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家庭生活,提高品德课程的实效

2017-03-07江苏南京市溧水区实验小学端云瑶

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14期
关键词:品德学会笔者

江苏南京市溧水区实验小学 端云瑶

探究家庭生活,提高品德课程的实效

江苏南京市溧水区实验小学 端云瑶

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这是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家庭生活是品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是家庭生活中品德教育作为课程来实施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导向性,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接受品德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掌握规范的行为方式。要想充分发挥品德教育的整体效果,就需要将课堂的教学活动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们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会。

家庭生活 品德教育 有效课程

《父母的疼爱》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教材。在教学这一课时,笔者发现,整节课中,有一个学生一直沉默,只要其他同学一提到自己的妈妈,他就低下头。这个孩子叫磊,笔者后来了解到,磊的妈妈因病去世了,爸爸重组了家庭。所以,他觉得爸爸不再爱他。但是,经过我的深入了解,知道其实磊现在的妈妈对他是很好的,磊感受不到而已。

笔者找磊谈了话。

“妈妈一点儿都不喜欢我。有一次,她让我整理自己的小房间,虽然我心里不想,但是也做好了。可是妈妈却说我整理得不好,重新整理,边整理还边唠叨。”

“妈妈对孩子都会这么严格要求的,其实这也是一种爱呀!”笔者说道。

可磊却不以为然,嘟着嘴继续说:“我从来就不喜欢吃胡萝卜,她老逼着我吃,每次我吃了两口就吐了,她还骂我。人家本来就讨厌吃嘛!”

“小孩子不能挑食呀,胡萝卜的维生素含量很丰富,吃了是有好处的,这其实是为了你的健康好呀!妈妈这么疼你,你应该感到幸福呢!”笔者语重心长地说。

磊依然满不在乎。

笔者把磊妈妈请到学校交流,磊妈妈无可奈何,说:“哎,老师,我真没有办法了。不知道磊心里每天在想什么,总觉得每个人都不喜欢他了,老是钻牛角尖。我们一起逛街,因为是母婴店,所以只有弟弟的玩具,没有他玩的,所以我就先买了弟弟的,可是磊气死了,觉得是我偏心,故意的。我真是百口莫辩啊!”

尽管磊的故事发生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但有着普遍的意义:每一个家长的爱,表达方式都会不一样,孩子们经常不能理解;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很重要,可是这已成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了。

要想充分发挥品德教育的整体效果,就需要将课堂的教学活动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们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会。

因此,想要让学生们的家庭生活成为品德教育的有效课程,策略如下:

一、立足将“情”作纽带,爱家,爱亲人

学生健康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要懂得家庭的亲情,能够体会到家长对自己的疼爱,懂得感恩。

1.找准情感的触发点,让学生先学会“领情”。

家长们经常会对我诉苦:“我们对孩子可以说无微不至,要啥给啥,可孩子就是不领情,总认为这一切都是我们应该的。”父母在付出爱的同时,当然也希望孩子能给予父母尊重和敬爱。然而,孩子们怎么对家长的奉献就无动于衷呢?

殊不知,学生对爱的理解及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笔者在教学本学期苏教版新教材《道德与法治》中的《幸福一家人》这一课时,建议家长让孩子参与父母对孩子施爱的过程。有一位家长做得很好。孩子要过生日了,这位家长准备重操学生时的泥塑手艺,塑了一个孩子最喜欢的喜羊羊的泥塑。她没把这个想法告诉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去商店买材料,一起构思,一起雕塑。孩子生日当天,当母亲把并不算精致的塑像送给孩子时,孩子非常感动,因为他亲身经历了,知道母亲为了完成塑像,花了很多心思,牺牲了很多休息的时间。孩子体会很深,一直把礼物珍藏,与母亲的感情也更深了。

2.选对情感的抒发点,让学生再学会“传情”。

学生们“领情”之后,如何以适合的方式来表达对家长的感激和关心呢?老师要做恰当的引导。

笔者结合了品德课程,利用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系列化的教育,为学生将孝敬长辈的道德观念转化到道德行为提供了催化剂。如:“五一”劳动节的时候,开展让爸爸妈妈“歇一歇”的活动;“父亲节”“母亲节”时,举行我为爸爸、妈妈做件事的活动;“重阳节”时,举办“老人幸福我快乐”的活动。每一次活动之后,学生们不但思想上有了强烈的认识,行动上也有了巨大改变,孝敬父母和长辈的良好行为习惯日渐形成。

二、着眼以“智”为重点,会交往,健人格

“人生无处不交往,生活处处皆学问。”良好的交往,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与父母交往,与邻里交往,是家庭美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1.创设主体性活动,学会与父母交往。

孩子和父母交往,是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交往。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故事会、争章活动等主体性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微笑待人,学会欣赏并赞美别人,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宽容待人,学会交往的礼仪。

教学新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的单元体验活动《大声说出我的爱》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一位同学演妈妈,一位同学演爸爸,一位同学演孩子,一位同学演奶奶,让他们自己选择一个情境主题进行探究,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学生们演得惟妙惟肖,把自己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赢得了阵阵掌声。我又把这个作业布置给了学生们回家做,让他们回家表达自己对父母家人的爱。结果效果甚佳,家长们纷纷反馈,被孩子的表达感动哭了,很感动,没想到孩子这么爱自己,都说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更近了一层。

2.邻里的交往,邻里之间孩子的互动,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孟母三迁”的故事,一方面,说明生活环境对人的生活及发展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结合现代的生活实际问题,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面对不良的生活环境,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学生们常常渴望与同龄伙伴交往、玩耍,可是真正在一起玩时又常有矛盾或争吵出现,但恰恰这种矛盾和争吵,会激发他们的智慧,使学生们学会实现自我,学会关心他人,不善言辞的学生学会据理力争,任性又霸道的学生也逐渐懂得收敛。邻里之间的交往互动,使学生更容易掌握互惠的原则,懂得社会规范的道理,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自我表达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完善。

3.走出家庭,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投入到真实的社会生活中。

教学三年级下册《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时,笔者带学生们进行了主体道德的活动体验,走进军营,感受军人生活,体验打靶;走进餐厅,当一回营业员;走上街头,当一回卖报员,体验销售者的辛苦……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不同行业者的劳动者只是分工不同,学生们要学会换位思考,才能明白人格平等、互相尊重的含义;只有融入真实的生活,才能在体验中感悟,与人相处时才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学会理解与包容。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到: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不是告诉他多少道理,逼他遵守道德规范和准则,而是要在生活中,尤其是家庭生活中,形成正确的待人处世、与人交往的价值观念。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在于培养学生能够在社会上有个良好的品德态度,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应当努力,让学生们的家庭生活演绎成有效的品德课程,给学生良好品德的发展,开辟出一个新天地。

[1]胡荞丽.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2]鲁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J].课程·教材·教法,2003(9).♪

猜你喜欢

品德学会笔者
老师,别走……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学会分享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