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全球经济治理观
2017-03-07宋国栋
宋国栋
(1.西南科技大学 政治学研究所,四川 绵阳 621000;2.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
习近平全球经济治理观
宋国栋1,2
(1.西南科技大学 政治学研究所,四川 绵阳 621000;2.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
习近平全球经济治理观具备深刻内涵。它立足于国际经济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服务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秉持“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理念,重点应对全球金融治理格局、贸易和投资治理格局、能源治理格局、发展治理格局中的风险挑战和不公正不合理问题。它还坚持和运用实力与贡献相平衡、责任与能力相匹配、扩大理念共识面、紧扣时代规定等四大取向以及为发展中国家争取代表性和话语权、强化机制协作、提升制度话语权等三大谋略,为我国赢取了辉煌的全球经济治理成就,大大提升了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习近平;全球经济;治理;内涵;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国际经济力量的对比变化,全面剖析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挑战,紧紧围绕“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效统筹国内、国际两大经济局面,全面参与、引领全球经济治理进程,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全球经济治理新论断、新理念、新思路,确立了习近平全球经济治理观这一新形势下指导我国参与、影响、领导全球经济治理体制机制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下文将对习近平全球经济治理观的依据、目的、理念、重点、取向、谋略与成就逐一分析。
一、习近平全球经济治理观的依据和目的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西方传统大国经济复苏持续乏力,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依旧强劲,国际经济力量对比发生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从整体上看,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以汇率计算,已从1992年的83.6%下降至2012年的61.9%,而非西方世界在同期则从16.4%提升至38.1%[1];新兴市场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世纪90年代是25%,而金融危机后高达75%[2]。就中国而言,按照当年价格计算,2015年占世界经济比重达14.8%,同年美国、日本占世界经济比重分别为24.4%、5.6%;按照2010年美元不变价计算,2011-2015年五年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8.6%、31.7%、32.5%、29.7%、30.0%,而美国分别为11.8%、20.4%、15.2%、19.6%、21.9%[3]。与此同时,由西方传统大国主导的、代表性和行动能力严重不足的现有全球经济治理体制愈发难以应对诸如全球经济结构失衡、主权债务累积、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冲突、全球通货紧缩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影子银行”监管失灵、反全球化思潮泛起等世界经济面临的固有难题和不确定性因素。推进全球经济治理体制变革、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已是大势所趋。唯有如此,才能反映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才能“更符合世界生产力发展要求、更有利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4]。
此外,“我们参与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服从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5]。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进出口国以及全球重要的跨国投资目的地、资本输出国,中国通过积极的全球经济治理拥有越来越广泛的国际经济利益以及越来越紧密的国内外经济联动网络,为百年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创造了较为可观的物质收益和相对有利的联动环境。但同时,中国的全球经济治理尚未达到与能力和责任相匹配的理想效果,譬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经济局面、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处置国际经济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等能力尚待提高,发出中国声音、搭建中国平台、分享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的努力亟须加强。为此,习近平全球经济治理观既要求更好地为中国谋求利益,又要求更好地向世界提供公共产品,在中国与世界互利合作的格局中,实现百年目标和中国梦。
二、习近平全球经济治理观的理念和重点
习近平明确指出,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6]。这是“习近平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理念或原则”[5]在全球经济领域的推演运用。平等就是确保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没有平等,就没有符合时代潮流的治理。现有全球经济治理体制表现出的“治理失灵”和种种不平等不合理,归根结底是由体制主导者实力不济、能力不足和旧有观念造成的。只有从世界经济格局新现实出发,“提高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给予各国平等参与规则制定的权利”[7],方能破除利益藩篱,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实现全面真正平等。开放就是坚持理念、政策、机制开放。只有开放,才能适应形势变化,有效应对老问题新事态。开放意味着尊重和采纳每个行为体的每条良言,而不论来自国家、政党,还是国际组织、社会集团,乃至个人。开放还意味着包容性安排,不搞排他、封闭、碎片,丢弃“全球治理结构向自己倾斜”“可独自掌握”[8]的不切实际想法。合作就是共商规则,共建机制,共迎挑战。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将世界各国塑造成利益共同体,“很多问题不再局限于一国内部,很多挑战也不再是一国之力所能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5]。由此,“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9]。共享就是提倡所有人参与,所有人受益,不搞一家独大或者赢者通吃。只有共享,才符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主题,才是人类社会前进的价值所在。尽管“各国都应成为全球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但“各国能力和水平有差异,在同一目标下,应该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1]。发达国家应当抛弃零和思维,尽可能地帮助发展中国家获取治理收益。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当获得与其实力相当的权力,更好地承担治理责任。
习近平明确指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点是共同构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开放透明的全球贸易和投资治理格局、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包容联动的全球发展治理格局[6]。然而当前世界经济面临制约它们实现的多重风险挑战:一是金融市场中高杠杆、高泡沫等风险不断积聚,金融体系中若隐若现的脆弱性、动荡性仍旧威胁着实体经济;二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遭遇重大挫折,反全球化和反区域主义思潮泛起,贸易保护主义和内顾倾向抬头,多边贸易体制遭受重大冲击;三是全球能源板块性依赖倾向加剧,能源供给安全隐患频现,化石燃料消耗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愈发严重,能源治理机制结构性失衡;四是主要经济体人口老龄化加剧,已有科技造就的增长动能逐渐衰减,投资低迷,需求不振,增长动力不足。要克服这些风险挑战,顺利实现上述重点,习近平给出的解决方案:一是推动国际金融机构份额和治理结构改革,扩大特别提款权的使用,强化全球金融安全网;二是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深化国际税收合作,完善多边贸易体制;三是提高能源可及性和能效,加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提升全球能源治理有效性;四是深化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包容性商业等领域合作,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着力减少全球发展不平等、不平衡问题[10]。
三、习近平全球经济治理观的取向和谋略
1.取向是理论体系的导引,是问题意识的定位。习近平全球经济治理观的取向主要有:
一是坚持责任与能力相匹配。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冲破僵化冗沉的旧框框,让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力量获得应有的尊重、资格、身份和权力,让全球经济治理体制机制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对中国而言,这不但是提升全球经济地位和影响力的现实选择,而且是赢取全球经济决策角色和领导力的战略规划,事关百年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
二是坚持中国实力与中国贡献相平衡。伴随国际经济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和全球性经济挑战的日益增多,变革全球经济治理体制刻不容缓。“随着中国实力上升,我们将逐步承担更多力所能及的责任,努力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11],但“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发展中国家定位”,“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平衡”[5],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三是扩大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治理理念的共识。这一理念展现着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同世界其他国家优秀文明成果的融通处,具备鲜明的中国话语特色和世界共同价值意义。作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体系中的重要一部分,它通过周边外交、大国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和多边外交等途径得以广泛传播,引起广泛共鸣,达成广泛共识。
四是体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规定性。关键是要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经济秩序和开放型世界经济体制,坚持经济合作、不搞经济摩擦,追求利益共赢、摒弃零和思维。对中国而言,改革全球经济治理体制机制,“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创新完善”[8]。“我们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12]。
2.谋略是取向的延伸,是整体性的对策方案。习近平全球经济治理观的谋略主要有:
一是增强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在2014年7月16日于巴西国会的演讲中、在2014年7月17日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的会晤讲话中、在2014年7月18日同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的会谈中、在2014年9月18日于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中、在2014年11月22日同太平洋岛国领导人的会晤讲话中、在2014年12月4日同南非总统祖马的会谈中、在2015年7月9日同金砖国家领导人的第七次会晤讲话中,习近平都阐发了发展中国家应该就全球治理问题加强沟通协作、维护自身利益、增强代表性和话语权等类似观点。同时,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双边、多边经济合作,将增进自身利益同增进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相结合,尽最大努力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影响力。
二是加强国际和多边机制的平台协作和治理功能。联合国是加强和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13],“巩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全球治理机制,首先是联合国体系”[14]。“二十国集团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国际经济事务进行充分协商的重要平台。我们要把二十国集团建设成稳定世界经济、构建国际金融安全网、改善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力量”[15]。G20杭州峰会后,习近平更是指出:“巩固和发挥好二十国集团全球经济治理主平台作用,推动二十国集团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16]占世界人口42.6%的金砖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协调合作、共同成长,有利于世界经济更加平衡,全球治理更加有效[17]。“我们要共同致力于提高金砖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动国际经济秩序顺应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力量上升的历史趋势”[18]。除此之外,习近平还强调了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七十七国集团等机制平台的协作治理功能。
三是提升制度性话语权。“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集中体现为一国对国际经济规则与国际经济组织的影响力”[19]。规则创造利益,制度安排地位。当前,国际经济竞争和全球治理博弈的核心要义就是制度话语权。谁能最大限度地影响经济规则的制定,谁能最大限度地引领制度建设的方向,谁就能率先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一方面,“不管全球治理体系如何变革,我们都要积极参与,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世界和平稳定提供制度保障”[20]。譬如,推进联合国、G20、世贸组织、IMF、APEC等治理平台机制的结构和份额革新。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当旁观者、跟随者,而是要做参与者、引领者”,“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维护和拓展我国发展利益”[21],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22]。譬如,创设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自由贸易区战略、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战略性经济治理机制。
四、习近平全球经济治理观引领下的中国治理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全球经济治理观的引领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促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成份额和治理机制改革,推动G20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推动改革全球治理体系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取得了辉煌的治理成就。
“一带一路”建设“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23]。目前,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30多个沿线国家同中国签署了共建协议,20多个国家同中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金融合作不断深入,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2016年1月16日,亚投行正式成立并开业,“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具有重大意义,顺应了世界经济格局调整演变的趋势,有助于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24]。目前,亚投行创始成员国共57个,其中,域内国家37个,域外国家20个,成功吸引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加入。“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的重要平台”[21]。目前,中国签署的FTA有14个,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38%。正在谈判的FTA有8个,如全部建成,中国自由贸易伙伴将从22个跃升为35个,大体涵盖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50%。正在研究的FTA有7个,同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和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的谈判进程也被加速推进[25]。2015年11月30日,人民币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成为继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之后的第五个“世界货币”。这有助于增强SDR的代表性和吸引力,完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对中国和世界是双赢的结果[26]。2016年1月26日,IMF《董事会改革修正案》生效,中国份额占比从3.996%升至6.394%,排名从第六位跃居第三位。“改革将更好地反映富有活力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从而能改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治理”[27]。G20是因有效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而备受重视的,然而当前世界经济的首要问题已非走出危机阴影,而是重获增长动力,故G20要想保持活力,必须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在近几年G20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有关于此的主张都得到广泛赞同。2016年G20领导人杭州峰会更是为这一转变做出关键性努力。“在这次峰会上,我们首次全面阐释我国的全球经济治理观,首次把创新作为核心成果,首次把发展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协调的突出位置,首次形成全球多边投资规则框架,首次发布气候变化问题主席声明,首次把绿色金融列入二十国集团议程”[16]。
此外,中国秉持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原则,通过设基金、供援助、增投资、促贸易、免债务等一系列举措,深化与非洲、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太平洋岛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事务上的协作,共同构建包容联动的全球经济治理格局。
今后,中国要着力增强全球经济治理领域中的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积极参与制定海洋经济、极地经济、网络经济、外空经济等新兴领域治理规则,为中国全球经济治理创造更多成就。
[1]国纪平.为全球经济治理注入中国动力[N].人民日报,2015-11-14.
[2]中国对世界增长贡献率超过美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10-13.
[3]郭同欣.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N].人民日报,2017-01-13.
[4]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N].人民日报,2013-03-20.
[5]习近平.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更加合理 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有利条件[N].人民日报,2015-10-14.
[6]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N].人民日报,2016-09-04.
[7]习近平.谋共同永续发展 做合作共赢伙伴[N].人民日报,2015-09-27.
[8]习近平.坚持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正确方向 促进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发展[N].人民日报,2015-09-23.
[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10]习近平.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N].人民日报,2016-09-05.
[11]习近平.共倡开放包容 共促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15-10-23.
[12]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30.
[13]习近平会见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N].人民日报,2014-02-08.
[14]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乌法宣言[N].人民日报,2015-07-11.
[15]习近平.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N].人民日报,2013-09-06.
[16]习近平.加强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N].人民日报,2016-09-29.
[17]习近平接受拉美四国媒体联合采访[N].人民日报,2014-07-15.
[18]习近平.共建伙伴关系 共创美好未来[N].人民日报,2015-07-10.
[19]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J].求是,2016,(4).
[20]习近平.携手合作 共同发展[N].人民日报,2013-03-28.
[21]习近平.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N].人民日报,2014-12-07.
[22]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5-10-30.
[23]习近平.总结经验坚定信心扎实推进 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N].人民日报,2016-08-18.
[24]李伟红.习近平出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仪式并致辞[N].人民日报,2016-01-17.
[25]夏旭田.中国自贸区布局加速 八大FTA谈判紧锣密鼓[N].21世纪经济报道,2016-11-24.
[26]人民币获批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N].人民日报,2015-12-01.
[27]中国正式成为IMF第三大股东[N].经济日报,2016-01-29.
[责任编辑:李永亮]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是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理论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辟有“哲学与思辨”“经济探求”“科社新探”“党建园地”“公共行政”“法治论坛”等栏目,适宜各级宣传理论工作者,乡镇以上机关、企业的干部,党干校学员、教研人员阅读与参考。欢迎广大理论工作者不吝赐稿,同时欢迎广大读者订阅。
来稿:请寄《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同时注明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及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有参考文献的,放文尾,按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的要求,注明其责任者、题名、出版者、出版地、出版期及页码等项目。
订阅:可通过全国各地邮局,或将订阅款直接邮寄《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可随时订阅。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延兴路29号;邮编:150080;联系人:王咏梅;电话:(0451)85952759,(0451)85952760;电子信箱:bswd@chinajournal.net.cn。
征稿、征订启事
F113
:A
:1008-8520(2017)05-0001-05
2017-07-21
西南科技大学2014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专项课题(14SXb180)
宋国栋(1981-),男,山东青岛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