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MSCT测量与分析
2017-03-07彭师嘉董振明刘名宇孙建宇
彭师嘉,董振明,刘名宇,孙建宇
(1.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CT室,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2.齐齐哈尔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放射科,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MSCT测量与分析
彭师嘉1,董振明1,刘名宇1,孙建宇2
(1.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CT室,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2.齐齐哈尔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放射科,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目的 探讨分析MSCT测量在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应用价值。方法 从我院2015年0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中抽选32例,对其影像学资料作回顾分析。对比MSCT、X线、MRI测量效果。结果 经X线检查,股骨头颈的连接位置有“枪柄形”骨性突起,MRI发现股骨颈疝窝19个,32例患者均有髋臼盂唇损伤、关节骨质性改变和软骨损伤。CT检测α角为55°~76°,平均为66.3°±8.1°,明显偏要于正常值。结论 MSCT测量在髋关节撞击综合征中有一定应用价值,在其应用过程中,配合X线和MRI技术使用,对髋关节撞击综合征可起到综合评价和正确诊断的作用。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MSCT;X线;MRI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是一种由股骨近端、髋臼盂缘解剖结构异常,或者解剖正常却受非正常外力长期干扰作用,而造成股骨近端与髋臼盂缘长期性的异常接触,最终致使髋关节活动度受限、髋关节疼痛等一应症状的病症,这也是退行性骨关节疾病发生在运动量大的社会中青年人群的主要原因[1]。现选择我院2015年0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中抽选32例,并收集其影像学资料予以回顾分析,探讨MSCT测量在髋关节撞击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5年0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影像学资料中抽选32份做回顾分析,本组病例均确诊为髋关节撞击综合征,其中男16例,女16例,平均年龄水平(55.2±0.7)岁,双髋发病者25例,左髋发病者2例,右髋发病者5例,病程6个月~34年。
1.2 检查方法
本次研究入组32例患者,均行CT、X线和MRI检查,具体如下:①X线检查选用美国Kodak DR,型号7500的医用X线机,针对髋关节摄取前后位平片和股骨颈近端水平侧位及蛙式位平片;②CT检查选用TOSHIBA Aquilion ONE TSX_301B 16排CT仪,设120 kV、220 mA,层厚、层间距均设为3 mm,扫描1 s,取骨算法并沿股骨颈轴作斜矢状面图像重建;③MRI检查选用Signa hdxt3.0t核磁共振扫描仪,取仰卧位,做常规轴面扫描、冠状面扫描、矢状面扫描,并沿股骨颈长轴行斜矢状面扫描和T1WI扫描、T2WI扫描、FS扫描、TMI扫描,同时做PDWI扫描。
1.3 图像分析与测量
盂唇损伤MRI分Ⅰ~Ⅲ期:①ⅠA期,高信号可见于髋臼盂唇内,且未到关节面,髋臼隐窝依然可见;ⅠB期,髋臼隐窝消失不可见,且髋臼盂唇有增厚变化;②ⅡA期,位于髋臼盂唇的高信号已到达关节面,髋臼隐窝依然存在;ⅡB期,髋臼盂唇有增厚变化,且髋臼隐窝消失不见;③ⅢA期,髋臼盂唇同髋臼缘发生分离,且髋臼盂唇维持三角形状;ⅢB期,髋臼隐窝消失不见,且髋臼盂唇有增厚变化,信号异常。
α角反映了骨颈骨赘突出程度与髋关节撞击综合征间的关系,α角越大,位于前上方部位的股骨头颈撞击到髋臼唇的几率越大。α角测量方法为:在股骨头颈处中间偏上层面对应斜矢状图像上,股骨头前方交界于股骨颈可确定一交界点,此交界点距股骨头中心位置恰好大于股骨头半径(r),于交界点和股骨头中心做连线后,同股骨长轴间存在的夹角就是α角。当α角<50°,则可判定为正常。
2 结 果
2.1 X线检查结果
经X线前后位平片观察,存在股骨头颈的连接位置有骨性突起,并且呈现“枪柄形”,此为凸轮型即Cam型髋关节撞击综合征,于侧位片上可发现股骨头颈有凹陷、减少变化。其中髋臼后倾且过深者4例,髋臼交叉征显阳性,发生“8字征”改变,此为钳型,即Pincer型髋关节撞击综合征。
2.2 CT检查结果
在32例患者中,共发现股骨颈疝窝19个,其CT影像表现为:股骨颈的前上方处、头颈交界位置的皮质下类可见圆形低密度区,并且边界清晰,直径径在10 mm以内,周围有硬块存在。
α角:3 2例患者C T α角为5 5°~7 6°,平均为66.3°±8.1°,明显偏要于正常值。
2.3 MRI检查结果
髋臼盂唇:32例患者在髋臼前上盂唇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且盂唇呈现增厚变钝变化、分离移位变化以及消失变化,髋臼隐窝有所减小甚至消失,T2WI出现在髋臼盂唇内;盂唇撕裂多伴有盂唇旁囊肿和髋臼盂唇退变。
MRI检测显示:32例患者中,有ⅠA期7例,ⅠB期9例;ⅡA期8例,ⅡB期6例,ⅢA期2例。
股骨颈疝窝19个,MRI影像学表现为:股骨头颈的交界处有小囊灶,且T1WI显现低信号,而T2WI则显示为高信号,边界清晰,有5例在周围区域发现骨髓水肿症状。
MRI显示,32例患者在其髋关节处软骨内部均显现异常信号,并可见关节积液与滑膜增生,其图像变现为:髋关节的腔内条处有带状或片状的T1WI低信号和T2WI高信号。
3 讨 论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之所以发生,是因为髋关节的解剖结构出现异常,进而引起股骨近端、髋臼撞击[2],在临床上通常表现为髋关节处慢性疼痛,髋关节在活动范围上受到限制,任由此病症长期发展,最终可能在髋关节处引起骨性关节炎[3]。以结构异常为基准,髋关节撞击综合征分为凸轮(Cam)型、钳(Pincer)型和混合型3种类型。凸轮(Cam)型的骨质结构性异一般集中发生在股骨近端,例如头骨交界部位出现的直径变大、骨头骨赘突起、骨头骨性突起、股骨头后倾以及股骨颈后倾等,这些结构畸形变化会造成股骨头颈部在偏心距离上发生减少性变化,而股骨近端部位则为圆筒状,此类畸形呈“左轮枪柄样”。钳(Pincer)型的发生,均是由于股骨颈同髋臼缘间发生异常接触、股骨头覆盖程度过高所引起的。相关研究证实,凸轮(Cam)型、钳(Pincer)型独立发生的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极为少见,两种机制复合发生的情况较为多见。
髋臼盂唇是一种纤维软骨结构,在髋臼边缘处可见,该软骨结构极为重要,不但在髋臼深度及覆盖范围方面起到增大作用,而且还能起到关节润滑、冲击力吸收以及压力分担的作用。盂唇损伤会对髋关节的密封性能产生破坏作用,当关节本身的密封性能遭到破坏后,关节液的润滑作用将大大降低,并且会使髋关节处关节炎加重。
股骨颈疝窝通常有被称作滑膜疝窝、股骨颈前上部位置纤维囊性改变或骨环等,此病症属于良性病变,集中发生在股骨头基底与股骨颈部位,在临床上并不常见。股骨颈疝窝的具体形成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许多学者认为此病症之所以会形成,主要是由于患者髋关节前方处的关节囊与股骨头颈部的前方皮质发生长时间磨损、关节压力增加所引起的。股骨颈α角对处在股骨头颈交界部位的凹陷在程度上能够进行定量测量反映,可明确反映出交界处结构有无异常情况出现。
综上所述,MSCT测量在髋关节撞击综合征中带有一定检测效用,如辅助应用X线和MRI技术,则髋关节撞击综合征能够到综合评价和更为准确的诊断。
[1] 张 毅,姚伟武.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MSCT测量与分析[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5,21(2):159-163.
[2] 张士文,曲 源,候秋萍.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4,23(4):379-381.
[3] 陈焱君,刘 波,卢建烨,等.MSCT对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影像学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11(3):98-102.
本文编辑:吴 卫
R445.3
B
ISSN.2095-8242.2017.22.43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