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地方经济立法体系 加快地方经济发展

2017-03-07陈献琴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7年9期
关键词:法律体系经济

◆陈献琴

完善地方经济立法体系 加快地方经济发展

◆陈献琴

完善地方经济立法体系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首先分析了构建地方经济立法体系应遵循的原则,其次提出了完善地方经济立法体系加快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路径。

地方经济立法体系;地方经济发展

一、构建地方经济立法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地方立法主要指的是地方政权机关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制定适合本地区的规范性法律文件。随着国家出台了《立法法》后,使得地方立法具备了充足的法律保障,明确了立法主体的具体职责权限,有效规避了越权行为;实现了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的立法程序,对建立健全立项制度、审计制度、备案制度、审查制度等具有现实意义,减少官员在立法上的干扰程度。相关法学人士应深入分析法律调整手段的合理性,并准确预测其后果,确保法律条文的精细化、完善化。地方立法应以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为基础,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或建议,并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实况制定完善高效的地方经济立法体系,以此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进程。

(一)严格遵循经济政策及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市场经济模式。这里所说的遵循经济政策,主要是根据相关的立法步骤,将实际中运行的经济政策提升至法律层面上来,从而确保该政策具有较高的强制执行力。这里所说的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主要强调地方经济立法必须始终结合当地的经济状况,并要求经济主体落实当地经济发展规律。这里所说的市场经济目标模式,主要是强调在构建经济法制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经济主体的经营自由化、市场经济运转的微观化以及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支持,通过相关法律法规促进经济目标模式发展。

(二)遵循各地区的实际。全面掌握了解本地区所处的区域位置、经济水平以及具备哪些突出的功能优势,准确获悉国家优惠政策的侧重点。掌握好这些内容后,应借鉴吸收其它地区先进成功的丰富经验,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相应的经济立法思路。

(三)遵循宏观与微观经济立法,以注重劳动法及商法的制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深化改革,在进行地方经济立法过程中,应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进行,这样不仅为经济主体提供了公平合理的竞争空间,促使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而且还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宏观经济调控力度,保障市场经济有条不紊的发展。当前时期,我们在构建经济立法时,应注重劳动法及商法的制定。劳动法能够正确梳理劳资关系,通过相关法律支持经济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由于目前我国还缺乏足够的涉及到劳动保险、社会保障等内容的劳动法规,致使企业难以持续健康发展,面临倒闭困境。商法主要对流通领域内的经济关系进行科学梳理,只有强化了流通领域,才能提升消费领域及分配领域。所以应将劳动法与商法作为经济立法的核心部分。

(四)遵循法制协调统一化。现阶段,我们所要面临的问题有:1.法律抵触。指的是几种不同的法律同时对一个相同的法律关系进行调整,各法律之间存在严重的抵触现象。2.法律不配套。指的是各有关法律无法组成一个整体,具体体现在同一优势作用的法律与法规存在内容矛盾现象,运行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标准,阻碍了正常执行;无法同时颁布实施和谐处理一种经济关系的法律,导致已经颁布的法律无法有效运行。经济立法和国家当前实施的经济政策之间也面临突出的矛盾,在法律执行不力的同时,还导致经济政策无法及时有效落实。

二、完善地方经济立法体系加快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路径

(一)制定具有开放性特点的地方经济立法。地方经济立法机构应高度重视立法的改革性、超前性,将长期积累的丰富改革经验提升至法律层面上,或者学习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在确立地方经济立法内容过程中,应结合不同区域的发展实况进行。各区域应深入挖掘自身的潜能,不断深化改革与开放,加快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现阶段,我国的改革开放速度较为缓慢,开放程度不容乐观。因此在完善地方经济立法时,应着重考虑加快改革开放进度。

(二)制定能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地方经济立法。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越来越好,但忽视了对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为此,制定能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地方经济立法已刻不容缓。各地区的龙头企业必须加快产业化升级和创新,与时俱进,提高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适应能力。各区域的经济结构应进行科学合理调整,加大投入、创新力度,摒弃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产能,强化创新驱动力。

所谓经济结构调整,指的是在科学的经济手段、法律方式及行政手段的支撑下,对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满足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经济结构主要涉及了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劳动力结构等多项内容。

在制定能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地方经济立法时,应做好以下几点:1.摒弃、转型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产能。在我国,钢铁、水泥等行业的生产能力大于市场实际需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产能过剩,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摒弃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产能。通过制定地方经济立法对产能过剩行业进行一定的约束和限制,同时一旦发现严重污染自然环境、生产条件不足、安全风险大、资源利用率低下的企业,应第一时间命其停产整顿,对于迟迟不动的企业必须给予严厉的惩处。另外,地方经济立法要科学引导产能过剩行业尽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思路。2.各地区应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综合运用各种高科技技术,加快推动本地区的现代化、自动化、机械化发展进程,不断拓展本地区发展空间。应具备较高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不仅涵盖了政府、企业、社会群众等创新主体,同时还包括了人才、资金、科技基础、制度建设等创新要素,将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繁复性、开放性的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管理创新提供了重要帮助。加快构建适应于科技创新的地方经济立法体系,实现经济的创新型发展。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因此各地区应落实对人才有保障作用的立法。此外,我们在构建和完善地方经济立法过程中,应将人才的绩效情况作为决定其合法利益的依据,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地区经济发展建设领域中来。3.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侧重于推动经济建设,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对产业结构进行持续性调整,地方政府出于对高业绩的考虑,将目光全部放在了增加生产总值上,强调扩大经济发展规模,实现效益最大化,很少关注社会经济的综合协调发展,最终影响了社会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地方政府应具备正确的协调理念,尽快制定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相关立法,全面有效协调各类产业、各地区经济、各种消费与分配关系等环节,确保社会与经济始终处于协调性、平衡性状态下发展。与此同时,对于实际生活中存在的薪资待遇分配不合理、失业率高、社会诚信低等各种问题,应加大处理力度。并且还要提高生产的安全性,保证各类卫生食品达标,保护好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完善相关立法,对各类违法行为加强约束。地方政府要想将自身的职能全面发挥,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就必须有效处理社会失业率高、薪资待遇分配不均、社会诚信等问题。只有彻底消除这些问题,才能正确梳理和协调社会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才能推动地方经济稳定有序前行。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只有不断完善地方经济立法体系,地方经济才能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当前时期,各级政府部门应将重心放在加强本地区经济发展建设上,充分发挥地方经济立法体系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1]徐建.完善地方经济立法体系加快地方经济发展[J].科学与财富,2015.

[2]钱巨炎.单美娟构建地方税体系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J].国际税收,2014.

[3]佘立柱.以地方立法引领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J].政策,2016.

[4]何静楠.立法引领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J].宁夏人大,2014.

(作者单位:河南省内黄县财政局)

猜你喜欢

法律体系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让法律做主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