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则优先还是语感优先?

2017-03-07

华中学术 2017年3期
关键词:音节语感语法

祁 峰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200062)

一、问题的提出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能力,这种语言能力的直觉反应或心理学表达可以概括为语感(Language Intuition)。关于语感,陆俭明(2005)认为:“语感不妨可以理解为凭个人的直觉对某个语言表达的好坏,其中包括语言表达得体与否、到位与否、贴切与否、精当与否、简练与否、正确与否甚至还包括怎么表达才更好、怎么修改一个欠妥的甚至是错误的表达等所做出的判断。”[1]可见,语感可以理解为同一语言现象的不同表达存在着一个接受度高低的差异,也就是王培光(2005)所提到的“语感幅度”[2],即有的语言表达接受度高一些,而有的语言表达接受度要低一些,接受度的高低主要依据这种表达是不是人们常用的表达。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在处理一些语法知识点时,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在教给外国留学生某一个语法知识点的使用规则之后,学生相应的表达虽然符合老师所讲的语法规则(Grammatical Rule),但是不符合汉语为母语者的语感。例如,在《发展汉语·中级综合(Ⅰ)》第10课《给咖啡加点儿盐》中,出现了“出于”一词的语法知识点[3]。原文例句如下:

(1)晚会结束的时候,他勇敢地邀请她一块儿去喝咖啡,她呢,尽管很吃惊,然后出于礼貌,还是答应了。

课文标注“出于”一词为动词,英语释义是“out of”,语法知识点的解释如下:表示由于某种原因,而做某件事情,常用于书面语。并给出如下例句:

(2)出于种种原因,许多职员离开了这家公司。

(3)出于对他们的尊重,记者没有和他们讨论那个话题。

(4)大家出于同情,纷纷捐钱给那个可怜的孩子。

结合教材中对“出于”一词的解释和示例,我们可以得到动词“出于”的语法规则Ⅰ:

第一,动词“出于”后面可以连接名词性短语,如“种种原因、对他们的尊重”;

第二,动词“出于”后面也可以连接双音节名词(如“礼貌”)或双音节动词(如“同情”)。

根据上面的语法规则,我们让留学生进行练习,练习的要求是让学生用“出于”完成下列句子:

(5) ,他每天走路上班。(出于)

对此,学生的回答各种各样,有些回答虽符合上面所概括的语法规则,但不符合汉语为母语者的语感;有些回答虽然不符合上面概括的语法规则,但符合汉语为母语者的语感。为此,我们以动词“出于”的用法作为个案分析,来谈谈汉语二语语法教学是基于语法规则还是基于语感的这一问题。

二、动词“出于”用法的语法规则推导与语感测试

我们把上面练习(例5)中留学生的回答做了分类,主要是四类,见例(6)—例(9),具体如下:

(6)出于健康的问题/出于身体的健康/出于身体锻炼的方面/出于健康的原因/出于健康的考虑/出于他的健康/出于健康身体

(7)出于要节省/出于保持健康/出于锻炼身体/出于不喜欢公共汽车

(8)出于他决定坚持减肥/出于身体好/出于他不喜欢坐地铁去那儿/出于身体健康/出于他要健康他的身体/出于他身体锻炼/出于他的身体有问题了/出于他想锻炼身体/出于他的工作地方不远/出于离公司不远

(9)出于健康/出于方便/出于减肥/出于省钱

例(6)表示动词“出于”后面连接名词性短语(简化为“出于+NP”),例(7)表示动词“出于”后面连接动词性短语(简化为“出于+VP”),例(8)表示动词“出于”后面连接小句(简化为“出于+Clause”),例(9)表示动词“出于”后面连接双音节词,包括双音节形容词、双音节动词或双音节的动词性短语(简化为“出于+Disyllable”)。

针对上面的四类25个回答,我们做了一次小规模的语感测试,语感测试的对象是40名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本科生,学生来自广东、广西、四川、江西、安徽、湖南、浙江、上海、江苏、河南、北京、河北、黑龙江等地,采用“六点量表”(six points scale,参照王培光2005)表示对被调查句子的接受程度[4],要求学生做出该句子可接受度高低的判断,并把不恰当的部分改正。“六点量表”具体如下:

(10)完全接受 [ 6 │ 5 │ 4 │ 3 │ 2 │ 1 ] 绝对不接受

上述每一类回答的语感测试结果按其测试分值的高低排序,见例(11)—例(14),具体如下:(下面括号内的数字是该句子的语感测试分值)

(11)出于健康的考虑(5.5)/出于健康的原因(5.38)/出于健康的问题(3.96)/出于身体的健康(3.31)/出于他的健康(3)/出于健康身体(2.69)/出于身体锻炼的方面(2.42)

(12)出于锻炼身体(4.15)/出于保持健康(3.88)/出于不喜欢公共汽车(3.62)/出于要节省(3.31)

(13)出于离公司不远(3.96)/出于他想锻炼身体(3.92)/出于他不喜欢坐地铁去那儿(3.54)/出于他的工作地方不远(3.54)/出于身体健康(3.42)/出于身体好(2.35)/出于他决定坚持减肥(2.27)/出于他的身体有问题了(2.15)/出于他身体锻炼(1.88)/出于他要健康他的身体(1.77)

(14)出于方便(5.58)/出于省钱(5.04)/出于健康(4.12)/出于减肥(3.85)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测试采样的对象和规模不同,上述语感测试统计出来的数据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和倾向性,这主要是因为人们的语感并不是相同的,但是上述语感测试的数据可为下面讨论的问题提供一种量化证明。

下面需要讨论的问题是:

1.“出于+NP”、“出于+VP”、“出于+Clause”和“出于+Disyllable”这四类回答是否都可以?

根据结合教材概括出来的语法规则,“出于+VP”、“出于+Clause”这两类回答一般不可以说。上面的语感测试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出于+VP”、“出于+Clause”这两类回答的语感接受度普遍不高,所有回答的语感测试分值都没有超过4.5。比如在“出于+VP”中,“出于锻炼身体”的语感接受度相对最高,其语感测试分值为4.15;而“出于要节省”的语感接受度相对最低,其语感测试分数为3.31。又如在“出于+Clause”中,“出于离公司不远”的语感接受度相对最高,其语感测试分值为3.96;而“出于他要健康他的身体”的语感接受度相对最低,其语感测试分值为1.77。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语法偏误,很可能是因为留学生把“出于”的用法等同于“由于”了,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由于”可以是介词或连词,表示原因或理由[5]。例如:

(15)由于老师傅的耐心教导,他很快就掌握了这门技术。(介词)

(16)由于他工作成绩显著,因此受到了领导的表扬。(连词)

可见,留学生把动词“出于”等同于连词用法的“由于”,所以在“出于”后面连接动词性短语或小句。如果把学生回答中的“出于”换成“由于”,那么句子就可以成立。例如:

(17)由于不喜欢公共汽车,他每天走路上班。

(18)由于他的工作地方不远,他每天走路上班。

2.同样是“出于+NP”或“出于+Disyllable”,是否每个回答都可以接受呢?

根据汉语为母语者的语感,在上面这些“出于+NP”或“出于+Disyllable”中,每个回答的可接受度是不同的,即有的接受度比较高,一般可以说,但是有的接受度比较低,好像不能说。

根据上面提出的这两个问题,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动词“出于”一词在词典中的释义和用法,为此我们查阅了以下两部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出于”的解释是:“(言行)从某一角度、方面出发”,举到的例子有:“出于好心;出于安全考虑,切勿酒后开车。”[6]《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出于”的解释是:“从某种立场、态度出发”,举到的例子有:“批评你完全是出于对你的爱护。”[7]

根据词典的释义和相关问题的讨论,我们认为,动词“出于”的用法要综合考虑以下两个步骤:

首先,要基于语法规则。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把第一部分中概括出来的语法规则Ⅰ修改为语法规则Ⅱ:

动词“出于”后面可以连接名词性短语或双音节词,即“出于+NP”或“出于+Disyllable”。

其次,在基于语法规则的同时要兼顾语感。下面我们来看留学生的具体回答,即例(11)和例(14),基于上述的语法规则Ⅱ,上面例(11)和例(14)中留学生的回答都能成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汉语为母语者的语感,它们的可接受度是不同的。

先看例(11)的这些例子,“出于健康的考虑/出于健康的原因”的可接受度比较高,其语感测试分值分别是5.5和5.38,但是“出于健康的问题/出于身体的健康/出于他的健康/出于健康身体/出于身体锻炼的方面”的可接受度比较低,其语感测试分值分别是3.96、3.31、3、2.69和2.42,一般好像都不能说。不过,这些例子可以依次修改为“出于健康问题的考虑/出于身体健康的原因/出于对他健康的考虑/出于健康身体的考虑/出于身体锻炼方面的考虑”,修改之后,这些“出于+NP”例子的用法可接受度就提高多了。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修改能力也是一种语感能力,根据王培光(2005),语感可以具体分为以下三种能力:判断偏差能力、指出偏差能力和改正偏差能力[8]。可见,这种修改能力就是一种改正偏差能力,而我们前面所讨论的语感能力主要是指判断偏差能力和指出偏差能力。我们再来看上文所提到的语感测试,该测试一方面要求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判断并指出句中有偏差的部分,即采用“六点量表”表示对被调查句子的接受程度;另一方面也要求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对有偏差的句子进行修改。从学生的修改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均对上述有偏差的句子做出了“出于……的考虑”或“出于……的原因”这样的修改。

当然,这里需要解释的是:为什么“出于健康的考虑/出于健康的原因”的可接受度比较高,而“出于健康的问题/出于身体的健康/出于他的健康/出于健康身体/出于身体锻炼的方面”的可接受度比较低?对此,我们认为,这还是跟动词“出于”的词汇意义(Lexical Meaning)有关,如前所述,“出于”在词典中的释义是“(言行)从某一角度、方面、立场或态度出发”,也就是说,言行从某一角度、方面、立场或态度来考虑,或者以某一角度、方面、立场或态度作为其原因或目的,所以“出于+……(的)考虑(或原因或目的)”这一表达方式符合动词“出于”的词汇意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上面这种解释动词“出于”用法的能力是一种系统的语言感知能力,但它不属于语感能力[9]。(王培光,2005)

再看例(14)的这些例子,“出于+Disyllable”有的接受度比较高,如“出于方便”和“出于省钱”,其语感测试分值分别是5.58和5.04;但是有的接受度就相对而言比较低了,如“出于健康”和“出于减肥”,其语感测试分值分别是4.12和3.85,一般要说成“出于健康的考虑”和“出于减肥的目的”。

这里的问题是:同样是“出于”加“双音节词”,为什么有的接受度比较高,但是有的接受度相对而言就比较低呢?我们认为,这一方面跟动词“出于”的词汇意义有关,如“出于健康”一般不能说,“出于健康的考虑”就可以说,这一点跟对“出于+NP”的解释是一样的,即从动词“出于”的词汇意义出发来进行解释;另一方面,由于某些双音节词(如“方便”)和动词“出于”的高频组合,从而导致“2+2”(如“出于+方便”)这种韵律结构固化为一种半固定结构。也就是说,在这里,该表达式的韵律结构压制了其语义结构,其中的动因是该表达式的高频使用。

如果我们不做上述四类(即“出于+NP”、“出于+VP”、“出于+Clause”和“出于+Disyllable”)的区分,仅仅把语感测试分数最高和最低的5个回答找出来分析。测试分数最高的5个回答依次是:出于方便(5.58);出于健康的考虑(5.5);出于健康的原因(5.38);出于省钱(5.04);出于锻炼身体(4.15)。测试分数最低的5个回答依次是:出于他要健康他的身体(1.77);出于他身体锻炼(1.88);出于他的身体有问题了(2.15);出于他决定坚持减肥(2.27);出于身体好(2.35)。可以看到,语感测试分数最高的4个回答全部在5分之上,而且是出现在“出于+NP”和“出于+Disyllable”这两类中。语感测试分数最低的5个回答平均分值为2.08,而且都出现在“出于+Clause”这一类中。因此,取高值和取低值的分析也符合上文基于语法规则推导的分析结果。

三、动词“出于”用法的语料证明

以上对动词“出于”用法的分析是基于语法规则推导和语感测试的,下面我们用语料来看上面的这些分析是否正确。我们用百度(www.baidu.com)在网上搜集动词“出于”的语料,根据语料,可以看到,“出于+NP”中的“NP”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NP”是名名组合,即“名词+名词”,例如:

(19)拉霍伊称,国王退位“完全出于个人原因”。

上面例句加上“的”,句子同样成立,如“出于个人的原因”。可见,名名组合中“的”字的隐现是比较自由的。

另一种情况是“NP”是一个“的”字短语,“的”字后面一般是动词,例如:

(20)职业运动员无论在哪些场合,都能保有对自己专项的热情,他们并不是在竞争,而是出于对生命的热爱。

从语料来看,“出于+NP”的用法基本上是根据动词“出于”的词汇意义的。

下面再看“出于+Disyllable”这种组合情况,有的组合是高频出现的,例如“出于+方便”,我们在语料中发现这样的用例是非常多的,例如:

(21) 我在成都,出于方便,买了一辆电瓶车,现在想回家,想把车带回去。

而有的组合,如“出于健康”、“出于减肥”、“出于省钱”这样的用例极少,相同意思的表达在语料中的例子如下:

(22)议案中称,出于健康考虑,要求当地民众实行“周一不吃肉”计划,即鼓励市民在每个星期一吃素一天。

(23)如果你只是出于减肥的目的吃素,不吃肉,可别不吃鸡蛋不喝牛奶酸奶。

(24)无论你是出于省钱的目的,还是因为无可奈何,转机一定是所有旅行者躲不掉的。

可见,“出于健康”或“出于减肥”的可接受度比较低,一般不能说,而要说成“出于健康(的)考虑”或“出于减肥的目的”,这说明“出于+健康/减肥”这种组合的韵律结构还没有压制住其语义结构;而“出于+省钱”这样的例子尽管在语感测试中可接受度比较高,其语感测试分值是5.04,但是在真实语料中这样的用例却很少,而且据笔者的语感,“出于+省钱”的可接受度是比较低的。这一方面跟每个人的语感差异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出于+省钱”这一组合情况还未成为一个高频出现的组合,也就是说,其韵律结构还没有压制住语义结构。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动词“出于”后面加上某些双音节词,其语感的可接受度是非常高的,在语料中,发现“出于+Disyllable”的例子很多,其中双音节词可以是名词、动词或形容词。

先是“出于+双音节名词”的例子,例如:

(25)深圳失踪女孩出于好心跟陌生女子离开。

也有“出于+双音节动词”的例子,例如:

(26)凤姐称范冰冰不好看,称是出于嫉妒。

还有“出于+双音节形容词”的例子,例如:

(27)奇葩男子凌晨放火烧毁两车,被抓后称是出于好奇。

此外,“出于”后面有的双音节词还可以是兼类词,例如:

(28)在一起,因为爱情还是出于便利?

例(28)中的“便利”是形动兼类词。

可见,动词“出于”后面可以连接双音节名词、双音节动词或双音节形容词,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双音节名词、动词或形容词都可以很自然地出现在动词“出于”之后,有些双音节词后面加上“(的)考虑(或原因或目的)”更符合汉语为母语者的语感,如上面提到的“出于+健康、出于+减肥”等,但是有的双音节词却能很自然地出现在动词“出于”之后,如“出于+方便”、“出于+好心”等。这可以视为“出于+Disyllable”这种组合中语义结构和韵律结构的博弈,其博弈的准则是这一组合是否高频出现。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网络语料可以为动词“出于”的实际用法提供一个很好的证明。

四、汉语二语语法的教学建议

一般认为,语感与语言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语感到底算不算语言能力呢?对此,王培光(2005)指出,语感是和语言相关的能力,属于“广义的语言能力”[10]。周健、陈群(2011)认为,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语感就是对语言的直觉能力,是个人在长期的言语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感知、领悟和把握能力[11]。可见,无论语感是和语言相关的能力,还是语言能力的核心,它实际上就是语言能力的直觉反应。可以这么说,语感能力是留学生汉语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基于对动词“出于”用法的分析,如前所述,我们认为,在汉语二语语法教学过程中应该分两步走:首先,要基于语法规则来告诉学生这一语法知识点的释义及其用法,这里所说的用法既包括这个语法知识点的使用条件和使用范围,也包括这个语法知识点的语义背景和语用特征。其次,在基于语法规则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汉语语感能力,即对语法知识点的讲解需要考虑汉语为母语者语感的可接受度。换言之,在汉语二语语法教学过程中,宜采取基于语法规则的同时兼顾语感这一教学策略,而不只是基于语法规则进行汉语二语语法的教学。二者需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编写对外汉语教材时也要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

具体而言,在培养留学生汉语语感能力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汉语的特点,比如动词“出于”的教学可以结合汉语音节和韵律的特点,所以我们在上文着重分析了“出于+Disyllable”这种组合情况,这种组合的高接受度源于汉语“2+2”这一韵律组配模式,即双音节动词后面的成分最好也是双音节的。当然有时也会出现该表达式的韵律结构和语义结构的博弈情况。

另一方面,还要区分不同的语体,这一点在中高级阶段的汉语二语语法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因为人们的口语语感和书面语语感是有差异的,一般来说,人们的语感对于书面语有比较高的要求,对口语有比较低的要求[12](王培光,2005)。如上面所提到的动词“出于”一词常用于书面语,所以在汉语语感培养过程要注意区分口语语体和书面语语体的不同用法。

此外,就动词“出于”的释义来看,“出于+……(的)考虑(或原因或目的)”这一表达式也可视为一个“语块”(chunk),具体来说,它是一个词语组合搭配语块[13](周健、陈群,2011)。一般来说,“语块”是一种兼具词汇与语法特征、介乎传统的词汇与语法之间的语言板块,通常有多个词构成,具有特定的话语功能。如上所述,就“出于+NP”这种组合而言,“出于+……(的)考虑(或原因或目的)”这一表达式更符合汉语为母语者的语感。因此在汉语二语语法教学中,教师需要更加关注这种词汇层面上高频出现的、具有一定习语性的词汇型“语块”。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汉语二语语法教学过程中,对外汉语教师需要了解、学习当代语言学理论,并用这些当代语言学理论来解释汉语二语语法教学中外国留学生所提出的一系列“为什么”的问题。就本文所分析的动词“出于”的用法而言,这里涉及语感理论、韵律语法理论、语体理论、构式语法理论、语块理论等,这些语言学理论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更新现行的二语语法教学思路,因此在汉语二语语法教学中,有必要研究如何深入浅出、简明易懂地把汉语语法规则教给外国留学生,并用当代语言学理论进行相应的分析与解释,从而探索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的接口(interface)问题。

*本研究得到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在沪留学生汉语学习偏误研究”【16PJC026】资助。初稿曾在第四届“华文作为第二语言之教与学”国际研讨会(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2015.9)、语言教学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南开大学,2016.11)上宣读,此次发表有较大修改。王培光、施春宏等先生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深表谢意。

注释:

[1] 陆俭明:《序》,王培光:《语感与语言能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页。

[2] 王培光:《语感与语言能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页。

[3] 徐桂梅、崔娜、牟云峰编著:《发展汉语·中级综合》(Ⅰ),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19页。

[4] 王培光:《语感与语言能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页。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573页。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92页。

[7] 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第194页。

[8] 王培光:《语感与语言能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页。

[9] 王培光:《语感与语言能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页。

[10] 王培光:《语感与语言能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页。

[11] 周健、陈群:《语感培养模式——对外汉语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第1~2页。

[12] 王培光:《语感与语言能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页。

[13] 周健、陈群:《语感培养模式——对外汉语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第33页。

猜你喜欢

音节语感语法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拼拼 读读 写写
跟踪导练(二)4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木管乐器“音节练习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