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南亚华文教师的跨文化阅读研究
——教师阅读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2017-03-07

华中学术 2017年3期
关键词:华文东南亚中华文化

王 耿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一、引言

教师阅读是提升教师素养和专业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本世纪初学界开始将教师阅读与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教师阅读的内容、动机、类型以及教师阅读的意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学者们还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进行了差异化研究,比如对幼儿教师、英语教师、数学教师、农村教师、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甚至特殊学校教师的阅读状况进行了调研,促使教师阅读研究向精细化、专门化方向发展。然而,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学界忽略了奋战在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群体——海外华文教师,关于他们的阅读环境、阅读状况、阅读需求等问题还未曾深入研究。从教学内容来看,华文教育无疑属于基础教育范畴,郭熙(2004)明确指出“海外华人社会的汉语教学就总体而言是一种语文教育”[1],但由于我国学科分类所致,海外华文教育研究一般隶属于国际汉语教育界,而华文教师阅读这一课题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简而言之,我国基础教育界在进行教师阅读研究时忽略了海外华文教师这一群体,国际汉语教育界又未能重视教师阅读对华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因此,本文试图将二者所忽略的因素结合起来,探讨关于东南亚华文教师跨文化阅读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

二、东南亚华文教师基本情况

(一)华文教师队伍现状

据国务院侨办最新统计,现在海外华人华侨有600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19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巨大的华文教育需求。海外华文教学,指的是“海外华人华侨(或曰华族)子弟的汉语教学”[2]。由国务院侨办委托华侨大学进行的“海外华文教育情况普查及动态数据库建设”项目正在进行中,初步估计国外华文学校大约有两万所,在职华文教师数十万人。郭熙(2013)指出:“各地华文教师呈现出多样性,基本由四部分人员组成:(1)当地教师,以华人居多;(2)旅居当地的华侨、留学生;(3)中国志愿者;(4)其他。”[3]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心海外华文教师的质量,周健(1998)指出:“东南亚地区的华文教师多为第二、三代华侨,母语多为汉语粤闽方言。他们热爱中华传统文化,能长期在逆境中坚持开展华文教育,与华裔学生有着天然的密切的联系。但他们普遍没有受过汉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训练,也不大熟悉汉语发展的现状,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4]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国务院汉办、侨办、华文教育基金会及各高等院校举办了多批次培训班,培训的主要内容有二:一是第二语言教学法;二是必要的汉语和文化知识。二十多年来,各类培训确实改变了海外华文教师整体面貌,然而,培训的时长、内容及针对性有限,并不能取代教师的自主学习。徐天云(2013)指出:“通常情况下,培训只能算作华文教师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5]培训之外,华文教师如何主动提升自身素质是令人深思的,而“教师阅读”则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二)华文教师阅读研究现状

关于华文教师的阅读问题,尚未引起学界的重视。目前,面向华裔学生的汉语教材琳琅满目,品类繁多,但是写给教师的读本却不多。商务印书馆曾出版了一套国际汉语师资培训教材,包含《汉语课堂教学技巧325例》《汉字知识与汉字问题》《国际汉语教师手册·新教师必备81问》等,这些教材偏重于汉语基础知识技能的讲解,只是解决了华文教学的燃眉之急。然而,很多华裔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汉语基础,有的学生汉语水平还很高,所以仅仅对他们进行基础知识讲解远远不够,还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浸润着民族精神的中华文化教学,因此华文教师也要不断充实自己。

迄今为止,还没有关于东南亚华文教师阅读的专题研究,只有陈旭(2014)在《海外华文教师专业知识来源的个案研究》中谈道:“专业阅读能够促进华文教师解决教学问题,带动教师知识增长。”[6]该文通过对25名华文教师的调查指出,华文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来源于六个方面,其中就包括教师的阅读积累。陈旭在文章中还指出:“现有的教师培训内容中并未曾见对华文教师专业成长方式的培训。”[7]我们认为这一见解切中肯綮,阅读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华文教师的培训不应只关注知识教学,还应该引导教师增强主动阅读的意识和能力。

三、跨文化阅读的内涵及价值

(一)跨文化阅读的内涵

跨文化阅读有两层含义,一是由于海外华文教师身处多元文化环境,教师阅读语境具有跨文化特点;二是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海外华文教师阅读内容也具有跨文化特点。

先来看东南亚华文教师的阅读环境。东南亚地区南岛语系、南亚语系、汉藏语系交织融合,中华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西欧文化交汇共生,形成了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语境。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最初是语言学概念,由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文化语境包括社会心理,时代环境、民族习俗、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等,这些因素能够影响人们的语言交际行为。在多元文化语境中,华文教师往往视野开阔,能从不同的视角对中华文化进行思考,其阅读过程也常常伴随着对文本的跨文化解读。例如有一位信奉基督教的新加坡华文教师喜欢读儒家的《孝经》,因为她觉得基督教与儒家的孝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孝经》的《谏诤章》讲的是儿女对父亲的不义行为有劝谏义务,而基督教教义里也有对父权约束的内容。可见,跨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共鸣能促使文化“正迁移”,加深读者对文化的理解与吸收。

但是,多元文化语境使得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从而影响华文教师与华语文本的互动。以菲律宾的宗教文化为例,随着天主教的传播和地方化,来自中国的神明也以种种方式被吸收进来,比如关公被看作是华人的保护神,观音的形象常常同圣母玛丽亚联系起来。因此,菲律宾华文教师在天主教语境中阅读《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典名著时,需要注意关公、观音的本源含义。另外,在多元文化语境中,华语产生了各种变体,华文教师阅读时可能会遇到障碍。宋飞(2016)调查了《全球华语词典》(李宇明主编)中东南亚特有的华语词,其中包括174个同形异义词,比如“一小撮”在中国大陆是贬义,在新加坡为中性。又如“干粮”在大陆为“做好的干的主食”,在新加坡指“干的蔬菜、豆类、海味等副食品”,在中国台湾还指“喂猫狗的饼干”[8]。如果华文教师对这些词语在不同国家使用状况不了解,可能影响对文本的理解。

再来看东南亚华文教师阅读的内容。首先,阅读文本具有多语性。东南亚许多国家如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都有被殖民的历史,因此通行殖民国语及本族语等多种语言,比如菲律宾官方语言有英语和他加禄语两种,新加坡官方语言有英语、马来语、华语、泰米尔语四种,马来西亚官方语言虽然只有马来语,但实际上在马来西亚各领域,英语是非常强势的第二语言。因此,在上述这些国家,华文教师所面对的阅读文本往往不止一种语言。其次,多语文本所承载的内容具有跨文化性。中华文化虽然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深远,但毕竟只是多元文化中的“一元”。在跨文化环境中,“文化折扣(culture discount)”现象会影响华文教师对阅读文本的选择。文化折扣指因文化背景差异,国际市场中的文化产品不被其它地区受众认同或理解而导致其价值的减低[9]。华文教师的成长环境较为复杂,因此对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亲和度也不同,他们在阅读时喜欢挑选自己擅长的语言文本,而且当他们阅读文化背景不熟悉的文本时,其理解力就会打折扣。许多东南亚土生土长的年轻教师没有父辈们对中华文化的切身体验,中文也是作为第二语言、第三语言在生活中使用,因此他们对于华文文本的接受度也有限。

(二)跨文化阅读的价值

一般而言,阅读对教师有双重价值,首先是对教师个人精神世界的塑造及综合素质的完善;其次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教师所承载的社会责任使阅读并不能止步于个人情操的陶冶,而是需要在教育活动中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社会价值。阅读的双重意义同样适用于海外华文教师,但是,由于海外华文教师群体的多元文化背景,跨文化阅读对于他们个人及职业发展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首先,跨文化阅读有助于华文教师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在异域环境中,华文教师不仅讲授华语,他们更是中华文化的鲜明符号,因此华文教师本身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尤为重要。多元文化环境为华文教师接近和认识中华文化本真设置了障碍,但同时又提供了便利,因为只有在多元文化的阅读和对比中,才能抓住中华文化有别于其它文化的特质。比如东南亚华人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的精神举世公认,然而其他类型文化中不乏这一精神,如大航海时代欧洲人对世界的探索、英国人对美洲的征服等。但是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伴随着的是对异族的入侵、掠夺和消灭,这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有本质区别。再如“面子文化”也不是中国人所特有,在韩国、日本乃至欧美都存在程度不同,表现方式各异的面子文化。所以,华文教师站在东西文化交融的十字路口,背倚异域文化,重读中华经典,更有利于对中华文化进行反思和扬弃,从而真正体会到中国文化所蕴含的“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开放变革”等核心精神,为中华文化在多元文化中精确定位,同时也找准自身在华文教育中的位置。

其次,跨文化阅读有助于培养华文教师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是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华文教师对待中华文化有两种倾向,一是妄自尊大,最初华人“下南洋”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通过艰苦创业积累了大量财富,在工商业界具有很强的话语权,因此有的教师唯中华文化而独尊。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这种“民族中心主义”心态不利于和其他文化沟通交流,教出的学生很难融入当地社会;二是妄自菲薄,东南亚很多国家西化程度及英语普及程度高,加上本土民族意识的觉醒,华侨华人在政治上一直受到压制,于是有的华文教师对待华文教育事业热情不高,仅仅当做一份谋生的职业,所传授的中华文化也停留在技能层面,比如剪窗花、包饺子、练书法等等,看似热闹非凡,其实形式大于意义。上述倾向出现的根源在于华文教师跨文化意识不强,没有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同异族文化的关系,而跨文化阅读能够扩大华文教师视野,帮助其了解中华文化和当地文化的异同,建立包容、平和的心态,这种心态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华族学生,使其更好地适应当地社会。

再次,跨文化阅读有助于培养华文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华文教育的基础是华语教学,而语言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邢福义(1990)指出:“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好比镜子或影集,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犹如管道或轨道,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的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一层次上起着制约的作用。”[10]正因为语言和文化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所以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华文教学时须注意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跨文化阅读能够给华语教师提供充足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体察学生由于“文化缺省”而造成的语用偏误。笔者有一个菲律宾华裔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用“吃了没”这句话和人打招呼,甚至从卫生间出来遇到熟人也是如此,问其原因,他说是在菲律宾时华文启蒙老师教的。原来,教师在讲授语言知识时没有考虑文化环境和语用条件,在当代中国,用“吃了没”打招呼的情况越来越少,更多的是直接说“你好”。海外华族在坚守文化传统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文化断层,而跨文化阅读是弥合断层,提升华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 跨文化阅读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海外华文教师阅读情况的调查

由于目前尚未有人对海外华文教师阅读情况进行专题研究,因此必须采取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方法获得第一手资料。调查内容包含阅读时间、阅读动机、阅读态度等传统问题,同时考虑到海外华文教师群体的特殊性,还应涉及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阅读语言,即阅读文本的语言,以东南亚为例,东南亚许多国家都是双语或多语社会,因此提供给教师的阅读文本不止一种语言,但是据初步调查,除新加坡以外,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可供教师阅读的华文资源很少,除了华文教材以外,集中在几家华文媒体,如菲律宾的《世界日报》《商报》,马来西亚的《南洋商报》,印度尼西亚的《国际日报》。另外,由于中国台湾在东南亚经营华文教学多年,加上东南亚没有统一的华文规范政策,因此“规范汉字、繁体字、异体字、不规范的简化字、旧印刷字形、日本汉字、旧计量用字和韩国汉字都有使用”[11]。通过调查阅读文本语言情况,可以描摹出华文教师的阅读语言环境。二是阅读偏好,即阅读时偏好的类别,如时事政治类、自然科学类、艺术文化类、教育教学类、哲学思想类等。文化环境会影响人们对阅读内容的选择,举例来说,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喜欢阅读诗歌、小说,九十年代经济类、计算机类图书很热门,进入21世纪后网络文学兴起。那么,多元文化环境中华文教师的阅读偏好值得进一步调查,从而有针对性的建设阅读资源。三是阅读渠道,即接触、获得阅读文本的方式,比如传统渠道有图书馆、书店、报刊亭等,进入网络时代后,新媒体的兴起带来了阅读方式的更新,各种数字化媒体充斥着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丰富的阅读资源通过新媒体得以广泛传播。那么,海外华文教师倾向于利用何种渠道获得阅读资源值得探究,因为掌握了阅读渠道,就能更好地传播阅读资源。

(二)海外华文教师阅读资源的建设

阅读资源建设是为了解决“读什么”的问题,华文教师阅读资源的建设首先要考虑的是文本语言。从阅读对华文教师个人情操的陶冶和素养的提升来讲,哪一种文本语言并不十分重要,只要华文教师能够认真阅读自己熟悉的语言文本,必会有所收获。但是,从阅读对华文教育事业的促进来看,华文教师的阅读必然以华文文本为佳,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只有透过华文才能还原最原始、最完整的中华文化信息。因此,华文教师的专业阅读应该以华文文本为主,阅读资源的建设也应采用规范的华文和规范的汉字。其次,阅读资源的内容须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突出跨文化特点。海外华文教师所面对的是多元文化环境,因此需要在跨文化比较中体验中华文化的精髓。任翔(2016)主编的六卷《教师素养读本》在跨文化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12],该读本不仅选取了中国学者的文章,还吸收了很多国外学者的文章,二者交相辉映,相辅相成,让读者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均衡地汲取营养。再次,应注重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共同发展。纸质资源能够提供最原始的阅读乐趣,而电子资源传播便捷,华文教师远在海外也能方便的获取,所以在阅读资源建设时应综合考虑。

(三)海外华文教师阅读能力的培养

许多华文教师侨居海外多年,或者是土生土长的移民后代,已经脱离了纯粹的华文环境,华文阅读能力堪忧,因此对其进行阅读能力的培训尤为重要。目前大陆针对海外华文教师的培训侧重于华语知识、文化知识、第二语言教学法相关知识的传授,短期内很有效果,但培训的时长有限,而且教师往往处于被动参与状态。学界一致认为,教师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反思性学习,而阅读是教师反思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教师真正理解了文本的内涵,才能很好地传递给学生,特别是对华文水平有限的华裔学生,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启发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应将华文教师阅读能力培养纳入培训体系,比如开设“阅读方法”“名著导读”类课程,使华文教师逐步提升阅读能力。

五、 结语

海外华文教师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而东南亚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因此推进华文教师阅读研究有助于推动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由于东南亚华文教师身处多元文化环境,因此其阅读语境及阅读内容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跨文化的特点。在多元文化背景中进行跨文化阅读,有助于加深华文教师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并提升其跨文化意识及跨文化教学能力。进行东南亚华文教师的跨文化阅读研究,首先需对华文教师阅读情况进行调查,从而有针对性的建设跨文化阅读资源,同时通过培训加强华文教师的阅读能力。

目前,实施东南亚华文教师的跨文化阅读研究有两个有利条件,一是依托国务院侨办“海外华文教育情况普查及动态数据库建设”项目,对东南亚华文教师的阅读情况进行普查,一是借鉴国家语委重大课题“面向基础教育的阅读行动研究”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我们相信两个领域的研究相结合,必能获得有价值的成果。

*本文为国家语委2015年重大课题“面向基础教育的阅读行动研究”【ZDA125-12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互动语言学视野下的汉语口语关系从句研究”【CCNU17A0601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院创新团队资助项目“对外汉语教师评价研究”【31541511402】阶段性成果之一。

注释:

[1] 郭熙:《海外华人社会中汉语(华语)教学的若干问题》,《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3期,第83页。

[2] 李宇明:《海外华语教学漫议》,《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6页。

[3] 郭熙:《对海外华文教学的多样性及其对策的新思考》,《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3期,第3页。

[4] 周健:《浅议东南亚华文教师的培训》,《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第67页。

[5] 徐天云:《海外华文教师培训的策略选择——以印尼为例》,《肇庆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91页。

[6] 陈旭:《海外华文教师专业知识来源的个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第48页。

[7] 陈旭:《海外华文教师专业知识来源的个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第70页。

[8] 宋飞:《东南亚特色华语词汇的区域和国别比较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16年第4期,第112页。

[9] C.Hoskins,R.Mirus,Reasons for the U.S.Domina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elevision Programmes,MediaCulture&Society,10,1988(4) :499-504.

[10] 邢福义:《文化语言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页。

[11] 刘华:《东南亚主要华文媒体用字情况调查》,《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期,第17页。

[12] 任翔:《教师素养读本·序言》,济南:济南出版社,2016年,第1~6页。

猜你喜欢

华文东南亚中华文化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义不容辞,争为华文教育的“播种人”——连线常州外派华文教师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美俄聚焦东南亚
杭州特产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