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人口不良心态探析
——基于湖南省邵阳市贫困人口的调查

2017-03-07

关键词:贫困人口心态精准

(中共邵阳市委党校,湖南 邵阳 422000)

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人口不良心态探析
——基于湖南省邵阳市贫困人口的调查

戴开成

(中共邵阳市委党校,湖南 邵阳 422000)

当前我国在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发现贫困人口存在着一些不良心态,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扶贫模式弊端、相对剥夺感与贫困人口自控感降低等因素造成的,消解贫困人口的不良心态,不仅需要提高贫困人口的心理素质,更需要正确处理好政府、社会和个体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关系,不断完善利益分配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精准扶贫;贫困人口;不良心态

邵阳市地处武陵山片区,是贫困人口分布较多的地区之一,全市人口数量居湖南省第一。为了更好的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找准邵阳市贫困人口众多的原因,课题组成员深入到邵阳市各县区贫困村进行调研,历时近两个月,共走访5个省级帮扶贫困村,13个市帮扶贫困村,32个县级帮扶贫困村,共发放问卷1200余份,召开座谈会15次,与贫困人口交心交谈100余次。通过认真梳理发现,精准扶贫出现“上热下冷”“上急下缓”的现象较为严重,政府重视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与实践的创新,而往往忽视精准扶贫的主体——贫困人口。本文通过从贫困人口不良心态入手,对比分析精准扶贫过程中政府、社会与贫困人口各自的作用,探讨贫困人口不良心态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表现,厘清贫困人口不良心态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精准扶贫过程中贫困人口不良心态矫正的路径,从而推进精准扶贫进程和贫困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人口不良心态的表现特征

近年来,国家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方面提高了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减少了贫困人口数量。另一方面,在扶贫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导致了贫困人口对政策的不理解,出现了一些不良的心态。通过对邵阳市342名贫困人口的调查发现,贫困人口不良心态呈现出不同的表现特征,具体如下:

(一)“依赖救助、心安理得”心态强烈

精准扶贫是与粗放扶贫相对应的,过去的扶贫重区域、重项目建设,而精准扶贫是“个人定制”式的扶贫计划,谁贫困就扶谁,精准到人,精准到户。帮扶工作组在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的过程中,往往对贫困户养牛补贴500元每头、养猪补贴200元每头、养鸡补贴10元每只作为扶持的手段,这种做法的实质是直接为贫困人口输送利益。在调研中发现,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致贫的原因是缺资金、缺技术、因病因学等,因此,扶贫工作对于往往倾向于送钱、送物脱贫,这样就助长了贫困人口“等、靠、要”思想。尤其是政府挂图作战脱贫责任书,明确了脱贫时间、脱贫责任人、帮扶单位责任等,这种“包脱贫”的承诺使部分贫困人口自身的积极性未能激发,把脱贫寄托于政府的帮扶。特别是一些贫困户,长期靠国家财政补贴和救助过日子,日子好起来之后,就出现“吃肉骂娘”的现象。比如,有些人得到慰问金后就开始宣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心态普遍存在。一些贫困人口得到政府产业扶贫的政策支持后,没有得到年终的“春风行动”慰问金,就开始牢骚满腹,四处宣扬利益分配不公,甚至煽动群众闹事,阻止精准扶贫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封闭思想、惧怕风险”心态明显

贫困人口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基本上是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眼界狭窄,思想保守。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根深蒂固,难以改变,有些家庭明明具备了发展林业、渔业、经济作物的优势,却死抱着“粮”字不放;而且是单个生产,独自经营,所生产或经营的产品只能是零星粗放,质次量少,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据调查发现,某村扶贫工作组引进了贵州老板来发展经济,采取土地扭转的形式发展烟叶种植,其中就有30户贫困户极力反对,十分惧怕风险,影响粮食生产。在扶贫工作的过程发现,农村经济基础脆弱、农民过惯了安稳日子,不愿“冒险”的普遍存在,几乎干家万户按照同一模式过日子,死抱着传统的生产品种和生产方式不放。有些贫困户虽然对新事物、新方法、新技术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是犹豫不前,害怕失败,当机会来临的时候由于恐惧可能带来的损失由最终放弃。因此,贫困人口与那些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敢创新的新型农民相比,自然落在后面,分化为农村贫困人口。

(三)“仇官仇富、不思进取”心态浓厚

“仇官仇富,不思进取”心态是一种由于贫富差距加大而导致的心态失衡,表面上看“仇官仇富、不思进取”是对官员和富人的仇视和憎恨,实质上是对社会现实不公正、不公平的不满。公平公正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当越来越多的人看到有人通过金钱交易、家世背景买官要官达到目的,通过贪污腐败、制假贩假、非法交易、黑恶势力等种种不公平手段致富,自己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经常为自己生计发愁的时候,心态往往会发生转变为羞涩或憎恨,甚至有可能转化为打击报复。正如学者所言,当今中国所发生的大量犯罪是贫穷对富裕的报复,是落后对先进的报复,是乡村对城市的报复,是落后地区对发达地区的报复,贫困人口伦理困惑加大。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贫困人口对官员和富人的收入表示怀疑高达76.3%;对官员和富人表示仇恨的占40.28%;对自己目前生活现状表示满足的44.8%,表示不满的只占10.2%;部分贫困人口很满足于不交皇粮国税的生活现状,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仅仅满足于有饭吃、有房住、有衣穿,其最大的生活追求就是修房子,娶媳妇,抱孙子,儿孙满堂,合家欢乐。这种传统观念导致了重视物质追求,轻视精神享受。

(四)“宗族势力、家族观念”心态严重

梁漱溟曾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指出:中国农村形成了特殊的“圈子文化”,一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家庭圈子;二是以地缘、邻缘为基础的亲戚、邻里、朋友圈子。这些圈子外人无法进入,有着固定的心理安全感。由于几千年的宗族文化的历史沉淀,宗族观念深深地根治于农村贫困人口中,他们不愿意走出“圈子”,依靠宗族维系着家庭的和谐稳定,遇到问题或困难就比家族势力,依靠家族势力的大小来解决。人民公社解体后,农村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基层民主政权进一步巩固,农村采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民主自治方式,但是,有些地方宗族势力死灰复燃,并渗透到各个领域,出现了宗族势力干涉村委会的选举和精准扶贫的开展,据调查发现,A县某村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是村支部书记本家或亲戚高达51%,贫困人口认为在村委会选举过程中应该选家族人当选的达82%,这两组惊人的数值不谋而合,贫困人口希望通过选举为家族争光,为自己牟利,形成了相对的利益同盟。

二、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人口不良心态形成的原因分析

不进百村、不访千户,贫困人口就摸不准,贫困人口不良心态就把握不透,精准扶贫就可能“水土不服”,实质上,贫困人口不良心态的本质是人们对问题的认知态度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其形成原因的复杂多样性,不仅受政府政策、社会环境、自我调节的影响,而且还体现出个体的差异性。

(一)传统扶贫引发贫困人口的不良心态

长期以来,传统的扶贫开发是按照各自行政区划进行布局,缺乏区域性协作和整体规划,直接导致了扶贫开发难,资金落实难。有些部门一味强调普惠、搞项目建设等,没有因地制宜发挥贫困人口主体性作用,导致了不良心态的形成。第一,管理过多与各职能部门缺乏协调机制共同造成“官民”之间的矛盾与误解。政府不是全能政府,不能大包大揽、与民争利。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背景下导致了人的思想多元化,单一的管制模式不能满足贫困人口的公共需求,贫困人口因其占有的各种社会资源的相对贫乏又更易成为“管制”主体忽略的对象。这将强化这一贫困人口群体对政府的信任危机。第二,权利缺乏制约产生了腐败,加剧了“官民”误解与冲突。阿克顿认为“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当扶贫开发的资源和权力无限化的掌握在政府手中,必然会产生权力寻租。有人说“看黑头文件法律法规,不如看红头文件政府下发的规章通知,看红头文件又不如看领导的白头文件即领导的说话”,这句政府官员的幕后语道出了权力场域的实质。基于这样的理解,当处于底层的贫困人口对扶贫开发工作没有发言权和选择权时,“仇官仇富”的不良心态便产生了。

(二)相对剥夺感激发贫困人口的不良心态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斯托弗在相对剥夺理论中指出,相对剥夺感是指将自己的处境与某种参照物对比后发现自己处于劣势的一种“相对不满意”的心理。可见,相对剥夺感是一种在相互比较中阐述的心态,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对象或群体产生的“被剥夺”感的程度不同。毋庸置疑的是,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我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政策和市场经济体系不够完善,特别是资本、技术、劳动、管理等生产要素不够健全,明显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导致了不一夜暴富现象,出现了坐享其成的“官二代”“富二代”。还有人民群众面临的一系列民生问题,如看病难看病贵、农民工子女读书问题、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等,贫富差距拉大,这种相对剥夺感更加强烈。国家统计局2015年公布居民收入情况显示,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2,超出国际0.4上限的标准,意味着我们居民贫富差距较大,基尼系数越高,贫困人口会产生“相对剥夺感”越强,他们认为自己理应得到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低于现实中得到的生活水平,这就导致了心理失衡,产生了不良心态。

(三)自控感降低加重贫困人口的不良心态

心态即人的心理状态,人的心理是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的产生和发展的,是主观对复杂多变客观的一种反映。贫困人口的不良心态是对政府精准扶贫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不满的心理状态。扪心自问,当我们觉得自己是弱势时往往都是什么时候?就是当我们面对无论自己做出多大努力和争取都无法改变其走向与结果的事情时,我们往往会有一种无力和弱势感。美国的心理学家朱利安·罗特强化理论指出人面对复杂事务时候表现出来的消极或积极的态度是由心理控制源决定的。贫困人口想通过个人努力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但事情的成败不是有自身的努力程度决定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消极的心理控制源,自控感就会降低。辩证法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外因决定的,当人们发现,不管个体怎样卯足了劲地努力付出,都无法改变事情的走向和结果时,外因明显强于内用时,自控感就会急剧下降,就会表现出不良的心态。访谈中发现,B县某村贫困户,一家四口人,主要依靠种植维持生活,前些年,在村民的带动下,四处借钱养猪,突然市场走低,血本无归。他就表现出来自暴自弃、听天由命、得过且过,最终沦为贫困户。从这里可以看出,当贫困人口认为个人努力是徒劳无功,越来越不相信自己可以寻求出路的时候,更是会陷入不良心态的恶性循环中。

三、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人口不良心态矫正的对策思考

不良心态不仅仅是一种心理问题,更是对现实利益“失衡”的彷徨与无奈的反映。改变贫困人口的不良心态,促成和谐、健康心态,需要从国家、社会和个体共同努力,让他们走出阴影,积极的面对生活。

(一)正确处理好国家、社会和个人三者之间关系,增强信任感

“小政府大社会”一直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政府在扶贫过程中大包大揽、过多参与,导致贫困人口对政府的过多依赖,损害社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损害贫困人口个体自我选择的权利,也影响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效率。政府应该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分类服务,尽量减少政府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带来的市场风险。因此,需要激发社会的活力,发展社会组织,通过社会组织的具体实施去完成相关工作,尤其是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激发贫困人口自身的潜能和连接资源去实现。同时,真正的脱贫需要贫困者自身的努力,贫困人口自身能动性的发挥至关重要。理顺政府、社会、贫困者三者的关系,发挥各自的功能,各施其职,各尽其力,让贫困人口看到脱贫的希望,才能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

(二)完善贫困人口与非贫困人口利益分配制度,营造公平感

贫困人口不良心态的形成从侧面反应了对公平正义的迫切呼唤。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公平正义就像一面镜子,照亮着贫困人口的喜怒哀乐,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有利于消除贫困人口的不良心态,营造社会的和谐的社会氛围。在设计群体利益分配制度时,要统筹兼顾贫困人口与非贫困人口均衡,防止“虚脱贫”与“争贫困”两种现象的出现。所谓虚脱贫,是指政府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一味地为贫困人口输送利益,比如弄几头猪、养几只羊、送几只鸡等,没有从观念上转变,脱贫没有发展后劲,扶贫政策撤走之后又导致“返贫”。所谓“争贫困”,是指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非贫困人口看到贫困人口直接得利,想法设法争当贫困人口,为此,在项目申报和产业扶贫的过程中要相对降低门槛,为非贫困人口提供相应的机会,依靠非贫困人口发财致富带动贫困人口脱贫,避免“争贫困”现象的出现。实践已经证明,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不仅能够实现个人社会地位的改善,而且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正常与稳定。

(三)提升社会关注度和个体心理素质,增强幸福感

扶贫先扶智,特别是个体的心理素质,各级政府应从战略高度来考虑贫困人口不良心态的影响,把贫困人口提升心理素质纳入到精准扶贫规划中来,纳入到扶贫考核体系中去,时刻关注贫困人口的心理动态,始终把提升贫困人口的心理素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个体心理素质的提升是矫正不良心态的第一步。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理性地对待个人成败与得失,它是一种“和谐内心”状态,让我们对身外之物能够保持平和与宁静,真正做到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从而产生幸福感。要想提升心理素质,首先,要营造社会的关注度和关爱,加强与贫困人口的交流与沟通,消除贫困人口的不良心态,使他们能以更为积极的社会心态面对生活和困境,在逆境中不断前进。其次,重塑贫困人口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贫困人口之所以有不良心态,是因为他们在面对逆境、困难失去信心,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和接纳自己,因此,我们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过程中要加强正面宣传,引导个体自立自强,乐观面对未来,敢于挑战自己、挑战生活,强化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总之,精准扶贫政策是一项惠民工程,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由于扶贫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导致了贫困人口不良心态的形成,在这种不良心态的作用下,部分贫困人口可能会利用政策实施和执行过程中的漏洞追求自身的眼前利益,从而违背政策的目标和初衷,影响社会发展与稳定。因此,我们在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既要符合贫困人口的利益和意愿,又要防止不良心态的产生,才能达到精准扶贫的预期目标。

[1]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3]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戴开成,男,武冈市人,中共邵阳市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党的建设与学说研究。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心态精准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做谦逊的人
隐形贫困人口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精准扶贫二首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