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放化疗结合中医药治疗对胃癌远期及近期的影响❋
2017-03-08丁忠阳唐建东蒋盘强吴昊天唐张峰
丁忠阳,唐建东,李 淦,蒋盘强,吴昊天,唐张峰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无锡市中医医院普外科,江苏 无锡 214071)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对老年晚期胃癌的治疗多采用化疗及放疗的方法,治疗目的为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控制肿瘤生长和延长患者生存时间[1-2]。胃癌发展到晚期后患者本身身体状况较差,且大部分患者对化疗药物会出现难以耐受的不良反应,如心脏毒性、骨髓抑制等[3],中医药治疗可以达到较好的辅助效果。目前临床三维放化疗治疗癌症的方案比较成熟,但是将其与中医药结合治疗胃癌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旨在比较分析三维放化疗结合中医药与单纯三维放化疗治疗气虚血瘀型胃癌患者的近期和远期临床效果,以期在解决胃癌患者化疗药物耐受性差及不良反应方面有所助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照中国抗癌协会编制的1999年版《新编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进行诊断[4],经胃镜或手术病理学确诊为胃癌的208例患者,选取我院收治的所有患者入组前均未接受过化疗治疗,无其他严重疾病;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型胃癌[5],分级为I~V型。医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予以批准,且入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110例,女98例,年龄47~82岁,平均年龄(69.6±13.2)岁,病程6~17年,平均病程(10.8±5.7)年,按TNM国际分期,Ⅲ期108例,Ⅳ期100例;中、低分化腺癌78例,中分化腺癌45例,印戒细胞癌46例,黏液细胞癌39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4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理分型及分期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进行三维适型放化疗,静态调强及动态调强放疗,常规分割照射DT 30~35Gy后三维适形照射,参数为1.5 Gy/次,每日1次,共32~35 Gy左右,总剂量为DT 65~70 Gy,全疗程33~41 d[5]。CT(德国西门子SOMATOMsensation open24层大孔径螺旋)模拟定位及三维计划系统设野方法:所有患者仰卧位,CT模拟机进行定位扫描自环状软骨至腹腔,然后将扫描图传到三维治疗计划系统Precise plan(Pinnacle 9.2),由放疗科医师、影像科医师及放射物理师共同确认肉眼靶区(GTV),GTV上下方向外放3.0 cm,前后左右各外放1.0~1.2 cm为计划靶区(PTV);靶区剂量66~70 Gy;加速器为ELEKTA Synergy直线加速器,适型放疗为8MV-X线,剂量率为600 MU/min;调强放疗为6MV-X线,剂量率400 MU/min[6],并采用EP方案进行化疗。中医药治疗主要配方[7]:党参20 g,黄芪30 g,当归、茯苓、白芍各15 g,熟地、白术、川芎各12 g,并随患者的证型加减。症见恶心、呃逆加生姜9 g、旋覆花12 g、代赭石30 g;吐酸、苦水者加竹茹12 g、黄连3 g;乏力、便溏加白术、砂仁、炒扁豆各12 g;症见腹胀舌苔厚腻加厚朴、苍术各12 g、莱菔子9 g,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口服。
对照组:对患者进行单纯放化疗,常规分割照射DT 30~35 Gy后三维适形照射,参数为1.5 Gy/次,每日1次,共32~35 Gy左右,总剂量DT 65~70 Gy,化疗方法与试验组基本一致。
1.3 观察指标
1.3.1 胃癌肿瘤标志物的测定 主要对CA72-4进行分析,采用免疫组化法进行测定,严格按照(化学发光法)检测试剂盒(深圳市科润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说明书进行操作,正常人血清CA72~4<50 U/ml。
1.3.2 其他指标 对2组患者治疗后的1年、3年、5年的生存率、肿瘤体积(采用影像学进行检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CA72-4水平和肿瘤体积比较
表1显示,试验组的CA72-4水平和肿瘤体积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CA72-4水平和肿瘤体积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2 联合治疗前后的肿瘤体积比较
图1显示,选取典型病例进行影像学观察,特别是治疗前后局部控制的影像学。
图1 试验组治疗前后影像学图像注:a为治疗前;b为治疗后
2.3 2组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比较
表3显示,试验组1年、3年、5年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比较[例(%)]
2.4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表4显示,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55,P<0.05)。
表4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数(%)]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胃癌的发生与饮食、吸烟、遗传等多种因素相关。目前临床工作者对胃癌患者的治疗方法多为化疗,但是患者易出现耐受性差、身体疼痛等症状表现。单药化疗对晚期胃癌的有效率仅有20%左右,多种药物联合化疗可以使患者的生存期延长约1.0个月,但毒性反应发生率及死亡率均高于单药化疗[9]。为平衡疗效及毒性的关系,临床常选用中医药进行治疗,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10]。因此本研究就三维放化疗结合中医药治疗对胃癌患者的影响进行探讨。
三维放化疗的应用始于20世纪90年代,它是以CT图像为基础通过对图像重建来模拟定位病灶,这种方法能够将肿瘤及其周围的正常组织采用虚拟的形式重建三维图像,从而更准确地定位靶区,大幅度提高高剂量区与靶区的适形度,有效减少病灶周围正常组织的受量,更好地保护人体重要器官免受高剂量照射,特别适用于胃癌的治疗[11]。但是这种方法对患者的损伤比较大,将其与中医结合可以降低放化疗对患者造成的副作用。
胃癌临床表现属于中医“胃脘痛”“噎嗝”“反胃”等范畴,胃癌的病机特点为正虚邪实,脾虚是胃癌患者的主要证候特点,气虚血瘀是胃癌的主要中医证型[12]。本研究采用的中药处方以党参、黄芪、当归、茯苓、白芍、熟地、白术、川芎为主,诸药合用具有健脾益气、养血活血之功,将其与三维放化疗结合应用于胃癌患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症状,降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
评价恶性肿瘤疗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患者的生存率,生存时间越长说明治疗效果越好。CA72-4是胃癌的重要肿瘤标志物,是一种由cc49和B72.3两株单抗识别的黏蛋白样高分子量糖蛋白,正常人血清中含量小于6 U/mL,而在各种消化道肿瘤中出现明显增高,但是通过治疗后CA72-4含量会明显降低,因此可以作为评价胃癌治疗的临床效果。大量研究[13-15]发现,对患者进行化放疗的同时结合中医药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提高生存时间,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如张春杰[13]等报道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胃癌术后患者,可减轻化疗不良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术后生存率。本研究采用三维放化疗结合自拟中药方对气虚血瘀型晚期胃癌患者进行治疗,与单独使用三维放化疗方案者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联合治疗能够更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病情,降低肿瘤标志物CA72-4的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患者1年、3年、5年的远期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单纯放化疗患者。由此可见,采用三维放化疗结合中医药治疗可作为晚期胃癌的首选治疗方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1] 唐静雯,田同德,裴俊文,等.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癌癌前病变30例[J]. 中医研究,2014,27(6):16-18.
[2] 群琴, 张爱琴, 钱祥. 中医药增强胃癌免疫功能的研究现状[J]. 陕西中医,2016,10(1):126-129.
[3] 封慧, 叶柏. 中医药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J]. 陕西中医,2014,10(1):106-111.
[4] 许树才. 健脾祛瘀化痰法对中晚期胃癌的疗效[J]. 陕西中医,2016,10(3):295-297.
[5] 苏北京, 刘沈林, 邹玺, 等. 复方制剂联合化疗治疗原发性胃癌患者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 陕西中医,2015,10(5):515-517.
[6] 杜联江, 柳言平. 丁蔻理中汤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疗效观察[J]. 陕西中医,2015,10(5):518-519.
[7] 陆烨, 姜洪心. 附子理中汤加减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脾胃虚寒型胃癌疗效观察[J]. 陕西中医,2014,10(11):1499-1501.
[8] 常浩生, 杨绥冲, 聂勇, 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术后化疗临床观察[J]. 陕西中医,2013,15(12):1637-1638.
[9] 刘瑞, 黎磊, 李杰. 胃癌辨病学说及其方药研究概况[J]. 中医杂志,2013,54(9):798-800.
[10] 霍丹, 张小丽, 马玉芳, 等. 同步放化疗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III期胃癌术后临床观察[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8):727-730.
[11] 李春来,吴正阳,杨卫军,等. 适形放疗和XELO X方案联合治疗胃癌术后腹腔淋巴结转移及其机制[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31):3413-3417.
[12] 杨旭平, 黄毅岚, 沈宏萍, 等. 鸦胆子油乳注射剂联合化疗治疗胃癌的系统评价[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22(4):208-212.
[13] 张春杰. 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胃癌术后的疗效评价[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6):1419-1420.
[14] 姜华. 参芪四物汤联合化疗治疗35例中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导刊,2014,16(9):1226-1228.
[15] 李杰,林洪生,刘瑞,等. 中医药序贯和巩固治疗模式对III/IV期胃癌生存期影响的对比观察[J]. 肿瘤,2012,32(3):20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