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毛泽东群众路线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

2017-03-07张璐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统治者百姓意见

张璐

(中共湘潭市委党校,湖南湘潭 411100)

论毛泽东群众路线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

张璐

(中共湘潭市委党校,湖南湘潭 411100)

为了探究毛泽东群众路线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和“重民”思想出发,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出了二者之间的契合点,论证了二者之间的渊源关系。说明毛泽东群众路线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化的杰出成果。

群众路线;毛泽东思想;民本思想;重民思想

群众路线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长期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群众路线的创造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一方面是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熏陶,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另一方面是在革命的实践中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因此,他们具备找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某种内在的契合性,进而将二者很好的结合并创造出新理论的能力。群众路线便是这种新理论之一,有着不容否定、不可割裂的传统文化基础。

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民本”思想的升华

(一)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这否定了唯心主义英雄史观中历史的创造者为某个英雄或者杰出人物的谬误,肯定了人民群众作为世界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毛泽东继承并发扬了这个观点,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1]正是由于人民群众对世界历史、对人类社会有如此重大的决定性作用,所以我党必须代表群众的利益,一切为了群众,这才能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才能保证我党各种路线和政策的成功制定和顺利实施,才能巩固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2]。

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重视人民地位和作用的思想,即“民本”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思想成为统治者安邦治国的指导思想,一个国家或者政权兴旺和巩固的关键在于有百姓这个基础。孟子对这一思想作进一步的阐释:“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3]。在孟子看来,天下是百姓组成的,一个政权存在的基础是百姓,而百姓之心(民心)是决定百姓去留的关键,所以得到百姓之心(民心)就成为得天下和得政权关键。这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而且,孟子还道出了得民心的方法:满足百姓的欲求,免去百姓的憎恶。这和群众路线的“一切为了群众”有着一定程度的类似。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都是一切以群众的利益为中心。毛泽东曾说:“我们应该深刻地主义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4]。“在这里,群众生活问题”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民生问题。关注民生,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这是群众最为切身的利益所在,决定着民心所向。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所欲与之聚之”。“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5]。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人民群众推翻三座大山,就是孟子所说的“所恶勿施尔也”的另一面,或者说更为深层次的一面:不但不会把人民群众不喜欢的施加在他们身上,而且为人民群众解除身上已有的负担和痛苦。

(二)依靠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我们党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就是“一切为了群众”。我们党“力量的来源就是人民群众”[6]。这是由人民群众的地位决定的,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因此,我们党就要依靠这股力量,紧密地联系群众,决不能脱离群众,才能办成一切事情。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7],即“一切依靠群众”。

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也有依靠百姓和民众的力量,不能脱离百姓和民众的内涵。如孔子说:“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8]。统治者和百姓民众的关系好比是舟与水的关系,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民众既能成就统治者,也能毁灭统治者。统治者要重视百姓和民众的地位和作用。然而,从孔子的话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舟与水的另一层关系:舟离开水就失去了凭恃,根本无法行走,都已经失去它作为舟的存在意义,舟必须依靠水的力量才能前行;水却是可以离开舟的,水能载舟,只是水的一种能力和力量的表现,即使失去这种能力也不会影响水的存在意义。所以,水之于舟的重要性远胜于舟之于水。基于以上“舟”与“水”的两层关系,作为“舟”的统治者,必须时刻想着不能脱离作为“水”的百姓民众而存在,并依靠作为“水”的百姓民众的力量来成就自己。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群众路线的“一切依靠群众”。

我们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遭遇过多次生死存亡的考验,但最后都取得了胜利。究其原因,就是毛泽东说过的:“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9]。正是依靠了人民群众这种伟大的力量,才使我们党的政权坚如磐石,稳如泰山。历史也证明,党的每一项事业的成功,都是依靠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得以实现的。

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重民”思想的升华

(一)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

党要真正做到做好“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并且能发挥好群众的力量,进而依靠这种伟大力量,就必须形成符合民意的正确领导。“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10]。这里,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解释,就是广泛听取收集群众的意见,对其进行研究,再反馈到群众中,指导群众的实践,并接受群众实践的检验。要做到这点,先决条件就是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

中国传统文化中,“重民”思想也是一直具有重要影响的。“重民”即是重视民生民意。“重民”和“民本”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甚至有时可以一概而论。但是它们还是有所区别:“民本”是认识论,“重民”是方法论;“民本”确立了民的地位和作用,“重民”提出了为民的方法和路径。如果说“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侧重于“民本”以及“重民”中的关注民生的话,那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更侧重于“重民”中的重视民意。然而,在很多人的理解中,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命”才是最高最权威的意志,民意决不可与之相匹。统治者被称为天子,即天的儿子,也只是代表天命来行使职权。其实,关于天命,早在《尚书·泰誓》中就有“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一语对其来源和根据作出了说明:民意是天命的来源和根据,天命只是民意的一种神秘化和礼仪化的形式。所以,统治者一定要重视民意。这也与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着方法上的共通。

我们党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始终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把人民群众的意见作为决策依据,才使得党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行。正如毛泽东曾强调的:“‘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11]。

(二)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

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坚持“到群众中去”,就是将通过“从群众中来”的方法收集到的人民群众的意见提炼转化为我党的正确决策,去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其正确性。那么,如果在人民群众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群众提出了批评或者反对意见,我们党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毛泽东同志就做出过回答:“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12],“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我们有些什么不好的东西舍不得丢掉呢”[13]。可见,在检验党的决策过程中,如果发现不好的,要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及时加以改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统治者也不敢轻视忽略人民的非议。《国语》中就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在中国古代,统治者往往要殚精竭虑地来应对水患,若是处置不当,很有可能造成政权的颠覆。把阻塞人民的言路看成比治理水患还严重,就充分说明人民的批评是否能被统治者采纳,已然是影响到政权能否长治久安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了。因此,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英明的统治者,都会把接受人民的批评作为自己当政的行为准则。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广开言路,从谏如流”的,他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14]。唐太宗也一直践行这一准则,使得当时朝廷上下同心,政治清明,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盛世——贞观之治。

我们党一直甘当人民群众的学生,对于人民群众提出的批评意见也是善于虚心接受的,毛泽东强调:“要广开言路,打开窗户,不要怕打开窗户吹进沙子来”[15]。人民群众提出的批评意见不见得是全面而且正确的,但是,毛泽东却认为:“要求所有的人看问题都必须很全面,这样会阻碍批评的发展”[16]。在1941年的陕甘宁边区,发生了一次雷击事件,出现了死伤事故。延安有个群众却说了句“雷公怎么不打死毛泽东”,被当成反革命抓了起来。后来经过调查是因为连年天灾欠收,加之向农民征收的公粮过重,以致农民群众难以承受,故而心中不满发泄。虽然这句批评是错误的,无理的,但是却引起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立即着手调研,最终发现了问题。经过认真反思,不但减少了公粮征收量,而且作出了开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生产自救运动的决定。这一事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不但广开言路,而且对待人民群众的批评,态度非常慎重:全面、正确的,虚心接受;片面、错误的,调查研究。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它们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1][2][10][11][12][13][1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1094-1095,899,933,1004-1005,243,399.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9]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8,139.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7.

[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4.

[7]毛泽东.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381.

[8]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4]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7.

(责任编辑:许烨)

10.3969/j.issn.1009-2293.2017.03.017

A84

A

1009-2293(2017)03-0062-03

张璐,中共湘潭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

猜你喜欢

统治者百姓意见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评“小创”,送好礼
没有反对意见
评“小创”,送好礼
论蒙元统治者对“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百姓看家“风”
追踪迈锡尼文明:拉科尼亚的统治者
《公民大会妇女》的统治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