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骨折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观察
2017-03-07钟晓华
钟晓华
(永川区中医院,重庆 402160)
护理干预对骨折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观察
钟晓华
(永川区中医院,重庆 402160)
目的 探讨对行手术治疗的骨折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骨折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则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经不同护理干预后,实验组的疼痛缓解率94.1%明显高于对照组70.7%,而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5.88%低于对照组20.58%,经统计分析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行手术治疗后的骨折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能够缓解患者术后疼痛,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该护理模式具有在临床推广和应用的价值。
骨折;术后镇痛;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当前,手术方式已经成为治疗骨折的主要方式,术后疼痛是手术治疗骨折的常见并发症,术后疼痛不仅会引起机体的耗氧量和心脏的负荷增加,进一步加大对缺血脏器的损害,还会引起患者的胃肠功能减弱,导致患者的食欲下降,并且术后疼痛还会对患者身体和心理带来不良影响[1]。当前,我国临床上治疗术后疼痛主要借助镇痛药物,但是绝大部分的镇痛药物均具有依赖性,并且还会给患者带来不良反应,因此在尽量在不使用镇痛药物的基础上,降低患者术后疼痛已经成为广大医学工作者研究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永川区中医院近年来对行手术治疗的骨折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在镇痛方面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骨折患者68例;所有患者经X线、CT等检查确诊,排除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恶性病变、多发性骨折、手术禁忌者。根据患者入院就诊的前后顺序,将前34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将后3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验组:18例,女16例,年龄60~81岁,平均(74.21±2.63),骨折类型:下肢骨折15例,上肢骨折11例,为盆骨骨5例折,为腰椎骨折,同时为跌倒伤15例,为坠落伤10例,为车祸伤7例,为其他原因致伤2例。对照组:男193例,女15例,年龄60~82岁,平均(74.75±2.93),骨折类型:为下肢骨折16例,为上肢11例骨折,为盆骨骨折为腰4例,椎骨折3例,同时为跌倒伤14例,为坠落伤11例,为车祸6例伤,为其他原因致伤3例。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逐项带入统计学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差异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术后主要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告诉患者注意事项,提醒患者定期接受复诊。实验组患者则是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含:
1.2.1 健康教育
在术后后,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对患者健康教育,要告诉患者术后注意事项,并详细向患者描述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的时间、原因以及对策等,以增加患者对术后疼痛的了解,从而更好地配合护理人员开展相关护理。
1.2.2 术后环境与体位护理
为患者创造舒适的病房环境条件,定时清洁、打扫、消毒,保持病房卫生、整洁。每天保持一定时间的开窗通风,接受自然光照,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宜,动态调整室内温度、湿度。并帮助患者调整体位,要在不影响患者手术部位和伤情恢复的情况下,让患者尽量感到舒适,减轻患者被约束、被限制的感受,但是要避免长时间保持相同体位不变,不能让患者同一部位受压太久。在患者休息时,注意遮光和控制噪音,保证患者的休息睡眠质量。
1.2.3 手术切口护理
在骨折患者接受手术后,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对患者切口的护理,要重点观察患者的切口是否伴有感染、渗血等症状,调整好患者切口包扎的松紧度,以防包扎过紧引起肢体末梢血液运行。
1.2.4 心理干预
由于受伤疼痛,行走困难,甚至个别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息,患者的自尊心受挫,极易产生焦虑、抑郁心理。还有不少患者因为不了解手术,担心手术后无法康复从产生恐惧与忧虑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不利于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对此,护士要主动与患者沟通,向他们介绍手术流程与疗效,列举成功案例,帮助患者增强自信。同时,根据患者的心理问题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帮助他们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2.5 饮食干预
要指导患者家属多为患者提供豆制品、奶制品、肉制品等含钙量和含蛋白质较高的食物,为了促进患者为钙的吸收,还应该指导患者多晒太阳,为了防止便秘,要多食用纤维素、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要禁烟酒、咖啡等食物。
1.2.6 其他并发症预防
早期鼓励和指导患者进行床上锻炼,在患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转为下床活动,但是要注意对患者的保护,卧床期间下肢可适当太高,并辅以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定时帮助患者变化体位,同时配合翻身拍背,指导患者正确咳痰,必要者可行雾化吸入稀释痰液,预防肺部感染。随时保持手术切口处清洁、干燥,更换敷料等操作的过程当中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预防切口感染,最后还要注意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便秘、压疮等并发症。针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容易发生压疮,因此护士应该对患者开展压疮预防护理。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查看患者是否有压疮情况,定期为患者翻身,并用柔软毛巾擦洗患者身体,经常按摩患者的受压部位,定期更换患者的床上用品和贴身衣物。
1.2.7 康复护理
①术后早期:将患肢抬高约15°~30°,保持中立位。指导患者活动肢体末端关节,开展股四头肌与小腿三头肌的伸收缩锻炼[3]。同时,增加病房巡视次数,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切口情况,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②术后中期:术后1周后能开展股四头肌、膝关节、踝关节的功能锻炼,包括直腿抬高、左右侧移等。这有利于加快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与关节僵硬。③术后晚期:待拆除缝合线后可指导患者借助拐杖下地行走,步行训练。注意康复锻炼的强度要以患者耐受,不感到疲劳为宜,遵循循序渐进的康复锻炼原则。
1.2.8 疼痛护理
根据患者情况先尝试身体松弛疗法、分散注意力疗法、音乐疗法等转移患者的痛阈,必要时还可以按医嘱给予镇痛药物。当患者需要服用镇痛药物时,必须告诉镇痛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和依赖性,然后结合患者的疼痛程度选择不同级别的镇痛药物,在应有药物后,需要密切关注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一旦出现不良反应要立即通知医师处理。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评定主要采用多维自报测定法(McGill)疼痛调查表进行,主要分为四类:(1)无痛。术后患者未出现疼痛的感觉。(2)轻度疼痛.术后患者感到轻微的疼痛,但耐受,并且不会对睡眠造成任何影响。(3)中度疼痛。术后患者疼痛明显,且不能耐受,影响睡眠,常常需要借助镇痛药物治疗。(4)重度疼痛。术后患者疼痛剧烈,且无法耐受,严重影响睡眠,需要服用镇痛药物。患者疼痛的缓解率=(无痛例数+轻度疼痛例数)/总例数×100%[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情况对比
经不同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无痛4例(11.7%),轻度疼痛28例(82.4%),中度疼痛2例(5.9%),重度疼痛0例,疼痛的缓解率为94.1%;对照组无痛5例(14.7%),轻度疼痛19例(56%),中度疼痛6例(17.6%),重度疼痛4例(11.7%),疼痛的缓解率为70.7%;由此可见,实验组的疼痛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分析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经不同护理干预后,实验组共2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5.88%,其中便秘1例(2.94%),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2.94%);对照组有7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0.58%,其中切口感染2例(5.88%)、便秘2例(5.88%)、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2.94%)、肺部感染1例(2.94%)、其他并发症1例(2.94%),由此可见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经统计分析,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骨折手术跟上腹部手术、颅脑手术、胸部手术等相比,引起脏器损伤的概率较低,但是由于这类手术的范围较大,在术中出血量较多,因此导致术后疼痛更为明显。疼痛作为正常生理状态下的机体一种自我保护反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机体功能,但是绝大部分骨折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的疼痛属于急性疼痛,通常出现在术后3天内,疼痛发生率高达95%以上,属于对机体的一种恶性刺激,会对机体带来异常损伤,并且引起机体出现各类损伤性的病例反应(如:全身代谢紊乱、耗氧量急剧增加、免疫力下降等)甚至还可能引发高血压、休克等反应,从而影响患者术后的功能锻炼以及康复[3]。目前,西医多以静脉滴注或者口服镇痛药物为主,尽管其同样能够达到较好的镇痛功效,但大量使用布比卡因等镇痛药物会对伤口愈合效果造成影响,而阿片类药物则会致使患者出现嗜睡、恶心、消化道动力减退等问题,极不利于患者的康复[4]。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医学护理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临床护理配合治疗具有改善疾病治疗效果的目的。护理人员的主要职能是全面认识疼痛,全方位地正确评估疼痛,并及时保证患者可以得到最全面的治疗和护理[5]。
在本文的研究中,通过对实验组34例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含(健康教育、术后环境与体位护理、手术切口护理、心理干预、饮食干预、并发症预防、康复护理、疼痛护理)等护理措施,结果发现实验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率94.1%明显高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70.7%,并且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5.88%低于对照组2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应用于骨折术后患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降低患者对镇痛药物的依赖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后疼痛应对措施,具有应用及推广价值。
[1] 高 丹.对行手术治疗的骨折患者进行术后疼痛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7):133-134.
[2] 童水莲,陈 妹.护理干预对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22-23.
[3] 江 萍.护理干预对骨折患者满意度及术后疼痛的影响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4):81.
[4] 陈冬丽.浅析护理干预对外科术后疼痛程度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3,(12):223-224.
本文编辑:赵小龙
R473.6
B
ISSN.2095-8242.2017.22.42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