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似水,如风,或若石?

2017-03-08王淦生

湖南教育 2017年38期
关键词:教育界校训浪潮

文︳王淦生

似水,如风,或若石?

文︳王淦生

有人将校园文化喻为“水”,大概因为水能滴穿顽石,能激浊扬清,能于潜移默化中滋润万物。但在我心中,文化更应是一种固态的积淀,是人类坚如磐石的精神根基。尤其作为“人类精神的摇篮”的学校,一种厚厚的文化积淀、一股酽酽的文化氛围,应当成为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必备的心灵滋补品。水,也许能够净化他们的心灵,可要使他们的内心充实、精神丰盈,恐怕还需要一种更为实在的东西。

追溯起我们的校园文化,曾经有一阵很像“风”。学校完完全全成了社会“感应的神经”:社会上一有风吹草动,“校园文化”(其实说“文化”实在是委屈了这个词儿)便如影随形。上面传达个“五七指示”,学校转眼间便成了小农场大作坊;上面要求“开门办学”,孩子们便立刻打起背包上山下乡进工厂驻边防……如我一般年龄稍长者大概都曾领略过上述完全被政治所取代的“校园文化”的滋味。即便时至今日,不少校园的“当政者”还是以一味迎合作为一种生存哲学——迎合上级,迎合家长,迎合瞬息万变的新闻舆论……诚然,学校必须适应时代,顺应潮流,但如果一味以媚上、媚俗为己任,则未免沦落到了世故势利的“学商”层次,这与学校这一人类精神文明薪火相传的驿站,所要承担的责任、所要坚持的操守实在是相去甚远。别的不谈,就看学校的“校训”,有多少不是跟风之作、趋时之作,甚至一任校长换一套的“即时贴”?一校之训都可以日新月异,你还指望校园里能有什么恒定的东西?

说这样的“校园文化”像风,似乎也像水,因为这种“文化”往往多是以“浪潮”的形式出现的。中国教育界称得上是一块“波澜壮阔”之地,其领地内常常一浪高过一浪,前浪未止而后浪又至。就说这最近的30多年间,先是狠抓教育质量,夺回文革十年的亏空,举国上下便齐心协力拿着学生当机器,一味狠压猛榨,将应试教育发展到了极致,以致需官方出面叫停;然后是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一夜之间便成了人人得而诛之的过街老鼠,成了一只容纳教育界一切失误与弊端的箩筐;而在所谓“素质教育”的浪潮下,应试教育却依然暗流涌动,生命力奇强。而今教育界又唱响“教学改革”的高歌,大凡教师,几乎每个人都可以侃上几句教改的价值及意义,玩几套改革的新花样,可回到课堂中,多数先生却依然故我,新瓶装陈酒,一任老调子在孩子们的耳边荡漾。

原本说的是“校园文化”,谈话间似乎偏离了话题。事实上,那些在“风浪”中“飘摇”的校园,实在难有真正称得上“文化”的东西诞生。有的只是“一窝蜂”,只是“赶浪潮”,只是亡命似的追波逐流。而在这样的学校,欲以浓郁的校园文化来净化孩子们的心灵,陶冶其情操,恐怕也只能是一种善良的愿望,潜移默化出的倒极有可能是一颗颗浮躁的心。

这就不能不让人想起有百年校史的北大、清华来。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百年校训、北大“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育人方针成为贯穿这两所学校办学历史的红线。正是一代代清华人、北大人在上述思想的熏陶下,和衷共济,形成了这两所校园丰厚的文化积淀,奠定了其磐石般的文化根基,使之成为亿万中华学子心中圣地。人们常将大学称为“象牙塔”,撇开其“脱离现实”这层贬义,我倒觉得实在是颂扬一所学校摒弃利欲杂念、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绝妙赞辞。如果这座“象牙宝塔”能够滤尽世间贪图富贵之欲,平复人们追名逐利之念,还学子们一颗趋善求真之心,那真是我们求之不得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教育界校训浪潮
校训展示墙
校训展示墙
新希望·悦珑湾开启后浪潮玩生活节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陶行知·新学制
新色彩浪潮
树立高中生健康消费观研究
《世界日报》“教育界”专栏鲁迅媒介形象建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