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思路

2017-03-07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预案突发事件危机

高 鹏

(吉林大学 图书馆, 吉林 长春 130012)

高校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思路

高 鹏

(吉林大学 图书馆, 吉林 长春 130012)

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是高等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提升高校应急管理能力,加强高校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应主要构建以队伍建设为核心的组织机制、以信息整合为核心的沟通机制、以应急预案为核心的协调机制、以应急文化为核心的培训机制、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保障机制五个机制体系。

高校; 应急管理; 路径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改革进程的深化,对高校的内外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导致各类突发事件在高校频繁发生。由于高校突发事件危害性大、敏感性强、受关注程度高、影响范围广,直接影响了高校的稳定与发展,甚至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和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置各种事端。”[1]因此,加强高校应急管理培训、提升高校应急管理能力、构建高校应急管理机制、避免突发事件的激化演变,已经成为当前中国高校发展不可回避的理论视阈和现实课题。

一、高校应急管理的现状与不足

与政府应急管理相比,我国高校在应急管理方面仍有一些缺欠和不足。一是在管理机构建设方面。许多高校还没有建立起日常的应急管理机构,有的即便有管理机构但人员配备不足,特别是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以至于应急管理的责任无法得到真正落实。二是在管理理念方面。一些高校对应急管理口头上说起来重视,但实际操作中忽视,相关的知识普及、宣传培训工作弱化,大学生的危机防范意识不强、自救互救知识缺乏,一旦出现突发事件便惊慌失措,造成不必要的损害。三是在应急预案方面。尽管各级各类学校都制定了应急预案,但一些预案与本校实际联系不紧密,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不强,并且基本没有进行过模拟演练,如何启动预案、实施预案都没有做到心中有数。四是机制建设方面。一些高校缺乏配套的制度和规范性文件,院系之间、部门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高校与地方之间还没有真正建立起顺畅的信息共享和协作联动机制。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制约了高校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急需采取切实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高校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应急预警能力。是指通过针对危机警讯或征兆采取预测、预警、预防行动,以消弭或阻止危机的发生,或使危机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化。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学校有关部门的工作自我诊断,找出薄弱环节,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真正做到关口前移,源头控制。

(二)危机决策能力。危机决策是指决策者在信息不完整、资源短缺、时间紧迫等约束条件下,确定某种具体行动方案以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提高危机决策能力,要从树立新的决策观念、优化决策组织结构、提高决策系统创新能力等方面着手。

(三)危机响应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一是快速及时。在危机发生时高校党政领导要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作出反应,亲力亲为,指挥协调。二是掌控全局。控制局势蔓延发展,使危机事件有效地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三是协调联动。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协调一致、发挥合力,提高应急管理效能。

(四)信息沟通能力。主要包括:一是快。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必须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和学生家长公布事件真相,阻断谣言传播途径,防止谎话蔓延。二是准。在第一时间发布的信息一定要准确无误,真实反映事件过程和状态。三是权威性。采取正式的发布渠道,把握话语权,积极引导舆论,提供事件真相,提升公信力。

(五)社会动员能力。高校应急管理是一项全面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要走“大社区治理”的路子。有能力也有责任促使校内校外的连通合作,发挥社会的综合力量,降低危机治理成本,提高危机治理效率。

(六)善后处置能力。高校应急管理应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要对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吸取教训,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危中寻机的意识与本领。

(七)评估反思能力。一是对于事件发生原因的评估反思。二是对危机决策的评估反思。三是对应急管理过程的评估反思。对于高校来说,提高科学的反思能力非常重要。

三、高校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路径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4条规定:我国的应急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是“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2]3。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我国建立应急管理机制的基本要求是:“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3]。按照这样的要求,构建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队伍建设为核心的组织机制。一般说来,高校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是一个结构与功能整合的系统,不仅要求高校有应对临时性、突发性危机事件的意识,还必须具有加强应急管理长期性、战略性的意识;不仅要提高危机发生之后的反应处置能力,还必须加强危机的预防、研判和控制工作,从危机应对走向危机管理;不仅要发挥高校在危机治理中的主导作用,更要动员师生参与,提高整体的危机应对能力。因此,必须组建以校党委、学校各个院(系)、行政部门、党团系统、学生社团、学校社区内的各类服务单位(如后勤集团、学校医院等)及组织为支撑的应急管理队伍。这支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统一指挥,分工牵头、各司其职、分工合作,为共同应对危机提供有效的组织保证。

(二)以信息整合为核心的沟通机制。首先,要多渠道采集信息。高校信息技术广泛齐全,学生及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收集能力,各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建立网络舆情研判工作机制,利用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多渠道采集和整合信息。其次,优先发布权威信息。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遵循“第一时间”法则,在舆情发布上快人一步、在对策建议上高人一招。要掌握优先话语权,主流媒体和主流声音及时发布舆情引导和回应,防止谣言扩散,化解群众的不满情绪。为引导舆论的发展方向,赢得群众的信任与信赖,化解危机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以应急预案为核心的协调机制。高校应急能力建设,是要防患于未然,建立和完善应急预案就变得十分重要。构建应急预警协调机制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参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结果,制定详尽的预案;二是要根据预案建立协调机制,定期进行调整,并相互间展开协调动作。三是预案要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并且进行必要的演练,对其进行实战检验和定期考核。危机发生后以预案为遵循,中枢指挥、统一协调,形成合力,稳步推动危机事件的顺利解决。

(四)以应急文化为核心的培训机制。从美、俄、日、法、韩等国政府处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来看,对我国高校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的一个有益借鉴就是这些国家注重日常应急文化建设。他们经常利用课堂、讲座、影视节目等途径整理各种危机事件的相关知识,传授给广大教师和学生。从2003年的非典到2007年冰雪灾害,从2008年汶川地震再到2010年玉树地震,我国高校的应急文化建设培训也在逐渐展开。加强防范危机教育、增加专业救护知识培训,同时还要加强突发事件的演练,这样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真正帮助每位师生了解危机常识,树立危机意识,提高和增强其面对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

(五)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保障机制。加强高校应急管理的制度建设,开展危机事件处理工作,提高学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法制治校的要求,也是高校应急管理法制化、规范化的必由之路[4]。高校应急管理中的制度建设就是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立与完善应对公共事件的制度体系、纪律体系等,明确学校、师生在危机处理中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力求使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道路,为高校合法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保障。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03-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3]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06(20):3-12.

[4] 张德安,陈志.高校突发事件处理机制与应急管理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32-135.

2017-09-02

高 鹏(1974—),男,吉林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高教管理。

编辑:杨桂芳

猜你喜欢

预案突发事件危机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防汛应急预案等3部应急预案的通知(下)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2016年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解读
紧急预案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危机”中的自信
应急预案的编制
突发事件
你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