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青少年生态意识的培养

2017-03-07赵丽云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明青少年意识

赵丽云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浅析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青少年生态意识的培养

赵丽云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生态文明建设与青少年生态意识培养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是青少年生态意识培养的现实根基,青少年生态意识的培养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进程。就当前青少年在生态意识培养过程中面临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制约的现实,并为突破这一困境进行相应的研究,我们认为,学校应从思想方面、实践方面、文化方面进行改善;社会应从考核体系、法律规范、社会风尚方面进行提升。

生态文明建设; 青少年; 生态意识; 培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群众福祉和全民族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要条件。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及选择的余地。辩证的认识生态文明建设与青少年生态意识培养的关系,深刻把握青少年生态意识培养的主要问题,在青少年中树立科学的生态观念,这对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青少年生态意识培养的关系

(一)生态文明建设决定青少年生态意识的培养

生态环境是社会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生态意识构成了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意识是社会现象存在异常的反映。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存在资源短缺、环境严重污染、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等现象,这些现象决定了我们必须树立敬重自然、服从自然、呵护自然的生态观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从战略全局出发,在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这些论断为我们构建美丽中国,实现持续发展,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成为党的十八大报告的四大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紧密结合生态文明宣传,不断增强全社会成员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将生态意识牢固地树立在全社会成员的头脑里,青少年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因此,推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对社会成员主体——青少年进行生态意识的培养。

(二) 青少年生态意识的培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青少年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强有力的后备军,开展青少年生态意识的培养工作能够为今后全社会生态意识的树立提供持续充足的人才资源供应。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9毛泽东认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2]320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处于基础地位,只有坚持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培养青少年的生态意识,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作为接受学校教育的青少年,他们有一定的理解力和判断力,能够知晓生态遭遇破坏后将对人类产生巨大的危害,能够理解国家制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愿意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

二、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青少年生态意识培养的制约因素

(一) 学校环境对青少年生态意识培养的制约

1.学校教育理念对生态文明教育有所忽视。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教授的内容,是青少年提升知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学校的教育理念受技术崇拜和功利主义哲学的侵蚀较为严重,教育目的比较单一、教育思路也相对狭窄,崇高的教育目标已没有多少市场。学校转成为社会提供技术人才的“加工厂”,注重青少年技能的训练。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学校自然而然就忽视了对青少年进行生态文明方面的教育,因此,青少年的生态意识就相对较弱。

2.学校教学过程中有关生态知识涉及较少。学校很少专门设置有关生态教育方面的课程,这就造成了青少年对生态缺乏全面的正确的认识,影响青少年生态意识的巩固和践行度的提升。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就很少主动地将生态文明教育和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在培养青少年技能的同时未能提升他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由于青少年在学校没有了解到有关生态方面的系统知识,所以青少年对生态保护的理解也就停留在表面,生态意识的培养就难以深入。

(二)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生态意识培养的制约

1.生态文明理念在社会当中尚未根深蒂固。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现实,不失时机地制定了正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策,国民收入持续增长,经济发展势头旺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样的成就是值得全中国的人民为之骄傲和自豪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社会现实,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企业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为了眼前的利益破坏长远的利益,这种自残式的发展理念是不可持续的、不能长久的。生态文明理念是近几年刚提出的,由于时间较短此观念还未在全社会成员心中根深蒂固。虽然在青少年中较为流行,但这一社会现状目前尚未出现改变。

2. 生态法律体系在社会当中尚未完全形成。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法律制度方面的建设落后与社会发展的脚步,这就为一些人钻法律的漏洞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秉持着“法无禁止即许可”的理念,举着发展经济的大旗,发展污染企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土壤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如若我国提前制定好有关保护生态的法律法规就能有效地减轻对生态的破坏,这样社会中存在的破坏环境现象减少了也能间接地影响青少年对保护生态的意识。

3. 不良价值观念在社会当中尚未完全根除。自古以来,国人就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但是在当今的社会中仍有许多不良的思想观念影响威胁着生态的平衡。在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人们不再顾忌生态的承受能力,非理性消费、过度消费、攀比消费、炫耀性消费在社会当中普遍存在。这些不合理的消费观念会导致生态方面的破坏,影响人们不断地去挑战生态的红线。社会当中存在的不良价值观念深深地影响着社会中的人们,青少年也很容易受到这些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使刚刚萌生的生态意识遭到摧残。

三、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青少年生态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充分发挥学校主体方面的引导功能

1.从思想层面引导青少年生态意识的转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力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环境的良好风气。”[3]学校开展生态教育是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重要环节,培养青少年的生态意识,引导社会的消费风尚,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但是青少年的生态意识并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需要接受系统的教育逐步引导才能形成。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培养青少年的生态意识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学校开展生态教育需要针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层面的引导,青少年只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保护生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能将保护生态的行动真正落实并长久地坚持下去,而不是流于形式。

2.从实践层面规范青少年生态意识的落实。对青少年进行思想的指导并非形而上的,而应该落实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教育管理等现实活动之中。通过课堂的理论教学向青少年讲授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价值观等理论知识,加强青少年保护生态的思维训练,实现青少年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性认知和行为认同。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校园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如张贴宣传保护生态的宣传语;制作专门的生态宣传栏;评选校园保护生态之星……鼓励学生绿色出行,享受“摩拜单车”“小黄车”“Hellobike”“酷派单车”等低碳出行带来的方便。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他们的言行可以在无形当中影响青少年对生态的认识,因此,教师应身体力行为青少年树立好榜样。

3.从文化层面熏陶青少年生态意识的形成。生态校园文化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能够为青少年生态意识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青少年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逐步培养起生态意识,并运用文化引领、文化渗透、文化传播等方法手段,实现青少年生态意识培养和践行活动的文化认同。校园生态文化的培育离不开校园环境建设,坚持以绿色发展为理念,优化育人环境,对校园建筑、基础设施、植被等进行统一规划和整体规划,做到“校在园中,园在校中”,为学生创建一个生态化的校园环境。生态化的校园环境注重强调人与校园环境的和谐发展,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生态意识。

(二)充分发挥社会主体方面的规范功能

1.将生态考核纳入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之中。2013年印发的《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2014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 ,都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明确要求“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官员的政绩考核不在以“GDP”为指挥,评价指标越来越向绿色低碳转变,这就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都知道官员考核体系对官员作为的重要性,此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考核评价官员的指标,有利于转变官员的工作作风。在这一指标的引导下,各地官员纷纷命令本地的污染企业进行整改,否则不允许开工,切实将保护生态环境落到实处。在中国,政府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导,政府制定保护生态的政策有利于在全社会推行。将生态考核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有利于自上而下将生态文明建设事业落到实处。

2.完善生态文明法律规范。对《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一些列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正,为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体现出我国有关生态环境法制体系建设的日益完善。一系列生态法律法规的建立体现出国家对治理生态危机的决心,这些法律法规能够推进生态文明发展在法治的轨道上持续前行,有利于惩治严重破坏生态的行为,达到转变发展方式的目的,有利于引导全社会成员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保护生态的良好风气。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有利于青少年清醒地认识到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进而提升青少年对生态文明保护的重视程度,规范自己在保护生态方面的行为。

3.在社会中形成生态文明新风尚。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八项规定”“光盘行动”的落实,领导干部戒奢尚俭,民间百姓反对铺张浪费蔚然成风,低碳环保已成为全社会新的风尚。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电,减少烟花爆竹的燃放,积极保护生态环境,逐渐形成建设美丽中国的共识。加强对网络舆论和新闻媒体话语权的把握,在新闻媒体中积极宣讲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介绍践行生态文明行为的先进人物事迹,在全社会中形成生态文明的新风尚,进而激发出青少年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热情。

本文着重从外部环境方面对青少年生态意识的培养问题进行探析,希望通过外部环境的改善来增强青少年的生态意识,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事业的发展,加快美丽中国、绿色中国的建设步伐。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 陶德田.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努力为建设美丽中国鼓与呼[J].环境教育,2013(Z1):31-34.

2017-07-0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研究”(15ZDA001)

赵丽云(1991—),女,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编辑:王玮

猜你喜欢

文明青少年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青少年发明家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对不文明说“不”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文明歌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