有所认识,有所收获。观察的趣味性是开启学生智慧源泉的钥匙,它体现了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追求。
“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是对教育最贴切的描述。良好的观察力会让学生具备发现美、塑造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学生成长的基石。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任务。让我们在今后的美术教学工作中,为学生能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奠定扎实基础。
编辑/佟馨E-mail:10103812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