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打造具有中国气派的世界一流大学

2017-03-07彭龙

人民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改革发展双一流中国梦

彭龙

【摘要】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剧的今天,国际竞争力已经呈现出多元力量比对的态势,特别是以文化软实力竞争为代表的无声较量日趋激烈。外语院校在沟通中国与世界、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必将大有可为。我们应该立足国家战略,通过深化综合改革,实现外语院校自我革新,建设具有中国气派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和一流学科。

【关键词】“双一流” 外语院校 中国梦 改革发展

【中圖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将“创新”视为一个至关重要的核心概念,系列讲话涵盖了创新的方方面面,包括科技、人才、文化、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创新,也阐述了在理论、制度、实践等层面如何推动创新。正如总书记所说:“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毫无疑问,“双一流”建设是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和人才强国战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大学梦始终与中国梦同行

全球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创新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大国崛起必然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崛起。缺乏高等教育强力支撑的国家,成不了真正全面领先的世界强国。历史上,曾流传着“没有德国洪堡大学,就没有德意志的灿烂辉煌的文明”的说法。维多利亚时代的大学改革奠定了英国在全球高等教育中的领先地位。纵观当今各类世界大学榜排行,全球顶尖高校排行榜被欧美国家长期占据。根据2016/2017年《QS世界大学排名》显示,全球排行前十名的高校中,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加州理工大学、芝加哥大学占据5席,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帝国理工学院占据4席,瑞士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占据1席。

近现代以来,中国大学一直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相关。中国的大学梦也一直伴随着中国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发展之路而不断觉醒。早在1882年,清朝著名外交家、思想家王之春在《广学校篇》中将近代大学的概念介绍到中国。“西学规例极为详备,国中男女老幼,无论贵贱,自王子以至于庶人,至七八岁皆入学……乡塾之上有郡学院,再上有实学院,再进为仕学院,然后入大学院。”薛福成、郑观应等对于改革清政府当下腐朽的教育模式、创建与世界接轨的近代教育体系多有论述和提倡。甲午战争惨败后,通过创建新式学堂培养新型人才兴国人才成为共识。1896年2月,孙家鼐上奏《官书局章程》,提出了“藏书籍”、“刊书籍”等七项职责,其中,第四项就是“拟设学堂一所”。同年6月,李端棻呈递《奏请推广学校折》提出:“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京师大学,选举贡监生年三十以下者入学,其京官愿学者听之。”1898年,光绪皇帝顺势颁布《明定国是诏》提及“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著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由此,作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开端的京师大学堂得以建立。

早在京师大学堂正式成立的37年前,即1861年,恭亲王奕訢领衔奏请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办理一切涉外事务的总机构,并提出设立“外国语言文字学堂”的想法,包括实施措施:“请敕各该省督抚,挑选诚实可靠者,……携带各国书籍来京,并于八旗中挑选天资聪慧、年在十三四以下者各四五人,俾资学习”。奕訢在另一份奏折中指出:“窃查中国语言文字,外国人无不留心学习,……往往辩论事件,援引中国典制律例相难。臣等每欲借彼国事例以破其说,外国条例,俱系洋字,苦不能识”。在总理衙门成立的次年,即同治元年(1862年)七月二十九日,恭亲王奕訢、李鸿章、曾国藩共同奏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隶属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对京师同文馆实行“集体会商、联衔具奏”的管理方式管理,设管理大臣、专管大臣、提调、帮提调及总教习、教习和副教习等职。其中总教习一职,相当于今日高校教务长的职责,教习分为西文教习和中文教习,承担讲学授课的职责,副教习多从有官职的学生中选任,他们在求学的同时,担任初入学馆新生的教学辅助工作和翻译西书的工作。首届监察官由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担任。

由此可见,中国外语教育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专门高级外语人才的国家教育制度性安排要先于其他学科领域。中国近现代高等外语人才培养自清末国门被迫打开之日起,就显得极为迫切和需要。当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高等教育伴随着国力增强日益壮大发展,国际化水平也不断提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大学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寻求外语院校的发展

自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之后,中国高等教育正式进入大众教育阶段。2012年教育部发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由此,持续长达13年的本科扩招基本结束。在全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朝着大而全的综合性大学过渡的历史时期,外语院校基本坚持走精英卓越的发展方向,没有在人数和规模上苛求总量扩大。但外语院校始终在全国高等教育领域和社会上享有很高声望,这与我们始终坚持追求精英卓越、注重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办学思路有密切联系。实际上,以“小而精”为办学特征却闻名世界的大学有多所,包括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等,都是规模相对较小,但在相关领域内非常有影响力的名校。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就是一所典型的文科院校,却以骄人的育人业绩和卓越的学术成就对当今英国社会乃至国际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是全球社会科学领域公认的顶级高校。可以说,外语院校恰恰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探索出了一种有益模式。

外语院校的发展空间不在于向规模要效益,而是在服务国家全球战略中大有可为。从历史来看,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始终离不开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外国语学校,北外的前身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在烽火存亡之际应运而生,也是服务中国革命与国际社会密切联系的迫切需要。从延安一路走来,学校始终传承红色基因,坚持以服务国家全球发展为己任,自觉肩负“把世界介绍给中国”和“将中国介绍给世界”的双重使命。

当今世界,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与国际竞争的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中国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的关键组成部分。中国不仅要实现全球发展,还要全面参与全球治理。在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强国的进程中,一是急需向全世界讲清楚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加强国家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打造融通中外的国际话语体系,提升中华文化国际软实力;二是急需提升深入了解全球社会的能力,需要深化海外社会文化研究,深入细致、全面详尽地剖析复杂多变的世界社会结构,为中国全球发展提供全球社会咨询,确保“中国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三是急需一大批具有扎实外语基础、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全球治理的国际化创新人才,特别是需要培养和输送一大批国际组织人才。这无疑为新时期的外语院校发展提供了战略导向和拓展空间。

外语院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

一是要把培养高层次国际化创新人才作为首要任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不仅要有一流学科,更要着眼于一流人才培养。可以说,人才竞争是全球竞争中最具战略性的竞争。目前,我国已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高等教育体系。仅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就高达756万人,但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却不容乐观。学生的知识结構、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外语院校的首要任务应当是积极适应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要求,努力培养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德”可分为大德、公德、私德三个层面。外语院校培养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底色,能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根据国际人才竞争和国家全球战略发展需要,积极变革不适应国际化创新人才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加大通识教育,加快非外语类专业全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既要夯实学生语言基础,又要培养学生的复合型知识结构。自2011年起,北京外国语大学还积极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启动“探索国际组织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力度,向世界培养和输送中国人才。

二是要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牵引,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合理布局学科结构。学科水平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当前国内外有很多排名,从一定意义上看,综合排名实质上是学科和科研竞争力的排名。外语类院校学科建设首先应该明确定位,应该在坚持服务人才培养、服务学校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三个层面进行统筹规划。良好的学科布局对于促进外语院校建设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和一流学科来讲,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外语学科是外语院校的根基和优势所在,是谋划学科建设的原点。应该坚持以巩固传统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优势为主,发挥好其在外语院校整体学科建设中的带动作用,推进多学科协同发展。同时,应该意识到,当前相对单一学科是制约外语院校发展的关键瓶颈,应该通过深化综合改革,推动外语学科与非外语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在本科、硕士、博士各个层次展开合作,努力实现学科布局的突破,深化人才培养内涵,显著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在非通用语种建设方面,既要积极承担国家战略亟需的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和储备任务,又要把语种建设和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外语优势的辐射作用。

三是提升研究和解决全球问题的学术能力。中国全球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必须有坚实的学术支撑。无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还是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法创新、话语创新和理论创新。一方面要破解中国在国际上声音比较小,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提升解释中国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深化海外重大社会问题研究,特别是要深化对“一带一路”非通用语种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提升把握世界的能力。近年来,北外在综合考虑国家需求、办学优势和大学责任的基础上,先后成立了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丝绸之路研究院、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等多个研究机构,着眼国家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充分整合多方研究力量,夯实学术研究基础,开辟学术创新领域,切实提升服务国家全球战略发展的学术能力。

中国正在走向世界强国舞台的中央。迅速崛起的中国已经与世界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中国力量必将在全球治理和全球新秩序构建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外语院校在沟通中国与世界、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必将大有可为。我们应该立足国家战略,通过深化综合改革,实现外语院校自我革新,建设具有中国气派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和一流学科。

【参考文献】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新华网,2015年10月29日。

②习近平:《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光明网,2016年9月29日。

③肖东发:《风骨:从京师大学堂到老北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④季压西、陈伟民:《从“同文三馆”起步》,北京:学苑出版社,2017年。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

猜你喜欢

改革发展双一流中国梦
新时期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解析与思路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基于全面收费背景下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现状及改革研究
新常态下西部地区高校后勤改革发展探析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