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纯济:屹立潮头
2017-03-08王雯
□本刊记者 王雯
有着60年发展历史的中国重汽,已经成为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典范。面对成绩,中国重汽董事长、党委书记马纯济表示,当年支撑中国重汽走出困境、快速发展的是自主创新;今天,中国重汽能够化危为机,稳步发展,靠的还是自主创新。
无论是生机蓬勃地创新转型,还是气吞万里地海外谋局,马纯济最终的目标,是将中国重汽打造成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营业收入过千亿的商用车企业集团。
面对经济“新常态”,中国重汽坚持市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从供给侧入手,全面实施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要内容的“二次创业”工程。由追求“速度数量型”向追求“质量效益型”转变,中国重汽朝着千亿商用车集团的目标向前更进一步。
创新至上
2016年是中国重卡的大牛年,一片火爆的市场,复苏力度明显。2016年,也同样是中国重汽的大丰收之年,市场良机给中国重汽打入强心针。马纯济透露,中国重汽2016年全年整车销售突破20万辆,同比上涨28.4%。其中,重卡销售12.3万辆,同比增长25%;轻卡销售7.5万辆,同比大涨35%;客车销量则超过2500辆,同比提升48.6%。另一方面,中国重汽销售收入超过700亿元,同比增长14%,利税总额35亿元,同比增长33%。
创兴改革,并非大而空的宣言,当行业竞争内涵升级,它仍旧是屹立潮头的法则。关键是,如何摸准潮水的方向。
“过去是我有什么车,市场卖什么,现在是市场需求什么,我们造什么车。”马纯济之所以感悟如此之深刻,是因为中国重汽收获了宝贵一课,真正实现面向市场的转变。
中国重汽做到了什么?做足了什么?又做对了什么?深化产品结构调整,面向用户,贴近市场,走过一甲子的中国重汽,已经成为重卡行业乃至汽车行业供给侧改革的范本。《汽车人》注意到,这具体体现在重卡板块中,中国重汽搅拌车、自卸车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71%和35%,绝对的领先地位仍难撼动;牵引车大盘中,中国重汽细分市场销量同比大幅攀升37%,远超行业平均增幅。
从昔日整体占比不足10%,到如今占据销售比重超过四成,中国重汽的大踏步,离不开工程车转向牵引车市场的大突破。牵引车产品谱系的完善,预示着中国重汽将全力在日渐兴旺的公路物流市场抢占更大份额。
另一方面,“真合作”的技术效应、市场效应则得到高度转化。曼·T/C系列产品过去一年销量同比增长59%,其中12月份交付曼技术产品破万辆,当前,曼技术产品销量已占据中国重汽重卡总销量的半壁江山,这预示着曼技术已达成广泛认可,培育出产品优势新一极。
合资的目的就是学习,而不是一味倚重于外方力量。
这是马纯济对于合资合作所坚持的立场。中国重汽引进曼技术基础上如何培养核心竞争力,是他很早就开始考虑的问题。从产品释放流程的掌握,到严格的过程管理、供应商管理的方式方法,以及发动机制造理念和思想的转变,这是企业最核心的东西,也是中国重汽收获最大并受益匪浅的部分。
也别再低估中国重汽的轻卡实力,轻卡板块已成中国重汽向重、中、轻、客、特全系列商用车集团转型升级的重要构成。轻卡供应令人惊喜,在国内市场下降3%的大环境下,又见中国重汽逆市上扬好戏上演。过去一年,中国重汽轻卡板块销量突破7.5万辆,增幅接近三成,重汽“新军”一跃进入行业第二阵营。
只有具备了高度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才能在与世界商用车巨头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同样地,只有具备灵活深入的市场调整能力,中国重汽才有机会在须臾变幻的重卡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再进一步
中国重汽要做的事情,远非是占据市场优势、独领风骚这么简单。马纯济对于中国重汽的冀望,是成为引领行业标准的一流企业,为行业创造可借鉴的参考,继而推动行业整体进步。这意味着,中国重汽在技术投入、质量提升与整体创新能力的升级上,不会止步。
“通过产品创新,发展智能化与新能源,使中国重汽产品完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通过科学管理、智能化生产提高效率、实现中国重汽从传统制造向创造转型。”围绕马纯济所勾勒的发展路径,中国重汽如何跃升为全面发力的“学霸”,依旧挑战重重。
就中国重汽而言,从过去追求速度、规模、数量,转变成追求质量、效益、品牌,企业转型已经初见成效,但距离国际一流企业的制造水准还有差距。马纯济希望中国重汽直接对标欧美重卡最高水平,在品质这一相对薄弱环节进一步提升。
这是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选择,也是中国重汽艰难转型的动力之一。中国重汽核心技术与质量可靠性的提升,不仅带来成长动力和效益潜力,也将引领中国重卡行业技术的升级换代,提升民族重卡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另一方面,应对排放升级的大趋势下,中国重汽发力节能动力和新能源研发。中国重汽进一步组建了新能源汽车研发团队,围绕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推出多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动力总成,并且已形成以济南、成都、福建为支点,辐射全国的金三角产业新能源产业布局。抢占未来市场热点,中国重汽产品已经到位。
互联网发展进入全新“快车道”背景下,中国重汽必须快人一步,与互联网接轨。在2016年商务大会上,中国重汽“智慧重汽”电子商务平台正式发布,开创了商用车行业自行建立电子商务平台的先河。借此平台,中国重汽建造了“产品+服务+体验”新模式,这也为中国重汽参与全球化竞争奠定了基础。
智能化引领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中国重汽的另一重考验是如何向“高端”升级,向“智造”转型。2016年9月,中国重汽正式发布“中国重汽智能化战略”,公开展示中国重汽I代首款智能卡车汕德卡。通过智能化和网联化技术的应用,中国重汽智能卡车在提高行驶安全性的基础上,兼具经济性,与普通卡车相比油耗平均降低5%。
智能生产,智能制造,新竞争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商用车洗牌的步调不会放慢,一场围绕标准化、高端化、智能化所展开的产品转型战日益激烈,中国重汽不能慢下来。
当前,中国重汽在智能卡车领域累计科研立项30余项,研发投入数亿元,系统解决了智能卡车整车平台、驾驶辅助系统、无人驾驶系统、车辆智能化个性化定制系统等关键系统开发中的技术难题,抢到了市场前列。
以用户为中心,从供给侧入手,由追求“速度数量型”向追求“质量效益型”转变,中国重汽朝着千亿商用车集团的目标更进一步。
瞄准全球化
国际市场,开始以更高的频次出现在中国重汽的战略布局中。
一个形成对照的场景是,2004年,刚刚从破产边缘回过神来的中国重汽,全年出口卡车不到50辆,12年后,这一数字翻了远不止700倍。恰恰在2004年,中国重汽发布“四大战略”,国际化战略赫然在列。
“世界比中国大,中国重汽要放眼国际市场,才能获得长足发展。国际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中国重汽的前途。”具备一名改革者的前瞻眼光,马纯济不会不明白,国际市场是中国重汽不可错过的机遇。
彼时的中国重汽已经意识到,守株待兔难免末路一条,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才能解决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由此,一盘更大的棋局随之开启。
2016年,中国重汽全年整车出口达到2.5万辆,横向对比之下,中国重汽已连续十二年蝉联国内重卡出口首位,占据全国重卡行业出口比重四成有余。但中国重汽不能简单地将视线局限于此,这也不符合马纯济追逐中的远景。更具挑战性的,是如何通过创新管理、创新技术,融入须臾变幻的全球化竞争,这同样关系到中国重汽海外“变形记”的精彩程度。
按照中国重汽的构想,未来所达成的“千亿级”规模中,将有一半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而眼前的成绩单是:中国重汽逐步实现品牌、资本、管理、人才、技术、市场的国际化,出口触角延伸到96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则基本覆盖非洲、中东、南美、中亚及俄罗斯、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与主要新兴经济体;并且,在爱尔兰、新西兰、新加坡等海外高端市场,已经可以看到“重汽造”的身影。
躺在现有的业绩簿上,并不能保证走得更长远,中国重汽如何撬起新的市场活力?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走出去到走进去、走上去,新的挑战随之而来。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将对卡车、物流行业形成长期利好,马纯济认为,中国重汽理应由“搭车”改为“推车”,甚至成为推动“一路一带”发展的核心动力。“下一步我们会将产品、产能合作、管理模式拓展到‘一带一路’沿线。”这意味着,市场运营还需要更加贴合当地市场。中国重汽如何做得到?
关键在这里。中国重汽计划通过国际产能合作,以投资、合资合作、并购等形式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实现当地化生产制造和销售。如此,也能够实现当地资源与重汽资源的结合,1+1>2的效果何不幸哉。
更长远的意义不止于此。要知道,当下中国品牌出口多停留于单一产品层面,中国重汽这一部“变形记”的内涵与层次若想继续演进,实现产品标准、规则的定义与合作,向技术和品牌的输出转变,是必经之路。
另一大考验,来自于“走上去”。到“十三五”末,中国重汽预想的格局中,发达国家及地区销量至少要占到出口总量10%。无疑,这是一个更考验中国重汽人才、资本、管理等综合运营能力的指标。
市场很大,但蛋糕不好啃,中国汽车品牌海外之路道阻且长。受制于技术能力、营销能力和品牌力的差距,当前中国汽车品牌国际化运营能力普遍不过硬,尤其体现于高端市场的缺席。今时今日的天花板,如何想办法绕开?
一个高难度的目标,需要高效率的执行力。中国重汽的出发与跨越,首先立足于对标国际先进品牌,引入发达市场通行规则与做法,达到市场布局和网络建设先行一步。要看到,“走上去”的制约因素还在于金融,鉴于此,中国重汽发力于探索创建汽车金融公司,以及合作成立汽车融资租赁公司,双管齐下提升国际市场运营能力。
心中装得下世界,才能走向世界。实现一个具有民族自主品牌、民族自主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中国重汽,是马纯济的终极目标。从“看见世界”到“推开世界的门”,质变正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