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鹿鄂温克人的精神崇拜分析
2017-03-08龚宇
龚 宇
(呼伦贝尔学院科技处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鄂温克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民族之一,现大部分聚居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也有一部分散居在黑龙江、新疆等地。由于历史上的迁徙和居住地区的分散,鄂温克族曾被人们分别称为“索伦”、“通古斯”、“使鹿部”等三部分人。使鹿鄂温克人牵着驯鹿游猎于茫茫林海之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简单,与其它少数民族一样,对于人类的起源总是赋予一种神秘色彩。即认为他们本身和自然界的某种动物或植物——熊、鹿、狼、蛇、龟、鹰及大树、谷物等,有种亲缘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图腾观念,形成图腾崇拜,某种动植物便成为本民族或本氏族的保护者或象征。
一、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信仰之一,它是氏族社会出现的产物。长期以来,这支鄂温克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的宗教信仰也曾有过相应的变化,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到灵魂崇拜和祖先崇拜,一直到萨满的产生,这期间尚受到东正教的冲击,原始宗教曾长期深深地占据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今天的鄂温克人距其生产和兴盛时代已不知多少年了,图腾观念已基本湮没无存。目前仍然残留的一些对熊的各种禁忌和一些仪式,不过是沿袭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习惯作法。由于所处历史地位的变化和汉族文化的不断渗透,如今这部分鄂温克人已无法明确回答熊是本民族的图腾——祖先了。
大兴安岭浩瀚无垠的原始大森林中,栖息着无数野兽和飞禽,这是鄂温克人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但是,一些凶猛的动物如黑熊、野猪等,经常威胁着处于原始渔猎时期使用石器、长矛、弓箭的鄂温克人。而熊在森林中最为常见,这种凶猛的动物发怒时力大无穷,凶悍无比,人不可敌。同时熊又具备某些人的特征,它的前肢可以直接送食物入口,后肢可直立蹒跚而行恰似人形,每当望远,便直立以前肢成眼罩避光远眺。熊的这些外貌和特征,为其他野兽所不备,这便构成鄂温克人把它奉为人类的祖先的重要根据,在漫长的狩猎岁月里,熊便逐渐成为鄂温克人所崇拜的图腾。
鄂温克人对于将熊作为本民族图腾崇拜的表现方式,不同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没有崇拜对象的标记和图腾象征物。他们的表现方式,主要是在称呼、禁忌和风葬仪式等方面。鄂温克人的祖先对熊有着极其尊贵的称呼。他们将公熊称作“合克”,这是鄂温克人对父系最高辈的称呼,即“曾祖父”之意;而将母熊称作“额沃”,这是对母系最高辈的称呼,即“曾祖母”之意。从称呼中不难看出,他们将熊尊为祖先和最高长辈,而自己则是熊的“后裔”或子孙。
其次,鄂温克人在狩猎当中,尤其是后来的猎熊活动中,有许多禁忌要互相遵守。比如他们最忌讳说“我们打猎去”、“上山打围去”这类话,打到猎物也只能说“老天爷赐给你点东西”等。尤其是任何人也绝对不许说是鄂温克人打死了熊或熊被打死,而只能说“睡觉了”、“熊睡了”等。他们还将杀熊或剥熊皮的猎刀称作“刻尔根基”,意思是什么也割不断的钝物,将后来传入的枪称作“呼翁基”,即“吹火筒”。总之,在狩猎生涯中要忌讳说道出猎兽行为和刀、枪的凶器性质。
二、熊崇拜
处于渔猎时期的鄂温克人,开始对熊——本民族的图腾崇拜物严禁射杀,即使猎手在出猎中偶然与熊相遇,也要悄然稳退,绕道而行,或放下狩猎工具以示虔诚。但是,从事原始的狩猎生产,为求生存和繁衍,或因饥饿所迫,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他们并不能永远将熊排斥于生活资料之外。最初一般为了自卫才将熊杀死,但除特别饥饿外绝不食熊肉。十五世纪之后,以萨满为核心的萨满教开始兴起,图腾观念逐渐淡薄,鄂温克人慢慢开始猎熊,并逐渐把熊肉作为肉食来源的一部分。一方面将熊作为图腾来崇拜,一方面猎熊并食熊肉,这是处于原始时期落后民族的一种特殊心理反映,是一种求生本能的需要。因此,在漫长的狩猎岁月里,产生了从猎熊、食熊到为熊实行风葬的一套繁琐、复杂而庄重的仪式。
猎手猎获熊后,要由负责运输任务的鄂温克妇女牵着驯鹿将熊的尸体驮回驻地。食熊肉前,通常由“乌力楞”(“子孙们”或“住在一起的人们”之意,即由血缘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原始家庭公社)的全体成员,围坐在被称为“纠”(鄂温克语,使鹿鄂温克传统居住方式“撮罗子”)的火堆周围。开餐前,年岁最大的长者坐在“撮罗子”东北角的神位上,其余人都依次坐在篝火周围。长者首先把熬好的熊油用小勺倒进火堆里祭火神,大家齐声喊“火笑了!火笑了!”然后在“乌力楞”首领“新玛玛楞”的带领下,首先发出一片和乌鸦一样“嘎嘎”的叫声,表明是乌鸦在啄食熊肉而不是鄂温克人,口中同时不停叨念“是乌鸦在吃你的肉,不是鄂温克人在吃你的肉”一类的话,新玛玛楞把熊油分给每人一份,大家喝了熊油后,再开始分食熊肉。
鄂温克人认为动物是有灵魂的,这也是图腾崇拜与鬼魂崇拜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他们认为动物的五脏及大脑等便是灵魂停留所在,因此,熊的大脑、眼睛、食道、心、肝、肺等部位绝对不能吃,否则就会触怒神灵,给狩猎和民族兴旺带来不幸。其他动物如犭罕 、鹿等兽的内脏也不能吃,后来犭罕 、鹿等兽的内脏改为在树上挂两、三天后再吃掉。上述习惯一直沿袭到近代仍在恪守。
鄂温克人对熊的图腾崇拜,在为熊实行风葬日仪式上表现得最为繁琐而庄重。这是鄂温克人图腾崇拜的最高形式。在吃熊肉前,他们首先要将熊头、眼睛、内脏等部位留下,连同各掌五趾、右上肋骨二根、下肋骨三根、左上肋骨三根、下肋骨二根,用桦树枝条齐整地捆在一起,再用柳枝横拦六道。然后在树林中选择枝叶茂盛的粗大松树,将相邻的两棵树相对内侧削成平面,横刻十二道深沟,用木炭、鲜血和各种野花把平面抹得五颜六色。同时要将熊头方向一侧的第六道沟两侧砍出刀口,镶嵌熊的一对眼睛。这一切完成后,要把捆好的熊骨挂在事先安放好的两树中间的横梁上。这时参加风葬仪式的人们都要像死了亲人一样假意掩面啼哭表示哀痛,然后在风葬的上风头架柴点火,用烟熏的办法为熊骨去污。整个风葬仪式表现得尤为虔诚、庄重。参加风葬的人们往往是“乌力楞”的全部人口甚至整个氏族的全部成员。整个仪式尤为庄重虔诚,充满了神秘的原始宗教色彩。
三、萨满教
萨满教是我国东北少数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曾长期流行传播。“萨满”是通古斯语——满语音译“激动不安者”或“狂怒之人”的意思,即“巫”的意思。萨满教认为世界分为三层,“天堂”为上界,诸神所居,“地面”为中界,人类所居,“地狱”为下界,鬼魔所居。使鹿部鄂温克人的萨满教兴起最迟起于十五世纪,大体止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鄂温克猎民信仰萨满教,是在万物有灵、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和祖先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萨满崇拜较其他崇拜内容和形式都更加复杂,是原始宗教信仰的最高阶段。他们认为,萨满是神,可以交往于人和神之间,具有巨大的法术,不仅可以为病人驱魔赶鬼,还可以保佑人驯鹿平安,为猎人祈福。
萨满的主要宗教活动是给病人祭神赶鬼,或祈求狩猎丰收。萨满作法时,杀白色驯鹿为祭品,没有白色驯鹿时,也可以犭罕 、鹿为牺牲,对“舍卧克”神和“玛鲁神”献祭。当病人生病时,认为其灵魂离开了肉体,则举行招魂仪式。祭神形式很有讲究,祭神的白色驯鹿的处理很复杂,剥皮也与平时不同。首先,在“撮罗子”东南角搭建一座祭祀棚,将驯鹿的心、肝、肺、食道、头等一起放在棚上,驯鹿的头朝向日出方向。其他部位煮熟后,贡给“玛鲁”神,人不能吃,然后在“撮罗子”里的“玛鲁”神位前铺满桦树枝条,神位前再立两根大松木桩子,在桩子上系满红、绿、黄等五颜六色的布条,木桩的上端还要涂满驯鹿血。这一切准备完毕后,萨满身着萨满服,手持被称为“温都翁”的圆形萨满鼓,开始作法。作法时,萨满双目微睁微闭,口中念念有词,手舞足蹈,装出神鬼附体之态,仿佛与神鬼说话,使自己进入神鬼境界之中。通过这些庄重而神秘的仪式,或跳神施法,驱魔赶鬼,为病人治病,或问卜神灵,祈福免灾,为猎民祈求狩猎丰收,平安吉祥。人死后,也要请萨满跳神,这种仪式鄂温克猎民称作“伊特格特勒格楞”,意思是帮助被埋葬的人除污去秽。跳神前,要杀一头白色小驯鹿,如没有小白驯鹿可用白色野鸭等物替代。跳神后,要清理剩余的埋葬杂物如棺材木屑、死者用过的衣物、日用品等,认为这些都是有害的物品,都要收拾干净并烧掉,目的是除污去秽,保佑狩猎顺利。如猎民长期打不到猎物,也要请萨满跳神,祈求福气好运。猎民要拿一条手巾或布块,挂在萨满的住处,随身带去 2只飞龙鸟或野鸭,作为贡品,还要用柳条编成鹿的形状,供在“玛鲁”神位前。参加求神的“乌力楞”成员把猎枪中的子弹火药卸掉,再用枪瞄准去打这些物品,大家表情严肃,态度诚恳虔诚,齐声喊:“打中了!打中了!”表示从此可以在狩猎中百发百中。然后再将飞龙鸟或野鸭的皮剥掉,取出心、肝、肺、舌头、食道等物,将这些物品放在事先准备好的棚顶上。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改变命运,顺利地打到猎物。
萨满作法时所穿的萨满服十分复杂,设计独特而充满神秘色彩。萨满服由鹿皮条和驼鹿皮条缝制而成,由神帽、披肩、短上衣、神裙、神裤等部件组成。神帽尤为复杂,为瓜皮形圆帽,外有铁环架,中有十字形半圆形环,后垂长方形布帘,十字环上有两个小鹿角。神鼓上多绘红、黄、蓝三色圈纹,象征吉祥如意。鼓槌用狍子蹄做成,前端包兽皮,槌背上饰有火纹图样。萨满双肩、披肩及袖子上面挂满了各种祭物,其中有熊、狼、布谷鸟、水鸭、天鹅等象征物,这些动物各司掌着不同职能。熊代表始祖图腾,狼则因伤害人类也被崇拜,布谷鸟、天鹅等则代表物候历法。与其他民族的萨满服不同的是,他们将萨满看成是人的身体在神身上再现,因此萨满服设计有骨骼、肋骨、关节、脊椎骨等,脊椎骨则是用柳叶形木片(后改为铁片)连成长串物,挂在神衣后领下面。在神衣腋下伸出七条并列的条状物(可以是皮制或簿铁),这就是肋骨,胸前挂一面铁制磨光镜(后改为铜镜),头戴鹿角神帽,脸上戴假面具。
萨满在鄂温克猎民中享有极高的威望,男人和女人都可以成为萨满,但萨满必须是极有威望、狩猎能手、办事公道而有能力的人担任,因此往往是由氏族首领担任。萨满是世袭的,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萨满。老萨满去世后,由其亲弟妹或亲生儿女来继承,若无弟妹或子嗣,则在本氏族内选择继承者。男人或女人都可以当选为萨满的继承者,但男人必须装扮成女萨满模样,胸前缝制类式女性乳房的物品,衣服上要缝有女式衣服的兜,戴上女式假发,身穿女式服装。成为一个合格的萨满,首先要学会一整套法术,学习期一般为三年,并陆续备齐神帽、神衣、神鼓组成的全套法器法具。新萨满一般拜其他氏族的萨满为师,每年夏天举行 3天的领神仪式。第一年最为隆重,首先以驯鹿或驼鹿祭奠萨满的主神——“舍卧刻”神,在“撮罗子”火位的北边立两棵神树,左边为落叶松树,右边是桦树,两树间拉一皮条,把祭祠用的鹿或驼鹿的心脏、肺、肝、食道等物挂在两树之间的皮条上,将两棵大树前的一松一桦两棵小树上涂满鹿或驼鹿血。“撮罗子”左右分别挂木制月亮和太阳的象征物,再在东西挂大雁和布谷鸟的象征物。这一切完成后,新萨满便可拜师学艺,学习萨满法术了。到第 4年,新萨满法术已经达到较高的境界,法器法具已准备齐全,才可以独立进行宗教仪式活动。
萨满教是原始社会中的产物,曾在鄂温克猎民中长期存在。社会制度的不同,各民族的萨满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职能各不相同。在北方各少数民族中,萨满均有着崇高的威望和极高的社会地位。但有所不同的是,其他北方少数民族的萨满从事萨满神职活动是要索取报酬甚至很高的报酬。他们以此为职业,成为专门神职人员。萨满是“乌力楞”普通成员,从事萨满活动不过是一种社会责任,同样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不收取任何报酬。
四、东正教
伴随着与其他民族的接触和相互交往,东正教对鄂温克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自沙俄势力东侵以后,乘清朝势力尚未涉及到边境之机,对鄂温克猎民利用宗教进行怀柔政策,“满洲驯鹿通古斯人处在俄罗斯人的影响之下,他们全都是基督徒。”希罗科戈罗娃也随丈夫史禄国一同调查,“这些通古斯人都具有俄罗斯国籍,都是基督教徒,都接受东正教的仪式”。俄国吸收他们为伊莎金斯基教会的教徒,不仅要到教堂进行礼拜,还要缴纳相当的金钱。
使鹿鄂温克人从17世纪40年代接触俄罗斯人,断断续续一直到1965年停止,三百多年俄罗斯文化中东正教一直在影响的使鹿鄂温克人的文化,老人依然还会在“撮罗子”里挂圣母玛利亚神像,传统婚俗的回归中也依然可见神圣的仪式。东正教在鄂温克人的文化社会中,没有被排斥,而是与其和谐共存,源于“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的包容和接纳,而东正教属于基督教的一神信仰,有事不具有宽容的,又是与俄罗斯文化密不可分。笔者认为使鹿鄂温克人接受的只是东正教的一些仪式和偶像崇拜,其教义并没有被接受,可以说至始至终使鹿鄂温克人的宗教信仰仍是以萨满教为主。
[1]朝克.中国鄂温克族[M].宁夏: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们出版社,2013.
[2][德]W·施密特.萧师毅等译.原始宗教与神话[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3]史禄国.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