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文化传承与记录传播
2017-03-07张静雯
◆张静雯
解析文化传承与记录传播
◆张静雯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根与神,保护、继承、传承好本民族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与担当,也是在守望这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利用现代影视艺术将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性的展现出来,并能够得以有效的传播,从而达到保护、继承、传承的目的。本文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纪录片为切入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阐述纪录片当中所呈现出的传统文化及其特点,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
传承;纪录片;传统文化;传播
纪录片作为影视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身上肩负着继承和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在诸多纪录片中,都有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展现,本文以纪录片《敦煌》、《故宫》、《汉字五千年》、《美丽中国》、《留住手艺》、《舌尖上的中国》等为例,进一步阐释纪录片中所呈现出的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一、纪录片中呈现的传统文化及特征
纪录片作为一个影视艺术的重要载体,它肩负着传播知识、记录历史、资料保存等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纪录片已经不单单是围绕公众人物来记录和探究的了,而是跟随时代的主流,记录当代社会的发展及变化。
(一)纪录片中的地域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是受一定的人文、自然、历史的影响而形成的,再经过长期的演变过程,形成鲜明的本土特色,从而形成显著的文化景观和特色的文化符号。《藏北人家》展示给观众的是一种文化品质,记录的是四川藏区游牧民族的一些生产生活习惯,当地的一些风土人情。“影片主题是人,展示的是人的本质力量和生存状态、人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积淀、人的性格和命运、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对宇宙和世界的思维。”主题趋向于深层、永恒的内容。
《故宫》是中国遗址类影片的代表作品。无论是建筑艺术还是使用功能等,都全面展示了故宫的魅力、辉煌、神秘与沧桑。继《故宫》之后,央视又推出大型纪录片《敦煌》,该片“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民族风格、风土人情,将敦煌的自然之美和灿烂历史文化表现的酣畅淋漓”。[1]精美的石窟壁画、千年丝绸之路、佛家遗迹珍宝等,媒体将其誉为是让人们看到艺术终极归宿的一部史诗。“摄像机对准敦煌和在这块土地上曾经生活过的人们,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将那些被遗忘了的文明一一重新呈现在观众的视野中”。[2]该片表现手法新颖、内容充实,不但获得了许多业内人士的好评,播出后在国外也得到了巨大的反响。
纪录片承载着记录历史、传承文化、承接未来的重任,被称为“人类生存之镜。”创作者们必须充分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并将其转为自我主观意识,向世人展现出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气息。
(二)纪录片中人文性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最早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甚至更早的时间。汉字是世界上最伟大、最迷人、最神秘的文字,影片《汉字五千年》表面讲述的是汉字,其深层次是讲述中国历史文化的核心元素,汉字代表着民族的思维方式、精神特性和价值取向。因此,汉字不只是书写的符号更是人文精神的象征。片中有关文字知识的内容其实只占很小部分,大量的篇幅放在了与汉字密切相关的政治、历史、艺术、考古等众多领域,并且融入了世界演进、和人文修养等。在第六集《天下至宝》中主要通过对毛笔、纸张等书写工具的历史追溯,来揭开汉字与中国传统结构的关系。又从造纸术和印刷术来讲述汉字在中国传统政治中的地位。同样在汉字身上我们看到了古代社会权利与地域性的划分。在第七集《浴火重生》中,将汉字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生命体,去“记录”人类发展的历史。由于汉字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从未间断过,所以汉字书写工具和文字演变的每一次提升和发展,几乎都与社会权力的重新划分有关,因此,它记载和传承了古代历史中人文性的特点,对人们现代研究历史有着极强的参考价值。
《中国少数民族》中就采用了民族融合的视点,使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到每个少数民族的特点。第五集《羌族》中介绍了当地富有特色的民居碉楼、羌族舞蹈以及原始宗教的一些祭祀活动。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特征,将他们记录下,传播出去,使更多的人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文化交流。
(三)传统技艺类纪录片的文化解读
传统技艺,可以说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背景的传统文化,其价值不可估量,典型代表如《留住手艺》,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将传统手艺和文化进行了完美的结合。《留住手艺》第1集《蔚县剪纸·雕刻时光》中介绍了蔚县剪纸的艺术特色。是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点染剪纸,据传,清光绪年间,这种窗花传入宫廷,它的透明美观深受当时皇室的喜爱。因而传旨蔚县,家家户户贴窗花,以营造普天同庆的气氛。蔚县的剪纸艺术流传至今已具有了很高的历史价值了,通过记录将其展示出来,为了使后人能够了解蔚县的剪纸艺术,更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将其传承下去。
从人文价值方面来讲,《留住手艺》第45集《手上功夫·惠山泥人》中介绍了作为惠山泥人的传人喻湘莲,曾多次应邀出访美国、日本等国,进行表演交流。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项目。她最擅长的是捏戏曲中的人物,但是要想把握好人物性格特点,不费点功夫是不行的。对此,喻湘莲老人有着自己的办法。每次村子里有戏班子来演出时,喻湘莲老人总会帮他们扛东西、搭戏台,和他们熟悉以后就向他们请教戏曲里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而后将这些特点融入到泥人中,赋予泥人新的生命力量,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我们用纪录片去记录这些民间的手艺,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了解它、继承它、传承它,从而再现昔日的绚丽风采。以便更好的保护传统手艺,不让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失传。
(四)其他类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片
中国美食享誉天下,色、香、味俱全,无不渗透着中国人对美食的独特见解,满足舌尖上的需求。“《舌尖上的中国》不是简单地展示美食或者泛泛地谈中国饮食文化,而是通过食品讲述民族文化”。[3]
《舌尖上的中国》将这些代表传统美食的文化符号,向世人展示出来,也是传承和传播美食文化的内在要求,从第二集开始,“家乡的味道”就逐渐浓郁起来。比如:宁波一家做年糕回家过年,绍兴的酱香菜被本地人称作“家乡菜”等,这些段落里蕴含了“家乡”这一符号,激起了观众内心一种思乡和怀旧的情绪。
民族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舌尖上的中国》走进少数民族,将每个民族的传统“吃”文化再现出来,让我们看到了各民族的饮食习惯和民族风情,不但能够促进地方的文化发展,更能增加各民族的相互了解与交流。
二、文化烙印与记录传承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痕迹越来越淡,电子传播媒介逐步取代了书本文化,进入全新的“读图时代”,人们已经习惯打开电脑去下载电子图书去阅览,而那些纸质的书籍早已无人问津。
(一)纪录片承载文化的必要性
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传承和传播传统文化是当下媒体人的责任。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中国,传播中国文化与知识,纪录片是真实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体,最容易让人们所接受。
就拿《留住手艺》第一集中介绍老手艺补碗来讲,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如果碗破了就再买一个,不会想到去修补它,于是补碗这门传统手艺就面临着失传。当哪天我们再想要修补一个对我们有着深刻意义的瓷器时,可能就很难去还原它本来的原貌了。
《汉字五千年》生动的展示汉字“产生、演变、发展的过程及在五千年中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4]它主要挖掘和解读了汉字的精神价值,向世人展现了中华文明追求内在的核心特质。汉字本身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和价值。就好像是一部“家庭录像”包含了整个家族的所有。将其表现出来,就是想让人们了解汉字的历史,同样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与繁荣。
(二)传播与共享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文化、神传文化,经历代大德上人的完善、修正,光辉灿烂无比。将中国传统文化植入到影片当中去,能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敦煌》从叙事方式上摒弃了那些古板的宏大叙事,加入了细节描绘,使得内容更加生动,更加富有戏剧性。它每一集都会有一个主人公来将整集的故事线索串联起来,这样就不会感觉枯燥无味,仿佛在听一位老者讲述亲身经历的事情,做到有据可依、尊重历史,大大加强了其真实性。
在国际化语境下,我们要主动融入国际文化当中去。同时,在全球视野下坚持本民族的特色,才能让中国纪录片走向世界。《舌尖上的中国》寻找各地的特色美食,将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贯穿始终,使得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对中国饮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不同的“吃”,构建出一套完善的中华饮食文化。一经播出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评,甚至得到了国外媒体的高度关注。
结语
从《故宫》、《敦煌》、《美丽中国》、《舌尖上的中国》等优秀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纪录片有着其自身的优势,用它的真实性和艺术性去弘扬、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特色向世人完美的展现出来,并且将本民族的文化与世界相融合,真正做到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1]卜心田.影像中的地域特色——解读纪录片《敦煌》[J].大众文艺,2013(3):166-167.
[2]林川.中美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奇观元素比较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
[3]黄恩.民族故事选题策划与创新攻略[J].科技风,2014(24):201-202.
[4]杨梅.历史纪录片:“碎片”铸成的文化名片[J].视听界,2013(6):83-84.
张静雯(1988.6-),女,汉,四川成都人,四川传媒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言文学与艺术学研究,高等教育与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