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姥姥的剪纸》同课异构与评析

2017-03-08指导者大庆市第一中学张旭郭靖王冕评析者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张春晖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高超剪纸作品自然段

指导者:大庆市第一中学张旭郭靖王冕评析者: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张春晖

张旭

郭靖

《姥姥的剪纸》同课异构与评析

指导者:大庆市第一中学张旭郭靖王冕
评析者: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张春晖

编者按:大庆市第一中学在第二十届“红烛奖”教学活动中,以“同课异构、高效教学”为主题,以引导全体教师关注课堂、研究课堂、优化课堂为目标,改进教学行为,深化对高效教学的研究。其中初一年级语文学科的3位教师,以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姥姥的剪纸》一课为课题,分别用不同的切入点与教学模式进行授课,积极反思自身在本次活动中的所惑、所失、所得,同时省市专家也对参赛教师提出了中肯的建议,积极为高效课堂建构工作建言献策,实现了用“红烛奖”带动、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提升了教研活动的品位和层次。

【教学实录一】

张旭

一、明确目标

1.品味本文的语言;2.感悟本文的深情。

二、本文分析

根据“一语三文”教学模式设计教学。上课前几分钟,播放歌曲《绿叶对根的情意》,渲染气氛。

1.解文化

(1)读歌谣,了解剪纸文化。

师:我们先来读一则关于剪纸的歌谣。同学们试着读一读,看看能不能读出其中的节奏和语调。(全班读歌谣,教师以拍手和脚踏的方式为学生打节奏。)

小彩纸,方正正,能剪龙,能剪凤,能剪水,剪得万物美又美。

猪八戒,孙悟空,陪着唐僧去取经;

秦香莲,穆桂英,诸葛亮来借东风……

筐花、盆花、鞋样花,喜花、礼花、雕刻花,

百花开在俺手下,小纸拿到俺手里,俺想剪啥就剪啥;

剪到家家生活好,剪得人间美如画。

师:太棒了!一张小小的剪纸内容千变万化。2009年中国剪纸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离不开千千万万剪纸爱好者的努力,其中一位就是姥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姥姥的剪纸作品吧!

(2)观察剪纸作品,进行文本分析。

师:(课件呈现“喜鹊登枝”的剪纸作品)这幅剪纸作品的名字叫“喜鹊登枝”。这幅作品是姥姥最熟悉的作品了,为什么呢?

生:为图个吉利。

师:大家都知道,喜鹊被赋予了报喜的品质,那谁又知道为什么在我们的文化中喜鹊拥有这种美好的形象呢?(生讨论。)传说在唐代,有一个人很爱鸟,他家门前的树上有一窝喜鹊。他经常用米粒去喂喜鹊,渐渐就和喜鹊产生了感情。后来,这个人的邻居家失窃了,邻居就诬告说是他偷的,他就被官府关了起来。因为没有证据,所以案子就被压了下来,他一直被关在监狱里。有一天,听狱卒说有一个穿着白领黑衫的人说,天下就要大赦了。后来果真大赦,他喜气洋洋地走出了监狱。他一回想,那个穿着白领黑衫的人是谁呀?

生:喜鹊!

师:是的,所以故事流传开来,喜鹊就变成了一种报喜的鸟了。那我们再来看一看文中是如何来描绘这张剪纸作品的呢?

生:第6段中:“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师:这么完美的作品一定是用最好的工具、最好的彩纸剪出来的吧?

生:“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

2.学语言

师:非常准确。这段话中有两个“普普通通”,这么完美的作品都是靠姥姥一双灵巧的手啊。这两处语段都是对姥姥最直接的夸赞,除了“我”在文中这样夸姥姥,别人还有没有夸过姥姥?

生:“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师:啧啧赞叹中的“啧啧”是什么意思?

生:咂嘴或说话的声音。

师:咂嘴什么样?指舌尖抵住上颚发出吸气的声音(示范)。大家都感受一下。咱们试试把咂嘴的声音放到“你姥姥神了”前面再试着读一读。咱们加入三个响声“啧啧啧”……(生齐读。)

师:剪只母鸡真能下蛋,剪只公鸡真能打鸣吗?

生:不能。

师:这显然是夸张的手法。我们试着模仿这个句式再来夸一夸姥姥吧。(课件出示句式:你姥姥神了,剪像,剪___像__,剪___,剪___。)大家想一想,谁来试试?(生造句。)

师: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个句子,你发现有什么特点?猫和虎,母鸡和公鸡,你发现了吗?

生:因为猫和虎,都是猫科动物,它们长得很相似,而姥姥能剪出了它们的不同之处,更能说明姥姥心灵手巧。

师:姥姥能把两个形似事物的特点剪出来,更能表现出姥姥的技艺高超。我们来找一找生活中形似的事物,再来夸一夸姥姥。

…………

师:这些夸张的句式都是夸姥姥的。但是“我”是个“调皮蛋”,姥姥技艺这么高超,“我”还不知足,总是变着花样来刁难姥姥。“我”是怎么刁难的?

生:“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

师:“我”捂姥姥的眼睛有多紧?姥姥怎么说的?

生:“你差点儿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

师:按冒了!这是南方的语言还是北方的语言?

生:北方的语言。

师:是极富北方民俗特色的语言。文章中这样的语言不止一处,谁来找一找。

生:纳鞋底、择菜、薅草。

师:“薅”这个字太难写了,你能到黑板前写一下吗?我们看这个字写得对吗?薅草就是拔草,同学们要注意这个字中“辰”的撇很长,要盖住下面的“寸”。那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民俗化的语言呢?如果用文学色彩浓的词,更能表现出作者的写作水平高啊!

生:我认为文章中有这么口语化的语言,很生动形象,符合北方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民俗。

师:这样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原汁原味地还原生活,表达作者对姥姥的怀念之情。

3.赏文章

师: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些夸姥姥的句子。(课件出示,句子略。)同学们发现其中黑色的字和紫色的字在描写角度方面有什么不同了吗?

生:黑色的字是正面描写,紫色的字是侧面描写。

师: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概念吧。(课件出示。正面描写:对描写对象直接、全面的描写;侧面描写:通过别人的眼、耳、口对某一对象进行描写。——《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

4.品文学

师:姥姥这么高超的技艺究竟是怎么练成的?

生:“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师:总剪,都什么时候剪?

生:“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师:这句话有几个“剪”?6个。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你发现这6个“剪”有什么规律?有3个跨度,从哪儿跨到哪儿?

生:从冬季跨到夏季,从白天跨到黑夜,从光线强跨到光线弱。

师:其实姥姥不仅手巧,而且还非常善良,用文中的话就是“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那你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姥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吧!(生答。)对,是“心灵手巧”。(板书:心灵手巧)这么心灵手巧的姥姥有一种魔力,她可以把“我”拴在屋檐下。姥姥担心“我”到河边游泳出危险,就用剪纸作品把“我”拴到屋檐下,什么样的剪纸作品呢?能把一个天性爱玩的孩子拴在屋檐下,那得是龙凤呈祥、仙女下凡、八仙过海这样恢弘、华丽的作品吧?

生:不是,是从旧作业本上撕下一页纸,唰唰几下,就剪出一幅图样。是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

师:为什么是老牛和兔子?

生:因为姥姥生肖属牛,“我”属兔,老牛代表了姥姥,兔子代表“我”。

师:那都剪出什么样的老牛和兔子了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7至12自然段。分角色朗读,老师来读姥姥,好吗?找一个同学读“我”,其余的文字再找一个同学来读。(师生分角色读7至12段。)同学们发现了吗?各式各样的老牛和兔子,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板书:兔子老牛)。老牛为什么总是在干活?

生:姥姥不仅心灵手巧,还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人。

师:那“我”喜欢不喜欢这些剪纸?

生:喜欢。

师:文中有一个动词表现了“我”对这些剪纸的喜爱。

生:摆弄。

师:摆弄得不舍得放下,用一个4字词语表达,就是爱不释手。“我”喜爱的仅仅是姥姥的剪纸作品吗?

生:文章写的是姥姥剪的窗花,却表达了他和姥姥的深厚感情,他爱着自己的姥姥。

师:不仅是对姥姥剪纸的喜爱,更是作者对姥姥的怀念和依恋(板书:怀念依恋)。后来,“我”上学了,上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但是“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文章写到这,你发现本文的题目《姥姥的剪纸》有什么作用了吗?

生:抒发了“我”对姥姥的想念。

师:文章的题目出现在了文中的第一段,也出现在了最后一段,它贯穿了文章的始终,是文章的线索,更是连接“我”和姥姥情感的桥梁。姥姥寄来的剪纸,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我知道,这是姥姥对我的期待。”什么样的期待?

生:期待“我”能走出小屯,能够有更好的前程。

师:还期待什么呢?

生:不管“我”走多远,都不要忘记姥姥和家乡。

师:“我”忘记姥姥的剪纸了吗?“我”忘记姥姥了吗?“我”忘记联结我和姥姥的那片青草地——“我”的故乡了吗?

生:没有。

5.传文化

师:作者当然没有忘,他在文中这样写到:“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在中国传统的节日中,我们和亲人欢聚一堂,奶奶教你包饺子,爷爷教你包粽子,妈妈给你戴五彩线,爸爸陪你放鞭炮,这么多美好的回忆,谁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生:小时候过新年,我和姥姥把硬币先在锅里煮一下,然后把它们包进饺子里。姥姥运气特别好,每次都能吃到硬币,就把硬币“当啷”放在我的碗里。

…………

师:正是这些节日,才让大家欢聚一堂。老师也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和奶奶在一起的一段时光,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课件出示,配乐朗诵教师写的一段有关端午节的文字。)中国人的心境和梦境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无论我们走多远,飞多高,这浓浓的民俗情是联系中华儿女的纽带,她牢牢拴住了我们的心境和梦境,更牢牢拴住了我们的中国魂。

师:我相信还有同学想谈谈自己的感受,课堂上时间有限,那就把它们写下来。今天的作业是小练笔:请同学们结合中国民俗写一段自己与亲人之间的生活片段。如,包饺子、写春联、包粽子、放鞭炮、吃元宵、看花灯……

【教学实录二】

郭靖

师:你们爱自己的姥姥吗?

生:爱。

师:你们最爱姥姥的什么啊?

生:姥姥做的饭……

师:有个叫笑源的人,他也非常爱自己的姥姥,他最爱姥姥的剪纸,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姥姥的剪纸》。

师:同学们,看,这就是姥姥的剪纸(PPT展示剪纸图片)。老师手里也有一幅咱们班小萱姥姥的剪纸作品。(学生展示。)剪纸是中国民间的传统工艺,人们在逢年过节、五谷丰登的时候,会将一些大红的剪纸作品贴到窗户上用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所以,有的剪纸又被叫做窗花。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节课我们要达成的学习目标。(PPT出示:品味本文的语言;感悟本文的深情。)下面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各小组的组长做好记分工作。哪个小组能准确地读出以下字词?(PPT出示字词,学生找出生词与多音字。)

…………

1.写了什么?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还是用“四步阅读法”来解读这篇课文。大家先迅速浏览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生:文章第2自然段,“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人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写出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第12自然段,写出了姥姥对“我”的疼爱,“我”对姥姥的依恋……

师:老师打断一下,刚才问的是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是针对什么写的?

生:内容。

师:内容方面,刚才这位同学回答得很详细,哪个小组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生:“我”有一个剪纸技艺高超、善良、广结善缘的姥姥。对屯里人有求必应,“我”变着花样刁难姥姥,姥姥给“我”剪出好看的窗花,各式各样的老牛和兔子。姥姥的剪纸让“我”的童年充满了快乐,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师:非常好,老师帮同学们总结一下。(PPT出示:课文主要讲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以及与“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

2.为什么写?

师:同学们,笑源创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对姥姥剪纸的喜爱,对姥姥的热爱。

师:换一个词。

生:思念。

师:准确。文章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表达了对姥姥高超剪纸技艺的赞美和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3.怎样写?

师:这个问题比较难,老师建议同学们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小组讨论。)

生:第2自然段,“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里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师:怎么夸张的?

生:剪猫像猫。

师:“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是不是夸张?

生:是。

师:明知不可能,却又让人觉得不像是在说假话。倒让我们对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印象极深。他们小组是从修辞的角度讨论的,那咱们就先从修辞的角度解读本文,哪个小组能补充?

生:这篇文章运用了夸张、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夸张刚才已经说过了,我来说比喻和排比。第6自然段,“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将手比喻成眼睛,剪刀比喻成手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

师:手是“眼睛”,能看,姥姥有一双“神剪手”。剪刀如手指一般灵活。比喻十分恰当。你刚才还说了一种修辞,是什么?

生:排比。“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表现了姥姥剪纸的基本功过硬,也达到了一定的境界。

师:她找的这个排比句,“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甚至摸黑剪。”写出了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原因,原因是什么?

生:坚持。

师:勤奋、坚持不懈的练习。老师想补充一点,在修辞方面。同学们看一下第2自然段,“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两个普普通通是什么修辞手法?

生:反复。

师:那这两个反复有什么作用呢?强调了材料的简单,与后文的无所不能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咱们修辞就先说到这,有没有哪组同学能从其他角度解读本文?

生:第2自然段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姥姥的剪纸技艺。第1句是正面描写,通过两个普普通通和无所不能,凸显技艺的高超。第2句侧面描写,通过邻居的啧啧赞叹,表现剪纸技艺的精湛。第13自然段,直接写出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思念。作者用“不管”“只要”“就”把“我”内心的情感真实、直接地表达了出来。两个“无论”更是突出了“我”对姥姥的浓浓思念。全文借物抒情,表面写剪纸,实际上是借剪纸来写人传情。

师:她说了两种写作手法。一种是正、侧面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是在文章当中的第2自然段体现的。前面直接写剪纸作品,后面通过他人的啧啧赞叹,一正一侧相结合,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然后,她又说了一个借物抒情。这个物指的是什么?

生:剪纸。

师: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对姥姥的思念,姥姥对“我”的牵挂、期盼。写作手法方面我们先解读到这。还有没有其他角度是我们可以挖掘的?比如文章的线索。

生: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剪纸是“我”与姥姥之间感情的桥梁。在第13自然段,也体现出了姥姥对“我”的思念。

师:老师的观点和刚才的同学一致。剪纸是全文的线索,咱们来一起研究一下。首先,文章的开篇写家家户户都贴着姥姥的剪纸作品,接下来通过几幅牛与兔子的剪纸画面来表达“我”与姥姥的深情,最后“我”又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剪纸表达了姥姥对“我”的期盼,将“我”对姥姥的思念抒发得淋漓尽致。线索我们就挖掘到这。文章的结构呢?

生:先是写出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后来写出了姥姥对“我”的思念。通过首尾呼应的结构,写出了姥姥技艺的高超。

师:首尾呼应?你能解释一下吗?

生:开始写的是小屯里到处都贴着姥姥的剪纸。

师: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剪纸作品受欢迎,姥姥心地善良。那后文如何呼应的呢?

生:第3自然段,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

师:你说的是第1、3自然段。老师理解为全文的结构首尾呼应了。文章的后半部分写姥姥对“我”的期盼,“我”对姥姥的思念。与前文的姥姥广结善缘、心地善良、有求必应、剪纸技艺高超并不能构成首尾呼应。还有哪个小组想说说?

生:我觉得全文可以分为4个部分。第1至3自然段讲述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深入人心。第4至6自然段讲述了姥姥在“我”的刁难下,尽展技艺。第7至12自然段讲述了姥姥的剪纸表达了与“我”的浓浓亲情。第13自然段讲述了姥姥用剪纸表达对远方“我”的牵挂,姥姥的剪纸是“我”永远的回忆。

师: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回答得也很好。老师大致总结了一下这个问题(PPT出示:结构:文章先写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接着写剪纸表达了姥姥与“我”的浓浓亲情,最后用剪纸表达对远方“我”的牵挂,“我”对姥姥的思念;线索:剪纸,“剪纸”不仅指的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姥姥与“我”情感联结的桥梁;写作手法:借物抒情,正、侧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修辞: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反复、排比、夸张、比喻……)

4.写得怎样?

师:各小组讨论一下,每组派一名代表,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一下本文。

生:剪纸不仅指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还包含着“我”与姥姥的美好回忆,是情感的载体。

师:文章的线索。

生:文章运用了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写出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

师:多种修辞。

生:这篇文章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朴实、善良、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形象。整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充分体现了姥姥对“我”的深情及“我”对姥姥的思念。

师:多个方面。如人物形象、情感等。

生:第5自然段,“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开成功的大门。

师:非常棒,这也是老师想要说的。这篇文章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民俗化的语言。亲切质朴、生动形象,读起来朗朗上口。(PPT出示:把姥姥的剪纸技艺写得出神入化。)这些民俗化的语言散落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你差点儿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简直“神”了。我们也用我们丰富的语言,来夸夸我们的老师、学校或者祖国。[PPT出示:我们的老师(学校、祖国)神了,______。]

生:我们的祖国神了,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黄山、庐山的云雾飘渺,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

师:这个语段大家熟不熟悉?

生:熟悉。

师:他们学以致用,化用了《我们爱你啊,中国》当中的诗句。

…………

师:老师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运用“四步阅读法”,学习了本文的内容、主旨、写作手法和技巧,品味了本文的语言。剪纸不仅展示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更体现了姥姥对作者的疼爱与牵挂,寄托了作者对姥姥的思念和依恋。剪纸如同桥梁,沟通了姥姥与作者之间的感情,宛如纽带,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份浓浓亲情的见证——姥姥的剪纸。

【教学实录三】

王冕

师:我们进入初中时学习的第一篇文章叫《我们爱你啊,中国》,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当北方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南疆早已洋溢着盎然的春色。”想必也正因为如此,我国南北方人民无论在生活习惯、性格特征,还是在词语的使用上都存在很多不同,举个简单的例子,妈妈的妈妈,南方人称之为“外婆”,而我们北方,更习惯称之为——

生:姥姥。

师:的确,一个重叠的词语,一个儿化的读音使得这个词语读起来就让人感觉特别幸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笑源的姥姥。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其实这篇文章的段落相对比较清晰,那我们就对文章进行进一步的整合。文章的第一部分也就是第1至3自然段,赞颂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如果用4个字概括,可以归纳为剪纸赞人。同样,第2部分通过剪纸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因此可以归纳为剪纸——

生:说理、喻理。

师:文章第7至13自然段通过小小的剪纸传递着祖孙二人浓浓的深情,同样仿照这样的结构,可以把它归纳为剪纸——

生:抒情。

师:接下来,我们就从这3个方面入手,对文本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首先看第一部分:剪纸赞人。请同学们自读第1至3自然段,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姥姥心灵手巧、剪纸的技艺高超。请在书中画出来,细细体会。小组讨论,并选派一名代表回答。在开始讨论之前,大家思考一下,这段时间我们接触到了很多写人的文章,也学到了描写人物的相关方法,如果让你来描写一个人物,你会从哪几方面入手呢?

生: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师:是的,这是我们描写、刻画人物常见的方法,从描写的角度来说属于正面描写,当然,有时候我们还需通过其他人或物进行衬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生:侧面描写。

师:当然,我们学习方法一定是为了更好地实践,所以希望在接下来的讨论中,这些方法能够起到帮助作用。(小组讨论。)

生:我是第5组成员。第2自然段开门见山地写出了想表达的情感,写出了姥姥的技艺高超,左邻右舍都贴着姥姥的剪纸。第2自然段,侧面把姥姥的技艺高超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这个“神”字,通过侧面描写以及夸张的手法,写出姥姥作品的形象逼真。第3自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再次说明姥姥心地善良。通过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人物,同时用了一个省略号体现姥姥的勤劳。

师:他的回答特别全面、完整,但是问题出现了,我们的问题是什么呢?

生:第1至3自然段什么地方体现出了姥姥技艺高超。

师:是的,哪些地方体现姥姥的技艺高超?

生:我认为第2自然段写出了姥姥的心灵手巧与技艺高超。

师:很好,他找到了第2自然段的相关信息,这段的描写其实从角度来划分,属于什么描写?

生:侧面描写。

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准,不但找到了文中出现的正、侧面描写,还把标点符号的作用、修辞手法的使用概括得非常准确。当你获得大量信息时,你要学会晒出最重要、最切题的信息,这点对作文的创作也非常有用。的确,姥姥非常厉害,神了。(请一名学生阅读此段,师生评价,再阅读完善。)

师:看来姥姥的剪纸赢得了大家的赞叹。的确,姥姥剪纸的技艺非常高超,那姥姥还剪了什么作品?剪得怎么样呢?现在仿照这个句式夸夸姥姥其他的剪纸作品。(生模仿。)

师:姥姥真的很厉害,但是,她调皮的小外孙本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向她提出了新的挑战,小外孙做了一件什么事?

生:把姥姥的眼睛捂住,让姥姥剪喜鹊登枝,可姥姥依然剪得很快、很好。

师:那么文中哪些文字体现出姥姥剪得很好呢?

生:“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师:的确,姥姥看不到,却用手中的剪刀完成了一幅“大小疏密无可挑剔”的喜鹊登枝。那为什么剪得这么好呢?

生:“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师:总剪,可是经常到什么程度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来帮姥姥完善一下她的剪纸时间表。

生:不管是数九隆冬,还是三伏盛夏,不管是日光下,还是月光下,不管是灯光下还是摸黑剪,姥姥总剪,手就有准头了。

师:的确,长年累月的练习使得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而娴熟。熟能生巧的道理很简单,但能够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并且坚持下去的人并不多。现在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熟能生巧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

师:所以今后无论是学到的知识还是掌握的技能,我们都要尝试让它由熟悉变成自己的巧思妙想。文中的姥姥正是掌握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所以变得不普通,但同时她也跟全天下的姥姥一样,对自己的孩子非常疼爱,总想把最好的东西给他们,因此文中有了这样一句话,谁来读一下?

生:“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师:这句话中有一个动词特别显眼,特别传神,是什么?

生:拴。

师:通过这个词结合整句话,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

生:姥姥关心我,怕我出危险,就用剪纸把我拴在家。

生:一个拴字,就能看出,剪纸一方面饱含姥姥的爱,另一方面也能写出姥姥剪得好。

师:姥姥剪得这么好,都给“我”剪了什么图案呢?

生:老牛和兔子。

师:谁能概括下,文中提及姥姥剪了哪几幅图呢?

生:牛驮着兔,牛和兔啃食青草,老牛凝望着兔子远去。

师:姥姥会剪那么多,为什么只给我剪老牛和兔子呢?

生:是“我”和姥姥的生肖,也就是“我”和姥姥的象征。

师:带着这样的感情,我们再次来欣赏下这3幅图(出示图片)。通过这几幅图和相关文字的表达,我们能够感受到姥姥现在对我持着什么样的感情?

生:思念和牵挂。

师:面对姥姥如此深沉厚重的爱,身在他乡的作者又怀着何种情愫呢?我们一起来齐读这段话。(生读。)这段文字中体现出作者对姥姥的什么情感?

生:思念。

师:这对祖孙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其实在我们为别人的情感所动容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们身边默默关心你、疼爱你的亲人。常听人说,中国人不善于表达爱,我们可能更习惯把爱融入到行动中,例如炎热夏日的一把蒲扇,寒冷严冬中的一杯温水,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大胆地表达我们心中的爱。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跟某位亲人间的点点滴滴,用笔写出对他们的爱,那么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如何对他们说呢?(学生思考。)

生:我会用一首歌曲表达,“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拿,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每当听到这首歌,都会被歌中表达的母爱深深地感动,母亲是我最爱的人,她为我倾注了一切,妈妈,我爱您。

师: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爱,同时运用了我们之前学的作文开头的写法,引用了一首歌。

…………

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在抒情的时候运用了一种特殊的载体——剪纸,剪纸不仅是联系祖孙俩亲情的纽带、桥梁,也是中国的传统技艺,饱含着中华民族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我们就再来一起了解下剪纸的历史(具体略)。其实在蔚县,剪纸还有一个我们更熟悉的名字叫窗花。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下这些美丽的剪纸。(出示图片。)

师:剪纸作为我国古老的民间技艺,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近年来,生活中已经很难寻觅到剪纸的身影了,跟它有同样遭遇的还包括茶道、漆雕、手工宣纸、龙氏木雕船、手工彩扎、十番音乐等。这些技艺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如果有一天他们悄无声息地消失在这个世界上,那将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它又该如何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但是值得欣喜的是,有一批人始终在坚守,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行列中,我们班级就有这样一批剪纸发烧友,今天他们也带了他们的剪纸作品,想跟大家一起分享。(学生上台展示。)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姥姥的剪纸》,通过这篇文章,我们明确了合理运用人物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的重要作用,我们也勇敢地表达了我们的爱,学会了熟能生巧的道理,认识了一位技艺高超的姥姥以及中国传统技艺——中华剪纸。其实语文课并不仅仅是对几篇文章进行单纯的研读,而是应该透过这些文章,去领悟课本背后的大千世界,去感受生活的多姿、世界的美妙、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邃,也希望大家在日后的生活中能真正走进语文,亲近语文。在本课的最后,请允许老师再次呼吁:“别让传统文化成为被遗忘的时光。”

评析:

我们在设计教学时,最大的困惑便是教学内容很难确定,这也是我们观课、看课的落脚点。如果我们按文学类散文来教学此文,那么就要关注以下两个要点。

1.文学性散文的重要作用

语文的难度在于我们不仅要学习材料里面的内容,还要学习材料本身。我们在学习文学性散文时,一定要关注作者是如何写的,写得怎样,重点学习它的言语形式。但是言语形式不能脱离语文的范畴。此次上课的三位老师都关注到了这个问题。

2.文学性散文能够精确表达情感

一篇文章总会表达一定的情感,如果读者与作者所表达的这种情感产生共鸣,那么这是最理想的教学状态。但如果理解不了怎么办?我们说不一定要赞同,试图还原接近这种情感就好,让学生能够体会百态人生。所以说,阅读一篇文章,重要的是认同作者的情感。我们的课堂是生动的,需要用心去感受。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老王》一文,不管教师怎么来教学此课,总会存在多元解读的状况。

此次的“红烛奖”很有价值,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一般都有明晰、具体的学习目标,而且少而精,不超过3个。大家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也不约而同地把重点放在了语言的品析上。

1.教学设计的共同点

第一,专业性。3位老师在课上没有刻意展示自己,淡化了声响、图片等冲击语文的内容。在控制课堂节奏方面,表现相对成熟。

第二,板书。3位老师都比较关注板书的再生成,重视板书的动态生成。

第三,教学环节。3位老师没有刻意安排教学环境,一直在整合。

第四,3堂课没有刻意拓展延伸。能够静下来,沉进去。

2.教学设计的不同点

张旭老师以“一语三文”来设计教学,通过听课,我在想我们是否一定要人为地把它们划分开。

王冕老师设计了动态填空这样的环节,其实这与教学落点无关,可以直接呈现,不用学生去生成。

郭靖老师把关注点放在了研究怎么写上,就是充分让学生体会。

编辑/李莉E-mail:lili79928@163.com

猜你喜欢

高超剪纸作品自然段
王家乐剪纸作品选
哲理漫画
宝塔山咏怀
庆祝建党100周年剪纸作品
季玉兰剪纸作品
秋天
美丽的秋天
美蓓亚展示提高汽车性能的高超技术
毛泽东在长征中的高超谋略和领导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