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机关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7-03-08付威风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务信息化

付威风

(中共淮北市委党校 安徽 淮北 235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速度的加快以及各级政府对电子政务的重视程度提高,电子政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特别是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电子政务在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加强社会监管效率、增强宏观调控力度等领域作用日益重要,极大地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电子政务已经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其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和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政府所面临的形势也不断变化,这也给电子政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1]。电子政务是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关信息化建设是推动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对于转变机关职能、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为基层和群众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在推进机关信息化的工作中,面临各种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在目标定位、主导力量、安全保密、组网模式等方面需要加强研究,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电子、政务、项目,哪个才是关键

(一)摆正“电子”和“政务”的关系

近几年,电子政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建设成果逐渐显现,作用不断发挥出来。但笔者在和一些部门的接触了解中也发现不少问题,特别是有的单位动用不菲财力、投入大量精力、耗费很长时间建设的信息化项目,在改进政府管理、提高行政效率方面的作用并不明显,与设计时预期的目标相比有较大距离,综合产出与投入不成比例等。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最根本的一条,是对电子政务的本质把握不准。事实证明:电子政务建设的本质在政务,电子只是手段和工具,“电子”和“政务”之间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而“项目”则是二者结合的载体。实践中有不少单位并没有真正处理好“电子”、“政务”、“项目”之间的关系,没有将重点放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政务工作的流程进行规范、优化、重组乃至创新,而只是匆忙上了一些项目,机械地将传统业务搬到网络上,实现了简单的替代和复制。从长远来说,机关信息化的实现必然伴随思想观念、业务流程、组织机构、办公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因此信息化工程应该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除了需要领导重视解决诸如经费、人员等客观方面的问题外,更重要的是一个导向和观念问题,就是要领导带头,树立用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业务这样一种先进理念,将信息化建设放在改进工作、改善服务,提高效能、依法行政的高度和大局下来考虑,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来部署和推进,这样的信息化才有持之以恒的基础和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

(二)电子政务“项目”的选择策略

摆正了“电子”与“政务”的关系,“项目”的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政府从推进策略上把握好,坚持从大处规划,从小处着手,循序渐进地切入和扩展。首先,要从一些目标明确、用户容易看到成效的业务开始,如内部公文的电子化、文件传递的网络化、推进办公的无纸化等,开好头、起好步。其次,要按照由内到外,由简到繁,小步快跑的原则,有计划、强制性地推广相对复杂的应用项目,为实现网上互动服务打好基础。第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技术成熟,逐步实现公共事务的网上受理、网上传输、网上反馈,由“电子政府”向“智慧政府”转变,由“职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这也是“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基本宗旨和要求。

二、先进性、实用性、经济性,如何取舍平衡

在信息化建设起步时,通常都是由技术部门或信息企业通过对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介绍推广,从外部来推动的,因此不少单位的信息化方案都是由技术专家们一手操办的。由于专家对于业务需求和建设目标的研究远不如对技术手段的研究来得顺手,对技术的偏好使他们的方案很容易以技术为中心,先进的技术与用户的真实需求和使用水平不能很好地匹配,反而造成所谓“手段拖累目标”的问题。

近年来,各种网络新技术不断涌现,涉及到互联网的各个层次,如云计算、物联网、无线网络、移动代理、宽带移动互联网、宽带接入新技术等。在这些技术中,云计算、物联网、移动应用等综合性技术大大丰富了电子政务的开展方式,拓展和延伸了其应用领域[2],使其面目焕然一新,机关信息化建设也面临重要的机遇和挑战,机关信息化建设、电子政务成为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也是解决“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的主要抓手和推动力。客观地讲,信息化只不过是一种管理的手段和工具,效益和效率是在使用而不是建设中体现出来的,只有用户能方便快捷地使用它,达到业务和技术的有机结合,才能够真正体现技术和手段的价值。因此,“适度”和“实用”可能比“先进”更重要,在考虑先进程序的同时更要考虑技术的成熟程度,成熟的技术会使实施更容易,运行更稳定,避免“中看不中用”。

综合以上分析,对于“先进性、实用性、经济性”取舍的可行性原则是:使用成熟技术,留有升级接口,能够扩充更新。同时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这是因为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更好的服务群众。

三、应用、安全、保密,怎样统筹兼顾

安全(保密)和应用是无法回避的一对矛盾,也是一个令不少单位颇费思量的棘手问题。安全和保密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二者既有共性,又各有侧重。从理论上说,不存在绝对安全的技术。首先,安全是有代价的,它本身与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是矛盾的,需要在安全和应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如果安全的代价过高,甚至高于应用带来的效益,那么这样的安全就失去了意义。其次,安全问题的解决是一个过程,而且也是相对的。目前并不存在一个万无一失、面面俱到的解决方案。安全防范是在与安全隐患的矛盾斗争中发展提高的,如果要想一步到位彻底解决安全问题,最安全的办法就是不用网络。第三,解决安全问题要划分层次,除少数有特殊要求的系统外,在政务分开的大趋势下,大多数系统的安全应该体现在为应用的服务和保障中。安全是为应用服务的,不能为安全而安全。

就目前来说,以业务为主导,建设集中式的安全系统,即建立以数字证书为基础的网络信任体系,加强审计和管理层面的安全保障,就能较好地解决安全问题,而大可不必各联网单位家家户户忙安全。

四、外网、内网、涉密网,如何合理架构

(一)机关信息网络建设的基本架构

机关信息网络的架构问题,有各种不同版本的方案,就其本质来说,应该是一个三层次的结构:外网、内网(其中包含局域网)、涉密网。外网架构在互联网上,对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达到政务公开、方便群众办事的目标;内网与互联网物理隔离,解决“安全”的问题(不是保密的问题),实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发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办事程序,实现资源共享的作用。政府与市民之间采取“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反馈”的互动模式,即通过外网发布政务信息,受理市民群众的事务申请,在内网上通过各部门协同办公来办理这些申请,最后通过外网反馈办理结果;政府部门之间涉密信息通过涉密网传输。

(二)机关外网建设的模式分析

外网的建设可以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投资组建一个实体的外网,各单位与之相连,并通过统一出口连接互联网,这种方式建网投资最大,但各单位的每台电脑都可以上互联网查询或发布信息,而不需要分别付费;第二种方式是不组建实体的外网,只在互联网上建设统一的政府网站,通过一个“一站式服务平台”,发布各部门的政务信息、受理公众向各单位提出申请,然后将接受的事务申请转入内网,并分发到各职能部门办理,最后通过服务平台反馈结果。这样各单位就不需要与互联网相连,因而经费最少,但“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实施的工作量较大,而且公务员上互联网将受到限制;第三种是前两种方式的折中,组建的外网只与少数为市民服务较多的窗口部门相连,以适应其面广量大的互动需求,其他部门通过“一站式服务平台”中转的方式发布信息和受理事务。这种方式既能满足窗口部门的需要,又节省了组网经费,而且和现在的网络实际情况比较接近。

(三)机关内网与涉密网的建设

内网可以利用现有的电子政务网,将其与互联网的接口切断,达到物理隔离或安全有效隔离的要求,只是需要解决好与外网或“一站式服务平台”的信息交换问题。内网并不需涉密,但毕竟其中运行着大量的内部事务、正在处理中的业务、敏感信息以及重要的基础数据。与互联网物理隔离或采取其它安全有效的隔离手段,一来是为了实现与中央和省电子政务网络的互联,二来也可减轻在安全措施上的成本。局域网则由各单位自建,在其中使用统一或独立的无纸化办公系统,实现内部文件、信息、事务处理的电子化、网络化,为电子政务应用提供基础数据和后台支撑。

涉密信息从内网中剥离出来后,通过专门的涉密专网传输,以免除内网在保密问题上的投入。由于涉密网是一项保密工程,故涉密网的建设在此不作叙述。

随着互联网及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公众对于政府部门利用移动平台提供服务的期待会逐步上升。政府自身的技术能力以及对外部相关技术的使用和整合将成为影响政务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各级政府在加强机关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更要积极接轨互联网+,加快政务微信微博建设,切实提高政务服务水平。

[1]胡扬,白云笑.社会转型时期电子政务面临的挑战与发展[J].人民论坛,2014(03):40-41.

[2]程桂枝,于秀娟.新技术环境下政务系统应用安全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2):165-169.

[3]丁艺,王益民,中央国家机关电子政务向深化融合方向发展[J].电子政务,2014(05):9-18.

[4]付威风,王春侠,淮北市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实证研究[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1):81-83.

[5]郑佳荣,王强等.大数据背景下的电子政务建设思考[J].测绘科学,2014(05):46-48.

[6]张彰,电子政务条件下的政府管理创新[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4, 22 (03):28-30.

[7]陈氢.跨部门政府信息共享协商系统研究[J].情报杂志,2014(07):188-193.

[8]胡杨,白云笑.社会转型时期电子政务面临的挑战与发展[J].人民论坛,2014(08):40-41.

猜你喜欢

电子政务政务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论基于云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政务云上看政情
关于陈某政务公开申请案的启示
二维码让政务公开更直接
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中国电子政务的“短板”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