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经验及启示
2017-03-07王真
王 真
(宝鸡文理学院,陕西 宝鸡 721000)
党史党建
延安时期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经验及启示
王 真
(宝鸡文理学院,陕西 宝鸡 721000)
发展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总结经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构建了具有中国化内核、大众化形式、批判性特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延安形态”,从各个方面和领域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形态创新。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为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话语形式、创新路径的转化与创新提供了方法论借鉴。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延安时期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哲学理念奠基的原典时代,随着中国共产党哲学理念不断发展成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工作达到一个新的思想高峰,也为新时期繁荣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一、构建了系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延安形态”
中国共产党在“幼年时期”由于理论知识的贫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遭遇了困难和挫折。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意识到“建立自己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性,艾思奇说:“我们要建立的哲学,就是能指导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密切地结合着的哲学,它成套成系统,能够始终如一地贯串在我们的生活里。”[1]102中国共产党领袖群体和理论工作者结合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结合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精华,共同构建了符合广大群众心理、反映大众思维、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话语形式的系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延安形态”具有中国化的内核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延安形态”是一个具有鲜明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哲理结构和哲理系统。1938年4月艾思奇在《哲学的现状与任务》中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命题:“哲学的中国化和现实化!现在我们要来这样的一个号召。”[1]492和元培、胡绳、张如心等理论工作者在《论新哲学的特性与新哲学的中国化》《辩证法唯物论入门》《论中国的特殊性》等文章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与实质、基本原则、实现途径等具体问题作出了学理性论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延安形态”本着哲学理论服务于中国抗战现实需要的理念,对中国传统哲学“实事求是”的概念进行重新解读和理论提升,将其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丰富发展了辩证唯物论;创造性地阐发了矛盾特殊性理论和矛盾“精髓”说,深刻地揭示了矛盾关系的新特点,在结合中国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具体实践中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辩证法、党的建设等中国革命辩证法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阐明了实践在认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形成了以主观与客观、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统一为中心的现代知行统一论,丰富发展了认识论;彰显以人民利益为主体的,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集体主义利益观,提出中国共产党人思想改造和提高道德修养的具体内容与方法,丰富和发展了人生价值观;提出独具特色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创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创立了具有中国特性的新民主义革命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延安形态”具有大众化的形式
从理论体系的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延安形态”结合中国革命具体特点,对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从理论高度进行概括、总结和提升,代表和反映大众的理论诉求,使其成为广大民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理论指导。毛泽东提出理论是属于人民大众的,要将理论转化为群众手中的“武器”。广大理论工作者响应号召,诸如《街头讲话》《大众哲学》等哲学理论著作从群众的生活实践出发,简洁明了地回答和解决“街头人”提出的各种现实问题,正如柳湜所提出的:“中国的街头人迫切需要哲学理论的指导,但目前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并未完全被街头人所理解和真正掌握。”[2]
从理论体系的形式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延安形态”具有大众化的话语传播形式。延安时期,党的领袖和理论工作者继承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理论思维方式和风格,运用中国人民群众所熟知的寓言故事、成语典故、生活中的实例,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概念、范畴、原理,将精英化话语转化为大众化话语。如把以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社会革命理论转化为阶级斗争、劳农专政、打土豪分田地、推翻“三座大山”;把唯物辩证法的规律简化为“一分为二”;把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简化为“实践出真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等。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延安形态”具有批判性的特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延安形态”是建立在批判性、反思性思维方式基础上的,通过对各种反动思潮的批判以及理性的自我批判、自我反思,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精神,实现了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对其理论本身的发展与超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延安形态”首先对“力行哲学”和“唯生论”“战国派”唯意志论以及“新理学”“新心学”等当时社会流行唯心主义哲学观进行批判,开展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中国社会史问题、唯物辩证法问题等战线上的哲学论战,系统地批判了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的唯心主义哲学观。其次,对苏联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进行反思和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延安形态”逐步摆脱了苏联哲学教条化、片面化、简单化、公式化的消极作用和束缚,提出应该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将中国传统哲学精华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融会贯通,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实现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最后,批判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思想,将实事求是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
二、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
(一)创新道路上的学理性与现实性相结合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在战争与革命的背景下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仅局限于纯粹的理论思辨,空谈辩证法是没有用处的,关键是要以解决中国未来往何处去的现实问题为理论导向。从毛泽东在延安时期重点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书籍的大量批注中,可以看出他试图从哲学理论高度着手解决现实问题,诸如运用矛盾分析法对中日双方矛盾地位、力量对比问题进行考察;运用唯物辩证法原理深入阐述统一战线的必然性和可能性;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对国共两党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等种种战略策略问题作出说明;总结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哲学思想。李达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最终目的不是炉火纯青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取得重大的学理性成就,而是要认识中国革命的道路以及社会发展中的现实情况。他明确《社会学大纲》的写作动机,“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宇宙观和历史观,把精神武装起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新生的社会现象,去解决社会实践中所遭遇的新问题,借以指导我们的实践。”[3]艾思奇提出哲学的研究只有具备现实性才有意义,要开展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运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并不在读通几种艰难的书本,而在打通一切艰难的实际”[1]110。
(二)创新方式上的逻辑型与实践型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兼具意识形态与学理性的双重特性,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中采用了逻辑与实践双重交错型的方式。
其一,从理论到理论的逻辑型创新方式。延安时期,党的领袖和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思想精华进行深入的学理性探究与挖掘,在此基础上经过逻辑推演出一些符合中国实际的新理论。比如中国共产党领袖群体和理论工作者结合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观点对唯物论的本原问题和发展阶段进行具体说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矛盾为核心的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着重对对立统一规律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进行系统的阐发和明确说明;在认识论上对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认识的发展阶段等概念和原理进行创新和发展。
其二,从实践到理论的现实型创新方式。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不仅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概念、范畴的纯学理性研究和深化,而且在结合中国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实践中,针对革命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理论概括和哲学提升。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袖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实践活动中,结合中国革命历史传统和斗争的需要,分析中国抗战的本质和规律,以唯物辩证法为思想指导,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斗争前途和策略进行了理论的归纳和哲学提升,创作了《新民主主义论》《论新阶段》《论持久战》等理论著作,在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中,把握客观存在的规律,认识斗争的方向,把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加以具体化和发展,依据现实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理论创新。
三、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现实启示
延安时期与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同属于社会转型时期,不同阶层利益分化、价值取向各异、新旧体制胶着更替、思想文化多元化碰撞等转型期的社会特征必然通过哲学思想反映出来。学习与研究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哲学理论创新,吸取那个时代的精神精华,对于当前社会转换哲学研究和创新方式,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有着重要的思路借鉴和启示意义。
(一)重视理论学习建设哲学研究风气
重视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主要领导人带头钻研哲学,把哲学当作党和民族的事业,认为在中国进行革命,需要先从哲学入手,“非普及哲学不可。”[4]在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群体和广大理论工作者共同努力下,陕甘宁边区成立了专门的哲学研究会和哲学学习小组,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与研究工作。延安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学习哲学,运用哲学,在党内形成了良好的哲学风气,提高了全党的哲学理论素养。
当前我国正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需要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理论的指导,要彻底改变忽视哲学,将哲学边缘化的错误做法。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13年12月和2015年1月先后2次学习和讨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2016年5月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工作。一方面,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研究。既要大量收集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所需的第一手资料,全面研究和融会贯通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品,还要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成果。另一方面,结合当前实践,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论的学习与创造性发展。其一,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观的基本原理,确立实践的主体地位,重视理论与具体政策在实践中的落实与实施。其二,学习唯物辩证法理论,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既要实现经济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反对两极分化;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既不能故步自封,又不能全盘西化等。其三,学习和研究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全党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世情、国情、党情和社会发展的情况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做出符合人民大众需求的正确决策,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检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其四,学习群众史观的基本观点,坚持和发展党对于群众问题的看法,形成正确的群众路线。
(二)立足现实问题创新哲学理论体系
哲学的智慧性必须通过对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和价值反思表现出来,现实批判和问题意识是哲学理论创新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旨和重心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发生变化。延安时期党的领袖和理论工作者立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确立了军事辩证法、党建辩证法原则,树立共产主义的道德观、人生观、利益观,建构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体系。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更要以中国的现实问题为理论研究导向,转换和创新哲学理论研究体系,对实践中不断涌现出人的发展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公平正义等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理论阐释,在新的领域内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哲学、生态哲学、发展哲学、政治哲学、科学哲学等具体理论形态。其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长期以来,受苏俄哲学的影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忽视了唯物史观中关于人全面发展的思想,对人的自由、价值等问题的理解有失偏颇。在现阶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以及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保障人的尊严、自由、价值的实现。在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多方面建设的基础上,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保障、经济保障、精神保障、环境保障以及社会保障。其二,人与自然相统一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相统一的理论观点,倡导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党的十八大也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的高度中重点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作用。其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改革开放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发展中出现了诸如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的现象。如何协调实现好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调整生产关系问题就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现阶段,改善民生问题,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变革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要确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切实增加人民收入,对社会资源进行公平、合理、有效的分配,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结合民族特色创新哲学话语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转化为中国化的内容和使用中国特有的话语表现形式才能更好地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和掌握。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袖群体和以艾思奇、胡绳、沈志远等为代表的理论工作者,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成果,深入人民大众生活实践,运用寓言故事、成语、民谚等人民大众耳熟能详的表现方式,使用通俗简洁,深入浅出、易于理解的话语形式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面对涌现出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西方资产阶级话语体系的强烈冲击,需要不断拓展哲学研究的新领域、新视野,打造中国本民族的话语权,建构反映当代社会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新形式。其一,吸收传统文化,借助中国传统哲学的表达方式,建构中华民族的话语形式。在新世纪、新阶段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传统哲学之间对接与转化,才能完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历届中国共产党领袖注重使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固有语言与简单朴实的话语形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新的诠释和发展。毛泽东认为“互通、互动、互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他运用“一两分合”“知行之辨”“实事求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中国特有语言形式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运用“理势合一”“重民”和“大同”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用“摸着石头过河”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与唯物史观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原理;江泽民提出“与时俱进”阐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胡锦涛使用“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话语阐述辩证法发展的原理与群众史观的基本观点;习近平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冶病”“老虎、苍蝇一起打”“功成不必在我”“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等通俗易懂的话语形式诠释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其二,立足群众实践,借助群众的语言习惯,建构大众化的话语形式。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力量,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他们通过语言形式和实践方式表达和创造自身存在的样式,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增添内容。在当前社会,需要深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使用通俗的、鲜活的、生动的,易于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理解的话语形式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工作,把抽象枯燥的学术性语言还原为具体的实践性话语,融入发生在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具体实例、现实问题。
(四)主体系统互动构建哲学创新路径
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群体和理论工作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两大主体,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及实现主体间的良性互动才能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延安时期,党的领袖群体和理论工作者群体通过彼此的交流互动、思想启迪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合力,构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延安形态”创新体系。
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对党的领袖群体和理论工作者的理论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增强主体的创作力量和自觉创新性,充分发挥主体系统的积极效用,将主体间的交互作用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建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统一的创新路径,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其一,理论创新路径的自上而下。党的领袖群体从全局高度掌控和统领整个理论创新的过程,是理论创新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需要搭建自上而下的理论创新路径:一是,以身作则,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工作,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实施正确的对待理论工作者政策,团结理论工作者,营造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激发理论工作者的哲学创新热情和能力,在领袖群体和理论工作者之间搭建良好的交流传导机制,使理论工作者的创新研究成果尽快地转化为党的政治、路线、方针、政策。其二,理论创新路径的自下而上。党的理论工作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主要力量。构建自下而上的理论创新路径:一是,密切联系群众,理论联系现实。在改革发展中,党的理论工作者以中国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为主要研究方向,围绕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对其进行新的哲学提升。同时,党的理论工作者运用已有的理论积淀,深层次的分析和加工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形成科学的理论创新成果,承担引导人民群众价值取向和思想启迪的重要责任。二是,响应领袖号召,从事深入扎实的学理性创新和理论批判工作。改革开放后,大量宣扬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西方哲学思想涌入中国,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来冲击和挑战,党的理论工作者必须理性地辨析这些理论思潮的实质,在理论批判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三是,理论工作者应当成为沟通领袖群体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中介和桥梁,成为实现理论自上而下传播和自下而上升华的中介和关节点。理论工作者将领袖群体的思想以及作出的决策,通过大众化、通俗化、多样化作品形式进行转化和呈现,发挥其潜移默化的能力,使真正入脑入心,自觉内化为人民大众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艾思奇全书(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柳湜文集[M].北京:三联书店,1987:264.
[3]宋俭,宋镜明.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李达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336.
[4]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
责任编辑:王习贤
D2
A
1004-3160(2017)02-0049-05
2016-12-18
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5YJC0710062);2015年宝鸡文理学院院级项目“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项目编号:YK1503)。
王真,女,陕西宝鸡人,宝鸡文理学院哲学系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