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蔡锷爱国思想的两大主旨

2017-03-07黄自荣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蔡锷共和军事

黄自荣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01)

浅论蔡锷爱国思想的两大主旨

黄自荣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01)

蔡锷奋于救国救民,学贯中西,挥笔著书,铸成爱国思想,其中以共和思想与军事思想为两大主旨,继以书生领兵,发动起义,挥钺斩鳌,取得辉煌胜利,是中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

蔡锷;共和思想,军事思想

殊勋盖世,宇宙垂名。一代元勋蔡锷是闪亮神州的巨星,可惜天妒天才,年仅34岁即遽然陨落。“盖棺定论”虽已百年,但其文武之政,布在方策,高山仰止。许多学者如饶怀民、邓江祁、曾业英、谢本书等潜心研究蔡锷生平事迹思想,成果丰硕。笔者不揣浅陋,试就蔡锷爱国思想的两大主旨:共和思想与军事思想,略作探析。

一、蔡锷共和与军事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蔡锷生活在风云际会、鼎革动荡的近代。当时清朝作为一个长期强盛、称雄世界的农业帝国,转眼就被迅速崛起的西方工业列强打翻在地、肆意烧杀抢掠、逼迫割地赔款。列强滔天罪恶,罄竹难书。这种数千年未有的惊天变局,给国人以强烈震撼。无数仁人志士激发满腔理想,奋发为雄,前赴后继,救亡图强。蔡锷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

蔡锷生于邵阳、求学长沙、留洋日本、练兵广西、举义云南、蛰居北京、鏖战西南、经略蜀中、病逝东瀛、国葬岳麓,生前先后任监督、总教习、擢协统、就都督、居参议、做司令、领督军,学贯中西,著书立说,整军经武,冲锋陷阵,吊民伐罪,为推翻封建帝制、开创共和事业建立了赫赫历史功勋,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军事家,时人誉称“护国元勋”,毛泽东赞为“邦之模范”[1]。

二、蔡锷的共和思想

蔡锷在短暂的一生中,以共和思想为依皈,顺应历史潮流,投身辛亥革命,个性鲜明、贡献独特、影响深远。当前,研究蔡锷共和思想的角度相对多维。笔者认为,蔡锷作为一位民主革命家,积极学习借鉴近代西方政治文明成果,结合清末内忧外患情势,形成了既有时代共性、又具鲜明个性的共和思想。蔡锷共和思想的主旨,可概括为推翻帝制、民主立宪、强力政府、法制政治、政党政治、军人不党等六个方面。

(一)推翻帝制

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根深蒂固、腐朽而僵。蔡锷在学习西方、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近代中国不断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腐朽颟顸的封建帝制。他说:“吾辈倡言革命,必推倒专制,改建共和,其目的之所在乎。缘专制国,以君主为神圣不可侵犯,土地视为私产,人民视为奴隶,故挥霍财产有如泥沙,草菅人命有如牛马,恣睢暴戾,听其所为,人民不得而干涉之、抵抗之。”[2]蔡锷认为“共和国则不然,人民即一国之主人翁,凡制定宪法,推举总统,票选议员,皆出自一般人民之公意,故人们对于国家,立于最高无上之地位,即对于国家,人人负无穷之义务,担无限之责任,上下一体,万众一心,乃能共济艰难,匡扶时局”[3]。

蔡锷创造共和、再造共和,在于救国图强。1915年他历尽艰难潜赴云南再次起义,通电全国:“锷等夙爱和平,岂有乐于兹役?徒以袁氏内罔吾民,外欺列国,有兹干涉,既濒危亡,非自今永除帝制,确保共和,则内安外攘。”明确宣布“与全国民戮力拥护共和国体,使帝制永不发生”。

(二)民主立宪

蔡锷将民主立宪视为中国救亡图强的主要途径,“共和立宪足以保障民权,伸张国力,法、美既行之而有效”[4]。

云南实践民主共和。在日俄战争后,中国有识之士多认为日本取胜的原因就在于推行立宪政体,因此趋之若鹜。蔡锷云南起义后在云南军政府政纲中宣布:定国体为民主国体,在政权组织上实行三权分立,改良政治,发达民权,建设次第由军政时代递进而为民主宪政时代。同时他大力振兴实业、发展经济、加强军事、大兴教育,使偏远的云南一时间内为“南北各省之冠”。

建立民主立宪。1911年武昌起义后,黎元洪致电独立各省“亟应建立联邦国家”,蔡锷则主张单一制国家,他在《致各省都督电》中鲜明提出:“惟联邦制度于吾国不甚相宜,仍应主张建设一完全统一国家,设立民主立宪政府,内政外交均易措置。”[5]他深刻指出,若各省各自为谋,中国必有分崩离析之祸。

(三)强力政府

蔡锷明确主张要建设强固有力的中央政府,维持国脉。蔡锷在《致各省都督电》中提出:“其中央政府组织纲要,鄙意有三端:一、定国名为中华,定国体政体为民主立宪;二、建设一强有力之统一政府,俟军政撤销,方为完全立宪......”[6]他认为:民国成立后,之所以奸宄恣肆、省自为政,中央力薄,财政紊乱、政令分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制定的《临时约法》盲目仿效别国,过分限制了总统的权力。明确提出民主立宪要防止出现“议会专横”或“强硬之专制”现象,必适合中国之现情,增加总统的紧急命令权、紧急财用权、解散议会权,以及国务员直接任命权。

(四)法制政治

蔡锷是一位造诣颇深的近代法学家,主张法制政治。推行国际公法。为挽救民族危亡,面对国事日亟、交涉日繁,蔡锷编译并于1902年出版了《国际公法志》。该书包括总论和平时国际公法两部分,在客观介绍国外学说的同时,独创性地提出了国家主权“七权”论,即一个主权国家拥有自主权、自卫权、干涉权、管辖权、财产处置权、决定互市权、平等权,世界各国无论大小强弱皆应受到国际公法保护,为形成中国的国际公法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

倡导宪法精神。蔡锷认为“宪法为国家之根本大法,宜体察本国现势与历史民情,以为之制定。总以使政府能伸张国权,发展国力为要归。而不宜取他国印板之文,谬相仿效。”[7]他建议当时的中央政府应当首先确定宪法的精神,再遴选精通宪法之才,组成宪法起草委员会,认真审择,制定法条。

维护《临时约法》。蔡锷虽对该法一些条文多有不满,但始终遵行不悖。在宋教仁遇刺后,孙中山坚持武力倒袁发动“二次革命”。蔡锷则认为宋教仁遇刺一案应当依据《临时约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他通电谴责暗杀行为,要求“务获主名凶犯,尽法惩治”。但当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复辟称帝时,蔡锷却是第一个举起义旗。不管是拥袁还是讨袁,态度虽然截然相反,但蔡锷的立场和原则其实都没有变化:皆为维护共和法制。

(五)政党政治

蔡锷是否主张政党政治,史学界见仁见智。笔者认为,他对政党政治有逐渐认识、几度变化的过程,但总体上是支持的。

蔡锷在时务学堂学习,就曾在《湘报》上发表《〈后汉书·党锢传〉书后》。该文总结了历史上“心党”和“气党”的作用,认为中国屡受外敌侵略的原因就在于无外国那样的党而导致一盘散沙。那时他的政党思想就已开始萌芽。

民国初年,蔡锷主张:“凡一国内,政党分立,政见各殊,各出其才力以相雄长,每因竞争而国家愈益进步,故一政党组织内阁,复有他政党监督其旁,政府可收兼听之益,而不致流专断之弊。”[8]1912年2月,他倡议组织共和统一党,在滇率先成立统一共和党云南支部,并任支部长。经数月努力,统一共和党遍及十余省,党员数万人,参议院议员亦占三分之一席次,成为仅次于同盟会和共和党的第三大党派。他认为,政党是将来政治界之中坚。

嗣后,各种政党团体组织如雨后春笋多达628个,有政治活动的312个,有具体政纲的32个,政党林立、鱼龙混杂、意见纷歧、互相攻讦。面对现实,蔡锷关于政党政治的思想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认为:“水火争持,党同伐异,或徇个人之攻击,而忘国家之安危,政党之利未收,而害已毕见。”[9]1912年6月,他通电全国:鉴于时事,窃愿先自取消,尚望各大政党鉴核而裁择之。

现有史料还证明,蔡锷后来又参加过进步党。他于1914年3月被推举为新成立的进步党湖南支部长,5月被推为进步党本部19位名誉理事之一。期间,双方电报往返联系工作。复于同年10月以“军人禁止入党”之故,继黎元洪之后“辞职”。

(六)军人不党

民初军人纷纷入党,蔡锷感到极为忧虑,提出军人不党主义。他认为,军人入党弊端甚多,不利国防、治安,容易因政见争执滥用武力推倒内阁,妨碍政治的平稳进行。他恳请时任大总统袁世凯明令禁止军人加入政党。

蔡锷亲身实践“军人不党”。1912年4月,蔡锷在统一共和党云南支部会上主动提出:“锷本武人,谬预政事。今复预闻党务……一俟党务渐有头绪,务恳遂我初心,脱离党事,俾得一意戎行。”[10]1912年8月,他通电宣告退出自己发起组织的统一共和党。护国战争胜利后,他亦抽身引退。这种胆识、气度与胸怀,令人钦佩。然而,蔡锷的军人不党思想不仅难以实现,甚至在客观上为袁世凯遣散南方革命派的军事力量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而且无法反对的理由。

三、蔡锷的军事思想

蔡锷不仅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家,而且是十分杰出的军事家。他汲取中国传统兵学精华,借鉴西方近代军事长处,在烽火连天、戎马倥偬的短暂春秋中,一手拿枪、一手拿笔,写下了一系列军事巨著,发动了多次雄壮起义和军事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一)蔡锷的军事著作简介

蔡锷的军事著作,多数学者认为有《军国民篇》《曾胡治兵语录》《军事计划》三篇。笔者认为,其军事著作有五篇,还应当包括《视察广西道路记》《五省边防计划》。

1.《军国民篇》。作于1902年,是蔡锷军事思想的萌发。全文共1.1万多字。蔡锷从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于蕞尔小国日本格外耻辱着笔,发鼓击钲,声撼大地:为着改变中国国力孱弱、生气销沉、民众羸弱的衰败状态,主张军国民主义以救国为根本目标,对国民进行军事训练,尚武为先,体育强民,倡导在教育、学术、文学、体育、军备等社会生活各方面普及军国主义,以“陶铸国魂”,“建造军国民”。后来,日本学者把《军国民篇》和蒋百里的《军国民之教育》合编为《军事篇》出版,10年间再版了6次,被日本人用作教科书。

2.《视察广西道路记》。写于1909年,是蔡锷“第于兵事事项”的军事日记,于今仍具有一定的军事价值。蔡锷于1907年春任广西讲武堂监督,随巡抚张鸣岐到龙州、凭祥一带视察边防、进行军事调查。写下《视察广西道路记》,其中重点记述了从雒容至新里塘、柳州以及至宾阳邹圩一带的地形、地貌、里程、军事作用、社会风尚等情况。广西警察学堂总办曾广轼曾写信请蔡锷将调查沿边各事编成一书,蔡锷说“这本属有趣之举,第于兵事事项,碍难发表。”1917年春,蔡锷去世后,该记被发表在长沙《民国日报》副刊上。现收入毛注青编著的《蔡锷集》,但仅留存20段记录。

3.《曾胡治兵语录》。该书成于1911年夏,是中国语录体军事著作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十大兵书之一,标志着蔡锷军事思想的形成。全书共12章1.4万多字。1911年初,受云南第19镇统制钟麟同委托编写“精神讲话”教材。蔡锷结合自身经年军旅生活的亲身体会,运用论古述今的方法,分将才、用人、尚志、诚实、勇毅、严明、公明、仁爱、勤劳、和辑、兵机、战守12个方面,分类辑编、系统介绍他本人一直推崇的晚清名臣、湘军统帅曾国藩、胡林翼的治兵军事思想,同时每章之后采用“批语”方式,将曾国藩、胡林翼的治兵军事思想与西方近代军事思想进行比较鉴别,结合中国国情,阐发他自己的军事思想,成为系统的治军理论著作。

4.《五省边防计划》。编成1913年,是我国第一部筹划西南边防、提出战区战略的军事著作。全书分为计划方针、计划要领、计划实施共三编十一章,约3.7万字。蔡锷看到“边陲多难,危机四伏”,未雨绸缪,亲自组织制定了滇、黔、川、桂、粤五省协同防御作战的《五省边防计划》。以战区战略为指导,洞察世界格局,详细阐述了西南五省联合军的政略、战略目标、战场环境、兵力编成、各省作战区域和协同、军事指挥、军队集中展开、作战步骤、战前动员、兵站设置、战场建设等重大军事问题。集中反映了战区战略、统一指挥、长期作战的军事战略思想,具有较高的军事学术价值。

5.《军事计划》。著于1915年,是近代中国军事国防理论的名著,是中国军事思想史发展的一个高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合计7章、共2.1万多字。蔡锷的《军事计划》,融合中西近代军事思想,系统地提出了中国军事改革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和主张,主要概述了关于中国的政略、军事战略、国防体制、建军原则、兵役制度、武器装备、军队编制、军事教育、军事管理等重大政治军事问题的战略思想和实施方案,阐明了近代新型战争观。《军事计划》是我国军事思想宝库中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二)蔡锷军事思想的实践

蔡锷原本是一介典型书生,读私塾,中秀才,考学堂,入公学,留学日本,发表谠文,译著新说,文章书法皆佳。而面对外敌侵略欺凌、中国惨遭瓜分豆剖的民族危亡境地,他毅然投笔从戎,走上了军事救国救民的道路。

1.流血救民改名改学。1900年8月,一批留日学生追随维新志士唐才常回国参加“中国国会自立军”反清武装起义,事败被杀。蔡锷等因被派遣回湖南联络响应起义而幸免,重返日本,作诗《杂感》十首疾呼“流血救民”,将自己原名艮寅改名为锷,彰显砥砺锋锷、投身革命的决心。蔡锷认定国力贫弱、山河破碎,主要是缺少军事人才,遂于1901年先入日本陆军成城学校,继入陆军士官学校,改攻军事,渐臻佳境,成绩名列前茅,被推崇为“中国士官三杰”之一。

2.训练新军。1904年初,蔡锷毕业回国,相继受聘担任江西、湖南、广西新军繁多军校职务,教练新军。大胆改革军事教育,广收人才、培养师资,力扫颓风,廓清积弊,借鉴西方经验,注重学以致用,培养了大批军事骨干。尤其是爱将朱德屡建战功,他超次擢拔。后来历经烽火洗礼,朱德成长为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和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十大元帅之首。

3.重九起义。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后,蔡锷多次密议布置起义,被推举为云南起义军总司令,于10月30日发动起义,次日完全占领昆明,成立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蔡锷任都督,颁布内外政策,传檄而定各县,推翻了清朝在云南的统治。云南起义震动全国,是辛亥革命的组成部分。

4.护国战争。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蔡锷潜赴云南,掀起了护国战争。他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抱病亲率六千勇士奔赴四川主战场,与数倍于己的袁军在泸州、纳溪一线展开激战。护国军英勇顽强,鏖战经月,最终取得胜利。护国军泸纳之战的胜利迫使袁世凯于1916年3月取消帝制。蔡锷5月16日在前线给妻子潘蕙英写信:“此次事业较之辛亥一役觉得要有光彩,而所历之危险亦大,事后思之殊壮快也”。

四、蔡锷共和思想与军事思想的影响

蔡锷文武全才,彪炳千秋。他的共和思想与军事思想,在风云际会的当时不妨是探寻救国救民的药石良方,并为推动辛亥革命发挥了积极作用,如法制思想在今天来看仍然有着借鉴意义。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个人的天真、现实的残酷和历史的发展,他的共和思想的许多主张和构想注定很不现实、也无法实现。最为惋惜的是“死生从古困英雄”。被誉为一代“军神”的蔡锷,摧腐拉朽的打败了敌人,却没能打败病魔。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导致他沉疴难起,1916 年11月便不幸早逝。但蔡锷一生上下求索,造福天下,无论是敌是友、于公于私,都对他都十分钦仰,就连袁世凯次子袁克文也用挽联赞誉他:“军人模范,国民模范;自由精神,共和精神”。

蔡锷军事著作被国共两党曾奉为圭臬。黄埔军校用《曾胡治兵语录》作教材,八路军《军政杂志》出版《增补曾胡治兵语录白话句解》下发部队。近年解放军出版社《中国兵书集成》中又影印再版。蔡锷关于掌握战略主动权的指导思想、采取波亚战术歼除入侵之敌的战术、边防联防的战区战略、军国民训练等,至今都有现实意义。去年,中央进行军事改革,按照战略方向重新划设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五大战区,实现强国强军,打赢战争、遏制战争、维护和平。

“公者千古,私者一时”。蔡锷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那个时代,也影响了中国的未来。朱德元帅就曾深情地说:“参加共产党以前,我的老师是蔡锷,他是我在黑暗时代的指路明灯;参加共产党以后,我的老师是毛泽东,他是我现在的指路明灯”。今天,我们重温历史,追思先贤,既是精神感召,又是责任担当。我们深信: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复兴中华民族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1]毛泽东.湖南改造促成会复曾毅书[N].上海:申报,1921.

[2][8][9][10]曾业英.蔡锷集[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735,462,529,458.

[3][4][5][6][7]曾业英.蔡松坡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577,670,330,333,794.

(责任编辑:朱小宝)

10.3969/j.issn.1009-2293.2017.03.022

D054

A

1009-2293(2017)03-0081-04

黄自荣,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

猜你喜欢

蔡锷共和军事
共和都市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镜管理法
“五族共和"在邊疆的實踐——基於綏遠五族學院的考察
《少儿蔡锷》讲述励志故事
小蔡锷对对获四宝
共和思想的内在价值的文献综述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
世界军事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