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颌面部嗜酸细胞淋巴肉芽肿1例

2017-03-07葛士波安瑞霞郭治刚文森林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22期
关键词:嗜酸肉芽肿颌面部

葛士波,安瑞霞,郭治刚,文森林

(河北省邯郸市285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河北 邯郸 056005)

颌面部嗜酸细胞淋巴肉芽肿1例

葛士波,安瑞霞,郭治刚,文森林

(河北省邯郸市285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河北 邯郸 056005)

目的 研究嗜酸细胞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我科收治的典型嗜酸细胞淋巴肉芽肿患者1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一般资料及诊疗状况进行分析。结果 经对症治疗患者痊愈出院。结论 对嗜酸细胞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临床准确诊断与治疗,多种治疗方法均可于临床应用。

颌面部;嗜酸细胞淋巴肉芽肿;病例分析

嗜酸细胞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hyperplastic lymphogranuloma,ELG)又称木村病(kimura,s disease,KD),患有此病的病例并不多见,并且该病的发病因素尚不明确,其中主要表现是以头部和颈部的软组织出现肿瘤为主。该病属于一种慢性疾病,是由于淋巴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血管和内皮细胞增生所引发的炎症病变。该病的发病区域主要以亚洲为主,主要发病在人体的头部和颈部,慢慢积累到眼部周围。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3岁,因左面部无痛性肿物1年半入院。患者左面颊部肿物痒感无疼痛,渐增大,曾在外院行局部切取活检,病理报告:(左面颊)纤维淋巴组织增生性炎伴肌炎(炎性假瘤)。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腹部未见阳性体征。专科情况:颌面部不对称,左面颊部隆起,皮肤色泽正常,可触及6 cm×7 cm大小肿物,质中等硬度,肿物上界颧弓下,下界达下颌下缘,前界近口角,后界至咬肌后缘,活动度差,无触压痛。体位移动试验阴性。B超:见皮下咬肌浅面软组织(肿胀区)弥漫性增厚,范围约23 mm×80 mm×85 mm。意见:左颊部软组织弥漫性增厚,质不均,内伴多个小结节,血供稍多,建议除外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双侧腮腺、颌下区多发性淋巴结肿大,血供少。血细胞分析:白细胞10.9×109/L,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154×109/L。入院检查后安排行左面颊部肿物探查切除术、左面神经解剖术、左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术中见面神经下颌缘支色泽略差,部分节段(约4 cm)增粗约4 mm。切除肿物组织约7 cm×6 cm×1.5 cm大小。术后病理:纤维组织间可见灶性淋巴细胞和嗜酸细胞,部分淋巴细胞形成滤泡结构。病理诊断:(左面颊)符合嗜酸细胞淋巴肉芽肿。

2 结 果

本研究患者确诊为嗜酸细胞淋巴肉芽肿后,经对症治疗痊愈,经随访未见病情复发,预后良好。

3 讨 论

嗜酸细胞淋巴肉芽肿由中国医学学者最先提出的,国外学者木村(Kimura)等对此病以英语形式加以报道,因此目前国际上常采用Kimura,s disease的名称。该病属于慢性炎症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唾液腺、软组织及淋巴结受到损伤所导致的,该病的发病区域主要以亚洲为主,且发病人群主要以男性患者为主,20~50岁发病率约70%。病变好发于腮腺区,韩琳[1]等总结41例,累及腮腺区约占38.2%,王蒨[2]等报道颌面部腮腺区病变达60.5%。病变呈良性过程,预后较好。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大部分皮肤发生病变的患者常常会伴有支气管哮喘,并且还会有部分患者血清中IgE有所上升,伴有肾小球疾病患者血清中IgE沉积在机体发生病变的部位,大部分患者患病处会增加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导致患者抵抗功能失常。然而对于嗜酸细胞淋巴肉芽肿的发病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嗜酸细胞淋巴肉芽肿主要是由于软组织出现肿块和颈部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最先发生病变,发病过程较慢,常常会在未发生任何不良症状的情况下逐渐变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腮腺、下颌下腺肿大。大部分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中度(2.0~6.0×109/L)增多且IgE明显上升。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检查食管肿瘤虽然不能准确判断出患者的部位,但是可以检测出患病的范围,通过病变部位出现低回声结节,回声出现不均匀的波动,并且肿瘤形态不一。在超声检查基础上可选用B超进行引导实施穿刺活检。

颌面部皮下软组织局限性包块、皮肤瘙痒或伴色素沉着,嗜酸细胞增高,可作为临床诊断依据。辨别患者是否患有食管肿瘤需通过病理检查,检查确定患有食管癌方可进行相关的穿刺或手术活检。常见的食管癌病理特征为:患处会增生发育成熟的滤泡,毛细血管增生,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甚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纤维化。

血管肉瘤于食管癌相比,血管肉瘤患者会导致非典型性细胞聚积形成多层,甚至会形成假腺腔形成,导致该区域坏死,形状偏大,颜色较深,伴有核分裂现象,但未出现无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增生滤泡。临床中应仔细鉴别,部分患者需经过病理诊断。

大部分ELG属良性的,术后康复较快,但很容易再次发生。临床上治疗食管癌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手术切除患病部位肿瘤及小剂量放射治疗等。

综上所述,对嗜酸细胞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临床准确诊断与治疗,手术切除患病部位肿瘤、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小剂量放射治疗等治疗方法均可于临床应用。

[1] 韩 琳,李克莉,孙庚林.41例颌面部嗜酸细胞淋巴肉芽肿临床诊治[J].中国肿瘤临床,2016,34(14):826-828.

[2] 王 蒨,郭俊俊,刘慧娟,等.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特征和治疗(附1例报告)[J].现代肿瘤医学,2012,20(2):401.

[3] 孙琪玮.涎腺嗜酸性粒细胞淋巴肉芽肿超声表现4例[J].国际免疫学杂志,2016,29(6):404.

[4] 李宏远.1例良性嗜酸性粒细胞淋巴肉芽肿的临床鉴别与治疗分析[J].华西口腔医学,2013,15(06):104-105.

本文编辑:赵小龙

R781

B

ISSN.2095-8242.2017.22.4323.02

猜你喜欢

嗜酸肉芽肿颌面部
MRI平扫在肾脏嗜酸细胞瘤与嫌色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同侧乳腺嗜酸细胞癌伴导管原位癌1例并文献复习
外周血嗜酸细胞增多与慢阻肺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及住院转归的相关性
韦格纳肉芽肿以慢性中耳炎首发1例
早期多发幼年黄色肉芽肿1例
颏下岛状皮瓣修复颌面部软组织缺损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美容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模拟技术在颌面部复杂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误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例分析
颈阔肌肌皮瓣修复颌面部软组织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