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创新及其意义

2017-03-07吴爱邦

湖湘论坛 2017年2期
关键词:话语价值观核心

吴爱邦

(广州美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创新及其意义

吴爱邦

(广州美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对传统话语的继承和超越,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的借鉴和吸收,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开放性,而表达和平崛起的本土话语诉求,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上述话语形式和内容中展现了话语的创新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话语,提供了与西方价值观话语共存的话语形态,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内涵,提升了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话语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话语载体、媒介和中介传达与传播出去,使人们能够理解和认同话语内容,并自觉内化在行动中的一种话语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话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内和对外展现出继承性、创造性和超越性的话语特色,增强了中国话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研究和探索核心价值观的话语创新,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继承和超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传统话语

继承和超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话语形式和内容,以此塑造国民的思想意识与集体性格,体现了党和国家改造传统价值观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一)传统话语表述的继承和超越

在改革开放的早期阶段,为了建设新型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五讲四美三热爱”。这为从“文革”浩劫中走出的中国人树立了新的道德话语,中国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浪潮中接受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洗礼和熏陶。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民的精神文化领域出现了负面的不良因素,党和国家及时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三讲”教育活动,倡导社会主义价值观。这对于抢占人民精神领域的制高点、掌握思想价值的话语权、有效引导道德选择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相当长时期内,道德观、价值观涌现了是非不明、善恶不辨、美丑不分的现象,伦理道德出现滑坡、价值观念显示混乱、理想信念遭受漠视。针对这些问题,党和国家推出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丰富和提升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涵。

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价值观并没有停留于传统价值话语的层面上,也没有与人类共同体的价值及价值话语处于两极对立的状态,而是对传统价值观话语吸纳和借鉴,由此实现质的飞跃。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三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凝练成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

从话语形式和话语内容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本土性与民族性的价值话语实现了继承和超越。一方面,创新了话语的表达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个堆砌的大杂烩,而是一个层次分明、逻辑严谨、涵盖广泛的学说。形式的简明和结构的扼要,在阐释和宣传上既适应人民大众的心理,又易于人民大众的把握和判断。另一方面,话语内容避免了空洞乏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历史发展方向,既有继承又有内容和思想的创新、超越。它不排斥价值的普适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有一致的地方。同时,核心价值观话语融入中国精神,积淀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止蜕变为西方价值话语。总体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传统话语体系的新变化,由说教式和灌输式向尊重多元化的价值诉求、重视不同阶层的价值表述的现代性话语转变。

(二)传统话语精神的继承和超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话语精神,把集体主义价值观中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关系的理论话语转化成核心价值观的层级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层面架构了话语系统,三个层面既具特殊性又形成整体性,在培育和践行中凝聚成合力。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具备良好的社会基础和公民基础,政府、社会、个人在核心价值观上形成良性互动,确保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共同推进。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再停留在文化精英、知识精英、政治精英的个体层面上,而是重视国家的主导作用、公民个体的自律作用和社会大众的参与作用,从三个层面形成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力。这是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继承和发扬,也是集体主义价值观话语精神在当代的升华,表明党和国家不切割传统价值观的话语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兼容了个体性与整体性的话语诉求,超越了传统集体主义价值观。一方面,容纳了个体共同的和基本的价值期望、价值思维和价值判断。爱国、诚信、友善等为个人提供了基本价值准则,自由、公正、法治等为个人构筑了社会的价值底线,富强、民主、文明等为个人确立了国家的价值导向。上述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不仅对治个人的“价值迷失”问题,而且为个人价值选择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更高、更坚实的基础上满足整体性的价值诉求。它超越了看重集体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的传统集体主义价值观,彰显个人的主体性,也反对忽视、伤害集体利益的利己主义价值观,维护国家利益的至上和权威,实现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利益的统合。

二、吸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话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利用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已成为学界和政府的共识。王晓晖主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自觉追求与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一致性”“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和价值共识,反映人类最美好的目标理想和价值追求。”[2]借鉴吸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成果和扬弃西方价值中的不合理成分,可以构筑起话语体系相对完整的“中国价值”。

(一)借鉴和吸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

1.充分利用人类价值的共性。我国理性对待价值观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之上,勇于借鉴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创造的文明成果。民主、自由、法治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表述、关注、解决的价值,而非西方独有、特殊的价值。将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了我国在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上借鉴和吸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性价值,突破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属于西方价值观的藩篱,形成了利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开放精神。

2.突破价值观领域的思想局限。面对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以及价值观领域的现代化,我国体现出兼容并包的精神。社会主义价值观若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对立起来,或者把社会主义价值观话语创新寄托在“普世价值”上,这种话语理论必然陷入西方的话语陷阱,成为话语类型化,导致价值观话语“一语化”、话语体系“两极分化”的局面。对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民主、自由、公正、法治等价值,使其在国家话语中获得重要地位,体现了价值观优化的方向和理念,顺应了价值多元化的话语发展趋势,冲破价值观念和理论自弹自唱的案臼和樊笼,解放价值观领域对人类共同体价值吸收借鉴的思想局限。以现代意识和中国特色的理念创新核心价值观的传统话语,使核心价值观融入时代精神与当代价值品格,适应了价值观话语发展须补充现代主义话语的客观需要。

(二)对西方价值观的扬弃

1.正确认识“普世价值”的话语本质。西方价值观以“普世价值”作为话语载体。“普世价值”是西方国家实施价值观渗透和入侵的话语体系,是扩展他们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的理论工具,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和平演变战略的一部分,通过实行全盘西化战略,大搞颜色革命,达到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的目的”[3]。“普世价值观”是“普世价值”的核心,是资本主义、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在理论上否认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在实践中大肆宣扬的民主、自由、平等具有抽象性、虚幻性甚至殖民性、侵略性。[4]以西方价值观为内核的“普世价值”未必具有普遍性,不能套用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上。

2.理性对待“普世价值”的话语陷阱。一方面,西方诱使我国进入“普世价值”的话语陷阱。他们宣称“普世价值”为人类社会共同遵守的核心价值,具有优越的天然地位,并把“普世价值”绝对化和神圣化。实际上,自由、民主、人权等话语体现了个人中心主义、分裂哲学和对抗思想,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观”“整体观”和“天下观”。事实证明,西方价值观难以应对、解决全球性的问题,比如恐怖主义、贫困、战争、宗教冲突等,面临内在的冲突与理论的撕裂,越来越成为一种僵化、狭隘的话语。另一方面,西方掌控话语霸权。韩震指出:“欧美发达国家的话语渗入到我国的思想观念、精神文化和日常生活中……我们似乎患了失语症。在国际交往中,西方控制着价值导向和话语权,我们不得不按照西方的话语逻辑与西方世界周旋。”[5]西方利用话语霸权对我国价值观进行围剿堵截和质疑批判,达到白热化的程度。相反,我国对普世价值的批判和质疑,确立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话语体系,往往被西方国家冠以独裁、反自由、反人权等负面标签,并叫嚣以抽象的价值观代替我国自主独特的价值观。面对此种局势,我国应与西方价值观话语划清界限,拒斥西方价值观对我国思想文化的渗透、侵蚀和嫁接。

3.超越“普世价值”的话语范式。与西方极力推广和宣传的“普世价值观”有着本质的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向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普世价值观”的归根之处是个人自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宗旨是人民幸福。实现人民幸福和根本利益,意味着国家层面上“共同富裕”的顶层设计、社会层面上“人人平等”的社会环境、个人层面上“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具有先进性、追求性和终极关怀的特征。[6]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下,民主、自由、平等等核心价值不再被视为资本主义的“专利”,也并非区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话语范畴,在话语范式上突破私有制的籓篱,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狭隘。

三、创设和平崛起的本土话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主要的文化软实力,反映了综合国力提升的话语诉求,确立起社会主义价值话语自信,彰显了东方文明的话语特色,为和平崛起创设了本土话语。

(一)反映综合国力的话语诉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目前位居世界第二位,经济基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对弘扬“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增强文化软实力、掌握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话语权成为国家的战略任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当务之急无疑是优化和培育核心价值观,培养和践行诸如民主、自由、公正、法治等核心价值,使之不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且回应国内外对当前我国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质疑和挑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由于综合国力不强,我国推崇的和谐、独立、和平等价值观在世界的影响力受到限制。此外,欧美利用政治和经济力量在全世界推行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构筑了冷战后国际社会的基本价值观格局,我国的价值观处于非主流的位置。我国文化软实力、价值观的国际影响力与我国的经济地位不相匹配。伴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我国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影响力亟待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既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价值观念的保驾护航,也体现了“和平崛起”对争夺国际话语权的价值诉求。

(二)确立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话语自信

从科学社会主义的立场分析,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话语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和本质属性。第一,民主是人类文明结出的丰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7]习近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8]社会主义民主是保障人民基本权利、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核心价值,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奠定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证明,西方式的民主并非民主的唯一价值评判标准。第二,自由是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的终极理想。社会主义自由不是绝对的,因为自由意味着责任和担当,追求自由不能违反法律、不能损害他人利益。[9]同时,社会主义对自由的追求是建立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之上,遵循着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超越了西方社会的个人自由主义。第三,平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平等主要是基本权利的平等。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国公民的平等权利: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等。第四,公正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私利,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的目标。第五,法治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法治中国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以法治国是中国的基本方略。[10]

(三)彰显东方文明的话语特色

西方国家长期推崇西方文明、西方价值观对全球文明和人类价值的贡献,忽视了东方文明作为全球文明组成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于欧美推动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观,原因在于具有深厚的东方文明底蕴,东方文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软力量基础。东方文明强调整体性、集体性和宏观性,主张把个体价值融进集体价值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纲领,诸如和谐、诚信、爱国等价值资源源自东方文明,是典型东方文明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了东方文明中和平与发展的话语特色,表述了不谋求成为霸权国家的话语诉求,为人类探索文明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增添力量、丰富内涵。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创新的时代意义

社会主义价值观话语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民间呼吁上升到国家意志,创新了人类社会价值的话语形态,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内涵,提升了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话语权。

(一)提供与西方价值观话语共存的话语形态

1.从价值观话语的内容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话语体系,比西方价值观话语具有优越性。这里,比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和西方所谓的“和平”。西方的和平价值存在“和平而不安全”“和平与安全的不持续、不包容”两个缺陷。由于西方的和平主要局限于国与国之间,并且建立在他国不安全的基础上,世界和平需要一种新的价值指引。“和谐”超越西方的和平与安全的价值理念,给世界提供一个可持续的、包容的、安全的核心价值,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11]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强调致中和、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表达不扩张、不冲突、不分裂的价值原则,提倡人与人、人与自然、国际关系的和谐。这是西方所谓的和平价值无法替代和超越的。和谐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价值诉求,为人类思想价值提供重要的价值基础,为构建和平与安全的世界秩序提供重要的精神资源。

2.从价值观话语的性质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独立自主的价值观话语体系,旨在打破欧美价值观的话语霸权,与西方价值观进行平等对话,提供异于西方价值观话语体系并互相共存的话语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对抗西方价值观,不寻求与西方价值观构成绝对的二元对立,而是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一种话语形式。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上,既不是构建文明冲突的话语模式,也不是构筑东西方文明不可调和的话语形态,而是强调异质价值观、文化的对话与融合。

(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内涵

1.在价值层面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社会主义根本问题,发展了社会主义的话语范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从价值层面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邓小平从贫穷与富裕的关系阐明社会主义经济,从平均主义与两极分化的反面角度看待社会主义的公平公正,从民主与法制的视角探索社会主义的本质,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的确立社会主义价值的话语范畴。他首次从社会主义本质的层面提出社会主义价值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2]373邓小平用“共同富裕”把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把社会主义价值建立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经济基础上,矫正了以往对社会主义实证化、制度化的理解,[13]为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话语指引了方向。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立足“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受”这些基本问题,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习近平从核心价值观的角度深化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他指出:“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14]这一精辟的论断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从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到社会主义秉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再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范畴的变迁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逐步实现自我建构。

2.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内涵。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不断完善和充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价值资源和思想支撑,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凝练和升华。

邓小平非常关注富强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他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否则社会主义有什么优越性呢?”[12]255邓小平第一次将经济增长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联系起来,从社会主义能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这样的战略高度来论述社会主义价值所在。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理论,邓小平谈到:“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的。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不要纪律和秩序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15]其中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主、法治”观念。邓小平主张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公正。他说:“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了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12]111“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12]364邓小平相关理论涉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公正”观念。[16]习近平继承和发扬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核。他在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地位时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17]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既包括发展物质文明的“硬实力”,也包括建设精神文明的“软实力”。

3.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一是核心价值观适应了外部的全球化,主要是文化的全球化。这意味着核心价值观不是一套自言自语、孤芳自赏的话语体系,在与世界各国价值观发生碰撞和交锋时,其价值底蕴得以完善和充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添人类优秀的文化价值。二是核心价值观适应了内部的市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完善市场体系、全面升级转型之中,经济改革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这需要价值观、思想理念、道德意识等文化软实力提供充分有力的支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思想领域的话语体系和话语权力,可以引领市场经济实现协调、和谐、持续的发展。核心价值观作为话语创新,正是在适应文化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对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融入全球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文化意义,对内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经济与文化和谐相生的文化思想,从而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基础。

(三)提升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话语权

1.核心价值观回答了“中国模式”背后的价值观问题,提高“中国模式”的话语权。一是为“中国模式”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面临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潮、利益诉求和价值判断,我国搭建自身的价值话语体系,向国际社会传达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特点,宣示“中国模式”背后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追求,强调中国和平崛起的价值诉求,有利于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全面认识,减少国际社会对我国的警惕、防范和猜疑。二是为世界民族和国家探索发展道路、发展模式起到价值示范性的作用。在思想日益多元化、利益多样化的环境下,核心价值观为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确立起精神旗帜、思想引领和文化导向,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提升国家的软实力,给世界各国带来希望和启发。核心价值观强调包容、尊重、和谐,中国模式诠释了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中国价值和中国模式为世界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提供了成功范例。三是拓宽世界各国对我国价值、理想、信念的认识和认同。我国向国际社会准确传达核心价值观,传递清晰、合理、简要的“中国价值”要素,减少文化交流和对话的误解误判。同时,树立起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不谋求、不树立与世界价值观的对立,为世界价值观和文化思想的多样性带来和争取重要的话语权,为追求人类共同价值提供价值选择和价值共识。此外,核心价值观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追求和平与发展,为社会进步和幸福生活奋斗不已;中国价值不输出、不凌驾于他国之上,与世界各国融通融合;中国寻求与世界各国扩大利益共同点、共建利益共同体。

2.有利于国际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支持。目前,西方国家遇到非常棘手的价值问题,比如环境保护、消灭贫困、公平正义等。这些问题带有全球性和普遍性,西方国家凭借底蕴深厚、影响深远的“普世价值”,发挥全社会的力量,也无法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方案,反而在民主、平等、贫困等方面陷入了泥淖而不能自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化解思想困惑、发展难题提供参考。比如,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和谐价值,社会主义民主的特色路径,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整体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并行不悖等,这些西方价值难以解决的问题,中国价值可资启发和借鉴。以改革开放实践为基础建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对世界各国产生很大的吸引力,我国应树立理论自信和话语自觉,提高中国话语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增强国际社会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3.主动把握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话语权。我国走出“由实力决定话语权”的迷信,直面和平崛起的话语权需求,创设中国式的观念、表达中国式的话语。[18]

首先,主动抵御西方话语霸权。自由主义思潮、民主化浪潮和意识形态终结论甚嚣尘上,冲击了我国核心价值的认同和接纳。此外,历史虚无主义大行其道,反映出我国话语体系面临严重的危机。处于如此严峻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之中,我国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体系,既吸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又大力揭示普世价值的诱惑性和欺骗性,弘扬中国传统优秀价值和行为方式。正是基于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和价值自信,我国勇于突破现存的国际话语格局,大力维护国家核心利益,进一步把握话语主动权,对西方话语霸权进行有力的回击。

其次,积极引导和处理人类问题。通过传播和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体系,我国密切关注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独具特色的见解和理论成果,并以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形式切入人类当下的新问题,为世界各国提供经验启示,力图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再次,增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和道德的感召力。我国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历史传承、中西文化交流以及改革开放实践中对社会主义价值进行创新,创造性地解决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问题,探索符合中国话语特色的思想之路。我国从文化自觉和理论自信的角度,精炼出具有价值普遍意义的话语,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和谐世界”的特色,对世界各国具有文化和道德上的吸引力。与此同时,我国以中国特有的方式和方法努力实践法治、公平、自由、民主等价值,向全世界展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制度,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显现出比资本主义更有优势和前途,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号召力。

[1]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2013-12-23)[2016-10-2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3/ c_118674689.htm

[2]王晓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2(23):32-35.

[3]舒毅彪.从边界意识看资产阶级“普世价值”的话语霸权[J].科学社会主义,2011(6):79-82.

[4]马学轲.2014年意识形态领域十个热点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2):116-129.

[5]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类社会前行[N].中国教育报,2014-04-07(1).

[6]包霄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比较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15(1):80-85.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68.

[8]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6(2).

[9]龚政文.解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新湘评论,2014(11):34-37.

[10]郭建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EB/OL].(2014-06-18)[2016-09-20]http://www.71. cn/2014/0618/772062.shtml

[11]王义桅.“和主义”是价值观外交的重要切入点[EB/OL].(2015-07-13)[2016-10-10]http://opinion.huanqiu. com/opinion_world/2015-07/6984698.html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吴向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自觉[N].光明日报,2013-09-14(11).

[1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 OL].(2014-05-05)[2016-10-20]http://news. 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5/c_126463955.htm

[15]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19.

[16]韩振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N].光明日报,2015-05-07(16).

[17]习近平.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N].新华日报,2014-02-26(1).

[18]张志洲.和平崛起与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战略[J].今日中国论坛,2012(8):12-17.

责任编辑:谭桔华

A8

A

1004-3160(2017)02-0059-07

2016-11-20

2016年广州美术学院教学改革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艺术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PX-111653)。

吴爱邦,男,广东罗定人,广州美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话语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