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时期知识青年奔赴延安的原因及当代启示

2017-03-07陈秋月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知识青年知识分子延安

刁 清 陈秋月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延安时期知识青年奔赴延安的原因及当代启示

刁 清 陈秋月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为了团结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制定了积极的知识分子政策;同时坚持抗日民主政权建设;重视新闻宣传,积极塑造边区形象。富有爱国主义情怀的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冒着连天烽火来到了延安。回顾知识青年奔赴延安的原因,对新时期加强党的知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借鉴意义。在新时期,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尊重与爱护知识青年、采取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相结合的方式、重视宣传自身形象的措施可以有效改进当前知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延安时期; 知识青年; 奔赴延安; 当代启示

延安时期,大批知识分子历尽千辛万苦,怀着革命理想奔赴延安,形成以青年学生为主体,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接受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的特有群体。虽然有相关著作提及过知识分子去延安的原因,但是并不深刻,因而本文主要从知识青年去延安的主客观原因进行分析。

一、延安时期知识青年概况

1937年“七七事变”后,由于日军优良的武器装备,加之国民党政府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节节溃败,大量国土沦入日寇的手中,一时间“亡国”言论甚嚣尘上。只有延安,虽然地理位置偏僻,物质条件艰苦,中国共产党却以此为中心,奋力举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使人民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希望。大批知识分子为了寻找抗日救国的真理,成群结队地前往延安,投入火热的革命熔炉中。延安,一时“天下英雄豪杰云集”,成了“年轻人的圣城”[1]223。

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关系逐渐缓和,一些爱国人士怀着满腔热血涌向延安。抗日战争正式爆发后,知识青年前往延安的人数达到顶峰。当时国民党政府正集中精力应对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对这一现象并未重视,因此对陕甘宁边区没有设置障碍。据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统计,1938年5月—8月,经该处介绍赴延安的青年有2288人,全年总计有一万多名青年从这里赴延安[2]。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相继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从而导致知识青年前往延安的数量逐渐减少。1940年初,延安的知识分子数量规模已达到约4万人,其中青年学生占据很大比例。延安的青年知识分子群体,不仅来自五湖四海,而且背景复杂。首先就来源地而言,不仅有来自国统区、沦陷区以及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青年,还有海外爱国青年。其次这些青年的背景相当复杂。从职业来看,有学成归国的高级知识分子,有海外技术工人,还有革命军人;从阶级属性来看,大部分可以归入小资产阶级范畴,但也有贫雇农、城市无产阶级出身的青年;从文化水平看,初中以上的人占大多数,也不乏文盲;从政治信仰看,不仅有共产党坚定的追随者,还包括各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的进步人士。

二、延安时期大批知识青年奔赴延安的原因

(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忧患意识

中国的知识分子一向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这一品质已经深深地扎根于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阵营发生了分化,一部分知识青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部分接受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成为民主党派的政治基础。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进入低谷期,大部分知识分子潜心钻研学术,不再过问政治。“九一八”事变后,知识青年的爱国热情又被空前地激发出来,上海、北平等地的学生千里迢迢远赴南京,恳请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遭到国民政府压制。华北事变之后,爱国青年学生再也不能忍受日军的步步紧逼和国民党的暧昧态度,毅然掀起“一二·九”运动,推动抗日救亡运动走向高潮。

“七七事变”以后日军加快对华侵略步伐,日本帝国主义不仅对华有强烈的领土野心,而且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值此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的知识青年不仅最早觉醒,而且不计较个人学术生命和成果得失,毅然扛起了号召民众、组织民众,长期抗战的责任。他们时刻不敢忘记“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的古训,以饱满的热情献身于民族解放事业中,纷纷成立各种救亡团体,发表鼓舞人心的抗战宣言,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顺利实现。

(二)积极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吸引

大革命结束后,受苏联和共产国际影响,中国共产党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于知识分子出身的领导干部身上,错误地发动了“指导干部工人化”的方针,首开了怀疑、排挤、清洗知识分子的先河。随着“左”倾路线的蔓延,排斥、打击知识分子成为土地革命初期知识分子政策的主题。这不仅削弱了知识分子的革命积极性,而且严重损害了党的组织战斗力。

这一现象的根本扭转是在1935年后。遵义会议的召开结束了“左”倾思潮的统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也相继进行了重大调整。首先,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参加军队、政府、人民群众团体等各机关单位的工作,并将具备入党条件的知识分子吸收入党。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明确指出,“一切革命的知识分子都可以到苏区来”[3]587,“给城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说话做事的权利,给他们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3]610-611。毛泽东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一文中强调,“一切战区的党和一切党的军队,应该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加入我们的军队,加入我们的学校……将具备了入党条件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吸收入党。”[4]619其次,创办专门学校,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为了解决干部匮乏的问题,在党中央的支持下各类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开办起来。学生“入学后免收学膳宿费,但来时须自备路费及需用之衣被日常用品”[5]。这些学校除了开设专业课程外,还通过政治理论课对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深化了知识青年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为各根据地输送大批优秀人才。与此同时,党还为满足知识青年的工作需求和生活需求,提供最大程度的待遇。由于知识青年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在根据地建设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党中央提拔使用了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知识青年,参与到根据地各项建设中来。为此陕甘宁边区还特地对知识分子实行生活照顾,“食物、衣服、一条棉被,概由国家供给,遮蔽之所有本地居民供给”[6]84。这些政策无形中突出了知识分子的地位,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政权的魅力

陕甘宁边区首府延安虽是坐落在西北一个偏僻的小镇,却因其良好的人文环境焕发着当时中国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勃勃生机,成为知识青年心中抗日救亡的理想圣地。

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了庐山谈话,这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正式合作的形成。中国共产党抓住这一机会,带领下辖抗日根据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建设,陕甘宁边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面貌。首先,在政治上实行代议制民主制度。在这种政治设计下,每村选出自己的代表参加上级苏维埃政府,以此类推,直至中央苏维埃。我党制定的选举法规定“用直接的秘密的投票举行普选,不分阶级,党派,信仰,财产,性别或种族”[7]295。1941年边区实施了新的选举方法,在人事安排上实行三三制。这种新型政权模式,调节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凝聚了各阶级、阶层的力量加入到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中来。其次,在经济上,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将主要精力放在反共上,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为了改善财政状况,党中央号召自己动手、自力更生。在大生产运动中,几乎每家每户、各机关单位、学校都要依据生产计划实施生产,边区的每个人都被这种紧张的生产氛围所感染,他们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大生产运动不仅有力地改善了边区人民的物质生活,而且也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其三在文化教育上,大力兴办学校,发展中小学教育,同时注重社会教育,提高兵民整体认识水平。抗战初期,边区教育水平极为落后,几乎95%的人都是文盲。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共产党兴办多所中小学校以及大学、识字班、夜校、冬学等。此外党中央十分注意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吸收知识青年参加教学工作,并给他们以相应的培训。

(四)新闻宣传对边区形象的积极打造

抗战时期,为了激发社会各阶层的救亡意识,鼓舞抗日士气,中国共产党在各根据地、国统区、沦陷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抗战宣传活动,使广大青年知识分子明确了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于无形中树立了共产党人光辉高尚的形象,因此成为吸引知识分子奔赴延安的又一原因。

在解放区,中国共产党创办了大量的报刊以加强政治宣传,例如在陕甘宁根据地创办了《解放》《中国青年》《共产党人》等。这些刊物刊载了中共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以及党中央的重要通电、文件等,成为抗战宣传的主战场。为了增强宣传效果,1940年在党的领导下,成立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它主要播报时事新闻以及党报上的重要文章和社评,把真实、可信的消息及时传播到祖国的各个地方,充分激发了军民的抗战热情。在国统区,共产党利用唯一合法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向民众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陕甘宁边区各方面建设情况,并且揭露日军在沦陷区的残酷暴行,广泛动员了国统区的同胞参加革命战争。在沦陷区,共产党在各个敌后根据地专门出版了《觉醒》《日军之友》《实话报》等刊物,这些报刊以实事求是为准则,翔实地揭露出日军侵华的领土野心以及对中国同胞惨无人道的迫害,强烈呼吁爱国民众积极行动起来为中华民族之解放而斗争。此外,党还秘密印发了小册子、宣传单,通过人民群众的力量,在沦陷区大量散发,深刻影响沦陷区人民的思想观念。

三、延安时期知识青年奔赴延安的当代启示

(一)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民主革命时期,旧中国积贫积弱,老百姓不仅在政治上毫无民主权利可言,而且经常处于饥饿、失业中。值此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就体现在找到了正确的革命理论,制定出符合国情的革命纲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带领中国人民勇往直前、奋勇杀敌。这一时期的延安散发着勃勃生机,广大知识青年正是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最后希望,才会千里迢迢远赴延安。

新时期,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首先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实际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我们要审时度势,善于分析,继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将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加以总结,从而实现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其次,要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能否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这是中国共产党先进与否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要给人民群众看得见的物质利益,切实解决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使广大群众都能切身体会到深化改革的成果。最后,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发展,制定出适合国情的基本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它是照亮我们前进的明灯,具有长远指导作用。而基本纲领(最低纲领)却是动态发展的,它要随着时代特征、国内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党要制定出正确的基本纲领,不断丰富先进性的基本内涵。

(二)尊重与爱护知识青年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提高知识青年的革命热情,采取许多措施团结与吸收知识分子。政治上,知识分子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物质待遇上,享受着生活供给制以及额外的津贴补助,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分子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文艺创作中去。文艺创作上,党要求理解知识分子的生活习惯,给予他们充分的创作空间。共产党对知识青年这种礼贤下士的态度深深触动了他们的心灵,他们将最好的青春与火热的汗水献给了这片黄土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科技与人才愈来愈成为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知识青年掌握着最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党要不断完善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激发知识青年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潜能。首先对知识分子要树立科学的认识观,正视知识分子的特征、阶级属性、地位作用等,进而在具体工作中精确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其次,党和政府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知识青年的政治信仰。知识青年虽然学识丰富,但是极容易受“历史虚无主义”“公共知识分子”等思潮的影响,因此,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加强对知识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其政治素质。最后要给知识分子创造一个民主、自由的学术平台,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保护其合法权益,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专利制度。

(三)采取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相结合的方式

“灌输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原理,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它通过直接的政治理论灌输,使知识青年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奔赴延安的知识青年,大多带有非无产阶级思想。为了提高知识青年的政治素质,增强全党的向心力、执行力、战斗力,有必要对来延安的知识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为此,党在延安创办了多所学校,以政治理论课为载体,对不同层次学员按照不同要求开展马克思理论教育。新时期,西方资产阶级利用强大的电视、电影、网络等传播媒介向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起挑战,青年人极容易被诱导,偏离主流意识形态。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对青年人的政治理论灌输,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隐性渗透是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将既定的教育意向渗透到实践活动和生活场景中,使受教育者在无形中接受一定的思想观点。延安时期,为了提高人们的政治觉悟,党摸索出了多种隐性教育方式。例如,贴标语,发宣传小册子,举办话剧演出、集体合唱、诗朗诵,等等。如今,我们在开展知识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时,更应注重使用隐性渗透的方法,以期收获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功效。首先,要大力加强校园环境建设,通过优美的人文环境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塑造学生崇德向善的良好品质。其次,重视榜样教育,发挥榜样的先锋模范作用。比如组织学生观看先进人物的报道、组织师生座谈会、开展文艺演出等,依托这些载体,于无形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最后,要借助微博、微信、QQ等网络平台便捷、共享、互动的特点,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四)重视宣传自身形象

延安地理位置偏僻,信息传播渠道闭塞,与此同时,国民党利用其掌握的大众媒体抹煞党在抗战中的功绩,边区外的群众对党的真实面貌了解甚微。为了扩大边区的影响力,获得更多老百姓的支持,党采取多种途径,加强自身的形象宣传。党着重运用传统媒介向人民宣传自身形象,诸如报纸、电台、戏剧之类。为了得到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同情和支持,党还积极邀请国外记者、作家访问延安,通过他们的客观报道向外界还原一个真实的延安。

如今是信息化时代,各种思潮激荡着人们的思想,倘若没有一定的分辨能力,青年极容易被不实报道误导,因此,中国共产党应主动出击,积极塑造党光辉正面的形象。当前,党要借助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作用,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权威信息及时发布出去,占据舆论的主阵地,提高群众对党的正面认识。此外党媒要以破釜沉舟的勇气直面现实,深入分析报道社会存在的问题,敦促政府及时解决老百姓的难题,从而树立一个亲民的形象,赢得群众的信任。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已成为民众信息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因此,党媒也要跟上时代步伐,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介的宣传功能,搭建与群众交流的新平台,及时倾听民意民声,切实为百姓分忧解难。同时,党也要巧妙借助民间组织与国际力量的帮助,重点培养一批有理想、有担当的民间媒体力量和对中国共产党持肯定态度的国外媒体力量,通过他们客观详实的报道传播党的良好形象。

[1] 何其芳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 王晓莉.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文字介绍[N].西安日报,2015-07-13(7).

[3]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4]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延安自然科学院招生启示[N].新中华报,1940-08-19(10).

[6] [美]尼姆·韦尔斯.续西行漫记:上册[M]. 马庆平,高万潮,译.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017-07-21

刁 清(1994—),女,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陈秋月(1964—),女,西华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近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编辑:王玮

猜你喜欢

知识青年知识分子延安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走进延安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发起及坚持上山下乡运动的动因究竟是什么?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
抗战时期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