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台神庙金身巡游和进香的文化探析
——以清水祖师为例

2017-03-07张小琴

关键词:宫庙祖庙祖师

张小琴

(闽南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闽台神庙金身巡游和进香的文化探析
——以清水祖师为例

张小琴

(闽南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以闽台及海上丝绸之路上清水祖师的巡游、进香文化现象为研究个案,采取田野调查法,应用社会资本理论,分析当前两岸关系乃至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走向。研究内容包括清水祖师主庙以及分灵庙宇的巡游、进香活动,闽南清水祖师主、分灵庙走向台湾区域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情况。其中,闽南区域庙宇采取了“交陪”联合方式走向海外;清水祖师在走向海上丝绸之路中,出现了与其他神庙金身“融合共奉”的现象。调查研究台湾区域、海上丝绸之路分灵庙宇回闽主庙开展巡游、进香活动。据此,本研究认为巡游、进香等信仰仪式发挥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作用,积极推进了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促进个体信徒、国家乃至海上丝绸之路等多方“合作共赢”的局面。

闽台;海上丝绸之路;巡游;进香;清水祖师;社会网络

一、引言

巡游仪式起源于古代中国帝王巡狩四边,为了显示权威或者为了掌握辖内四境情况,时常亲赴各地巡视或派遣大员代天巡狩。巡游对中央与地方而言,均具有重要意义,中央通过巡游可以确认自身权威,密切与地方的联系,地方受到巡游可以提高自身重要性,凸显与中央的直属关系[1]。此后,巡游仪式在中国民间中得以流传,在民间中,信徒将妈祖、保生大帝等神庙金身在海内外的巡游活动进行“仪式化”及“制度化”。如近年,在闽区域的安溪县、厦门市,台湾区域各县、市以及新加坡、缅甸、印度尼西亚等海上丝绸之路均频繁出现清水祖师巡游现象,参与民众数百万,并呈现民间、政府甚至市场等多方共同参与的局面。学界对于闽台神庙金身巡游现象已有所研究,如林国平探索闽台民间信仰源流以及社会历史作用,范正义、林国平研究闽台宫庙间的分灵、进香、巡游及其文化意义,黄建铭研究闽台民间信仰的作用,范正义研究闽台庙际的多重关系形式。但关于清水祖师巡游现象的研究,当前则较少,因为以往关于清水祖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清水祖师信仰的历史沿革、文化研究及其海内外传播。如张锡雄对清水祖师崇拜的历史嬗变展开研究,吴惠巧对清水祖师信仰传入台湾的地化变迁进行研究,陈联真对清水祖师文化与安溪精神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陈国强、陈育伦,刘家军、谢庆云对闽台清水祖师文化进行研究,王荣国从普足禅师成神的角度进行文化透视研究,罗臻辉对以宇宙为中心的清水祖师信仰进行研究,李莉对闽台祖师公的信仰进行研究,陈在正分析台北县清水祖师庙与安溪移民之间的联系,沈玉水对清水祖师信仰在内地的发展以及在台湾的传播进行研究,詹冠群对清水祖师在马来西亚的传播及其影响进行研究,李天锡对东南亚华侨华人对清水祖师信仰及其现代价值展开研究。此外,除了范正义、林国平应用社会资本理论分析闽台宫庙间的分灵、进香、巡游及其文化意义外,现有的研究均较少应用社会资本理论对闽台神灵巡游现象进行分析。

社会资本理论是研究和透视社会问题及现象的崭新视角。社会资本思想的萌芽可追溯至古典社会学家迪尔凯姆的“集体意识”和齐美尔的“互惠互换”。帕特南将社会资本理解为“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通过对“体制化关系网络”的占有而获取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这种“体制后的关系网络”是与某个团体的会员制相联系的,或者这种会员身份就是为了个体赢得“声望”,并为进而获得物质的或象征的利益提供了保证。周浩然等学者认为:社会网络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樊纲发现,不论是正式制度,还是非正式制度,作为一套支配人们行动的规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关系网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作为社会资本载体的社会信仰、惯例等,对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等具有重要作用,如徐姗娜认为民间信仰有着很强的信任、规范和网络,能够通过各种仪式、制度促进合作行为,提高社会的效率。

本研究应用社会资本理论,采用个案研究法,选取清水祖师在闽台区域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信仰传播情况为个案,深入安溪县、厦门市以及台湾地区的个别县、市开展田野调查,收集个案资料的事实素材,分析清水祖师巡游、进香现象,透视两岸关系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当前乃至未来发展走向。

二、清水祖师巡游、进香及对两岸、海上丝绸之路关系影响

(一)清水祖师概况

清水祖师生于宋仁宗景裕四年(公元1037),俗姓陈,法号普足,永春人士。北宋元丰六年,即1083年,安溪遇大旱,当地人请清水祖师祈雨,果然甘霖普降。后来祖师募集资金修桥筑路、治病施药,注重宗教践行,讲经传道,深受民众感戴,圆寂之后便神威显赫,有求必应。据记载,清水祖师去世时,“瞻礼赞叹。越三日,神色不异,乡人乃运石甃塔,筑于岩后,刻木为像而事之。杨道落发为僧,奉承香火,信施不绝。雨晹有祷,迎奉塑像,最宜精诚斋戒,或慢易不虔,致有雷电迅击之异……分身应供,理行食羹,凡所祈求,无不响答”[2]。由此,信众对他从感恩至崇拜,从崇拜至神化、信仰,乃至视他为“真身菩萨”。自去世后的160余年,清水祖师四次受宋代朝廷敕封“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封号,被视为“古佛现身”。闽南一带百姓奉其为神佛,其与妈祖、保生大帝、光泽尊王被并称为闽南四大信仰,也是“台湾四大佛”。至2010年,“清水祖师信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两岸共同的信仰。

安溪清水岩是全球清水祖师文化的发祥地、祖庭,始建于北宋元丰六年。在清初至上世纪初,许多闽南人移民、垦殖台湾,清水祖师文化随之扩大传播[3]92。在台湾,凡闽南人足迹所到之处,便有“祖师公”的庙宇。同时,在当前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国也都建有庙宇供奉清水祖师[4]13。如在明万历二年,即1574年,华侨在泰国北大年市建造供奉清水祖师的灵慈宫,又称“祖师公祠”[4]309;马来西亚槟城创建于清道光三十年的“蛇庙”,原名“清水庙”,正殿供奉的便是清水祖师[4]13;马来西亚云顶高原有云顶清水岩,马来西亚马六甲安溪会馆四楼的蓬莱殿中,也供奉着清水祖师;位于印度尼西亚亚齐怡里的兴水宫,宫内奉祀着清水祖师[4]304;印度尼西亚亚齐司马威建有清水祖师庙[4]304;缅甸安溪会馆设有清水祖师庙,在每年正月初六的祖师圣诞日,缅甸安溪华侨便聚集到会馆庆祝、膜拜[4]305;泰国曼谷主祀有清水祖师的“顺兴宫”……[4]310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信奉清水祖师文化的信仰者上亿人,仅台湾就有1000多万,世界各地分炉分庙也有数千座,分布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在台湾区域就有近500座。[4]310

(二)闽区域清水祖师信众开展本地巡游、对外出访、交陪活动

安溪清水岩作为清水祖师信仰的起源地、祖庙,掌握着一种代表信仰起源地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包括神祇灵力的赋予权、清水祖师信仰“知识资源”的解释权等。相对于分灵宫庙而言,祖庙拥有优越的权威地位。闽区域的厦门、泉州以及漳州等县市各分灵宫庙在每年农历正月初六的祖师诞辰日,均到清水岩隆重举行清水祖师祭庙会活动,开展连续数日绕境游神。参加祭庙的信众常常拈香烧褚,并请祖师到其区域进行巡游。清水岩在此期间也会举行连续多日的迎神赛会,赛会分成三甲,轮流举行,清水祖师被请下山后,在艺阁、马队、狮阵、龙阵等各种阵头的簇拥下,到附近的各村落进行“巡境”,接受各村落村民的礼敬与朝拜,各村的庙宇也请高甲戏或梨园戏、打城戏等来热闹一番[5]。对此,厦门市后溪镇清水祖师庙工作人员谈到:“我们霞海(厦门市集美区后溪镇)清水祖师每年正月初五,都要去安溪清水岩请香,初六下来举办大型的民俗活动,就是清水祖师巡安绕境。”*2016年7月23日下午厦门市集美区后溪镇(霞海)城隍庙辇轿队队长郑玉泉访谈录。分灵宫庙到主庙“割取香火”后,意味着神祇的灵力已从祖庙神像向分灵庙神像转移,也就是从该种仪式上加强了这种祖庙与分灵庙宇之间的“亲子”联带关系。事实上,该种仪式活动不仅涉及到灵力从祖庙神像向分灵庙神像的单向流动,还牵涉到一种网络关系支配下的权力与利益的交换。如果将信仰的庙宇分布比作网络的话,那么安溪清水岩在清水祖师信仰的庙宇网络中便处于“结构洞”的位置,占据着丰富的资源,而处于网络中其它次要节点的分灵庙宇采用到祖庙进香捐献油香的形式,目的在于接近占据资源的“结构洞”,希望通过物质利益来换取祖庙掌控的资源,实现祖庙灵力与清水祖师信仰“知识资源”向分灵宫庙的流动,实现自身分灵寺庙的经济利益与香火地位的强化。在这一点上,清水祖师信仰信众开展活动的目的与闽区域其他神庙金身的相关仪式相类似。

清水祖师信仰圈的庙宇分布网络,不仅遍布于闽区域各县市,而且在台区域以及海外,都具有复杂而又频繁的关系网络。特别是在当代海峡两岸特定时空背景下,清水岩祖庙积极拓展两岸宗教文化交流活动,以彰显自身的重要地位。清水岩祖庙不仅举办民间性的赛会进香活动,还积极开展清水祖师文化研讨会等活动,凝聚海内外关系网络,推动清水祖师信仰文化传播,强化自身权威地位。如在1998和2007年,清水岩寺曾分别主办了“清水祖师文化研讨会”,来自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海内外100多名信众出席会议[4]313;在1997和1999年两年里,安溪县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成立了“安溪县清水岩民俗访问团”,先后两次赴台参观访问[4]313。1998年12月27日,清水岩祖庙应台湾两岸新闻文经交流协会邀请,恭奉清水岩祖师金樽赴台巡香,驾巡台北、桃园等9个县、市21座分炉,为期近百天,所到之处均设有盛大的恭迎仪式和隆重的庆典、法会、巡境等活动,信众们竞相顶礼膜拜。台湾当地报刊《台湾时报》《联合报》和电视台、电台等媒体纷纷对此进行报道,形成了继妈祖巡台后的又一次民间迎神高潮[4]313。2006年,应台湾中华道教文化团体联合会邀请,安溪县第三次组织一行5人的访问团赴台访问,以增进祖师文化交流[4]313。2010年3月,安溪县组织“安溪县清水岩民俗参访团”,第四次赴台访问,就设立清水祖师文化交流联络处及2010年清水祖师金樽赴台巡香事宜,进行商谈并达成共识[4]313。2010年5月,安溪县委书记李建辉率经贸访问团赴台,到台北淡水清水祖师庙参访交流[4]313。2010年12月4日,安溪清水祖师金身赴台,进行为期30天的游台巡香护送。12月5日下午,清水祖师金身通过厦金航线赴台。当地善信在台南机场举行盛大的迎接仪式,近万名祖师信众,20多架金辇大轿,一起恭迎祖师抵台[4]313。赴台巡香活动期间,清水祖师金身在台北、台中、彰化、台南、高雄等地共9座供奉清水祖师的寺庙轮流驻驿,并举办清水祖师祭典及“安溪清水岩驻台办事处”揭牌仪式,台湾清水祖师寺庙考察等活动,近百家分炉进香团纷纷前来接驾、进香,台南市四鲲鯓龙山寺赠送“圣脉传香”牌匾[4]313。总体上,主庙清水岩借助清水祖师信仰在台湾与东南亚一带的影响,在民间以及地方政府的主导下,通过“访问”巡游分灵宫庙的纽带在各分灵庙际间进行游走,这不仅对各同祀宫庙间的团结合作有利,而且能够借此将这些信仰圈的宫庙联结成一个步调一致的网络系统。至关重要的是,至台区域访问巡游,能够加强信息沟通,能够不断建构祖庙自身的权威,吸引台资甚至外资到当地投资设厂,促进地方的经济建设,从而起到“以神引人,由民促官”的效果,对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6]349

清水祖师庙在闽区域的分布并非只呈现“总—分”直线式的二级网络关系,而是呈现出“总—分—分”等多层级的网络关系。处于网络二、三级的分灵宫庙常常寻找上游的直属“祖庙”进行进香、巡游,这也是一种信仰圈内的“制度化”以及“惯例化”的规则。因此此项规则的开展有助于增进分灵庙宇在庙宇网络中的归属感以及认同感,能够实现信仰圈内的资源“整合”,从而实现清水祖师信仰网络资源的最大化以及“共享”。清水祖师生前曾驻锡今厦门市翔安区的香山,圆寂之后在香山等地神明显赫,扬名古同安,之后声名又传到晋江、南安、金门等地,由此南安、同安等地纷纷建寺奉祀清水祖师。1522年,二祖师分炉到后山岩,三祖师分坛到西岩,续后建起奉祀祖师的翔安普陀岩、清泉岩等,香山岩由此成为古同安民众信仰祖师文化的主庙,成为古同安地区(包含现今的厦门和金门以及漳州石码等地)奉祀清水祖师寺庙的总坛。可见,清水祖师庙宇的分布已经突破二级网络而向“总—分—分”三级网络分布延伸,网络中于第三层级的庙宇便直接将处于二级网络的庙宇奉为主庙。香山岩工作人员张神保谈到:“厦门市翔安区香山岩供奉的清水祖师是从安溪那边分炉过来,这边再分炉到南安、金门、马巷。他们每年都要来这里请香。”*2016年7月23日上午厦门市翔安区香山管委会主任张神保主任访谈录。在香山岩,农历正月初六也举行庙会并演歌仔戏、高甲戏等进行酬神,来自翔安茂林、黄厝、东园的进香阵有序进行,还有马巷、后村、新店、郑坂、竹坝,还有南安的下店、石菌等村社的进香团,还有分炉不定期请火香阵。各村社的进香团分期分批依次顺序进入宫内[3]80。总体上,清水祖师信仰巡游、进香仪式所带来的社会网络建构与强化,不仅调动了村庄内部的资源,而且还将村庄外的资源带到村庄内,为村民信徒个人、家庭乃至整个村落共同体的发展提供了累加的资源。巡游、进香作为一种固有的使村民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存在,能够促进基于共同情感、道德、信仰或价值观念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结合与联系,同时,该种联系还能够形成一种互惠机制,产生出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这无疑对闽区域的团结凝聚,对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同理,对于分灵庙宇而言,拥有对外网络关系的多寡,也是衡量其在整个信仰圈庙际网络中重要性的一个指标,这使得许多分灵宫庙努力开展对外关系网络。分灵庙宇香山岩也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为两岸清水祖师文化联系交流的重要平台。历史悠久、文脉绵延的香山与金、澎、台一衣带水,唇齿相依,不仅文缘相承、地缘相近,而且具有信奉相同、神缘相循、情缘相连。千百年来,香山与海峡两岸之间的“五缘”关系,文脉厚积,源远流长,连系、滋养和影响着两岸同胞[3]92。平时,清水祖师的香客除了来自闽南、广东、广西、浙江、江苏外,还包括来自台湾、东南亚的拜佛团。在2014年春节香山庙会中,香山岩迎来了十万多名香客;2015年的香山庙会,吸引的香客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地域分布的广度上都突破了前者。总体上,上述庙会中来自海内外华人和港澳台胞与当地香客齐聚一起,欢天喜地,如歌如潮[3]90。香山庙会成为海内外联谊的演绎舞台。近年,香山岩还成立了管委会,试图在官方与民间的联合努力下,积极组团出访台湾以及海外,加强与海外清水祖师信仰圈的联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设契机。

在闽台一带,同一地域的宫庙往往在地缘纽带的作用下形成密切往来的关系,俗称“交陪”。交陪关系分为两种:一种是地方公庙及其下属角头庙之间的合作关系,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同一个乡镇村落的民众在共同信奉某一座大庙的同时,各个角头也自建角头庙。由于角头庙的信徒同时也是地方公庙的信徒,信徒身份的重叠使得角头庙和地方公庙之间的合作关系成为可能[7]。另一种是彼此互不隶属的宫庙之间的往来“交陪”关系。清水祖师庙宇在与闽其他神庙的互动中,也常常出现“交陪”关系,清水祖师,经常作为妈祖、保生大帝等其他神庙的交陪一起“出访”海外。显然,这种关系并不是同祀宫庙一厢情愿的单方面运作,而是一种礼尚往来的双向式交流关系。双方在对外访问中,能够达成联手出席的“交陪”现象,其目的在于互相陪衬,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加强权威的仪式感。厦门市集美区后溪镇城隍庙的工作人员谈到:“我们过几天要去莆田,是别的庙邀请我们赞挺到莆田妈祖那边去进香,邀请我们神将队,跟他们一起互动,我们要互动的话必须要培养一些新的学员,才能够融入,才能够抬好这个神将。莆田那边有个妈祖庙,但是他们要从台湾请人的话费用很大,所以他们来请我们互动,不谈钱,不谈酬劳,像兄弟帮一样,我有什么事情你来帮,你有什么事情我们来赞助。”*2016年7月23日下午厦门市集美区后溪镇(霞海)城隍庙辇轿队队长郑玉泉访谈录。当单个神庙金身外出巡游资源较少,力量较为薄弱的情况下,闽区域的多个神庙金身“联合”“交陪”,这不仅可以壮大声势,提高专业化,而且可以唤起出访目的地更多信徒的加入。而各个神庙金身庙宇之间就此达成“一致”与“互惠”,无偿互助可以更容易实现闽台乃至闽区域与海外关系的互动。以此“牵手”行动,可以更快更好地走向台区域、走向海上丝绸之路,加大清水祖师信仰的传播弘扬。

(三)台区域以及海上丝绸之路信众的绕境巡游与回祖进香

台湾民间宗教信仰兴盛,素有“百米一宫,千米一庙”之说,无论城乡,到处都可见金碧辉煌、巍峨耸立的寺庙。据资料显示,90%以上的台湾民众信奉各种不同的宗教、神灵,在这众多的寺庙与神灵中,传自福建的约占80%。福建诸神信仰在台湾的开基庙及各地的分灵庙建立以后,即与福建的祖庙产生“血统”上的承袭关系。为保持和增强这种特殊的联系,台湾各分庙每隔一定的时间均赴福建祖庙进香乞火、参加祖庙的祭典,或邀请祖庙神灵到分庙绕境巡游,以此获得来自祖庙神灵的超常“灵力”,证明自己是祖庙的“直系后裔”,从而进一步增强与祖庙的“血缘”联系[8]。该种宗教活动俗称为“进香”[1]。1988年秋,台湾闽南同乡会理事、台湾中华道教总会常务理事柯世钦亲自率团20多人诣岩谒祖。同年11月17日,台湾台中县龙井乡龙泉岩陈宗焕主委,陈永讽副主委,带领62名信众回祖庙谒祖刈火,成为新时期第一个台湾清水祖师分炉朝圣团队。他们当年恭迎一尊祖师金身和一个清代香炉回台湾,并会同台中慈清岩,合资翻建清水岩护界宫。此后,龙泉岩连续三年组织炉下信众回清水岩谒祖,1989和1990年,各迎一座金身回台安座。2003年,他们又重塑清水岩护界宫神像。据清水岩管委会统计,1989-2010年,前来清水岩的台湾进香团队上千团,朝圣信众逾20万人次,并恭请不少于五百尊的祖师佛像回台湾供奉[4]312。2008年9月初,台湾参拜团应邀参加两岸民俗文化交流活动暨厦门清水坛30周年庆典,该团为历年来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规格最高,成员有176人,其中有多位台湾“立法委员”。2008年12月15日后,海峡两岸基本实现“三通”,两岸关系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两岸清水祖师文化交流也更加密切[4]313。2014年1月9日首届海峡两岸清水祖师文化节暨世界(安溪)清水祖师文化联谊会,国内最大清水祖师圣像开光仪式在安溪举行。参加的信众有1300多人,分别有来自台湾、香港、澳门及东南亚等地。联谊会还成立了安溪清水祖师慈善会,慈善会首批筹集到3150万元资金,慈善专款将用于“金秋助学”支持教育、兴修水利、修建道路等。此间,还召开了“世界清水祖师信仰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和新版《清水岩志》首发,安溪县蓬莱镇政府与金门县药用植物学会还签订了合作备忘录。2016年5月16日,台湾新北林口区顶福岩组织的宗教文化交流团来安溪县湖头镇泰山岩谒祖进香。当天,进香团在湖头镇举行了隆重的巡境仪式。“报马仔”“神偶”先行开道,230多名台湾信众护驾当地的显应祖师金身紧随其后。浩浩荡荡的队伍沿着镇区大道徒步前行数公里,最终抵达泰山岩谒祖朝拜。可见,此时清水祖师的信仰已不仅仅是一种习俗,而更多的是两岸民众增进了解、深化感情的精神纽带。

海外民间信仰所崇拜的神明可谓种类繁多,但儒、道、释及民间信仰的神明几乎都可供在一个庙里[9]。众多的神明互不妨碍,信徒在待人接物上抱有与人为善的宗旨,自然也包括对不同神崇拜的宽容精神。各种神一起供奉,一个人同时供奉多个神明,这在心理上给予在他乡谋生和创业的人以更大的寄托和保障。同时,信徒在观念上能够维系对故土和祖先的认同,也能对不同神的传承给予理解,在行为上避免了由于不同神崇拜而相互攻击,客观上能够起到维护社会的团结和稳定的作用。这种团结与稳定的根本特点是,依赖于在民间信仰、情感和认同感及归属感的高度一致性,使各种群体、个体,形成了一个具有共同文化心理的共同体。作为富有认同感的闽台民间信仰,也构成了海峡两岸进行团结合作的基石、桥梁和纽带。可以说,两岸民间信仰的人文背景是建立在能唤起信徒共同的思想信念和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基础之上的[9]。清水祖师在台湾以及海外的传播,也出现了与妈祖、城隍庙、观音菩萨、如来佛等其他神灵“融合共奉”的现象,清水祖师除了被作为主神供奉以外,在一些庙宇,清水祖师也作为副神与其他神灵共奉。如位于马来西亚沙巴州吧巴埠的藤南堂,于1964年,由祖籍安溪科名的黄礼华倡募筹集兴建,其中就供奉清水祖师、广泽尊王、关圣夫子、天后圣母等神祇,信众以祖籍福建及广东潮州人为主[4]303;马来西亚蓬莱的清水岩,主殿供奉清水祖师,殿内同供奉如来佛祖,南海观世音菩萨[10];马来西亚南天宫里的主神是九皇大帝,清水祖师则是副神之一。庙宇中的“融合共奉”,也为现实中闽区域神庙金身至海外巡游出现“交陪”现象提供了现实依据以及心理认同。清水祖师的该种传播方式,有效的处理了与当地神祇的关系,对于促进清水祖师信仰从地方性祠祀向区域性乃至国际性的信仰转化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处于丝绸之路区域的清水祖师信仰圈宫庙也积极回祖开展绕境巡游、进香活动。如1986年,新加坡蓬莱寺组团回安溪清水岩,雕刻一尊与祖师真身完全相同的神像,挑选12个属相不同的信众,专程护驾回新加坡祀奉[4]310。缅甸仰光的“福山寺”等众多海外清水祖师分庙分炉,纷纷回闽祖庙晋香礼拜,寻根问祖,加强信奉文化交流。[4]310

三、总结与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闽台区域、以及海上丝绸区域开展的清水祖师的巡游、进香等仪式,发现了庙际网络在清水祖师信仰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在有意与无意中推动闽台,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本研究认为,庙际网络之所以能够发挥此作用,主要是因为在特定地域社会的背景条件下,网络关系极易引发权力与利益的再生产等问题。在此,只有阐明权力与利益在特定地域社会中实现再生产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清水祖师信仰庙际网络运作的深层次原因。首先,清水祖师分灵庙宇是否加入庙际网络的巡游、进香,主要在于受利益驱使。分灵庙与祖庙间的关系正如基于利益性而引发的“礼物交换”关系,那些与台湾、海上丝绸之路发生接触的大陆同祀宫庙,主要也是直接受益于两岸宗教文化交流的宫庙。其次,台湾同祀宫庙是否加入巡游、进香等活动,也受到种种利益的“吸引”。换言之,清水祖师信仰的庙际网络运作过程,实际上反映了特定时空背景下不同社会群体对各自不同利益的追求,一旦失去利益的驱使,庙际网络也就蚕伏[6]346。因此,庙宇网络的运作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信徒个体、海内外区域乃至国家等多方联动实现“多赢”的过程。对于民间信徒而言,开展巡游、进香等活动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对于清水祖师主、分灵庙宇而言,可以获得展示与壮大权威、资源的平台;对于闽台区域、海上丝绸之路而言,可以整合、共享信仰圈内的各项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资源,实现资源最大化;对于中国国家而言,可以更好地稳定地方秩序,实现对地方社会的控制。正是基于上述的多赢利益以及“非利益”需求与结果,上述多方才能够在清水祖师信仰仪式上形成和谐的互动。[6]348

格兰特曾提出,任何的利益都嵌入于社会资本中,同时,社会资本又嵌入于社会网络中,因此,行动者可以通过投资网络的行为获取利益。在清水祖师宫庙所形成的庙际关系网络,主庙占据了网络中的“结构洞”位置。网络中的“结构洞”位置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处于此位置中,能够获取多方的资源,甚至能够调配网络中其它位置的资源,因此,有助于与其他成员建立更好的联系,能够传递出一种“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影响力[11]。同时,“结构洞”位置还拥有极高的社会声望,声望也是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利益的获取具有极其重要的正向作用。因此,处于庙际网络各次要节点的宫庙,为了获得信息、利益、声望以及利益等社会资本,都积极与“结构洞”主庙进行互动,进行庙际关系的投资[7]。这导致了无论是闽区域的分灵宫庙,还是台湾区域、海上丝绸之路区域的分灵宫庙,都纷纷与闽区域的主庙进行频繁的、常规式的巡游、进香互动,从而获得源源不断的“有形”的经济利益和“无形”的灵力、权威资源。这种基于利益而进行的庙际网络互动的宗教文化交流,最终达到了“由神引人、由民促官”,助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现的目的。可以说,该种网络互动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台湾乃至海外信徒前来大陆观光礼拜与宗教寻根巡游、进香活动频繁了,了解大陆的投资等相关政策、制度自然就越多,信息沟通也就越顺畅,文化也就越无障碍,就可能产生在当地投资设厂、创办公司企业的念头与举动。宗教寻根产生的文化认同以及经济拉力,无形中都能够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因此,清水祖师民间信仰在联络乡谊亲情,以神引人,促进特区经济发展,促进两岸“三通”,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等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厦门市民间信仰情况调查》:2-5.

清水祖师海内外寺庙间的进香和巡游等网络互动,有利于促成国家、民族的认同[1]。如果将闽台、海上丝绸之路清水祖师寺庙间的分灵关系作为三层网络模式来剖析的话,那么进香、巡游无疑成了连接各个网络节点的“粘合剂”。无论是安溪清水岩的祖庙,还是闽区域、台湾、海上丝绸之路的二级、三级分灵庙宇,都为安溪祖庙所派生,因此,无论“枝”与“叶”如何繁荣茂盛,都离不开“根”的滋养。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台湾信徒都承认福建祖庙的不可替代地位,都克服重重困难、冲破道道阻关,千里迢迢回福建祖庙谒祖进香,这既是对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圣地的朝圣,也是对宗教信仰“根源”的追寻[1]。闽台庙宇间的分灵、进香和巡游活动深刻的文化内涵,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中根与叶、源与流的密切关系,而且体现了闽台文化区的历史同一性和不可分割性[1]。海内外寺庙间分灵、进香、巡游的仪式活动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支流对主流文化的维护与体认。因此,台湾、海上丝绸之路清水祖师分灵庙纷纷以赴福建祖庙进香为荣,以请得福建祖庙的分身神像来标榜自身的正统地位[1],这实际上是对中国主流文化的认同与弘扬。此外,清水组织信仰文化的软实力,有利于促成民族的认同。“清水祖师信俗”串起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政治、文化、经济,承载了丰富的华人历史及“海上丝路”等文化信息,“千年祖师信俗不断扎根播迁于闽台山水间,让更多海外华人找到祖庙、找到先人,找到了根。”鲜活于民间的清水祖师文化信仰的文化生态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它能够给海内外人民带来情感的认同、民族的认同、文化的认同。

[1] 范正义,林国平.闽台宫庙间的分灵、进香、巡游及其文化意义[J].世界宗教研究,2002(2).

[2] 安溪清水岩志(卷上)[G].清水祖师本传:15.

[3] 张神保.香山岩[G].厦门: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2015.

[4] 林园.清水岩志[M].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2011.

[5] 李莉.闽台祖师公信仰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20.

[6] 范正义.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以闽台保生大帝信仰为中心的个案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4.

[7] 范正义.试析闽台庙际关系的多重形式[J].台湾研究集刊,2012(3).

[8] 林国平,陈静. 闽台民间信俗的文化内涵与现代价值[J].福州大学学报,2014(1).

[9] 黄建铭.闽台民间信仰在海峡两岸交流中的作用[J].中国宗教,2003(5).

[10] 詹冠群.清水祖师信仰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与影响[J]. 八桂侨史(季刊), 1999,42(2).

[11] 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09.

责任编辑:毕 曼

2016-10-24

福建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闽南戏曲的接受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FJ2015C214)。

张小琴(1981-),女,福建平和人,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戏曲与民俗。

K892

A

1004-941(2017)02-0121-06

猜你喜欢

宫庙祖庙祖师
达摩祖师
走进祖庙博物馆 弘扬佛山文化
福建宫庙建筑龙柱装饰艺术的时代风格流变研究
台军想征召“宫庙义勇”
祖庙:中国上古的仪式中心及其复杂内蕴
宋元以来浙江妈祖信仰研究初探 *
宋代以来福建莆田妈祖宫庙的时空分布研究
“在最坏时候,懂得笑,哭得出”Wywan笔下的祖师奶奶
张爱玲祖师奶奶的音乐世界
福建宫庙建筑龙柱艺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