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7-03-08陈舜媛
陈舜媛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实力的增强,政府统计数据的用户数量越来越多,因此,数据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的关注。然而,由于技术等因素的影响,统计数据会和现实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本文笔者主要将这些因素分为技术因素和非技术因素,并从这两个方面探讨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
关键词 政府统计数据 数据质量 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国际地位也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政府统计数据的用户数量也在不断增多,数据的质量也受到更多的关注。当前,我国政府的统计数据在质量方面仍无法满足客户的需要,与相关的国际标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相关研究人员也在不断探寻其中的原因及相关的解决办法。整体上看,可以将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分为技术因素和非技术因素。其中,技术因素是指在统计调查过程中因采取的方法而产生的误差,这些误差对数据质量有一定的影响;非技术因素指由于统计管理体制、组织结构、信息化程度等引起的数据质量存在问题。
一、技术因素分析
虽然我国近年来的科技水平飞速发展,但仍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是当前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整个统计过程,可以将技术因素细分为设计阶段的因素、调查阶段的因素以及整理阶段的因素等三个方面。
(一)统计设计阶段的因素分析
在统计设计阶段,如果相关的指标设计不够科学,标准不统一,相关指标定义不适当,问卷设计不合理等,都会使得调查结果的数据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当前我国的统计指标设计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重视经济指标,而忽视社会成本问题;重视物质指标,而忽视相应的精神指标。总体上看,指标体系存在的这些问题,都对统计数据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另外,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指标中来看,第一、二产业的统计数据相对完整,但第三产业的数据还不够全面,精确度也相对较差,有用的指标缺失,无用的指标又过多存在。不同部门之间的统计数据不能共享,这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还使得数据的客观性、共享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
(二)统计调查阶段的因素分析
在调查阶段,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不合理的调查方法、在抽样中没有贯彻随机原则、调查对象清单中存在一定的偏差、测量方法不当以及数据的遗失等。在实际调查中,全面统计调查报表仍是我国统计调查体系的主体,而抽样调查仅仅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这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统计成分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这就要求统计成分更加多元化。另外,我国普查采用的抽样调查并不能体现随机性原则,这就导致调查结果并不能真实地反映现实情况。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无形化的问题也逐渐显现,无形资产能否得到很好的计量也直接关系着统计数据是否真实。
(三)统计整理的阶段因素分析
在统计数据的整理阶段,数据分组是否合理、分组界限是否明确等都会影响数据的质量。统计数据的计算方法如果不够科学,也会使得统计结果出现偏差。另外,数据的编辑工作也影响着数据质量,同样的数据采取不同的编辑方法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另外,数据统计工作中,信息化程度低,所以,今后应当积极地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到数据的搜集、整理和编辑中,分析数据时也要应用相关的统计软件。这些新技术、新软件在数据统计中的应用有利于降低人工处理数据造成的误差。
二、非技术因素分析
我国统计制度、人员意识等因素的存在,使得非技术因素也深刻地影响着数据质量。
(一)统计体系中职能不清晰
非技术因素中的首要因素就是统计组织体系不够完善,我国统计组织体系中的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能存在交叉的情况,比如,行政领导与业务领导之间就存在重合的职能,这种情况下容易形成行政占领导地位的局面,导致报政绩、要荣誉的现象时常发生。当前,我国的统计组织体系由各级政府部门综合统计系统、各级业务部门专业统计系统以及乡镇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统计系统组成,这种统计体系表面上看层次分明,而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其往往会形成行政为主、职能交叉的局面,其结果既非同一,又非集中。强行政、弱统计,职能交叉必然会在出现问题时双方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虚报、瞒报的长期存在必然使得统计调查效率低下,统计数据的质量堪忧。
(二)统计制度相对落后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统计制度也随之发展、改进,而当前统计制度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存在差异,数据的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另外,我国的统计工作中,很多新行业并没有相应的统计主管部门,相应的调查制度也存在漏洞,在统计工作中难以获得完整、准确的数据,相关联的部门间的数据由于统计标准的不同也存在着差异,衔接性较差。综上,各方面的因素都要求及时更新统计制度,并且制定统一的标准来保证不同部门间的数据的衔接。
(三)统计法制不够健全
统计法制存在问题,就会导致统计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出现执法不严、惩处不力、人为失真等现象。我国《统计法》中的条文过于笼统,并没有对细节进行规范。例如,并没有清晰规定违法的认定责任,这就导致实际操作中存在较大的人为可操作性。在这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今后可以借鉴相关国家的做法,不断完善我国的统计法律法规。
(四)统计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
工作经费不匹配、财力不足是另一个重要的非技术因素。实际操作中,统计工作与经费保证方面存在一些矛盾:首先是工作任务的高刚性与经费保证的弹性之间的矛盾,很多情况下,经费的多少并不是由工作量的大小决定的,而是由领导自主决定的;其次是统计周期与财政预算周期不一致,周期性的普查时间较长,往往长于一个财政预算周期,而抽样调查周期又短于财政预算周期;最后是经费的来源具有弹性,而支出具有刚性,收支平衡难以保持。
(五)其他方面的因素
统计基础建设薄弱,调查难度不断加大以及被调查者的配合程度等也都影响着数据的质量。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同步带动统计技术的更新发展,一些地区的统计基础设施老旧,造成统计数据难以保证时效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调查对象的数量和种类都在不断增加,這也加大了统计工作的难度。不同的调查对象的个人利益不同,因此,在调查工作中很难兼顾各方利益,这些都使得统计数据的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
三、结语
在对统计数据质量进行分析时,应当从技术和非技术因素两个方面进行把握,在实际工作中也应当从这两个方面着手,不断完善相关法规、体系,从而提升统计数据的质量。
(作者单位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工商银行锡林北路支行)
参考文献
[1] 陈国福,张瑞.政府统计数据质量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开发研究,2016(05):53-58.
[2] 申斯.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咨询,2013(02):54-55.
[3] 那琳.基于统计制度的我国统计数据质量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