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名之美与宋代文人趣味
——衢州博物馆藏《西清砚谱》之宋砚
2017-03-08赵文慧浙江省衢州市博物馆324000
赵文慧 (浙江省衢州市博物馆 324000)
砚名之美与宋代文人趣味
——衢州博物馆藏《西清砚谱》之宋砚
赵文慧 (浙江省衢州市博物馆 324000)
历代撰述砚史的书籍,不下数十种,然而能有真正完整的砚谱撰述,却要从宋代开始。欧阳修的《砚谱》,其内容虽然只有短短七百余字,但记载了端石、歙石等各种石品的开采、色泽、砚材等资料。宋代唐询《砚录》、米芾《砚史》、李之彦《砚谱》等著述,对于宋代文人所用的各种砚石,作了详实的记录。至明代,文人对砚石的论述,更是繁多,如曹昭的《格古要论》中的《论古砚》,高濂《遵生八笺》中的《论研》,皆是对砚石做了颇详实的记录。至清代,由于清初康、雍、乾三位皇帝,皆勤学好书,尤以书法艺术更为专精,砚石的著录,以《西清砚谱》为冠。
衢州博物馆藏《西清砚谱》收入《四库全书•珍本初集》。《西清砚谱》编撰缘起,在清高宗乾隆自序中叙述:“……内府砚颇夥,或传自盛朝,或弃自国初,如晋玉阑堂砚、璧水暖砚,久陈之乾清宫东西暖阁,因思物繁地博,散置多年,不有以绘综粹记,或致遗佚失传,为可惜也……”于是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清高宗命命内廷翰臣,当时的大学士于敏中等八人,精心挑选了二百余方内府收藏的砚台,整理说明,并且以图的形式汇编而成,定名为《西清砚谱》。西清,原指清代南书房,向来是朝臣翰林学士出勤之所。《西清砚谱》中的藏砚图绘部分,系由当时的内阁中书在内廷供奉的门应兆负责,他以西洋光影法描绘,所以每件砚石的绘图,均与实物极为神似。宋砚是比较典型的文人砚,包括歙砚、端砚等各种砚品,宋代文豪苏轼、米芾、黄庭坚等对砚台情有独钟,其中就有这类珍品。因此,通过此《砚谱》,我们可以一窥宋代砚台之面貌,找寻它们背后的文化。
玉德金声寓于石
——砚铭之美与宋代文人趣味
《砚铭》
[宋]文天祥
砚虽非铁难磨穿,
心虽非石如其坚,
字之弗失道自全。
砚铭,是砚之灵魂,是镌刻在墨砚背面或两侧的文字,文辞可长可短,内容亦诗亦文,形式多样,散文、韵文、言志、寄情、记事、抒怀,是一种不拘一格的自由文体。宋代的文人喜爱把砚铭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将砚铭刻于砚台上,置于案前,用它来时时劝勉自己要躬身力行。
相传早在商周时期,周武王就曾《书砚铭》说:“石墨着而黑,邪心谗言无得污白。”东汉李尤《墨砚铭》云:“书契既造,墨砚乃陈。烟石附笔,以流以申。篇籍永垂,记志功勋。”徐铉《砚铭》:“它山之石,是研是治,荆蓝表润,云雾含滋。”在唐代,更有诗人王嵩萼《孔子石砚赋》:“昔夫子有石砚焉。邈观器用,宛无雕镌。古石犹在,今人尚传。从叹凤兮何世,至获麟兮几年,世历近王近霸,年止几俎几迁。任往回于几席,垂翰墨于韦编。时亦远矣,物亦人在焉……”
宋代的砚铭不论从构图、章法以及刀法,都广泛地吸收了篆刻艺术的风格,使砚铭与篆刻紧密地结合起来,两者相辅相成,同时砚铭款记与前代相比更为普遍,出现了在砚铭后加盖印章的新内容。从此,款记成为了砚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样就大大地增加了砚铭的装饰美。虽然形制较之后世不是很丰富,但却真正做到了“不雕不琢,抱素见朴”,这些与宋代的书画风格是相通的。宋代文人的嗜墨砚,与宋人深于性理之学有关。
《西清砚谱》中收录的宋代文豪苏轼的藏砚“从星砚”,也是砚台中的无价之宝。(图1)这方端石长方抄手式砚台,下端无堵,石色棕褐,有蕉白晕及微黄斑纹,砚面下斜至墨池,墨池中央下方有一石柱,以象征明月,周环以流云,砚背则满布长短不一,细长石柱,参差不齐,错落其间,约六十余柱,柱端面各有眼,象众星满布上天。砚石侧壁镌行书铭:“月之从星时,则风雨汪洋,翰墨将此,是似黑云浮空,漫不见天,风起云移,星月凛然。轼。”钤印一“子瞻”二字篆书,砚首壁镌清高宗御铭:“天池一月印,空宇众星攒,爝火宁相比,陶泓永得完。依然北朝宋,真出老坑端,清伴文房暇,摛辞惬染翰”。题款:“乾隆丁酉新春御题”,钤印二:“比德”“朗润”。这里,苏轼不仅把砚和中国的书法艺术相比较,进而涉及到人生的态度,砚台与笔墨文章是息息相关的,是大多数文人的一生寄托。于是,砚台带着文人的情怀,见证了宋代书画艺术的滥觞。
《西清砚谱》中收录的文天祥玉带生砚,整方砚台石质厚实、细腻、圆润,石质色彩呈纯紫色,形状如同鞋履,砚堂部分为椭圆形,墨池为半月形。为什么称之为“玉带生砚”呢?因为砚台的侧壁中央环绕着一道白色的石英质石层,莹白如带状,所以砚首刻篆书:“玉带生”三字,砚台因此得名玉带生砚。在这方砚台的砚壁沿白色玉带下方,环刻着宋代文天祥砚铭,共三十八个字:“紫之衣兮绵绵,玉之带兮粼粼,中之藏兮渊渊,外之泽兮曰宣,呜呼!磨尔之心坚兮。庐陵文天祥制”,于一方砚台上,体现了其坚贞爱国之心。(图2)
当宋代的文人在砚台上篆写砚铭时,那是一种自我欣赏,自我激励,亦是在自我感伤……宋代文豪苏轼流传下来的砚铭很多,并且都是意味深长富有哲理,从中可以反映出正直文人的情趣和抱负。苏轼《龙尾砚铭》:“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谷理,金声而玉德。厚而坚,足以阅人于古今;朴而重,不能随人以南北。”感叹砚台的美丽及高尚品质。他的《端砚铭》:“我友三益,取溪之石。与墨为入,玉灵之食;与水为出,阴鉴之液。匪以玩物,惟以观德。”以人物为鉴(镜)观德。他写给儿子迈的砚铭说:“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教育子孙为人、处事、治学之道,中肯且情深意切,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殷切希望之情。苏轼《王定国砚铭》:“石出西山之西,北山之北。戎以发剑,予以试(磨)墨。剑止一夫惊,墨以为万世则。吾以是知天下之材皆可以纳圣贤之域。”大有众生平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意味。他的《丹石砚铭》说:彤池紫渊,出日所浴;蒸为赤霓,以贯谷。是生斯珍,非石旸谷。是生斯珍,非石非玉。因材制用,碧水环复。耕予中州,艺我玄粟。投种则收,不炊而熟。“玄粟”就是把墨写的文字比作粮食,“艺”是栽种的意思,“投种则收,不炊面熟”,他还语出惊人“我生无田食破砚”从都中可以感受文人雅士不食人间烟火般的清气。苏轼曾经说过自己:“吏民莫作官长看,我是识字耕田夫。”同样表达了文人对归隐田园,“采菊东篱下之情、悠然见南山”的向往之情。
一方石质精良的砚台,寄托了宋代文人太多的理想。砚台与文人同悲欢,随着文人共荣辱,对于宋代的文人来说,砚台不仅仅是书桌画案上一件普普通通的文房用具,从某种意义上说,砚台已经成为文人们抒发情感、表达志趣的艺术品。
[1](清)乾隆四十三年敕撰,《钦定西清砚谱》:P1-2
[2](宋)高似孙《砚笺》(卷二)
[3](清)乾隆四十三年敕撰,《钦定西清砚谱》,卷八:P29
[4](清)乾隆四十三年敕撰,《钦定西清砚谱》,卷九:P41
[5]黄鹏《书斋的瑰宝——笔墨纸砚》,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P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